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高考备考学案:8-6 免疫调节(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生物学高考备考学案:8-6 免疫调节(含答案)

资源简介

生物学高考备考教案
第八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课时6 免疫调节
教师尊享·命题分析
课标要求 核心考点 五年考情 核心素养对接
1.举例说明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等是免疫调节的结构与物质基础; 2.概述人体的免疫包括生来就有的非特异性免疫和后天获得的特异性免疫; 3.阐明特异性免疫是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方式,针对特定病原体发生的免疫应答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022:北京T10; 2021:湖南T6 1.生命观念——结构与功能观:免疫细胞具有不同的功能,免疫系统受损造成机体免疫功能异常。 2.科学思维——比较与归纳:比较各种免疫细胞的特点、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形成辩证统一的观点;模型与建模:构建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模型,培养模型分析能力与建模的思维习惯
特异性免疫的过程 2022:江苏 、广东T17、湖南 、河北T11、浙江1月T25、全国卷甲T30、辽宁T7; 山东T18、海南T22、湖北T20、重庆T17; 江苏 、全国卷Ⅲ ; 2019:海南T14、全国卷Ⅱ 、江苏T31、北京T29; 2018:江苏T9、浙江11月T24
命题分析预测 1.高考常结合文字叙述或图示信息,考查免疫调节的过程,近几年有关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的内容考查频率较高。试题以选择题居多,但也可能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2.预计2024年高考仍可能延续往年的考查形式及特点,考查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及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相关知识。另外,将免疫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某些社会热点问题等相联系也是未来高考命题的一种趋势
知识导图 教材读薄
考点1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教材帮 读透教材 融会贯通
知识整合 教材读厚
1.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选必1 P68“相关信息”]大多数抗原是蛋白质,它既可以游离,也可以存在于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以及细胞上,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2.免疫的类型
免疫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形成 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一种天然防御功能 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后天性免疫
结构基础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 溶菌酶 )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
特点 先天性;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作用弱,范围广,时间短 后天性;对特定抗原起作用;作用强,范围小,时间长
联系 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特异性免疫的形成过程又反过来增强了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功能;两者共同担负着机体的免疫功能
(1)免疫活性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如溶菌酶可由唾液腺细胞、泪腺细胞等非免疫细胞产生。
(2)溶菌酶杀菌一定是非特异性免疫,唾液、泪液中的溶菌酶属于第一道防线,血浆中的溶菌酶属于第二道防线。
(3)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参与特异性免疫。
知识活用 教材读活
情境应用
1. 为什么艾滋病患者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高?
提示 艾滋病患者的免疫功能缺失,失去了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导致体内出现的癌变细胞不能被及时发现和清除。所以艾滋病患者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高。
2. 骨折后植入人体内的钢板可成为抗原吗?
提示 钢板不能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不能成为抗原。
深度思考
1. 抗原都是蛋白质吗?抗原都是外来异物吗?
提示 抗原不一定是蛋白质,有的抗原是其他物质,如纤维素、多糖等。抗原一般是外来异物,如病原体、移植的组织或细胞等;抗原也可能是自身的组织或细胞,如癌变的细胞。
2. 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除了皮肤、黏膜和唾液中的溶菌酶,还有哪些物质?
提示 皮肤和黏膜的分泌物,如乳酸、胃酸等也有杀菌的作用。
基础自测
1. 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和分布的场所。( √ )
2. 人体的第二道防线需要吞噬细胞等淋巴细胞的参与。( × )
3. 淋巴细胞包括 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 × )
4. 胃黏膜可抵御致病微生物对机体的侵害,在机体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 )
5. 机体的特异性免疫是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 × )
6. 免疫系统的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功能主要针对体内的抗原。( √ )
7. 免疫防御是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 ( × )
8. [2021河北,T21(2)节选][题干信息说明: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感染引发机体的特异性(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
高考帮 研透高考 明确方向
命题点1 免疫系统的组成
1. [2021湖南]鸡尾部的法氏囊是 淋巴细胞的发生场所。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感染雏鸡后,可导致法氏囊严重萎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A. 法氏囊是鸡的免疫器官
B. 传染性法氏囊病可能导致雏鸡出现免疫功能衰退
C. 将孵出当日的雏鸡摘除法氏囊后,会影响该雏鸡 淋巴细胞的产生
D. 雏鸡感染 发病后,注射 灭活疫苗能阻止其法氏囊萎缩
[解析]鸡尾部的法氏囊是 淋巴细胞的发生场所,它是鸡的免疫器官,A正确; 感染雏鸡后,可导致法氏囊严重萎缩,说明传染性法氏囊病可能导致雏鸡出现免疫功能衰退的症状,B正确;将孵出当日的雏鸡摘除法氏囊后,雏鸡失去了 淋巴细胞的发生场所,会影响该雏鸡 淋巴细胞的产生,C正确;注射 灭活疫苗应在雏鸡感染 之前,雏鸡感染 发病后,注射疫苗不能阻止其法氏囊萎缩,D错误。
2. 树突状细胞是一种免疫细胞, 是位于其细胞表面的一种识别病毒的重要受体,能有效激发 细胞应答,其途径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C )
A. 树突状细胞的形成过程能体现细胞膜有流动性
B. 树突状细胞能识别病毒
C. 树突状细胞不能呈递抗原
D. 图中病毒相当于抗原
[解析]由题图可知,树突状细胞有许多突起,其形成过程可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A正确;树突状细胞通过其表面的 受体识别病毒, 正确;树突状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能将抗原信息呈递给 细胞,有效激发 细胞的免疫应答,C错误;病毒作为外来异物,被树突状细胞表面的受体识别,相当于抗原,D正确。
3. [2022黑龙江省实验中学检测]下列关于免疫器官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 扁桃体内部有很多免疫细胞,具有防御功能
