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生物学高考备考教案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课时5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师尊享·命题分析课标要求 核心考点 五年考情 核心素养对接1.阐明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生物因素以及阳光、空气、水等非生物因素组成,各组分紧密联系使生态系统成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 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系在一起形成复杂的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2021:北京T17、广东T2; 2020:北京 ; 2019:江苏 ; 2018:北京 、全国卷Ⅲ 1.生命观念——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建立结构与功能观及物质与能量观。 2.科学思维——构建生态系统结构模型、食物网各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变动模型,培养科学思维中的模型构建能力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022:广东T6、浙江6月T20; 2020:浙江7月T11; 2019:全国卷Ⅱ命题分析预测 1.生态系统和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较为密切,是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理论基础,也是历年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对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和结构的考查,多结合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等进行综合考查,也有以选择题形式单独考查的。近年高考对依据情境信息自行构建食物网的考查较多,多以语言叙述、表格或图像等形式出现。 2.预计2024年高考将主要以非选择题形式进行考查,并且多与种群、群落的知识相结合进行考查知识导图 教材读薄考点1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教材帮 读透教材 融会贯通知识整合 教材读厚1.生态系统的概述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各成分的作用及地位成分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营养 方式 / 自养 异养 异养组成 光、热、水、空气、无机盐等 ①光合自养生物:绿色植物和蓝细菌等; ②化能合成生物:硝化细菌等 大多数动物、寄生植物、寄生细菌等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腐食动物等作用 生物群落中物质和能量的根本来源 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并将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 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地位 必要成分 基石 、主要成分 最活跃的成分、非必要成分 关键成分、必要成分(2)相互关系生产者 和 分解者 是联系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两大“桥梁”。知识活用 教材读活深度思考1. 动物园里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能构成生态系统吗 提示 动物园中的全部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不能说是一个生态系统,因为其中的动物分开饲养,不能体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及相互联系,不能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因此动物园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2.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与细胞呼吸等同吗?请说明理由。提示 不完全等同。微生物分解作用是微生物分泌酶到细胞外,将细胞外的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小分子有机物(也可能生成无机物),然后再吸收进入细胞,微生物分解作用包括体外有机物分解和体内细胞呼吸作用。3. 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除生产者、消费者外还有哪些成分,它们对生态系统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吗?为什么?提示 还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命活动存在的最基本条件,生命活动本质上也是物质与能量的变化。非生物物质还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是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基础自测1. 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生物群落及其非生物环境。( × )2. 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 )3. 不同种类的生物获取物质和能量的途径相同。( × )4. 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帮助植物传粉和种子的传播。( √ )5. 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 × )6. 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 × )7. 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但主要类群是绿色植物。( √ )8. [2020江苏,T24A改编]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蚯蚓和各种微生物均属于分解者。