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成本性态与变动成本法 课件(共24张PPT)《管理会计(第五版)》(高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章成本性态与变动成本法 课件(共24张PPT)《管理会计(第五版)》(高教版)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成本性态分析及变动成本法
Managerial Accounting
项目二
目录
1
2
3
成本性态及其分类
成本性态分析
变动成本法
成本性态及其分类
Part 01
一、成本性态的涵义
成本性态亦称成本习性,是指成本总额与业务量之间的依存关系。揭示成本与产量、销量等业务量之间的内在联系。
成本习性是什么?
二、成本按其性态的分类
混合成本
有的业务当业务量发生变化时,其成本总额会随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动,但其变动的幅度并不同业务量的变化保持严格的比例,这类成本由于同时包含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种因素,故称为混合成本。
03
固定成本
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 其总额不受业务量增减变动的影响而保持固定不变的成本,如管理人员工资、按直线法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等。
02
变动成本
变动成本是指成本总额随着业务量的增减变动呈正比例变动的成本。
01
(一)变动成本
变动成本的概念是就总额而言的,若是从产品的单位成本看,其单位变动成本不受业务量增减变动的影响,相对保持不变。
必要性
(1)、技术性变动成本;
(2)、酌量性变动成本
1、特点
2、分类
(1)、变动成本总额随产量变动成正比例变动;
(2)、单位变动成本不受产量变动的影响,固定不变。
(二)固定成本
2、分类
(1)约束性固定成本;
(2)酌量性固定成本
1、特点
(1)、一定时期、一定业务量范围内,固定成本总额不变;
(2)、一定时期、一定业务量范围内,单位固定成本按反比例变动。
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业务量范围内,其总额保持不变的成本。
(三)混合成本
1.半变动成本
2.半固定成本
3.延期变动成本
4.曲线变动成本
混合成本是指随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动,但又不成正比例变动的那部分成本。
(三)混合成本
2、分类
(1)约束性固定成本;
(2)酌量性固定成本
1、特点
(1)、一定时期、一定业务量范围内,固定成本总额不变;
(2)、一定时期、一定业务量范围内,单位固定成本按反比例变动。
混合成本是指随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动,但又不成正比例变动的那部分成本。
三、成本函数
用y代表总成本,a代表固定成本总额,b代表单位变动成本,x代表业务量,则上述总成本公式可以表示为:
y = a + bx
总成本 = 固定成本总额 + 变动成本总额
= 固定成本总额 + 单位变动成本 × 业务量
成本性态分析
Part 02
一、成本性态分析
成本性态分析,就是在成本按性态分类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程序,采用一定的方法,最终将全部成本进一步分成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部分。混合成本的分解,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二、合同确认法
合同确认法是根据交易双方签订的合同中所规定的计价方法与合同提供的业务量之间的关系分析成本性态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
一、直接观察法
接观察法是根据会计账簿中各半变动成本项目的性质,观察其比较接近于变动成本还是固定成本 ,从而直接认定其归属的方法。
(一)高低点法
(二)散布图法
(三) 回归直线法
三、资料分析法
是根据过去一定时期的成本及相应业务量资料,通过最高点和最低点业务量,推算出成本中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数额的一种简便的方法。
1、确定高低点;
2、计算单位变动成本,b = (y高—y低)/(x高—x低)
3、计算固定成本,a = y高—b x高
或 a = y低— b x低
4、将求得的a、b代入直线方程y = a + b x ,得到成本性态分析模型
(一)高低点法
一、概念
二、具体步骤:
例1:某企业某年1—6月份的设备维修费有关资料如下:
运用高低点法对维修费进行成本性态分析。
(一)高低点法
月份 业务量/机器小时 维修费/元
1 4100 560
2 4300 575
3 5100 660
4 4200 565
5 3800 530
6 4200 570
解: 确定高低点(5000,650),(3900,540)
b = (650—540)/(5000—3900)= 0.1(元)
a = 650—0.1×5000 = 150(元)
y = 150 + 0.1X
(二)散布图法
【做中学2-4】大明厂2017年7—12月份的设备维修费数据如表2-4所示。
1、概念
散布图法是将某一期间内的混合成本的数据逐一在坐标图上标明,形成若干个散布图点,然后通过目测的方法画出一条尽量与上下两侧各点距离相等的目测变化趋势线,那么该直线即可以近似地表示出业务量与成本之间的关系。
月份 业务量/千机器小时 维修费/元
7 7 130
8 9 135
9 5 105
10 8 125
11 10 140
12 6 120
(三)回归直线法
一、概念
是根据一定时期业务量与相应成本之间的历史资料,利用微分极值原理计算出最能反映业务量与成本之间关系的回归直线方程,从而确定成本性态的一种方法。
二、计算公式
