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学案(含答案)2023_2024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期末复习敲重点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学案(含答案)2023_2024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期末复习敲重点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期末复习敲重点
第一步:单元学习目标整合
1 感受革命领袖的伟大革命抱负和豪放胸襟,理解文章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激发青春的热情,理解青春的价值,敞开心扉,追寻理想,拥抱未来。
2 领会本单元诗歌与小说的内容,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情感的手法,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体会诗歌和小说的独特魅力。
3 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特点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4 结合本单元诗作的学习,尝试进行诗歌写作。可以以本单元的作品为学习的范本,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中外诗歌作为研习的材料,从生活出发,寻找素材,激发诗情,抒发真情实感。掌握诗歌写作的一般技巧,注重语言的锤炼。
第二步:单元学习重难点
本单元的五首诗歌和两篇小说创作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对青春的吟唱。作者或感时忧国、抒发情怀,或感悟人生、思考未来,让我们体验到各具特色的文学表达,点燃澎湃的青春激情。
《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自然形象成为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是“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象征,是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红烛》是对红烛精神的提炼,也是诗人对自己的勉励——不惜牺牲,无私奉献。
《峨日朵雪峰之侧》写诗人保持坚定的信心,对生活充满热爱;坎坷的命运,艰难的生活,磨炼了诗人的意志,砥砺了诗人的思想。
《致云雀》运用浪漫主义手法,热情赞美云雀,抒发诗人对欢乐、光明、自由和理想的深情向往。
《百合花》以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为背景,描写的是1946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到前线包扎所,和他们到包扎所后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故事。
《哦,香雪》描写的是香雪们天真烂漫、活泼向上的纯美形象,再现了山里姑娘的自爱自尊和她们对文明的追求,给人以生命美的启迪。
第三步:单元重难知识易混易错
一、小说“三要素”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小说的主题是反映社会生活。因此,小说的文体特征由这样几个关键词构成:人物、情节、环境、主题。高考小说阅读的命题也是围绕这几个关键词进行的。
1.人物
(1)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造出来的,不同于真人真事,而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作者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
(2)在小说中有作者着重刻画的主要人物,也有为了表现主要人物和展现小说主旨而描绘的次要人物,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3)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可以是概括介绍,也可以是具体描写;可以描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是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
2.情节
(1)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还包括序幕、尾声。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2)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
(3)在具体安排情节的过程中,需要运用一些技巧来处理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这样前后情节才能有机结合。
3.环境