B. 胸腺能阻止和消灭侵入体内的微生物
C. 脾参与制造新的血细胞与清除衰老的血细胞等
D. 骨髓是免疫细胞的发生地,也是 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解析]扁桃体位于咽腭部,左右各一,形状似扁桃,内含很多免疫细胞,具有防御功能,A正确;胸腺位于胸骨的后面,分左、右两叶,胸腺随年龄而增长,在青春期时达到高峰,以后逐渐退化,胸腺是 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B错误;脾在胃的左侧,内含大量的淋巴细胞,参与制造新的血细胞与清除衰老的血细胞等,C正确;骨髓位于骨髓腔或骨松质内,是各种免疫细胞的发生地,也是 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D正确。
命题点2 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辨析
4. [2017天津]细颗粒物 可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下表相关推论错误的是( C )
选项 对长期吸入高浓度 的研究结果 推论
. 损害呼吸道黏膜 影响非特异性免疫
. 改变 细胞数目 影响特异性免疫
. 刺激 细胞增殖分化 影响细胞免疫
. 导致抗体水平升高 影响体液免疫
[解析]皮肤和黏膜构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 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能发挥作用,所以改变 细胞的数目,会影响特异性免疫,B正确; 细胞和抗体在体液免疫中起作用,C错误、D正确。
5. [2022玉溪检测]下列关于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A. 鼻腔黏膜分泌杀菌物质抑制白喉杆菌繁殖属于特异性免疫
B. 患过麻疹的人不再患麻疹属于特异性免疫
C. 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属于特异性免疫
D. 非特异性免疫是能够遗传的,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
[解析]鼻腔黏膜分泌杀菌物质抑制白喉杆菌繁殖是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患过麻疹的人不再患麻疹是因为体内含有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使人体产生针对麻疹病毒的特异性免疫,B正确;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表面发生了变化,可看作抗原,机体清除它们属于特异性免疫,C正确;非特异性免疫包括免疫的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等)和第二道防线(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这种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的,第三道防线是人体接触病原体后获得的,D正确。
命题点3 免疫系统的功能分析
6. [2022广东实验中学检测]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 免疫监视功能异常时机体易发生自身免疫病
B. 免疫系统通过免疫自稳功能识别体内突变的肿瘤细胞
C. 免疫防御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但不是越强越好
D. 免疫自稳功能由非特异性免疫实现,免疫监视功能由特异性免疫实现
[解析]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或失调时,机体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免疫自稳功能异常时易发生自身免疫病,A错误;免疫系统通过免疫监视功能识别体内突变的肿瘤细胞,B错误;免疫防御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但不是越强越好,如当免疫防御过强时可能会导致组织损伤,C正确;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由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共同实现,D错误。
7. [2022泉州科技中学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感染者会出现严重的呼吸道疾病。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
A. 新型冠状病毒进入人体内,首先要突破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B. 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
C. 由于有保卫人体的三道防线,正常人不会患病
D. 发挥免疫防御功能时,人体的三道防线同时起作用
[解析]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B错误;部分病毒能突破保卫人体的三道防线,使正常人患病,C错误;对于同一病原体,人体免疫系统发挥免疫防御功能时,一般是前两道防线先起作用,病原体突破这两道防线后第三道防线才会起作用,D错误。
命题拓展
[设问拓展型](1) 利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康复者的血清治疗重症患者,从免疫学的角度,属于特异性免疫(填“非特异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
(2) 通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情况,同学们对体育锻炼有了新的认知,我们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提高自身的非特异性免疫(填“非特异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能力,来对抗自然界中的多种病原体
考点2 特异性免疫的过程
教材帮 读透教材 融会贯通
知识整合 教材读厚
1.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
(1)分子标签:一般为 蛋白质 。
(2)识别:依靠细胞表面的 受体 。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1) 细胞对病原体的识别具有特异性:通常情况下,一个 细胞只针对一种特异的病原体,活化、增殖后只产生一种特异性的抗体。
(2)细胞毒性 细胞活化的条件:靶细胞表面分子(信号)的刺激、细胞因子(主要由辅助性 细胞分泌)的刺激。
(3)细胞因子是由辅助性 细胞分泌的,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起作用,其作用是在体液免疫中,促进 细胞的分裂、分化;在细胞免疫中,加速细胞毒性 细胞的分裂、分化。
(4)靶细胞凋亡:活化的细胞毒性 细胞与靶细胞接触并使其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凋亡。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参与细胞 细胞、抗原呈递细胞、辅助性 细胞、浆细胞、记忆 细胞 细胞毒性 细胞、辅助性 细胞、记忆 细胞、巨噬细胞等
作用对象 侵入 内环境 的病原体 被病原体侵入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自身突变细胞和来自异体的移植组织、器官等
作用方式 浆细胞产生的 抗体 与相应的病原体特异性结合 活化的细胞毒性 细胞与 靶细胞 接触
举例 外毒素 病毒、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
联系 两者各有其独特的作用,又相互配合。①对内环境中的病原体及其释放的外毒素:体液免疫发挥作用;②对进入细胞内的病原体:细胞免疫先发挥作用,将病原体从靶细胞中释放出来,再由体液免疫将其彻底清除
3.记忆细胞和二次免疫反应
(1)记忆细胞的特点: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
(2)二次免疫反应:相同抗原 再次 入侵时, 记忆细胞 很快作出反应,即很快增殖、分化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等,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3)二次免疫反应的特点:更快、更强,如图所示。
4.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构成调节网络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调节,通过 信息分子 构成一个复杂网络。
知识活用 教材读活
情境应用
接种疫苗是保护人体健康的有效措施,为什么需要多次接种乙肝疫苗或新冠疫苗?同样受到病毒感染,为什么接种疫苗的人与不接种疫苗的人相比不易患病?
