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伤逝》 课件 (共35张PPT)《大学语文》(高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0《伤逝》 课件 (共35张PPT)《大学语文》(高教版)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伤逝》
鲁 迅
学习目标
了解鲁迅生平概况及其在小说创作中的杰出成就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把握《伤逝》的创作背景、故事内容、艺术特征和主题思想,并能对其中的悲剧原因与意义作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学习重点和难点
把握《伤逝》的故事内容、艺术特征和主题思想。
理解作品的悲剧原因及意义。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走近作者
关于鲁迅
1881年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富裕乡绅家庭。他祖父是前清进士,当过知县,后升内阁中书,在京为官多年。鲁迅父亲考取县学生员获秀才学位。16岁父亲去世,18岁赴南京。先后在江南水师学堂和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学习。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期间曾回国奉母命和朱安结婚。
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口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南川:口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
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
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鲁迅先生以其思想的深刻和艺术的超拔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关于许广平:
许广平(1898——1968),广州人。
1917年就读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预科,担任天津爱国同志会会刊《醒世周刊》主编,并在周恩来领导下参加了“五四”运动。
1923年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成为鲁迅的学生。
1927年1月,鲁迅到中山大学任教,许任助教和广州话翻译,与鲁迅在白云路租房同居;10月与鲁迅到上海正式同居。
1929年,生子周海婴。
1932年12月,通信集《两地书》出版。
1949年出席全国政协一届会议,历任政务院副秘书长、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妇联副主席、民主促进会副主席、全国文联主席团委员等职务。
1968年3月在北京病逝,终年70岁。
许广平幼时拒绝裹脚。争取到与兄弟们一起进私垫念书的机会;口强烈要求解除婚约,冲破包办婚姻的牢笼。
考入“直隶北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后,在如火如茶的“五四”运动当中,许广平已经在为自己的人生道路找到了一个正确的选择,并且一直走了下去。
进入到“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她作为学生自治会总干事,带领同学发起了驱逐校长杨荫榆的学潮。
关于鲁迅的家庭、婚姻与爱情
鲁迅与许广平的恋情真正公开是在广州。1926年,鲁迅南下厦门,许广平回广州,两人约好用两年的时间,解决经济上的问题。但半年之后,鲁迅便应中山大学之聘也到了广州。
到达广州后,鲁迅和许广平的恋情基本公开,不仅接连外出游览、看电影,有来客来访时许广平也不再回避。鲁迅与许广平在广州正式开始的爱情,对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两人共同生活的10年里,鲁迅的作品数量超过了前20年的总和。
短篇小说《伤逝》写于1925年10月,收集在鲁迅先生小说集《彷徨》中,是鲁迅先生唯一以青年人爱情和婚姻为题材的小说。
写作背景
20年代初正是“五四”个性解放思潮盛行的时候,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在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作品中涉及争取民族独立问题、提倡个性自由、妇女解放问题等。因此,“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口号。
鲁迅也主张个性解放,但深刻之处在于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单纯个性解放的局限,认识到这种局限可能导致的悲剧。
《伤逝》的副标题是“涓生的手记”,用内心独白的叙事方式,以涓生回忆的形式,讲了一个爱情婚姻的悲剧故事。
关于作品
主要情节
涓生和子君冲破了封建家庭的阻挠幸福结合。婚后他们失去了前进的目标,子君很快成为家庭主妇。涓生失业后,他们的婚姻破裂,子君回到曾决裂的家庭后痛苦死去,涓生在子君离开后并未找到所希望的出路,最终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怨恨中。
整体感知
人物情节分析
涓生和子君的幸福潜藏着毁灭的危机,根本原因是他们将追求的目标仅仅建立在小家庭之后,他们就丧失了继续追求和前进的目标。
子君以爱情为生命,当她失去了涓生的爱情之后,已经无路可走,她只能重新回到她曾经坚决地反抗过的封建家庭,并很快在痛苦中离开了人世。涓生在子君离开后并未找到他所希望的生路,相反,悔恨和悲哀笼罩着他,当他得到子君去世的消息后,更是成天生活在自责和悔恨之中。
子君
失去了反抗的力量
一方面恐惧爱情的失去
一方面甘于做一个庸俗的家务奴隶
涓生
出于无奈,疏远了子君
曾希望借个人的奋斗改变困窘的生存环境
但努力没有取得效果
加剧了两人的婚姻危机
人物形象分析——子君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个性解放的思想
爱情至上
恋爱前的子君
纯真、有求知欲
涓生谈家庭专制,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她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
因为涓生所讲的都是之前她并未能从心里真正自己明白或具有的新鲜事物。
恋爱中的子君
勇敢、快乐
勇敢地跨出了寻求自由恋爱的一步离开了自己的家。很幸福,很快乐。
同居后的子君
忙碌又空虚
忙着操持家务琐事;以前只有爱情的目标,达到了这目标后,没有生活的目标了。因此生活变得很空虚。
分手后的子君
坚强又脆弱
她离开涓生时,什么都没说,只是默默地回到了那个她曾经为了爱情而决裂的家庭。负着虚空的重担,在威严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最后她默默地死去了。
人物形象分析——涓生
1、恋爱时幸福甜蜜(细腻的心理)
2、同居时的矛盾表现
3、失业后的自私
1、子君形象的内涵和意义是什么?