( × )9. [2020山东,T24(1)节选]某同学根据生态系统的概念认为土壤是一个生态系统,其判断依据是土壤是由各类土壤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10. [2022全国卷甲,T31(4)](题干信息说明: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某研究小组对某林地的动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该林地中,植物对动物的作用有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答出2点即可);动物对植物的作用有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传播,为植物提供 和肥料(答出2点即可)。高考帮 研透高考 明确方向命题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相互关系分析1. [2022重庆七校联考]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共同组成了生态系统B. 生产者都是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C. 消费者都是异养型生物,如多数动物和某些植物D. 微生物都是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解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不能组成生态系统,A错误;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但还包括其他的自养型生物,如光合细菌和硝化细菌,B错误;消费者一定是异养型生物,如多数动物和某些植物,C正确;微生物不都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D错误。思维提升判断生态系统成分的三个“不一定”和两个“一定”三个“不一定” ①生产者不一定都是植物(如蓝细菌、硝化细菌等),植物不一定都是生产者(如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②消费者不一定都是动物(如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等),动物不一定都是消费者(如秃鹫、蚯蚓、蜣螂等以动植物遗体或排泄物为食的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③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如蚯蚓等动物),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蓝细菌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两个“一定” ①生产者一定是自养型生物,自养型生物一定是生产者②营腐生生活的生物一定是分解者,分解者一定是营腐生生活的生物2. [2022广安二中检测]如图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关系图,下列对 、 、 所代表的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C )A. 中全是异养型真核生物B. 只包括腐生细菌和腐生真菌C. 中有真核生物,也有原核生物,但都是自养型生物D. 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一旦遇到破坏,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解析] 为消费者,消费者都是异养型生物,但不都是真核生物,如营寄生生活的细菌属于原核生物,A错误; 为分解者,包括腐生细菌、腐生真菌和某些动物(如蚯蚓等),B错误; 为生产者,其中有真核生物(如绿色植物),也有原核生物(如蓝细菌),但都是自养型生物,C正确; 为消费者,而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产者,D错误。通性通法根据关系图判断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考点2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教材帮 读透教材 融会贯通知识整合 教材读厚1.食物链2.食物网3.食物链(网)中各营养级生物数量的变动分析方法(1)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整个食物链中的其他生物都会减少,简记为:“一级生物若减少,其他生物跟着跑”。(2)“天敌”一方减少,短时间内被捕食者数量会增加,长时间来看,会趋于稳定,简记为:“如果天敌患了病,先增后减再稳定”。(3)若处于中间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减少,则其他营养级生物数量的变化视具体食物链而定:“中间生物被捕杀,不同情况要分家”。可举例分析如图:若青蛙突然减少,则以它为食的蛇将减少,鹰过多捕食兔和食草鸟,从而导致兔、食草鸟减少,鹰不只捕食蛇一种生物,它可以依靠其他食物来源维持数量基本不变。4.模型法构建食物链(网)(1)依据捕食关系曲线构建食物链(网)(2)依据所含能量或生物量构建食物链(网)图2图3生物种类能量(有机物) 15.9 870.7 1.9 141.0(3)依据生物体内富集物的有害物质浓度构建食物链(网)生物种类有机汞质量分数(%)(4)依据提供的食物信息,构建食物链(网)古树上有红蜘蛛、蚜虫、草蛉、七星瓢虫、麻雀、花喜鹊6种动物,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草蛉、七星瓢虫捕食红蜘蛛、蚜虫;红蜘蛛、蚜虫以植物的各器官为食物;麻雀、花喜鹊以红蜘蛛、蚜虫、草蛉为食。依据捕食关系由低营养级→高营养级直接绘图,可得到图4所示食物网。图4知识活用 教材读活深度思考1.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其原因是什么?提示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流经5个营养级后所剩下的能量不足以再维持一个种群生存的最小需要量。2. 在一条食物链中,生产者的数量一定大于消费者的数量吗 试举例说明。提示 不一定。生产者的数量一般大于消费者的数量,例如,草→兔→狼;生产者的数量也可能小于消费者的数量,例如,树→虫→鸟。高考帮 研透高考 明确方向命题点1 食物链或食物网的结构分析1. [2022广东]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字母表示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下列归类正确的是( C )A. 