提示 通过多次注射相同疫苗可以增加记忆细胞和抗体的数量,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接种疫苗后,人体内会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当人体再次被相应病毒感染时,病毒很快会被记忆细胞所识别,并发生二次免疫反应,所以接种疫苗的人不易患病。
深度思考
1. 体液免疫过程中, 细胞是如何被激活的?细胞免疫过程中,细胞毒性 细胞如何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提示
细胞毒性 细胞能对靶细胞进行特异性杀伤,最终使靶细胞凋亡。
2. 在体液免疫中,抗体与病原体发生特异性结合,抗体能彻底清除病原体吗
提示 不能。抗体与病原体的特异性结合只是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病原体与抗体结合后会形成沉淀等,最终需要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
3. 破坏骨髓与切除胸腺相比,哪个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影响大,为什么?
提示 破坏骨髓比切除胸腺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影响大。骨髓是 细胞和 细胞生成的场所。当破坏骨髓时, 细胞和 细胞都无法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无法进行; 细胞需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当切除胸腺时, 细胞无法发育成熟,缺乏 细胞的作用,体液免疫几乎丧失,细胞免疫全部丧失。
4.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分别是如何体现针对某种病原体的特异性的?
提示 体液免疫是通过两个信号体现其针对某种病原体的特异性的,即病原体与 细胞接触形成的第一个信号及辅助性 细胞传递的第二个信号。细胞免疫通过细胞毒性 细胞识别宿主细胞膜表面分子变化的信号,体现其针对某种病原体的特异性。
基础自测
1. 抗体可以进入细胞,从而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 × )
2. 内环境中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可被巨噬细胞吞噬消化。( √ )
3. 机体能够通过非特异性免疫产生记忆细胞。( × )
4. 辅助性 细胞可接受抗原呈递细胞传递的抗原。( √ )
5. 在特异性免疫中,只有细胞毒性 细胞能产生记忆细胞。( × )
6. 所有的抗原呈递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 )
7. 通常情况下,一个 细胞只针对一种特异的病原体,活化、增殖后只产生一种特异性的抗体。( √ )
8. 辅助性 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起作用,细胞毒性 细胞只能在细胞免疫中起作用。( √ )
9.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过程中信号分子均通过直接与受体接触发生作用。( √ )
10. [2020全国卷Ⅲ,T40D]病原体经吞噬细胞处理后暴露出的抗原可使人体产生抗体。( √ )
11. [2020山东改编,T22(2)节选]在体液免疫中,辅助性 细胞可分泌细胞因子作用于 细胞。 细胞可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高考帮 研透高考 明确方向
命题点1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分析
1. [2022伊春检测]如图表示人体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A. 代表辅助性 细胞在分泌白细胞介素
B. 代表浆细胞在分泌抗体
C. ①代表在呈递抗原的辅助性 细胞
D. 代表细胞毒性 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
[解析] 代表浆细胞在分泌抗体,A错误; 代表辅助性 细胞在分泌细胞因子,B错误;①代表细胞毒性 细胞,C错误; 代表细胞毒性 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D正确。
教师尊享·思维提升
依据抗原、细胞与图像,判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依据图像识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2)看抗原的种类。如蛇毒、鱼、虾、花粉等引起的免疫属于体液免疫,而器官移植中的排斥反应主要是细胞免疫。
(3)若出现细胞毒性 细胞、靶细胞、移植器官、肿瘤细胞等,可判断为细胞免疫。若出现 细胞、浆细胞、抗体、血清治疗、抗毒素等,可判断为体液免疫。
2. [多选]如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C )
A. ⑤⑥两种免疫方式依次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B. 记忆细胞能识别抗原与记忆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有关
C. 抗原的本质不一定是蛋白质,④的本质一定是蛋白质
D. 细胞 细胞 ③作用的过程发生在机体首次接触抗原时
[解析]细胞 接受白细胞介素 的作用,又能直接接受抗原刺激,故其为 细胞,进而推出细胞 为抗原呈递细胞,细胞 为辅助性 细胞,细胞 为 细胞,细胞 为细胞毒性 细胞,细胞 为记忆 细胞,细胞 为活化的细胞毒性 细胞,细胞 为浆细胞,细胞 为记忆 细胞。⑤⑥两种免疫方式依次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A错误;记忆细胞能识别抗原与记忆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有关,受体的本质为蛋白质,B正确;抗原的本质不一定是蛋白质,也可能是多糖,④是抗体,本质一定是蛋白质,C正确;细胞 (记忆 细
胞)→细胞 (活化的细胞毒性 细胞)→③(识别、接触、裂解靶细胞)的过程发生在机体再次接触抗原时,D错误。
通性通法
“三看法”辨别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3. [2022广东,10分]迄今新型冠状病毒仍在肆虐全球,我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抗疫理念和动态清零的防疫总方针。图a示免疫力正常的人感染新冠病毒后,体内病毒及免疫指标的变化趋势。
回答下列问题:
(1) 人体感染新冠病毒初期,特异性免疫尚未被激活,病毒在其体内快速增殖(曲线①、②上升部分)。曲线③、④上升趋势一致,表明抗体的产生与 细胞数量的增加有一定的相关性,其机理是在体液免疫中,辅助性 细胞将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处理的新冠病毒呈递给 细胞,辅助性 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 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 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此外, 细胞在抗病毒感染过程中还参与细胞免疫过程。
[解析]分析图a可知,人体感染新冠病毒初期,几乎没有 细胞和抗体产生,说明特异性免疫尚未被激活,病毒在人体内快速增殖。曲线③、④上升趋势一致,表明抗体的产生与 细胞数量的增加有一定的相关性,其机理是在体液免疫中,辅助性 细胞将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处理的新冠病毒呈递给 细胞,辅助性 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 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 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此外, 细胞在抗病毒感染过程中还参与细胞免疫过程。
(2) 准确、快速判断个体是否被病毒感染是实现动态清零的前提。目前除了核酸检测还可以使用抗原检测法,因其方便快捷可作为补充检测手段,但抗原检测的敏感性相对较低,据图a分析,抗原检测在乙时间段内进行才可能得到阳性结果,判断的依据是此阶段病毒抗原的数量较大,且先迅速增加后降低。