(1)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构设的故事情节,总是出现在一定的时空位置(即一定的历史时期和地域场所),这就是小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2)不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要运用一定的手法去描写,让其特点与人物形象及小说主旨相适应。环境的描写手法十分丰富,既有描写角度的选择,又有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
(3)环境在揭示人物之间种种复杂的关系、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渲染气氛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小小说的选材特点
对小说的考查往往以小小说为主。与短篇小说相比,小小说的篇幅更短,故事更简单,多取材于生活中的一个瞬间、一段插曲、一个场景、一个镜头,反映人物在一件事或一个场景中的行动片段,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揭示出某个道理。其特点主要有:
1.选材以小见大。
小小说所选的题材截取的生活面要小,只有这样才适合小小说体裁表现的需要,这就是“以小见大”中的“小”。但是,它虽然“小”,却能反映社会生活,折射出重大问题,有丰富的意蕴,有一定的生活容量,这就是“以小见大”中的大
2.人物形象典型。
典型的人物形象是小小说凸显主题的主要载体。读者可以通过具体的形象,在人物的喜怒哀乐中受到感染。曲折的命运、激烈的冲突、白描的手法等都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小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主要描写主要人物的性格的某一侧面或主要人物的情绪、心态。
3.情节有吸引力。
情节是小小说吸引读者的关键,小小说的情节一般发展比较快,前后事件较为紧凑,整个情节曲折新奇,常常突破思维定式,让读者吃惊。
4.结尾含蓄隽永。
小小说的结尾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小小说的质量,这也是小小说最突出的特色。小小说的结尾往往在情理之中又在预料之外,其精髓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深刻主题常常在结尾处变得明朗起来。考生在阅读小小说时一定要关注其结尾
5.反映的主题新、深、辣。
所谓“新”,就是指作品表现的是新事物、新问题,有强烈的时代感;所谓“深”,就是指作品具有深度,启迪思想,引人回味,让人领悟到某种哲理;所谓“辣”,就是指作品以情动人,震撼人心,尖刻辛辣,一针见血。
三、“三步读文法”
综观高考小说命题,均是紧紧围绕“人物”“情节”“环境”“主题”来命题的,这正是小说阅读的四大热点,也是高考小说阅读的四大命题点。因此,在解答小说阅读题时,有意识、巧妙地关注这四大命题点至关重要。具体来说,考生应当遵循以下三个步骤,切实把握好这四大命题点,以提高答题的得分率。
第一步:宏观入手,切分层次,梳理小说情节。
阅读小说时先要从宏观入手,统观全文,弄清小说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写了哪些事件,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是什么,开端前是否有序幕,结局后是否有尾声。再概括出每一段的段意,将文章切分出层次,进而梳理出小说的情节。
第二步:微观研判,勾画批注,分析人物和环境。
阅读小说时一定要关注对人物的外貌、神情、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尤其是细节描写,从这些描写中探知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同时还要注意对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气质的叙写。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所,是人物成为某种形象的原因,阅读小说时也要注意环境描写。在阅读中要勾画圈点出各段有关人物、环境描写的重要词句,并用简洁的语言做好批注。
第三步:综合分析,总结归纳,把握主题意图。
小说的主题往往蕴藏于作品创造的艺术形象中,蕴藏于情节的发展变化中,蕴藏于典型的环境中。阅读小说时要联系标题、情节、人物形象、典型环境、作者的主观倾向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概括出主题。
四、现代诗歌的分类
现代诗歌 按形式划分,可分为自由诗和格律诗。
按体裁划分,可分为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等。
按表达方式划分,可分为叙事诗、说理诗和抒情诗。
五、现代诗歌的特点
1.分行排列,整散结合。分行排列是现代诗歌区别于其他文体样式最基本的外在形式;语言上整散结合,富有节奏感、韵律感。
2.立意新颖,饱含真情。立意新颖、别致,抒发情感真挚、动人,体现诗人对人生、社会的新奇发现和独特深刻的感悟。
3.联想想象,跳跃自如。运用丰富的联想、想象,描写生活中的事物等来抒发情感。在描写过程中,意象的选用、情感的抒发等都具有跳跃性。
4.语言凝练,形象生动。现代诗歌能够用凝练、准确、生动的语言,集中地反映生活,勾画生活图景等。
5.虚实结合,意境优美。诗人往往通过具体的意象,从虚实的角度描绘既不脱离现实又能超越现实的景物、画面等,并通过主观感受把描写的内容进一步升华,创设丰富的艺术境界。
【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文本一:
林英从袋子里掏出一个纸卷,郑重地放进靠窗台子的抽屉里,又郑重地把抽屉推好。于是才靠了台子,微微地仰起头来,用右手掠她的头发,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我有信没有?”她轻轻地问她表妹。
“有的,”她表妹把拿书的手垂下一边,“在这抽屉里。”林英拿出了信,是岑写的。
岑,她知道,是她叫作弟弟的那个同志。这时,一个幻影便袭上她的视境:这是一个青年,(1)在眉底的眼中,射出苦闷的光。他的唇颤抖着,仿佛有种尖锐的东西,在磨砺着他的心,他的皮肉,以至他的每个细胞。
她能在什么时候,都想起他们初见的一次,这时是夏天,他穿着他灰色的布衫,局促地,怯懦地看她,于是她便想:
“他是一个最受压迫的阶层里出来的吧?……”
以后她和他熟了。“他是一个诚恳的青年。”她是这样印象着。他现在作为一个幻影出现在林英眼前的,是多么可怜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他恳求似的眼光,是在追求什么呢?他颤抖的嘴唇,是要讲什么可怕的字句呢?……
“姊姊,我说过,我是缺乏一种发动的力,我的生命是愈趋愈下的一支病苇,我的理性,其实何尝有什么决口,只是我在情感上,是狂风暴雨的牺牲。我夜不能睡,我白日坐着时,却梦着不可知的幻境,我走在马路上,仿佛是一个吃醉了酒的人,柏油的路面,像棉絮似的蠕动着。”
“我昨晚独自在D公园里徘徊,我突然感觉到死的诱惑,高耸的大树,鬼怪一般地伸上天空去,铁青的天空,只点缀了嘲弄似的几点星光,我面对着栏外的江面,无尽的水波,倒映着凌乱的灯影……”
“以前我不是有句诗叫‘灯影乱水惹人哭’的吗?那是真的。我最怕见这景象,见了一定是悲伤,是追忆,是哭泣,是死的憧憬。”
“我那时觉得,我为什么没有一个来扶持一下的人呢?为什么没有一个握着我生命之缰的人呢?再想,如果我放弃了我生命的占有,而勇敢地跃入无尽的碧波中去,一切会怎样呢?一切要依旧的,公园依旧是那么静美的,上海的夜依然是那么呻吟的,乱水灯影依然是那么凄凉的,一切都不会改变……”
“但我终于是想起了你,我想你怕是我最后阶段中生命的握有者吧!”
沉重又在她的心头了。
但是学生们的喧声叫醒了她,她看看她们,呀,她们的脸,她们的脸!疲劳,兴奋,混在一起。她们都表现着一种向上的蓄意,她们仿佛是一列疾驰着的火车……
理性支配了她,她于是对自己说:
“我要回他一封信,我要打破他的幻灭!”
她坚决地握一握拳头。
(节选自殷夫《小母亲》[注],有删改)
文本二:
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2)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我强忍着眼泪,跟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
(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有删改)
[注]《小母亲》,发表于1930年。小说塑造了一个走向成熟的女共产党员林英的形象,她出身于相当富有的家庭,本来可以“在华美的环境中,做她女性的春梦”,但她仍愿抛弃“好的享受,好的生活”,为了正义和真理,“准备迎接一切的苦难和不幸”。作者截取生活中的一天,描写她从清晨到夜晚的繁忙的革命活动,展示了她成长的经历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中,岑的形象是作为林英形象的对照者而出现的,他是一个革命征程中苦闷彷徨者。
B.读了岑的信之后,林英心情沉重,但看到学生们昂扬向上的精神,她决心写信打破岑的幻灭。
C.“破洞”的出现,印证了牺牲的就是通讯员,也写出了新媳妇和“我”万分痛惜的心情。
D.《小母亲》表现了大革命失败后革命者奋勇前行的青春,与《百合花》中的故事发生在同一时期。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中,描写林英与岑的第一次见面时使用了补叙的手法,林英当时感觉岑是一个从最受压迫的阶层里出来的青年。
B.文本一中,作者在岑给林英写的信里多次运用句问,极力表现了岑在现实面前的一种迷乱的心境和内心的感伤、颓废。
C.“她坚决地握一握拳头”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林英对继续走正确的革命道路的坚定信念及对打破岑的幻灭的信心。
D.文本二中,“缝破洞”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新媳妇对通讯员的愧疚、关爱以及敬重的复杂情感。
3.请简要分析两则文本画线处有关人物的描写。
(1)在眉底的眼中,射出苦闷的光。他的唇颤抖着,仿佛有种尖锐的东西,在磨砺着他的心,他的皮肉,以至他的每个细胞。
(2)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
4.文本一中,岑给林英写了封信。请简要分析这封信在小说中的作用。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试题。
走向北方
邹荻帆
穿过了滴绿的树林
与淡墨水的远山,
赭石色的大路上,
我们以沉重的脚步
走向北方。
北方是广阔的,
那些线条模糊的地
我们走近了,
更想望着
那更远的
萦在白云下
爬上青苔的古城,
以及插上瓦松的黑色的屋脊。……
每天,
我们跋涉在
灼热与尘封的大路上。
沙子与汗水填在耳根,
贴在背上的
是湿答答的汗衣,
沙子钻破了草履呵,
一天天
我们的脚掌磨得更粗粝了,
我们将以粗粝的脚趾
快乐而自由地行走在中国的每一条路上,
吻合着祖先们的足迹。
晚间,
我们投落在
墙壁霉湿的屋子里,
围着跳跃的烛光,
用生水吞着那走了味的麦饼,
草席上我们脱下沾着泥土的鞋,
“记忆”数着大路上的脚印:
哦,那停住了呼吸的农场上底风车,
那悬在木门上的锈绿的铜锁,
它们的主人走了,
只留着黄犬叫着寂寞。……
烛火跳跃着,
灼热的心也随着烛光跳跃着呀!