、 是生产者 B. 、 是肉食动物C. 、 是杂食动物 D. 、 是植食动物[解析]图中食物网包含的食物链有 、 、 、 、 、 。 、 处于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 处于第二营养级,是植食动物; 处于第三营养级,是肉食动物; 、 可以处于第二营养级也可以处于第四营养级,是杂食动物。C正确。2. [2022浙江6月]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途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A. 调查生物群落内各物种之间的取食与被取食关系,可构建食物链B. 整合调查所得的全部食物链,可构建营养关系更为复杂的食物网C. 归类各食物链中处于相同环节的所有物种,可构建相应的营养级D. 测算主要食物链各环节的能量值,可构建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解析]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关系组成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因此测定各个营养级的能量值可构建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D错误。命题点2 食物网中各营养级生物数量的变动分析3. [2022衡水五校联考]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间的食物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C )A. 海星和荔枝螺之间存在捕食和种间竞争两种种间关系B. 该食物网有3种生物处于第三营养级C. 若除去全部荔枝螺,藤壶的种群数量会一直增长D. 若除去全部石鳖,海星的种群数量不会出现大的波动[解析]海星和荔枝螺之间存在捕食关系,同时又都捕食贻贝,即存在种间竞争关系,A正确;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海星、荔枝螺、海葵,B正确;若除去全部荔枝螺,藤壶由于缺乏天敌的限制,种群数量会增长,但是又由于环境限制和竞争者的存在,其种群数量会稳定在一定范围内,C错误;海星的食物来源很丰富,故除去全部石鳖,海星的种群数量也不会出现大的波动,D正确。4. 因含 、 的污染物大量流入,我国某大型水库曾连续爆发“水华”。在水库中投放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的鲢鱼和鳙鱼,可对该水库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注:大型肉食鱼捕食鲢鱼、鳙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A. 在该水库生态系统组成中,引起“水华”的藻类属于生产者B. 在该水库捕杀鲢鱼和鳙鱼,不利于减少浮游植物的数量C. 适量增加投放浮游动物有利于增加鲢鱼种群和鳙鱼种群的数量D. 捕杀该水库的大型肉食鱼,不利于减少浮游植物的数量[解析]引起“水华”的藻类属于生产者,A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可构建如下食物网:从构建的食物网看出,鲢鱼和鳙鱼都直接捕食藻类,大型肉食鱼捕食鲢鱼和鳙鱼,在该水库捕杀鲢鱼和鳙鱼,不利于减少浮游植物的数量,B正确、D错误;浮游动物是鲢鱼和鳙鱼的食物,适量增加投放浮游动物有利于增加鲢鱼种群和鳙鱼种群的数量,C正确。命题点3 依据题干信息绘制食物链或食物网5. [新课标全国卷Ⅱ节选,5分]某陆地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调查得知,该生态系统有4个营养级,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表所示,表中能量数值的单位相同。种群 甲 乙 丙 丁 戊能量 3.56 12.80 10.30 0.48 226.50回答下列问题:(1) 请画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解析]根据“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可知,戊中能量最多,处于第一营养级,乙和丙中能量相差不多,都处于第二营养级,甲处于第三营养级,丁处于第四营养级,据此可绘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2) 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捕食;种群丁是该生态系统生物组分中的消费者。[解析]根据(1)中的食物网简图可以看出甲和乙之间的关系为捕食,戊是生产者,而甲、乙、丙和丁都为消费者。6. [2022辽宁六校联考]某生物研究小组从某湖泊中选取了四种不同的生物,并分别对其消化道内的食物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生物种类 鱼甲 河虾 鱼乙 水蚤消化道内的食物组成 鱼乙、河虾 水蚤、小球藻 水蚤、河虾 小球藻A. 小球藻、水蚤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B. 表中生物形成的食物网中共4条食物链C. 鱼乙在该湖泊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最高D. 河虾与水蚤的关系是捕食和种间竞争[解析]分析题表信息,可得到如图所示食物网:,故形成的食物链有小球藻→水蚤→鱼乙→鱼甲,小球藻→水蚤→河虾→鱼乙→鱼甲,小球藻→水蚤→河虾→鱼甲,小球藻→河虾→鱼乙→鱼甲,小球藻→河虾→鱼甲,共5条,小球藻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但水蚤属于消费者,A、B错误;由表中生物形成的食物网可知,处于最高营养级的是鱼甲,但鱼甲不一定处于该湖泊生态系统中的最高营养级,C错误;由食物网可知,河虾与水蚤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和种间竞争,D正确。教师尊享·备课题组1. [2020浙江7月]下列关于营养级的叙述,正确的是( B )A. 营养级的位置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能量通常越多B. 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绿色植物都属于生产者营养级C. 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同种生物的总和D. 食物链中的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是相同的[解析]能量逐级递减,一般来说,营养级越高,该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越少,A错误。