[解析]据图a可知,在乙时间段病毒抗原的数量较大,且先迅速增加后降低,因此抗原检测在乙时间段内进行才可能得到阳性结果。
(3) 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能大幅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图b是一些志愿受试者完成接种后,体内产生的抗体对各种新冠病毒毒株中和作用的情况。据图分析,当前能为个体提供更有效保护作用的疫苗接种措施是全程接种+加强针。
图b
[解析]据图b分析,全程接种+加强针条件下,抗体中和野生型、德尔塔变异株、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能力均大于全程接种条件下的,故当前能为个体提供更有效保护作用的疫苗接种措施是全程接种+加强针。
命题拓展
[设问拓展型] RNA疫苗进入人体细胞后,指导合成的抗原蛋白既可激活 细胞也可激活 细胞。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B )
A. 进入细胞的RNA与核糖体结合,指导抗原蛋白的合成
B. 细胞仅需要辅助性 细胞呈递的信号即可被激活
C. 细胞毒性 细胞可通过增殖、分化产生记忆 细胞
D. 注射特定RNA疫苗仅对相应疾病起到预防作用
[解析]RNA疫苗进入人体细胞后,RNA与人体细胞的核糖体结合指导合成抗原蛋白,使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A正确。 细胞需要辅助性 细胞呈递信号和抗原的刺激才可被激活,B错误。细胞毒性 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通过增殖、分化产生记忆 细胞和新的细胞毒性 细胞,C正确。注射特定RNA疫苗引起的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特定RNA疫苗仅对相应疾病起到预防作用,D正确。
命题点2 辨析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
4. [2022桂林十八中检测]鸡霍乱病原菌易致鸡死亡。某科学家用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对鸡群进行注射,意外发现全部鸡存活。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并扩大鸡的注射范围,结果仅有部分鸡存活。进一步调查发现,存活鸡均接受过第一次注射。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B )
A. 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原
B. 第一次注射后,鸡霍乱病原菌诱导存活鸡产生抗性变异
C. 第二次注射后,存活鸡体内相应记忆细胞参与了免疫反应
D. 第二次注射后,死亡鸡体内发生了特异性免疫反应
[解析]注射的鸡霍乱病原菌对鸡的抗性进行选择,而变异在注射鸡霍乱病原菌之前已存在,B错误;由题意可推知,初次注射后鸡体内有特异性免疫反应发生,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原,但由于第二次注射的是新鲜病原菌,没有经过初次免疫的鸡的抵抗力比较弱,会由于病原菌的侵染而死亡,但死亡鸡体内发生了特异性免疫反应,存活鸡体内相应记忆细胞参与了免疫反应,A、C、D正确。
5. [2022全国卷甲,9分]人体免疫系统对维持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机体初次和再次感染同一种病毒后,体内特异性抗体浓度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 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人体 细胞成熟的场所是胸腺;体液免疫过程中,能产生大量特异性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
[解析] 细胞在胸腺中成熟;抗体由浆细胞分泌。
(2) 体液免疫过程中,抗体和病毒结合后病毒最终被清除的方式是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解析]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病毒结合后会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3) 病毒再次感染使机体内抗体浓度激增且保持较长时间(如图所示),此时抗体浓度激增的原因是初次感染病毒时,体内会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病毒再次感染机体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抗体。
[解析]病毒再次侵入机体时,由于体内已存在相应的记忆细胞,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形成的浆细胞能分泌大量抗体,以快速清除病毒。
(4) 依据图中所示的抗体浓度变化规律,为了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宜采取的疫苗接种措施是初次接种后,间隔适宜时间再接种。
[解析]由图可知,初次感染后的一段时间内,抗体浓度先增加后减少,再次感染后的一段时间内,抗体浓度显著增加,表明再次感染会使机体产生更强烈的免疫反应,为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可在初次接种后,间隔一段时间再接种。
命题点3 与免疫调节有关的实验分析
6. [2023河南检测]破伤风外毒素是由破伤风芽孢杆菌产生的一种强毒性蛋白质,该毒素经脱毒处理后可制成类毒素。关于如图所示免疫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 甲组在该实验过程中属于对照组,外毒素属于抗原
B. 乙组小鼠能够存活的原因是免疫血清中含有抗毒素
C. 丙组中的类毒素刺激机体通过体液免疫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D. 乙组比丙组起效慢,但获得的免疫能力可以保持较长时间
[解析]甲组在该实验过程中属于对照组,破伤风外毒素是由破伤风芽孢杆菌产生的一种强毒性蛋白质,外毒素属于抗原,A正确;乙组小鼠能够存活的原因是免疫血清中含有抗毒素,该物质能够与进入机体的外毒素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从而阻止外毒素对机体的破坏,B正确;丙组中的类毒素刺激机体通过体液免疫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C正确;丙组较乙组起效慢,但是获得的免疫能力可以保持较长时间,D错误。
7. [2020山东,T22节选,6分]科研人员在转入光敏蛋白基因的小鼠下丘脑中埋置光纤,通过特定的光刺激下丘脑 神经元,在脾神经纤维上记录到相应的电信号,从而发现下丘脑 神经元与脾脏之间存在神经联系,即脑—脾神经通路。该脑—脾神经通路可调节体液免疫,调节过程如图所示。
(1) 在体液免疫中, 细胞可分泌细胞因子作用于 细胞。 细胞可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解析]在体液免疫过程中, 细胞可分泌细胞因子,细胞因子能促进 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 细胞。
(2) 已知切断脾神经可以破坏脑—脾神经通路,请利用以下实验材料及用具,设计实验验证破坏脑—脾神经通路可降低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简要写出实验设计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及用具: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 抗原,注射器,抗体定量检测仪器等。
实验设计思路:取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随机均分为两组,将其中一组小鼠的脾神经切断作为实验组,另一组作为对照组;分别给两组小鼠注射相同剂量的 抗原;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鼠抗 抗体的产生量。
预期实验结果:实验组小鼠的抗 抗体产生量低于对照组的产生量。