祖国啊,
我们为着争求您底自由与光明,
灼热的心无时不是在追逐着遥远的风沙,
而不辞万里的行程啦。
烛火以微弱的光
剪破了黑暗,
我们微弱的力量
将也能如一星燎原的火
而递燃着四万万五千万支灯芯焰吗?
烛火跳跃着,
我们以红色的笔
勾写着明天的计划与行程,
在明天啊,
我们更将坚决勇敢地走向北方的北方。
1938年7月
5.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是对行军状况的描写,从前两节诗可以看出,在诗人眼里北方大地的景色是萧条荒凉的。
B.“我们跋涉在/灼热与尘封的大路上”写前进时“我们”遇到的艰难险阻,表现了“我们”对走向北方的态度坚决。
C.诗歌三、四两节概括地叙述行军的过程,写白天时侧重描写细节,写夜晚时则侧重描写村中景象。
D.“我们以红色的笔/勾写着明天的计划与行程”,用笔的颜色与勾写的内容暗示“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6.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停住了呼吸的农场上底风车”,运用拟人手法,营造了寂寥落寞、毫无生气的氛围。
B.诗歌抒情多用象征,如烛火象征跳跃的心,烛光代表光明;黑暗象征沦陷,星火燎原代表全民抗战。
C.“在明天啊/我们更将坚决勇敢地走向北方的北方”,直抒胸臆,余韵悠长,表达了走向抗战最前线的决心。
D.整首诗的格调是先抑后扬,上半段是冷色调,下半段转向了暖色调,正暗合了抗战必胜的光明前景。
7.“我们将以粗粝的脚趾/快乐而自由地行走在中国的每一条路上/吻合着祖先们的足迹”中的“吻合”如何理解?
8.诗歌用“走向北方”作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与《百合花》中的故事发生在同一时期”错,《百合花》中的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
2.答案:A
解析:“使用了补叙的手法”错,应该是“使用了插叙的手法”。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3.答案:(1)运用了神态描写,表现出岑的苦闷与思想斗争的激烈,与下文“他颤抖的嘴唇,是要讲什么可怕的字句呢”相照应。
(2)运用了外貌描写,从通讯员前后外貌的对比中展现了他牺牲时的痛苦和战争的惨烈。
解析:(1)通过描写人物的眼神、嘴唇,再现了人物内心的苦闷与挣扎。(2)用“原来”“现已”将人物的外貌变化进行对比,“棕红的脸色”变成了“灰黄”,形象地展现了人物牺牲时面容的巨大变化,让读者感受到通讯员牺牲时是何等痛苦,战争是何等惨烈。
4.答案:①暗示社会环境。信中岑感觉高耸的大树是鬼怪一般的、天空是铁青的、灯影是凌乱的,由此可推知当时社会环境的恶劣。②展现人物心理,形成对比。岑在信中诉说了自己在现实面前的迷乱、感伤与颓废,与“表现着一种向上的蓄意”的学生们和革命意志坚定的林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③表现小说主题。小说通过这封岑祈求林英能给他支撑力量的信,从侧面表现了20世纪30年代像林英这样的革命者对革命道路的坚定信念。④作为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小说围绕“信”来组织情节,结构十分严谨。
解析:本题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层面进行思考。从内容层面来看,可立足“信”的内容,思考“信”与环境、人物、主题等的关系,再结合小说的相关内容作答。从结构层面来看,小说围绕“信”展开,从林英收到信,到展开回忆,再回到信的内容,最后林英决定回信,“信”推动着全文情节的发展。
5.答案:A
解析:A项,“在诗人眼里北方大地的景色是萧条荒凉的”错,由“滴绿的树林”“淡墨水的远山”“赭石色的大路”“线条模糊的地”等可知,在诗人笔下,北方的大地美丽如画,富有层次感。故选A。
6.答案:C
解析:C项,“余韵悠长”错,诗歌结尾干脆有力,表达了诗人的决心。故选C。
7.答案:我们要走遍祖先开辟的每一寸土地,这每一寸土地我们都不会放弃;表达了诗人保卫祖国河山的信心和决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作中重要语句的含义的能力,“吻合”的意思是完全符合,结合题干所提及的诗句可知,诗人通过“吻合”一词体现了要照着祖先的足迹,走遍他们开辟的疆土的想法,表达了每一寸疆土都不会放弃的信念与保卫祖国河山的信心和决心。