a = (∑y — b ∑x)/n
b = (n ∑xy —∑x ∑y)/ [n∑x2—(∑x)2]
变动成本计算法
Part 03
一、变动成本计算法的意义和特点
变动成本计算法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按照变动成本法,产品的生产成本只包括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而把固定制造费用作为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变动成本法的理论依据是:固定制造费用是为企业提供一定的生产经营条件,以便保持生产能力,并使它处于准备状态而发生的成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条件一经形成,不管其实际利用程度如何,与其有关的费用每期都会固定地发生,同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就没有直接联系了,既不会由于产量的提高而增加,也不会因产量的下降而减少。因而,它不应计入产品成本,而应作为期间成本处理。
(一)变动成本计算法的意义及理论依据
(二)变动成本计算法的特点
1、成本分类与产品成本的构成 内容不同;
2、在产品与产成品存货的计价不同;
3、计算盈亏的公式不同
1、变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只包括变动生产成本,期间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非生产成本。
2、全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则包括全部生产成本,期间成本只有非生产成本。
二、变动成本法与全部成本法计算法的比较
(一)应用的前提条件不同
1、变动成本法要求首先进行成本性态分析,将全部成本分解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部分。
2、全部成本法要求首先按经济职能把全部成本分为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
(二)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
(三)销货成本和存货成本的水平不同
1、变动成本法下固定生产成本被作为期间成本处理,不会转化为销售成本和存货成本。
2、全部成本法下固定生产成本被记入产品成本,并要在存货和销货之间进行分配。
例1:甲企业只生产经营一种产品,2010年开始投产,当年产量为500件,销量为300件,期末存货为200件,销售单价为100元/件。当期发生的有关成本资料如下:
要求:分别按变动成本法和全部成本法计算当期发生的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
成本项目 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 制造费用 销售费用 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
变动性 6000 4000 1000 600 300
固定性 5000 1000 2500 500
总额 6000 4000 6000 1600 2800 500
二、变动成本法与全部成本法计算法的比较
解:变动成本法下:
产品成本 = 6000 + 4000 + 1000 = 11000(元)
期间成本 = 5000 + 1600 + 2800 + 500 = 9900(元)
单位产品成本 = 11000/500 = 22 (元/件)
全部成本法下:
产品成本 = 6000 + 4000 + 6000 = 16000(元)
期间成本 = 1600 + 2800 + 500 = 4900(元)
单位产品成本 = 16000/500 = 32(元/件)
(二)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
例2:根据例1资料分别按变动成本法和全部成本法计算产品的期末存货成本和本期销货成本。
解:变动成本法下:
期末存货成本 = 22×200 = 4400(元)
本期销货成本 = 22×300 = 6600(元)
全部成本法下:
期末存货成本 = 32×200 = 6400(元)
本期销货成本 = 32×300 = 9600(元)
(三)销货成本和存货成本的水平不同
例3:根据例1资料分别按变动成本法和全部成本法计算程序确定税前净利。
解:变动成本法下:
销售收入 = 100×300 = 30000(元)
变动成本 = 22×300 + 600 + 300 = 7500(元)
贡献边际 = 30000 – 7500 = 22500(元)
固定成本 = 5000 + 1000 + 2500 + 500 = 9000(元)
税前利润 = 22500 – 9000 = 13500(元)
全部成本法下:
销售收入 = 100×300 = 30000(元)
销货成本 = 0 + 16000 – 6400 = 9600(元)
销售毛利 = 30000 – 9600 = 20400(元)
期间成本 = 1600 + 2800 + 500 = 4900(元)
税前利润 = 20400 – 4900 = 15500(元)
(四)税前净利的计算程序不同
三、对变动成本法的评价
不能满足企业长期预测、决策的需要
目前按照世界各国会计原则的要求,产品成本应该既包括变动成本也包括固定成本,而按变动成本法计算出来的产品成本,显然不能满足这个要求。
不能完全适应编制对外报表的需要

正确揭示了成本和净收益的关系,符合“收益与费用相配比”的会计原则
能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重视产品销售,防止盲目生产。
能够广泛应用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中的预测、决策、控制和考核。
简化了产品成本核算工作

优点
缺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