[解析]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确定实验分为两组,实验组小鼠的脾神经被切断,对照组不做处理,两组小鼠分别注射相同剂量的 抗原,一段时间后,用抗体定量检测仪器检测两组小鼠抗 抗体的产生量。该实验为验证性实验,即验证破坏脑—脾神经通路可降低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因此,脾神经被切断的实验组小鼠的抗 抗体产生量低于对照组的产生量。
教师尊享·备课题组
1. [2022辽宁]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A. 抗体能消灭细胞外液中的病原体,细胞毒性 细胞能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
B. 首次感染新的病原体时, 细胞在辅助性 细胞的辅助下才能被活化
C. 若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机体会有持续的病毒感染或肿瘤发生
D. “预防”胜于“治疗”,保持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对抵抗疾病非常重要
[解析]体液免疫中产生的抗体能消灭细胞外液中的病原体而细胞毒性 细胞的主要作用是识别并接触、裂解被病毒或细菌感染的靶细胞,不能直接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A错误。 细胞活化需要病原体和辅助性 细胞的刺激,此外,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B正确。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若此功能低下或失调,机体会有持续的病毒感染或肿瘤发生,C正确。“预防”胜于“治疗”,保持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对抵抗疾病非常重要,D正确。
2. [2022浙江1月]免疫应答的特殊性与记忆包括三个事件:①对“非己”的分子标志进行特异识别;②淋巴细胞反复分裂产生数量巨大的淋巴细胞群;③淋巴细胞分化成特化的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 针对胞外毒素,事件①中一个未活化的 细胞可能被任何一种胞外毒素致敏
B. 针对异体移植细胞,事件①中辅助性 细胞和细胞毒性 细胞都需接受抗
原 复合体的信息
C. 事件②中,辅助性 细胞在胸腺中大量增殖,分泌白细胞介素 等多种蛋白因子
D. 事件③中,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协同杀灭和清除入侵病原体
[解析]B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一个未活化的 细胞只能被一种胞外毒素致敏,A错误;异体移植细胞进入体内后相当于抗原,巨噬细胞吞噬该抗原,可形成抗原 复合体,再将抗原 复合体呈递给辅助性 细胞和细胞毒性 细胞,故事件①中辅助性 细胞和细胞毒性 细胞都需接受抗原 复合体的信息,B正确;辅助性 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但不在胸腺中大量增殖,C错误;记忆细胞不会杀灭、清除病原体,而是形成免疫记忆,当同种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出效应细胞,D错误。
3. [2022北京]人体皮肤损伤时,金黄色葡萄球菌容易侵入伤口并引起感染。清除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过程中,免疫系统发挥的基本功能属于( A )
A. 免疫防御 B. 免疫自稳
C. 免疫监视、免疫自稳 D. 免疫防御、免疫监视
[解析]人体的三道防线是统一的整体,它们共同实现免疫防御(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免疫自稳(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免疫监视(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或持续病毒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于外来抗原性异物,A符合题意。
4. [2021重庆]研究发现,登革病毒在某些情况下会引发抗体依赖增强效应,即病毒再次感染人体时,体内已有的抗体不能抑制反而增强病毒的感染能力,其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A. 过程①,抗体与病毒结合依赖于抗原抗体的特异性
B. 过程②,病毒利用吞噬细胞进行增殖
C. 过程③释放的病毒具有感染能力
D. 抗体依赖增强效应的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
[解析]过程①中抗体和病毒的结合依赖于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A正确;过程②,病毒利用吞噬细胞进行增殖,B正确;过程③释放的是子代病毒,具有感染能力,C正确;根据题干信息“病毒再次感染人体时,体内已有的抗体不能抑制反而增强病毒的感染能力”可知,图中所示的抗体依赖增强效应的过程不是机体对外来入侵病原体的免疫过程,不属于特异性免疫,D错误。
5. [2021海南,11分]大规模接种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疫苗建立群体免疫,是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有效措施。新冠疫苗的种类有灭活疫苗、mRNA疫苗等。回答下列问题。
(1) 在控制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情中, 细胞发挥着重要作用。 细胞在人体内发育成熟的场所是胸腺, 细胞在细胞免疫中的作用是增殖分化为效应 细胞和记忆 细胞,效应 细胞可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解析] 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 细胞在细胞免疫中的作用是增殖分化为效应 细胞(可识别并裂解靶细胞)和记忆 细胞(保持免疫记忆,在再次免疫中发挥作用)。
(2) 接种新冠灭活疫苗后,该疫苗在人体内作为抗原可诱导 细胞增殖、分化。 细胞能分化为分泌抗体的浆细胞。
[解析]接种的新冠灭活疫苗相当于抗原,可以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
(3) 新冠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 蛋白)是介导病毒入侵人体细胞的关键蛋白,据此,某科研团队研制出mRNA疫苗。接种mRNA疫苗后,该疫苗激发人体免疫反应产生抗体的基本过程是接种mRNA疫苗后,mRNA可在人体内翻译出 蛋白, 蛋白作为抗原可刺激 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抗体。
(4) 新冠肺炎康复者体内含有抗新冠病毒的特异性抗体,这些特异性抗体在患者康复过程中发挥的免疫作用是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细胞的黏附。
[解析]新冠肺炎康复者体内的抗新冠病毒的特异性抗体在患者康复过程中可以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作业帮 练透好题 精准分层
基础过关
一、选择题
1. [2022 T8第二次联考]自然杀伤细胞是一类天然免疫细胞,其不需要抗原的预先刺激,直接通过细胞毒性和释放细胞因子等方式来抵抗病原体或裂解肿瘤细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 自然杀伤细胞具有免疫监视功能 B. 自然杀伤细胞在第二道防线起作用
C. 自然杀伤细胞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 D. 自然杀伤细胞是一种细胞毒性 细胞
[解析]自然杀伤细胞可直接通过细胞毒性和释放细胞因子等方式来抵抗病原体或裂解肿瘤细胞,预防肿瘤发生,因此具有免疫监视功能,A正确;自然杀伤细胞是一类天然免疫细胞,其不需要抗原的预先刺激,为非特异性免疫,属于免疫系统第二道防线,B正确;自然杀伤细胞属于免疫细胞,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形成,C正确;根据B项分析可知,自然杀伤细胞参与的是非特异性免疫,而细胞毒性 细胞参与的是特异性免疫,且需要抗原刺激,因此自然杀伤细胞不是细胞毒性 细胞,D错误。
2. [2022牡丹江一中检测]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 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吞噬细胞等
