资源简介
(共19张PPT)
目 录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三、教学过程
四、巩固拓展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文言小说的演变和《聊斋志异》。
2.提高学生概括分析情节的能力,由情节分析人物和主题。
3.通过比较阅读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对复仇精神的正确认识和论辩能力。
4.提高学生文言文自读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
1.能分析小说在情节结构和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特点。
2.能概括本文的主题和主要人物形象。
三、教学过程
(一)背景知识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人,清代著名小说家。出身于半农半商的家庭,后来逐渐贫困。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后屡次失意于乡试,只得作幕宾、塾师为生。71岁才循例成为贡生。因终身郁郁不得志,又较多接触社会底层,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有深刻的认识,故具有“孤愤”、“狂痴”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在他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聊斋志异》收入作品近500篇,综合六朝志怪与唐传奇之长,借谈鬼说狐,曲折地批判社会,表达理想,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顶峰之作。蒲松龄的诗、文、词、俗曲等作品也有一定成就,今人汇编为《蒲松龄集》、《蒲松龄全集》。
1.作者简介
《聊斋志异》近五百篇,实际包含两种不同性质的作品:
一类篇幅短小而不具有故事情节,属于各类奇异传闻的简单记录;另一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多为神鬼、狐妖、花木精灵的奇异故事。两类在篇数上约各其半,但也有些居于两者之间。
2.《聊斋志异》简介
(1)暴露现实社会的黑暗,同情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
《促织》《席方平》《公孙九娘》《梦狼》《红玉》
(2)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描写了在科举考试戕害下读书人卑琐的精神状态。
《司文郎》《于去恶》《贾奉雉》
(3)歌颂与封建礼教冲突的爱情与婚姻。
描写爱情婚姻的作品,在《聊斋志异》中数量最多。有的是人和人的恋爱,有的是人和狐鬼精灵的恋爱。
许多故事写得淋漓酣畅,动人心魄,构成书中最精彩的部分。
如:《婴宁》、《莲香》、《小谢》、《阿纤》、《红玉》、《青娥》等。
(二)文本解读
1.明确主旨
《席方平》是《聊斋志异》里的名篇,它通过席方平为父伸冤到冥府、城隍和郡司、与冥王作斗争的故事,假托鬼神,影射现实。地狱和人间有相互比较的意思。
地狱和人间的相似性,说明人间就是地狱。突出以打官司的方式,而不用侠义恩仇的方式复仇,一方面说明主人公寄希望于司法,而司法的黑暗,揭露了封建官吏与豪绅地主狼狈为奸、纳贿枉法,压迫人民的腐朽本质,赞扬了席方平的斗争精神。二郎神的出现则反映了作者的清官意识。故事的结局则反映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大团圆思想。
第一部分(第1段),是小说情节的序幕。简要介绍了故事发展的起因。席方平目睹父亲的惨死,魂赴幽冥,代伸冤气,与此同时又点出了羊某的行贿,这样写既初步勾勒了主人公不畏强暴的性格特点,又暗示了这场斗争的艰苦卓绝,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2、3、4、5段),是小说情节的主要部分,它包括情节的发展、高潮、结局。作者形象而生动地把席方平的逐级告状写得各具特色,并鲜明地刻划了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二部分可划分为四个小层次
2.层次结构
第一层,起于席方平得知“狱吏悉受赇嘱,日夜搒掠”,使其父“胫股摧
残”,怒不可遏,“大骂狱吏”;中间有“抽笔为词”,“喊怨以投”的高潮动
作;结于“城隍以所告无据,颇不直席”的判决。
第二层,发端于席方平的“冥行百余里,至郡”再告,发展于席方平的
“以官役私状,告之郡司”的果敢行动,曲折于“郡司扑席,仍批城隍复案”,
