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生物学高考备考教案第十二章 实验与探究实验2 实验设计的原则与变量分析实验突破1.牢记实验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基本原则 解读科学性原则 在设计实验时必须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不能偏离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原理平行重复原则 在实验设计中为了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必须对所做实验进行足够次数的重复,以获得多次实验结果的平均值,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对照原则 对照原则是实验设计最基本的原则。对照设计有多种形式,如空白对照(对照组不加任何处理因素)、条件对照(对照组被某些因素处理)、自身对照(对照处理与实验处理在同一受试生物上进行)、相互对照(几个实验组之间相互对照)等单一变量原则 除自变量(实验变量)外,应使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无关变量保持相同且适宜。如生物材料相同(大小、生理状况、年龄、性别等)、实验器具相同(型号、洁净程度等)、实验试剂相同(用量、浓度、使用方法等)和条件相同(保温或冷却、光照或黑暗、搅拌、振荡等)2.分析实验中的三个变量3.教材中探究类实验的变量分析实验名称 自变量 因变量 无关变量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不同温度(至少三种) 酶的活性(检测指标:加碘液后溶液颜色的变化) 、底物量、酶量、试管的洁净程度、反应时间、操作程序等探究 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不同 (至少三种) 酶的活性(检测指标:气泡的产生情况或带火星的卫生香燃烧的猛烈程度) 温度、底物量、酶量、试管的洁净程度、反应时间、操作程序等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氧气的有无 生成量(检测指标:澄清石灰水的混浊程度);酒精产生情况(酸性条件下用重铬酸钾检测) 葡萄糖溶液浓度、石灰水的量、温度、 、锥形瓶的洁净程度等探索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调节剂 扦插枝条的生根数量和长度(同时也是检测指标) 温度、实验材料的一致性、生长素类调节剂浓度的准确性、处理时间的一致性等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时间 酵母菌种群数量(同时也是检测指标) 培养液的成分、培养条件、空间等强化训练5. [2022沈阳质检]实验设计应注重科学性,遵循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 “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中,自变量为催化剂,因变量为 生成量B.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可选用唾液淀粉酶,并且需要设计空白对照组C. 探究“ 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可选用胃蛋白酶,在 为6~8范围设置不同实验组D. 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实验,可用斐林试剂检测产物中有无还原糖[解析] “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中,自变量为有无高温处理、有无催化剂及催化剂种类,因变量为 的分解速率或单位时间内 生成量,A错误。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可选用唾液淀粉酶,通过设置不同温度处理的组别进行相互对照,无需设计空白对照组,B错误。胃蛋白酶的最适 为1.5,在 为6~8时酶会失活,因此探究“ 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若选用胃蛋白酶,需在 为1~3范围设置不同实验组,C错误。淀粉酶可以催化淀粉(属于非还原糖)分解为麦芽糖(属于还原糖),不能催化蔗糖(属于非还原糖)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均为还原糖),可通过用斐林试剂检测有无还原糖来证明酶的专一性,D正确。6. [2023湖北名校联盟第一次联考]研究人员以大鼠为研究对象,探究茶叶中茶氨酸对脑腺体多巴胺(一种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A. 该实验缺少一组不添加茶氨酸,其他条件与另外两组相同的对照组B. 由图推测,茶氨酸浓度越大,促进多巴胺释放的效果越好C. 多巴胺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受体决定了多巴胺释放的位置D. 多巴胺发挥作用后,突触后膜内侧钠离子浓度比外侧高[解析] 本实验需要评定大鼠自身产生多巴胺的情况,才能判断茶氨酸对多巴胺释放的影响,所以需要增加一组空白对照实验,即不添加茶氨酸,其他条件与另外两组相同的对照组,A正确;从题图中看出, ,茶氨酸浓度越大,促进多巴胺释放的效果越好,但 ,不同浓度的茶氨酸促进多巴胺释放的效果基本相同,B错误;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受体不能决定多巴胺释放的位置,C错误;多巴胺发挥作用后,促进突触后膜钠离子内流,但钠离子浓度仍然是外侧高于内侧,D错误。7. [2023惠州三校联考]为探究主动运输的特点,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四组实验,其中 是一种ATP水解抑制剂,实验结果:实验前后溶液中磷酸盐浓度差 为甲组>乙组>丙组>丁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甲组 成熟胡萝卜片 溶液+蒸馏水乙组 成熟胡萝卜片 溶液 溶液丙组 幼嫩胡萝卜片 溶液+蒸馏水丁组 幼嫩胡萝卜片 溶液 溶液A. 该实验需在实验前后测定溶液中磷酸盐的浓度B. 甲、乙两组实验结果表明,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磷酸盐需要能量C. 该实验的无关变量是温度、 、溶液的量、胡萝卜片的成熟程度等D. 与甲组相比,丙组吸收磷酸盐较少的原因可能是幼嫩组织细胞膜上载体蛋白较少[解析] 据题意可知,本实验的因变量为实验前后溶液中磷酸盐浓度差,因此需要在实验前后分别测定溶液中磷酸盐的浓度,A正确;乙组用 处理,而 是一种ATP水解抑制剂,实验结果是实验前后溶液中磷酸盐浓度差为甲组>乙组,说明乙组细胞吸收磷酸盐较少,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磷酸盐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该实验的无关变量是温度、 、起始溶液的量等,胡萝卜片的成熟程度属于自变量,C错误;磷酸盐的吸收过程属于主动运输,消耗能量,并需要载体蛋白协助,甲组与丙组的区别是胡萝卜片的成熟程度,丙组吸收的磷酸盐少于甲组的,原因可能是幼嫩组织细胞膜上载体蛋白数量较少,D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