B. 非特异性免疫作用范围广、无特异性;特异性免疫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
C. 免疫活性物质主要包括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
D. 非特异性免疫是在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解析]人体的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吞噬细胞等,A正确。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的,不是只针对某一类特定的抗原,而是对多种抗原都有防御作用,故作用范围广、无特异性;而特异性免疫通常只能对某一特定的抗原起作用,故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B正确。免疫活性物质主要包括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C正确。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D错误。
3. [2023泉州一测]特异性免疫依赖不同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
A. 细胞可参与辅助性 细胞的活化
B. 细胞毒性 细胞为 细胞的活化提供第二个信号
C. 细胞毒性 细胞识别宿主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的分子
D. 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 细胞
[解析]抗原呈递细胞包括 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 细胞,辅助性 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 细胞结合,这是激活 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 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A、D正确,B错误。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 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C正确。
4. [2022阜阳检测]人体的免疫系统通过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三大基本功能,实现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B. 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可通过细胞坏死被清除
C. 病原体表面若无蛋白质分子,就不会使人产生抗体
D. 在抗原的刺激下浆细胞的核DNA一定会发生基因突变
[解析]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具有的,A正确;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是通过细胞凋亡被清除的,B错误;引发免疫反应的抗原物质不一定必须是蛋白质,如荚膜多糖,故即使病原体表面不存在蛋白质分子,也会使人体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体,C错误;浆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不会再分裂,发生基因突变的概率极低,D错误。
5. [2022重庆育才中学检测]下列有关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 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是抗原,第二信号是辅助性 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B. 树突状细胞可以摄取抗原,加工处理后将抗原信息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
C. 活化的细胞毒性 细胞可以与任何被病原体侵染的细胞接触并导致其裂解
D. 记忆细胞由细胞毒性 细胞增殖分化而来
[解析]体液免疫过程中, 细胞的活化需要的第一信号是病原体的刺激,第二信号是辅助性 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 细胞结合, 细胞接受这两个信号刺激后还需要辅助性 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A错误;树突状细胞、 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能摄取、处理抗原并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 细胞(免疫细胞),B正确;活化的细胞毒性 细胞可以识别并结合被同样的病原体侵染的细胞并导致其裂解,C错误;记忆细胞可以由 细胞或细胞毒性 细胞增殖分化而来,D错误。
6. [2023洛阳检测]人体免疫系统对维持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机体初次和再次感染同一种病毒后,体内特异性抗体的浓度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B )
A. 辅助性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会分泌细胞因子
B. 相同的病毒再次侵入机体后,会引起过敏反应
C. 病毒再次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强度高且迅速
D. 在首次接种疫苗一段时间后,可再次接种以提高免疫力
[解析]接受抗原刺激后,辅助性 细胞会分泌细胞因子,A正确。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相同的病毒再次侵入机体后,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不属于过敏反应,B错误。病毒再次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属于二次免疫,因为体内已经存在记忆细胞,因此反应强度高且迅速,C正确。在首次接种疫苗一段时间后,可再次接种以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从而提高免疫力,D正确。
7. [2023大同调研]甲型流感病毒 是一种RNA病毒,下图是该病毒侵入人体后,机体发生免疫反应的某个过程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
A. 经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后的抗原被呈递给辅助性 细胞
B. 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C. 辅助性 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
D. 入侵后被彻底消除的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解析]据图分析, 经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后,将抗原呈递给辅助性 细胞,A正确; 细胞在两个信号的刺激及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B错误;细胞毒性 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并导致靶细胞裂解,属于细胞免疫,C错误; 感染人体后,需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才能将其彻底清除,D错误。
8. [2023西安未央区一调]组织驻留记忆 细胞 是一种新近被发现的 细胞亚群, 永久性地存在于组织细胞内,不参与血液循环。抗原入侵后,活化的 可以通过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等细胞毒性分子直接裂解受感染细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 和细胞免疫中的记忆细胞具有相同的生理效应