8.答案:①统领全诗。全诗紧紧围绕“走向北方”行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展开。②“北方”指代抗战前线,“走向北方”形象地表现了诗人保卫祖国疆土的坚定信念与顽强斗志。③用四字短语作标题,短促有力,有利于抒发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标题的好处的能力,可从标题与诗歌内容的关系、情感主旨以及表达效果等角度进行分析。全诗围绕“走向北方”行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展开,标题统领全诗;“走向北方”实际上是指走向抗战最前线,形象地表现了诗人保卫祖国疆土的坚定信念与顽强斗志;“走向北方”是四字短语,短促有力,用其作标题能更强烈地抒发情感。
第四步:单元核心素养对接高考
一、小说选择题“三步答题法”
答题步骤 答题技巧
第一步:浏览选项,标敏感点。 题干中的“相关内容”“艺术特色”就是各个选项的敏感点(考查点)。快速浏览各选项,把与它们相关的核心词语标注出来。
第二步:回归原位,找对应。 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之处看选项中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考查点)是否有原文依据。
第三步:比对分析,确定答案。 根据“选项设误类型”与原文逐项对比,找出分析、鉴赏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二、情节设置技巧题答题模板
情节作用+结构作用+表现人物作用+点明主旨、情感作用
1.点明情节特点,如戛然而止,出人意料却合乎情理,补充情节等。
2.点明结构作用,如呼应上文,结构完整。
3.点明人物作用,如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明。
4.点明主旨、情感作用,如深化主旨,加深情感。个别还能引起读者深思,令读者感到回味悠长等。
三、环境描写作用题答题角度
1.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第一步:找到描写环境的具体语句,分析其特点。
因为环境的特点与作者写此环境的作用往往是一致的。
第二步:找准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思维角度。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人物、情节、主题、环境本身等多个角度考虑。
第三步:组织语言,规范作答。
2.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2)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人物性格,或决定人物性格;(3)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4)推动情节发展;(5)象征或暗喻。
四、解答概括、分析人物形象题的五个入手角度
1.从小说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方面入手。
因为这些直接关系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形象(性格)
2.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
通过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概括出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
3.从分析情节入手。
情节是人物形象(性格)形成的历史,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人物鲜明的个性。
根据故事情节,概括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必须注意以下四点:①全面、恰当、实事求是;②注意人物形象(性格)的复杂性、多重性,多角度进行分析;③分清主次,把握其主要特征;④把握人物形象(性格)的发展变化。
4.从分析环境入手。
人物的成长变化、人物形象(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塑造什么样的典型形象(性格)。
5.从人物间的关系、作者的议论、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
许多小说作品刻画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这就要求考生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作者的议论或其他人物的评价,更是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五、三步理解赏析重要语句含意