子君的意义在于通过悲剧,说明离开社会改革,妇女追求个人幸福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
子君是受到五四新文化影响的知识女青年,她所接受的主要是个性解放思想。个性解放成为她争取婚姻自主的思想武器。子君勇敢地和封建旧家庭闹开,大无畏地对待那些讥笑和轻蔑的眼光,和涓生建立起自由恋爱而结合的小家庭。这些描写,表现了个性解放具有一定的反封建积极作用。
深入研读
但是,子君是从肤浅的意义上接受个性解放思想的。她的奋斗目标只是婚姻自主,反对封建势力对自色婚姻的干涉、束缚。在婚姻自主的目标实现后,她就心安理得地做起家庭主妇来,以小家庭为唯一天地,把操持家务作为人生意义的全部内容,而没有了新的理想和追求。
涓生与子君分手,实际上是将她重新推回到了她曾经挣脱出的有着“严威”和“冷眼”的封建家庭。于是不久,她便“在严威和冷眼”走进了“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就这样,涓生和子君这对曾经热恋、相爱,并大胆地走到一起的青年男女,最后以悲剧结束了他们的爱情生活 。
2、涓生的形象内涵和意义是什么?
涓生原本不仅是一个能够追求新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而且还是新思想的传播者,他曾以自己的觉醒唤起了子君的觉醒,并且把纯真热烈的爱情奉献给了子君。但是,在与子君度过了最初的一段“安宁和幸福”的生活后,他不再满足现有的爱情生活。他意识到,他与子君的爱情应“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否则,“安宁和幸福是要凝固的”。但是,他们的爱情怎样才能更新、生长、创造?他们新的生活道路到底在哪里?这一切,他自己也并不很清楚。当局长一纸公文断绝了他的生计后,他最初还是做了多种努力,力图通过个人奋斗,改变处境。
深入研读
当这一切努力失败后,他竟错误地把一切责任都归咎于子君,认为:“我一个人,是容易生活的,......现在忍受着这生活压迫的苦痛,大半倒是为了她”,最后终于提出了和子君分手。涓生本以为和子君分手后,他自己可以自由奋飞,子君也可以获得解脱。然而,他没有想到,离开子君后他依然是求告无门,走投无路,处于绝境,只有一个人在会馆“寂静和空虚”的破屋中,带着“悔恨和悲哀”回首往事。
3、《伤逝》中主人公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1)封建势力的压迫是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
自由恋爱和婚姻自主是不能见容于那个封建势力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的。
(2)人物自身的性格弱点也注定了他们的爱情必定是个悲剧。
涓生小资产阶级的自私性、软弱性是悲剧的一个的主观原因,在他们遭受到人生最艰难的困境之时,涓生没有最终做到同舟共济,而是把责任单独推向子君;子君在同居之后变为一个庸碌的家庭主妇,失去了远大的理想,这也是一个主观原因。
(3)经济上的困顿使他们的爱情进一步走向灭亡。
(4)恋爱和婚姻问题的最终解决,不能仅靠个性的解放,而是整个社会解放的一个部分。
深入研读
体验升华
《伤逝》的艺术特色
(1)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
《伤逝》采取涓生手记的形式,这是极适宜于表现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的形式。作者不重在事件过程的叙述,而把笔力集中于人物的心灵历程和感情波澜的抒写,展示主人公悲欢离合的感情世界。
(2)浓烈的抒彩。
《伤逝》中人物的心理描写,由于采取涓生追忆往事、心灵自剖的方法,因而带有强烈的感彩,使作品具有浓烈的抒调。作者运用了多种抒情手法。或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者用复沓的手法,反复咏叹,层层递进,或者通过奇异的想象,把感情形象化。《伤逝》以诗的语言,出色地创造了意味隽永的诗的意境,不仅以深刻的思想启示读者,而且以情动人,似一首深沉、悲怆的抒情乐曲,饱和着感情力量震动读者的心弦。
课堂总结
本文以涓生的自白口吻书写,叙述了涓生和子君两位主人公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自主结合的遭际以及他们的悲剧结局,情感真切、感伤。
作品用这种方式让主人公充分地倾诉自己的感情,包括幻觉想象忏悔,都非常细致的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悲剧根源,显示了特别真切的艺术效果。
1、如何理解“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给人以怎样的启示?
2、作品中小狗阿随、油鸡、半株白菜等细节描写有何艺术效果?
思考与练习
鲁迅《呐喊》《彷徨》
推荐阅读
谢 谢 观 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