B. 活化的 使受感染的细胞裂解的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C. 穿孔素和颗粒酶等细胞毒性分子能直接清除靶细胞内的抗原
D. 康复患者的血清中含有的 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病原体的繁殖
[解析] 与细胞免疫中的记忆细胞的作用区别在于: 通过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等细胞毒性分子直接裂解受感染细胞,细胞免疫中的记忆细胞通过分裂、分化为新的细胞毒性 细胞后与受感染细胞密切接触,从而使受感染细胞裂解,二者生理效应不同,A错误;活化的 使受感染的细胞裂解的过程,即靶细胞的裂解,属于细胞免疫,B正确;抗原必须与抗体特异性结合后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才能被清除,C错误; 永久性地存在于组织细胞内,不参与血液循环,D错误。
9. [2022临沂检测]如图为人体对某病毒部分免疫过程的示意图,Ⅰ~Ⅶ表示不同的细胞, 细胞为辅助性 细胞, 表示不同的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A. 病毒侵入人体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相互配合清除病毒
B. 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与Ⅴ结合,是激活Ⅴ的第一个信号
C. 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Ⅳ、Ⅵ和 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
D. 是细胞因子, 为抗体,Ⅶ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解析]病毒侵入人体后,首先通过体液免疫阻止病毒侵染细胞,当病毒进入细胞后则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清除,A正确; 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与Ⅴ( 细胞)结合,是激活 细胞的第二个信号,B错误;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Ⅳ(记忆 细胞)和Ⅵ(记忆 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C错误;Ⅶ是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D错误。
10. [2023湖南名校联盟]如图表示抗原引起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淋巴细胞以及细胞毒性 细胞的活化需要两种信号同时存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B )
A. 图中抗原呈递依赖于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通过直接接触传递信息
B. 引起浆细胞和细胞毒性 细胞活化的双信号是抗原和辅助性 细胞表面的分子
C. 将获得肿瘤抗原信息的树突状细胞回输到该癌症患者体内,可使机体产生记忆细胞
D. 如果通过一定的药物抑制辅助性 细胞的增殖,则可以延长移植器官的存活时间
[解析]图中抗原呈递依赖于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抗原与受体结合后可通过胞吞进入树突状细胞,通过直接接触传递信息,A正确;分析图示可知,引起 淋巴细胞和细胞毒性 细胞活化的双信号是抗原和辅助性 细胞表面的分子,而不是浆细胞,浆细胞是 淋巴细胞活化后增殖分化形成的细胞,B错误;将获得肿瘤抗原信息的树突状细胞回输到癌症患者体内,其可作为抗原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从而使机体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C正确;如果通过一定的药物抑制辅助性 细胞的增殖,则可以影响细胞毒性 细胞的活化,避免对移植器官的排斥,从而延长移植器官的存活时间,D正确。
11. [2023湖南九校联考]神经肽 是交感神经释放的一种多肽类神经递质,不同条件下对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影响不同。神经肽 还能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A. 图中的 细胞是下丘脑细胞
B. 细胞具有不同的 受体
C. 可促进吞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从而促进 细胞分化
D. 可以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但对特异性免疫功能没有影响
[解析]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分泌的,图中 细胞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说明该细胞位于下丘脑,A正确;图中显示,神经肽 既可促进也可抑制细胞(G)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说明 细胞可能具有不同的 受体,B正确;结合图示可知, 可促进吞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从而促进 细胞分化,进而提高特异性免疫功能,C正确;图中显示, 可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抗原呈递作用,因此 能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功能,另外还可促进吞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促进 细胞分化,可见 对特异性免疫也有促进作用,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2. [2022沈阳联考,10分]科学家研究发现一种树突状细胞( 细胞),在免疫反应中有强大的吞噬、呈递抗原的功能。如图表示 细胞参与免疫的过程,请回答:
(1) 细胞能通过胞吞方式将外来抗原摄入细胞,并将其分解。
[解析]结合题图可知, 细胞摄取抗原的方式为胞吞。
(2) 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 细胞。辅助性 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 细胞结合,这是激活 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 细胞开始分裂(增殖)、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
[解析]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与 细胞直接接触,这为激活 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辅助性 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 细胞结合,这是激活 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 细胞开始增殖、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
(3) 细胞毒性 细胞能直接作用于被抗原入侵的细胞,即靶细胞,发生细胞免疫。
[解析]细胞毒性 细胞直接作用于被抗原入侵的细胞,即靶细胞,这是细胞免疫的过程。
(4) 在细胞免疫过程中,细胞毒性 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 细胞和记忆 细胞。新的细胞毒性 细胞在体液中循环,它们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这些细胞裂解后,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可与抗体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消化。