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辨明作者的叙述语言和作品中的人物语言。
如果是作者的叙述语言,要仔细揣摩作者描绘环境、叙述故事、说明事物、刻画人物、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等的真正意图;如果是作品中的人物语言,要认真品味作品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及个性化语言是如何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第二步,结合主题,分析重要语句内涵。
既要阐明语句的表层含意,又要挖掘其深层含意。在挖掘其深层含意时,需要“三抓”:
抓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重要句子都有凸显其含意的关键性词语,这些关键性词语,可以是主干,也可以是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要确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分。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抓住了这些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
(2)抓句子的位置。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这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语句。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常需要考虑它在文中的位置:如果是总领句,解释句意时,要考虑其所领起的语段的内容;如果是过渡句,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如果是总结句,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3)抓句中的手法。这些手法,既可以是人物描写手法,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也可以是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等。对含有手法的句子的理解,应从手法本身的特点、作用入手,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
如何判定语句所用的描写方法呢?最基本的是要从它描写的特征判断。一般从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大类上判定。
第三步,规范答题:手法+内容十效果。
即分析语句采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在文本架构、人物塑造、情感表达、主题呈现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六、探究小说标题题五个答题角度
1.标题与情节的关系。
看标题是不是小说的线索,能不能组织全文;是否设置了悬念,能不能吸引读者;是否对情节进行了概括。如果标题中有对物象、情感等的表述,考生应注意从情节角度进行思考;如果与标题相关联的内容在文章中屡次出现,考生应从情节角度思考作答。
2.标题与形象的关系。
看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是否暗示了人物命运,是否对人物性格特点进行了概括。
3.标题与环境的关系。
看标题是否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是否创设了故事背景,渲染了环境气氛;是否有深层次的社会性含义。标题中如果有表明时间(或时代)、处所、状态(社会状态、自然状态)的字眼,考生在答题时必须从环境角度思考。
4.标题与主旨的关系。
看标题是否运用双关、比喻、反语象征等手法,寄托情感,深化主旨;是否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是否对主旨的阐发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5.标题与读者的关系。
看标题能否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带来深度思考。
七、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