终至于“席至邑,备受械梏”的再度蒙冤。
第三层,以席方平“遁赴冥府,诉郡邑之酷贪”为起点,以“冥王立拘质对”为悬念,以“二官密遣腹心,与席关说,许以千金”为衬托,以“逆旅主人”的劝阻作铺垫,以冥王的酷刑压制为高潮,以席方平被强行发还阳世投胎为婴作结尾。
第四层,再度以席方平“愤啼不乳,三日遂殇,魂遥遥不忘灌口”开始,以路遇九王“越道避之,因犯卤簿,为前马所执,系送前车”为反复,以“二郎援笔立判”为高潮,以众犯 “即押赴东岳施行”,席方平父子被“送之归里”作结束。
第三部分(6、7自然段),是小说情节的尾声。
作者借席方平“家日益丰,良沃遍野”的美好结局,对席方平的顽强斗争加以最后的肯定,表现了善恶有报、天理昭彰的主观意念。并且,借异史氏的感叹,抒发自己对席方平的敬佩之情。
3.思想内容概括
席方平为了替惨死的父亲伸冤,阴魂到冥府告状,但上自冥王,下至城隍,
皆为仇家贿通,无不相互勾结,贪赃枉法。席方平不仅冤屈未伸,反遭种种酷、
刑。但他不畏强暴,坚持斗争,“大冤未伸,寸心不死”。他以辛辣的讽刺,
挑明地府百官的隐私:“受笞允当,谁教我无钱耶!”冥王对他的威胁、利诱,
都不曾动摇他的斗志。他百折不回,终于为二郎神明断,昭冤雪恨。
故事以幻写真,曲折抨击了人世官府的公道不彰,揭示了官场吏治中的“钱、
神当道”,人民有冤莫伸。有如灌口二郎神判词所云:“金光盖地,因使阎摩、
殿上尽是阴霾;铜臭熏天,遂教枉死城中全无日月。”同时,热情歌颂了以席
方平为代表的中下层人民孝义志定、万劫不移、不畏强暴、英勇反抗的大无畏
精神,也体现了作者对耿介倔强性格的赞美之情。
4.艺术特色
《席方平》思想深刻,艺术完整,继承了魏晋志怪和唐人传奇两体之长,并吸收了秦汉以来史传文学的写法,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作者有意将幻异境界与现实社会联结在一起,以寄托自己的孤愤和追求,使作品既驰骋天外,充满浓郁的浪漫气息;又立足现实,蕴含有深厚的生活内容。
作者以魂赴幽冥、转胎阳世、路遇二郎神等怪诞奇特的艺术想
像,描绘出阴间地府的幻域景象,对其中以各种地位、身份出现的
人物,予以精心细致地刻画,突出各自的个性,使美的更美,丑的
更丑。从而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本质方面,体现作者的理想。
(2)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委婉曲折,避免平铺直叙。
《席方平》的故事情节主要包括四次告状,每次都形成一
个完整的情节。告于城隍,告于郡司,告于冥王,告于二郎
神。前三次均无功而返,且屡受刑罚,最后路遇二郎神,其
父冤案才得平反。告状伸冤的情节几乎从头重复到底,形成
一种回环往复的曲折,好比拧螺丝,一层一层向里紧。而每
一次重复都刻画了席方平百折不回的顽强精神,暴露了各级
衙门里黑暗的普遍性和冥府官吏的多变。
(3)塑造的人物形象性格鲜明,令人难忘。
小说螺旋式的情节得自于席方平的性格,有席方平刚烈
顽强、百折不回的反抗性格,才有入阴府告状的行动,才引
出城隍、郡司、冥王的各种刑法,也才能使情节一环环盘旋
而上。同样,情节的回环往复,也有力地突出了席方平的性
格。作者精心安排的各个情节,不仅显现了席方平的刚烈顽
强的基本性格,而且随着情节的发展,席方平的性格也推到
了一个新的高度:他斗争的目标不再是将羊某问罪,代父伸
冤,而是把斗争的矛头转向了以冥王为代表的整个统治集团,
成功地塑造了反抗英雄的光辉形象。
(4)语言精练,词汇丰富,句法更多变化。
小说语言精练雅洁,富有表现力。席方平从城隍处往郡司
处时,作者用了动词“行”,到冥府告状用了“赴”,而告状
于二郎神用了“奔”,这“行”、“赴”、“奔”三个行动的
速度越来越快,说明席方平的心情越来越急,越来越气,复仇
的欲望越来越旺,对官府的认识也越来越清。而且这三个字都
表“快走”,却程度不同,都表告状的行动,却感彩异
样,对比中有照应,显得针线严密。
文中集中揭露各级官吏罪恶的二郎神的判词,则是根据
文体式的习惯,间或夹用骈文俪语,写得颇有气势、韵致,
与故事情节融为一体,而不乏韵语风味。此外,还借助于
“异史氏”的身份发表议论,简约精要,抒发了作者对席方
平的敬佩之情。
四、巩固拓展
1.巩固练习
(1)结合作品,分析席方平的人物形象,并谈谈席方平这个人物形象在当时有怎样的典型意义。
(2)作者在《席方平》中描写的地狱反映的是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试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讨论。
(3)这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何特点?这样的安排对表现文章主题和人物性格有何作用?
2.推荐阅读:《婴宁 》蒲松龄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