绿色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营养级,B正确。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的全部生物的总和,不是同种生物的总和,C错误。各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一定相同,D错误。2. [2019江苏节选,4分]如图是某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 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图中由乔木、草本植物、蝗虫、蜘蛛和杂食性鸟构成的食物网中,杂食性鸟分别处于第二、三、四营养级。[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是最基本的生物成分,在乔木→杂食性鸟与草本植物→杂食性鸟这两条食物链中,杂食性鸟均属于第二营养级;在草本植物→蝗虫→杂食性鸟这条食物链中,杂食性鸟属于第三营养级;在草本植物→蝗虫→蜘蛛→杂食性鸟这条食物链中,杂食性鸟属于第四营养级。(2) 从图中所示的营养关系分析,属于分解者的有大型真菌、跳虫。有机碎屑被彻底分解产生的无机盐、 、 (至少写出两类)等供生态系统循环利用。[解析]分析题图中各成分可知,大型真菌和跳虫属于分解者。有机碎屑被彻底分解可产生无机盐、 和 等供生态系统循环利用。3. [2021北京,12分]北大西洋沿岸某水域生活着多种海藻和以藻类为食的一种水虱,以及水虱的天敌隆头鱼。柏桉藻在上世纪末被引入,目前已在该水域广泛分布,数量巨大,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为探究柏桉藻成功入侵的原因,研究者进行了系列实验。(1) 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划分,柏桉藻属于生产者。[解析]柏桉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2) 用三组水箱模拟该水域的环境。水箱中均放入柏桉藻和甲、乙、丙 3 种本地藻各 0.5 克,用纱网分区(见图1);三组水箱中分别放入 、 、 只水虱。10天后对海藻称重,结果如图2,同时记录水虱的分布。图1图2① 图2结果说明水虱对本地藻有更强的取食作用,作出判断的依据是:与没有水虱相比,在有水虱的水箱中,柏桉藻重量增加值明显提高,而本地藻的变化则相反。② 水虱分布情况记录结果显示,在有水虱的两组中,大部分水虱附着在柏桉藻上, 说明水虱对所栖息的海藻种类具有选择性(偏好性)。[解析]①分析图2可知,与没有水虱组相比,有水虱组中甲、乙、丙三种本地藻重量增加值明显下降,而柏桉藻重量增加值明显提高,说明水虱对本地藻有更强的取食作用。②在有水虱的两组中,大部分水虱附着在柏桉藻上,说明水虱对所栖息的海藻种类具有选择性(偏好性)。(3) 为研究不同海藻对隆头鱼捕食水虱的影响,在盛有等量海水的水箱中分别放入相应的实验材料,一段时间后检测,结果如图 3(甲、乙、丙为上述本地藻)。图3该实验的对照组放入的有隆头鱼和水虱。[解析]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不同海藻对隆头鱼捕食水虱的影响,自变量是不同海藻,因变量是水虱的生存率,故对照组应放入的是隆头鱼和水虱。(4) 研究发现,柏桉藻含有一种引起动物不适的化学物质,若隆头鱼吞食水虱时误吞柏桉藻,会将两者吐出。请综合上述研究结果,阐明柏桉藻成功入侵的原因。因柏桉藻含有令动物不适的化学物质,能为水虱提供庇护场所,有利于水虱种群扩大;水虱偏好取食本地藻,有助于柏桉藻获得竞争优势。因此柏桉藻能够成功入侵。[解析]柏桉藻含有令动物不适的化学物质,若隆头鱼吞食水虱时误吞柏桉藻,会将两者吐出,说明柏桉藻能为水虱提供庇护场所,有利于水虱种群扩大;且水虱偏好取食本地藻,有助于柏桉藻获得竞争优势,因此柏桉藻能够成功入侵。作业帮 练透好题 精准分层基础过关一、选择题1. [2022重庆检测]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 食物链和食物网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而营养级则是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同种生物的总和B. 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的食物链中,蝉处于第一营养级C. 在生态系统中,细菌既可以作为生产者,也可以作为消费者或分解者D. 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作为消费者,可以加快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解析]食物链和食物网属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生物,A错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的食物链为树→蝉→螳螂→黄雀,蝉处于第二营养级,B错误。硝化细菌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属于生产者,根瘤菌以豆科植物提供的有机养料为碳源,属于消费者,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属于分解者,C正确。动物不是只能作为消费者,如蚯蚓属于分解者,D错误。2. [2023江西十校联考]澳大利亚大堡礁的珊瑚礁上生活着一种叫裸尾鼠的啮齿动物,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其栖息地不断减少,食物来源短缺,最终成为因全球气候变暖而灭绝的哺乳动物。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D )A. 裸尾鼠在生态系统中作为消费者B. 裸尾鼠可以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 裸尾鼠在不同食物链中可能处于相同的营养级D. 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使裸尾鼠的环境容纳量增加[解析]裸尾鼠是哺乳动物,在生态系统中作为消费者,A正确;裸尾鼠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正确;裸尾鼠在不同食物链中可能处于相同的或不同的营养级,C正确;由题干信息可知,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使裸尾鼠的环境容纳量降低,D错误。3. 下列有关图示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 若该图表示食物网,则该食物网中共有3条食物链B. 若该图表示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则应加上由丁到甲的箭头C. 