1.抓意象,绘意境。阅读现代诗歌时,要看诗歌中有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有何意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品语言,释意义。现代诗歌用白话写成,较少用典,具有语序颠倒、成分省略、词性转变、语句凝缩、反常搭配等特点。考生要关注词语的含义,分析句子的意思,鉴赏语言风格,还要结合诗句来分析具体的表达效果。
3.明手法,析作用。现代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排比、顶真等;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烘托、渲染等。另外,还要关注诗歌中使用的叙述人称,不同的叙述人称往往具有不同的意义。考生要找到诗歌使用的手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各种手法的具体作用。
4.感诗情,悟主旨。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情感是诗歌的基础。现代诗歌更注重抒发作者情感,选取的抒情对象更加多样化。鉴赏现代诗歌时,考生要学会知人论世,找准情感的突破口,还要注意对意象、意境的品味,深切感悟诗歌的主旨。
【2023·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社戏(节选)
沈从文
萝卜溪邀约的浦市戏班子,赶到了吕家坪,是九月二十二。一行十四个人,八个笨大衣箱,坐了只辰溪县装石灰的空船,到地时,便把船靠泊在码头边。掌班依照老规矩,带了个八寸大的朱红拜帖,来拜会本村首事滕长顺,商量看是在什么地方搭台,哪一天起始开锣。
半月来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已传遍了吕家坪。不过商会会长却拿定了主意:照原来计划装了五船货物向下游放去。长顺因为儿子三黑子的船已到地卸货,听会长亲家出主意,也预备装一船橘子下常德府。空船停泊在河边,随时有人把黄澄澄的橘子挑上船,倒进舱里去。戏班子乘坐那只大空船,就停靠在橘子园边不多远。
两个做丑角的浦市人,扳着船篷和三黑子说笑话,以为古来仙人坐在斗大橘子中下棋,如今仙人坐在碗口大橘子堆上吸烟,世界既变了,什么都得变。可是三黑子却想起保安队队长向家中讹诈事情,因此只向那个做丑角的戏子苦笑。
长顺约集本村人在伏波宫开会,商量看这戏演不演出。时局既不大好,集众唱戏是不是影响治安?末了依照多数主张,班子既然接来了,酬神戏还是在伏波宫前空坪中举行。凡事依照往年成例,出公份子演戏六天,定二十五开锣。并由本村出名,具全红帖子请了吕家坪的商会会长,和其他庄口上的有名人物,并保安队队长、排长、师爷、税局主任、督察等,到时前来看戏。还每天特别备办两桌四盘四碗酒席,款待这些人物。
到开锣那天,本村和附近村子里的人,都换了浆洗过的新衣服,荷包中装满零用钱,赶到萝卜溪伏波宫看大戏。因为一有戏,照习惯吕家坪镇上卖大面的、卖豆糕米粉的、油炸饼和其他干湿甜酸熟食冷食的,无不挑了锅罐来搭棚子,竞争招揽买卖。妇女们且多戴上满头新洗过的首饰,或镀金首饰,发蓝点翠首饰,扛一条高脚长板凳,成群结伴跑来看戏,必到把入晚最后一幕杂戏看完,把荷包中零用钱花完,方又扛起那条凳子回家。有的来时还带了饭箩和针线,有的又带了香烛纸张顺便敬神还愿。平时单纯沉静的萝卜溪,于是忽然显得空前活泼热闹起来。
长顺一家正忙着把橘子下树上船,还要为款待远来看戏亲友,准备茶饭,因此更见得热闹而忙乱。家中每天必为镇上和其他村子里来的客人,办一顿过午面饭。又另外烧了几缸热茶,供给普通乡下人。长顺自己且换了件大船主穿的大袖短摆蓝宁绸长衫,罩一件玄青羽绫马褂,舞着那个挂有镶银老虎爪的紫竹马鞭长烟杆,到处走动拜客。
第一天开锣时,由长顺和其他三个上年纪的首事人,在伏波爷爷神像前磕头焚香,杀了一只白羊,一只雄鸡,烧了个申神黄表。戏还未开场,空坪中即已填满了观众,吕家坪的官商要人,都已就座。开锣后即照例“打加官”,由一个套白面具的判官,舞着个肮脏的红缎巾幅,台上打小锣的检场人叫一声:“某大老爷禄位高升!”那判官即将巾幅展开,露出字面。被尊敬颂祝的,即照例赏个红包封。有的把包封派人送去,有的表示豪爽,便把那个赏金用力直向台上惯去,惹得一片喝彩。当天第一个叫保安队队长。第一出戏象征吉祥性质,对神示敬,对人颂祷。第二出戏与劝忠敬孝有关。到中午休息,匀出时间大吃大喝。休息时间,一些戏子头上都罩着发网子,脸上颜料油腻也未去净,争到台边熟食棚子去喝酒,引得观众包围了棚子看热闹。妇女们把扣双凤桃梅大花鞋的两脚,搁在高台子踏板上,口中嘘嘘的吃辣子羊肉面,或一面剥葵花子,一面并谈论做梦绩麻琐碎事情。下午开锣重唱,戏文转趋热闹活泼。
掌班走到几位要人身边来请求赏脸,在排定戏目外额外点戏。
大家都客气谦让,不肯开口。经过一阵撺掇,队长和税局主任是远客,少不了各点一出,会长也被迫点一出。队长点“武松打虎”,因为武人点英雄,短而热闹,且合身份;会长却点“王大娘补缸”,戏是趣剧,用意在于与民同乐。戏文经点定后,照例也在台柱边水牌上写明白,给看戏人知道。开锣后正角上场,又是包封赏号,这个包封却照例早由萝卜溪办会的预备好,不用贵客另外破钞。