[解析]在细胞免疫中,细胞毒性 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 细胞和记忆 细胞,新的细胞毒性 细胞在体液中循环,将靶细胞裂解,病原体失去寄生的基础,因此可以与抗体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消化。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3. [2022临沂检测]图甲为人体内几种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示意图,图乙表示正常人在特定情况下体内某种抗体浓度的变化。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C )


A. 图乙 时间段抗原直接刺激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B. 淋巴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②③都是在骨髓中成熟的
C. 图甲①~⑦中需抗原刺激才能产生的有④⑤⑥⑦
D. 图乙中 , ,主要原因是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了较多的②
[解析]图乙中 时间段表示抗原再次入侵机体,引发二次免疫,此时抗原直接刺激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浆细胞,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A错误;淋巴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②( 细胞)在骨髓中成熟,③( 细胞)转移到胸腺中成熟,B错误;机体中本身就存在①(吞噬细胞)、②( 细胞)、③( 细胞),而经过抗原的刺激后, 细胞增殖分化形成④(记忆 细胞)和⑤(浆细胞), 细胞增殖分化形成⑥(记忆 细胞)和⑦(细胞毒性 细胞),C正确;图乙中 , ,主要原因是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了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在抗原再次入侵时产生较多的⑤(浆细胞),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D错误。
14. [2022黑龙江鸡西密山一中检测]如图表示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 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中的糖皮质激素具有抑制细胞摄取、利用葡萄糖等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
A. 病毒感染时 分泌增多,促进糖皮质激素的分泌,进而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
B. 应激状态下,下丘脑释放的 增多,导致糖皮质激素增多
C. 病毒感染能刺激辅助性 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促进细胞毒性 细胞的分裂、分化
D. 糖皮质激素能抑制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这与胰岛素的作用相反
[解析]据图可知,病毒感染时 分泌增多,促进糖皮质激素的分泌,进而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A错误;应激状态下,下丘脑释放的 增多,通过分级调节,导致肾上腺分泌的糖皮质激素增多,B正确;病毒感染能刺激辅助性 细胞,使之分泌细胞因子,促进细胞毒性 细胞的分裂、分化,C正确;糖皮质激素能抑制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这与胰岛素的作用相反,D正确。
15. [2023菏泽检测,多选]研究发现,人体免疫系统中存在一种被称为自然杀伤细胞 的免疫细胞。 不表达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无需抗原预先致敏就可识别并攻击与正常细胞不同的任何膜表面发生变化的细胞,如肿瘤细胞或受病毒攻击的细胞。在 表面还存在多种与其杀伤活化有关的受体,如 受体,通过该受体的介导,可识别杀伤与 抗体特异性结合的肿瘤细胞或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此外, 活化后还可分泌细胞因子发挥免疫调节作用。据此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B )
A. 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属于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
B. 对肿瘤细胞的清除作用属于免疫系统的免疫自稳功能
C. 受损会导致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D. 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解析]由题意可知, 不表达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无需特定抗原预先致敏,同时可识别杀伤与 抗体特异性结合的肿瘤细胞或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因此应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二道防线,A错误;据分析可知, 对肿瘤细胞的清除作用属于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B错误; 活化后还可分泌细胞因子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细胞因子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 受损会导致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C正确; 属于免疫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D正确。
二、非选择题
16. [2022重庆三模,8分]人类红细胞表面存在 蛋白,称为 阳性 ,不存在 蛋白,称为 阴性 。人的血清中不存在抗 的天然抗体,只有当 的人接受 人的血液后,才会通过免疫反应产生该抗体。 抗体可以透过胎盘。当 的母亲怀有 的胎儿时,胎儿的少量红细胞或 蛋白可以在妊娠末期或分娩时进入母体,使母体产生抗体。如果此抗体进入胎儿的循环系统,会使胎儿的红细胞发生不相容性溶血,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1) 的母亲和 的胎儿的 相容(填“相容”或“不相容”)。当 的人接受 人的血液后,引发免疫反应,能够产生并分泌 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
[解析]如果母亲和胎儿都是 ,母亲就不会发生免疫反应产生 抗体,因而 的母亲和 的胎儿的 是相容的。能产生并分泌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
(2) 造成 的新生儿溶血的原因是 母体产生了 抗体,该过程中使母体产生抗 抗体的抗原是胎儿的少量红细胞或 蛋白。
[解析] 母体红细胞表面不存在 蛋白(一种抗原), 胎儿的少量红细胞或 蛋白进入母亲体内作为抗原,刺激母体发生体液免疫,产生抗 抗体。
(3) 当母亲和胎儿的 不相容时,一般情况下第一胎生产不会发生临床症状。这是由于第一胎胎儿的少量红细胞或 蛋白在妊娠末期或分娩时才进入母体且量很少,导致母体相应抗体产生量少。但当母亲第二次生育时,就可能发生新生儿红细胞不相容性溶血,请解释原因:母亲第二次生育时,胎儿红细胞或 蛋白再次进入母体,引起二次免疫,母体会产生更多的 抗体,大量 抗体进入胎儿体内,容易导致胎儿不相容性溶血(合理即可)。
[解析]如果母亲是 ,胎儿是 ,则在第一胎妊娠末期或分娩时胎儿的少量红细胞或 蛋白(抗原)进入母亲体内,引起母亲发生免疫反应产生 抗体,由于是初次免疫,母亲产生的 抗体少,对第一胎胎儿影响不大;如果第二胎胎儿还是 ,胎儿的 进入母体,会引起二次免疫,母亲产生的 抗体更多,大量抗体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红细胞或 蛋白(抗原)结合,发生新生儿红细胞不相容性溶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