若该图表示一个群落,则丁为分解者D. 若甲为生产者,则甲一定是自养型生物[解析]若该图表示食物网,则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即甲→乙→丙→丁、甲→乙→丁、甲→丙→丁、甲→丁, 错误;若该图表示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则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所以应加上由丁到甲的箭头,表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B正确;若该图表示一个群落,则甲是生产者,乙、丙是消费者,丁为分解者, 正确;生产者一定是自养型生物,D正确。4. [2023安徽质检]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营养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C )A. 一条食物链中相邻生物间只存在捕食关系且不可逆转B. 若食虫鸟减少,吃草籽的鸟也会减少,这体现生物间的间接影响C. 某营养级中生物数量的多少将直接影响食物网的复杂程度D. 鹰在该食物网中占3个营养级,最长的食物链存在四级消费者[解析]一条食物链中相邻的生物间只有捕食关系,捕食关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不可逆转,A正确;如果食虫鸟减少,通过蛇的捕食关系及蝗虫的数量变化也会引起吃草籽的鸟减少,说明生物间存在间接影响,B正确;某营养级生物种类的多少直接影响食物网的复杂程度,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错误;鹰在该食物网中占第三、四、五共3个营养级,最长的食物链存在5个营养级,有四级消费者,D正确。5. 如图表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D )A. 图中既包含了生态系统的某些组成成分,又包含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B. 错综复杂的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C. 图中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的存在可以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 图中可以实现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的生物组分只有乙[解析]分析题图可知,甲表示生产者,乙表示分解者。该图中的非生物的物质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中的食物链(网)属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A正确。一般认为,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因此错综复杂的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B正确。图中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均属于消费者,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正确。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均可以通过细胞呼吸过程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D错误。6. [2023惠州调研]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A. 青蛙和蜘蛛之间既有种间竞争关系,也有捕食关系B. 图中未显示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只有分解者C. 图中所示的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D. 蛇在此食物网中处于两个不同营养级[解析]该食物网包含4条食物链,大麦→蝗虫→青蛙→蛇,大麦→蝗虫→蜘蛛→青蛙→蛇,狗尾草→蝗虫→青蛙→蛇,狗尾草→蝗虫→蜘蛛→青蛙→蛇。青蛙能够捕食蜘蛛,青蛙和蜘蛛又都能捕食蝗虫,因此青蛙和蜘蛛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种间竞争关系,A、C正确。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中生物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因此图中未显示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B错误。由图可知,蛇在此食物网中处于第四和第五营养级,D正确。7. [2022湖南部分重点中学联考]如图是陆地生态系统(草地)和水域生态系统(池塘)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注:Ⅰ.自养生物;Ⅱ.植食性动物;Ⅲ.肉食性动物;Ⅳ.腐食性生物、细菌和真菌A. Ⅳ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成分B.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包括图中的Ⅰ、Ⅱ和ⅢC. 两个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都包括空气和太阳能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 图中两个生态系统中处于相同空间位置的生物一定处于同一营养级[解析]Ⅳ是腐食性生物、细菌和真菌,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成分,A正确。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即包括图中的Ⅰ(生产者)、Ⅱ和Ⅲ(消费者),B正确。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由题图分析可知,图中两个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都包括空气和太阳能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正确。图中两个生态系统中处于相同空间位置的生物不一定处于同一营养级,如草和植食性动物处于相同的空间位置,但处于不同的营养级,草处于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D错误。8. 如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下列关于此食物网中生物之间数量变化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 如果绿藻的数量大量减少,其他生物的数量也均减少B. 如果大量捕捞花鲢,则乌鱼的数量在短时间内大量减少C. 如果大量捕捞白鲢,则花鲢的数量在短时间内大量增加D. 如果大量捕捞乌鱼,则其他生物的数量在短时间内大量增加[解析]由于绿藻为生产者,其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如果绿藻的数量大量减少,其他生物的数量也均减少,A正确;如果大量捕捞花鲢,导致乌鱼的食物来源之一减少,但乌鱼也可捕食白鲢,所以乌鱼的数量在短时间内不会大量减少,B错误;如果大量捕捞白鲢,乌鱼会大量捕食花鲢,则花鲢的数量在短时间内大量减少,C错误;如果大量捕捞乌鱼,则花鲢、白鲢的数量在短时间内大量增加,导致水蚤数量减少,D错误。二、非选择题9. [2022哈尔滨检测,7分]如图是处于平衡状态的淡水生态系统中生物所构成的食物网,请回答(1)~(5)题。(1) 此生态系统中共有3条食物链。[解析]第一条食物链:水藻→甲壳类→海鸟;第二条食物链:水绵→水蚤→小鱼→大鱼→海鸟;第三条食物链:水绵→水蚤→淡水虾→大鱼→海鸟,故此生态系统中共有3条食物链。(2) 含能量最多的生物类群是水绵、水藻。[解析]能量在食物链中逐级递减,第一营养级即生产者含有的能量最多,故含能量最多的生物类群是水藻和水绵。(3) 此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动物是海鸟、小鱼、淡水虾,淡水虾与小鱼的关系是种间竞争,大鱼与小鱼的关系是捕食。[解析]依据第(1)问的分析可知,此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动物是海鸟、小鱼、淡水虾。淡水虾与小鱼都以水蚤为食,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种间竞争。大鱼以小鱼为食,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捕食。(4) 此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是D。A. 海鸟 B. 水绵 C. 水藻 D. 腐生细菌[解析]海鸟是消费者,水绵和水藻是生产者,分解者可为营腐生生活的生物,故腐生细菌是此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故选D。(5) 若此生态系统中水绵大量减少,则会出现A。A. 水藻大量增加 B. 小鱼的数目增多C. 海鸟的数目增多 D. 甲壳类的数目增多[解析]若此生态系统中水绵大量减少,则水蚤、小鱼、大鱼、淡水虾的数量也会随之减少,海鸟的食物来源有甲壳类、大鱼,大鱼数量减少,海鸟会增加对甲壳类的捕食,甲壳类数量减少,水藻数量会相应增多,而且水绵与水藻具有种间竞争关系,水绵数量减少,水藻对空间与阳光等资源的利用增多,数量也会相应增多,故选A。10. [2023重庆联考,10分]为了弄清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组成,某生物研究小组调查并统计了其中多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如表所示(表中“+”表示构成食物关系,第一行表示被捕食者)。表中甲为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甲 乙 丙 丁 戊 己乙 +丙 + +丁 +戊 + +己 +庚 + +(1) 请根据表中相关信息,画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2) 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包含4条食物链,庚所处营养级最高。[解析]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包含4条食物链,分别是甲→乙→丙→己→庚,甲→丙→己→庚,甲→丁→戊→庚,甲→戊→庚,庚所处营养级最高。(3) 据图分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交错连接形成复杂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该食物网中缺少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该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或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解析]一种生物可能以多种生物为食,也可能被多种生物捕食,即多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使得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交错连接形成复杂的食物网。该食物网中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分解者,分解者可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能力提升一、选择题11. [2022泉州三校联考]如图甲表示一个人工白杨林中分层生活着的苔类、昆虫及其他多个生物种类之间的食物网简图,其中苔类、物种 和 均生活在白杨林中层的树枝表面。物种 的食物中,各种类所占比例如图乙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B )A. 图甲中共有6条食物链B. 若除去全部物种 后,物种 可能成为该地区的优势种C. 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上看,图甲还缺少分解者D. 物种 和 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种间竞争关系,但物种 和苔类之间无种间竞争关系[解析]分析图甲可知,图中共有7条食物链,A错误;由图乙可知,物种 的食物中物种 所占比例最高,因此如果除去全部物种 后,物种 可能会成为该地区的优势种,B正确;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而图甲中只包括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因此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上看,图甲还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错误;从白杨树 、白杨树 这两条食物链可看出,物种 和 都以物种 为食,说明物种 和 既存在种间竞争关系又存在捕食关系,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物种 和苔类均生活在白杨林中层的树枝表面,两者之间会竞争生存空间,所以物种 和苔类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D错误。12. [2022广东实验中学检测]对一个受到轻度农药污染的湖泊进行调查,测得该湖泊内可构成食物链的甲、乙、丙、丁4个种群的同化量如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生物种群 甲 乙 丙 丁能量A. 在这4个种群中,乙和丁属于捕食关系B. 除乙种群外,其他3个种群的同化作用类型都属于异养型C. 按照生物富集原理,丙种群体内的农药残留量是最多的D. 从4个种群的营养关系上看,它们之间只能形成一条食物链[解析]甲、乙、丙、丁之间的食物关系为,可构成2条食物链,乙是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其他3个种群的同化作用类型都属于异养型,且乙与丁之间存在捕食关系,A、B正确,D错误;按照生物富集原理,营养级越高,体内农药残留量就越多,因此丙种群体内的农药残留量最多,C正确。13. 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情况如表所示(“√”表示存在捕食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D )被捕食者 捕食者 食虫鸟 食草昆虫 鼠 草食虫鸟 √食草昆虫 √鼠 √狐狸 √鹰 √ √A. 此食物网中有3条食物链 B. 次级消费者有食虫鸟、鹰、狐狸C. 狐狸和鹰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D. 鹰只占第三营养级[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推出的食物网如图所示,图中有3条食物链,A正确;次级消费者属于第3营养级,有食虫鸟、鹰、狐狸,B正确;狐狸和鹰都可捕食鼠,两者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C正确;鹰占第三和第四营养级,D错误。14. [2022抚州七校联考]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构成一条食物链的甲、乙、丙、丁4个种群的数量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A. 乙种群在该食物链中属于初级消费者,位于第二营养级B. 乙种群数量减少、丙种群数量增多是 段甲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C. 四种生物及该生态系统中的所有微生物构成一个群落D. 丁种群在该食物链中属于生产者,位于第一营养级[解析]由题图可知,丁种群数量多于其他种群数量,最可能为生产者,甲、乙、丙、丁4个种群之间是捕食关系,根据被捕食者先增加先减少,捕食者后增加后减少,可推出这4个种群构成的食物链为丁→乙→甲→丙,乙种群在该食物链中属于初级消费者,位于第二营养级,A正确; 段对应时间段乙种群数量减少,丙种群数量增多,导致甲种群数量下降,B正确;除甲、乙、丙、丁四种生物外,该生态系统中还存在其他动植物,C错误;丁种群在该食物链中属于生产者,位于第一营养级,D正确。15. 图1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有关成分及其关系,图2为 、 、 三种生物的数量变化关系图,其中有一种为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 图1中有2条食物链,狐与鸟之间既存在捕食关系,又存在种间竞争关系B. 图1中狐占第三、四营养级,腐生细菌占第二、三、四、五营养级C. 图2中 、 、 之间的营养结构是D. 图2中 、 、 一定不能构成生物群落[解析]图1中有2条食物链:草→兔→狐、草→昆虫→鸟→狐,故狐与鸟之间只存在捕食关系而不存在种间竞争关系,A错误。图1中狐占第三、四营养级,腐生细菌为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不占据营养级,B错误。图2的 、 、 其中之一是草(生产者),草的数量增加(或减少),会引起其他生物的数量增加(或减少),据此判断 是草;由“ 数量增加(或减少) 数量增加(或减少)”和“ 数量减少(或增加) 数量增加(或减少)”可推出 捕食 ;同理可推出 捕食 ,即食物链为 ,C错误。生物群落包含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 、 中没有分解者,三者一定不能构成生物群落,D正确。二、非选择题16. [2023哈尔滨质监,10分]微塑料指的是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颗粒。实际上,微塑料的粒径范围从几微米到几毫米,它是形状多样的非均匀塑料颗粒混合体,肉眼往往难以分辨,被形象地称为“海中的 ”。因其微小,可能被植物根部吸收而影响生长发育,也容易被蚯蚓、蜗牛等土壤动物和贻贝、浮游动物等生物吃掉。微塑料不能被消化掉,只能在动物胃里一直存在着,占据空间,导致动物生病甚至死亡。(1) 从材料中可知,微塑料可以存在于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成分)中。[解析]由材料可知,微塑料可以被植物根部吸收,也可以被动物吃掉,植物属于生产者,蚯蚓、蜗牛等属于分解者,贻贝、浮游动物等属于消费者,故微塑料可以存在于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中。(2) 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微塑料的含量越多,试分析原因:微塑料不易被分解,沿着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逐渐积累。[解析]材料中提到,微塑料不能被消化掉,只能在动物胃中一直存在着,随着高营养级的生物捕食低营养级的生物,微塑料沿着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逐渐累积,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微塑料的含量越多。(3) 海洋浮游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存在意义是作为消费者,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土壤中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存在意义是作为分解者,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存在意义是作为生产者,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