最末一出杂戏多是短打,三个穿红裤子的小花脸,在台上不住翻跟斗,说浑话。
收锣时已天近黄昏,天上一片霞,照得人特别好看。一切人影子都被斜阳拉得长长的,脸庞被夕阳照炙得红红的。到处是笑语嘈杂,过吕家坪去的渡头,尤其热闹。方头平底大渡船,装满了从戏场回家的人,慢慢在平静河水中移动,两岸小山都成一片紫色,天上云影也逐渐在由黄而变红,由红而变紫。太空无云处但见一片深青,秋天来特有的澄清。在淡青色天末,一颗长庚星白金似的放着煜煜光亮,慢慢地向上升起。远山野烧,因逼近薄暮,背景既转成深蓝色,已由一片白烟变成点点红火。……一切光景无不神奇而动人。可是人人都融合在这种光景中,带点快乐和疲倦的心情,等待还家。无一个人能远离这个社会的快乐和疲倦,声音与颜色,来领会赞赏这耳目官觉所感受的新奇。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萝卜溪的酬神社戏,适逢秋天橘子收获时节,按惯例在伏波宫前空坪中连演六天。
B.女人们成群结伴来看戏,有的还会带上饭箩针线或香烛纸张,富有乡土生活气息。
C.“打加官”第一个就叫保安队队长,可以见出萝卜溪办会者对他有所忌惮和逢迎。
D.排定戏目外额外点戏需封赏,会长“也被迫点一出”,此细节暗示了会长的吝啬。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写戏班子如约而至,接下来又写到“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令人感觉到一种寻常岁月隐约生变的气氛。
B.传统白话小说常以描摹衣饰来刻画人物,本文写社戏之日长顺走动拜客,就使用了这种笔法来表现长顺的郑重守礼。
C.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同鲁迅《社戏》对归家途中的景物描写一样,都以自然之美衬托了散戏后人们的失落与惆怅。
D.沈从文这里写社戏,同他在《边城》中写端午节一样,都是通过对民俗的谱写描绘了存有世外桃源意味的乡土社会。
3.本文是如何描写社戏的仪式感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4.文中记述社戏的筹备及演出过程,多处使用“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等,含有哪些意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理解文本相关内容;选项中“此细节暗示了会长的吝啬”理解不正确,原文第9段中的“开锣后正角上场,又是包封赏号,这个包封却照例早由萝卜溪办会的预备好,不用贵客另外破钞”,已经交代清楚会长作为贵宾是不用为额外点戏包封的。
2.答案:C
解析:分析鉴赏艺术特色;“都以自然之美衬托了散戏后人们的失落与惆怅”不正确。本题采用了不同文本相近内容对比分析和鉴赏的形式,考查点为景物描写与人物情感的关联,难度比单篇大。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的景物是唯美诗意、静谧幽远、温暖祥和的,“一切光景无不神奇而动人”,人们观赏社戏之后“带点快乐和疲倦的心情,等待还家”,“无一个人能远离……来领会赞赏这耳目官觉所感受的新奇”,“失落与惆怅”偏离文章主旨。
3.答案:①描写戏前周密、隆重的准备工作。如戏班子带了“八寸大的朱红拜帖”,本村出名具全红帖子请贵宾;时局不好,但凡事还是依照往年成例进行。②详细描写看社戏人的服饰言行。人们换上浆洗过的新衣服、妇女戴首饰抗长凳、长顺衣着隆重、赏红包封等。③描写社戏郑重开锣的杨景。第一天开锣时磕头焚香,杀羊杀鸡,开锣后“打加官”。④描写戏目内容安排。第一出戏象征吉祥,第二出戏劝忠敬孝,下午转趋热闹,戏目安排清晰不能杂乱。
解析:理解文章内容;社戏的仪式感流露在小说的字里行间,需要在细节中提炼概括,比如掌班依照老规矩带了“八寸大的朱红拜帖”,本村出名,具全红帖子邀请商会会长和其他庄子的有名人物,从社戏前的准备工作来描写社戏的仪式感。人们看戏的装束也表现出仪式感,比如文中对长顺的描写“长顺自己且换了件大船主穿的大袖短摆蓝宁绸长衫,罩一件玄青羽绫马褂,舞着那个挂有镶银老虎爪的紫竹马鞭长烟杆,到处走动拜客”,衣饰名称交代得如此详细,人物动作如此生动,凸显出社戏的仪式感。另外,文中第7段对开锣场景的描写细致传神,且戏目由第一出的象征吉祥性质到第二出的劝忠敬孝,再到下午的转趋热闹,戏目安排清晰不能杂乱,也体现了仪式感。考生需要感受这种细节呈现的内涵,然后加以整合,并准确、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4.答案:①表明社戏历史悠久,在当地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地人极为尊礼重教;②即使在战争背景下,也照例进行社戏表演,体现了对民风民俗的重视和坚守;③表现了对宁静美好的世俗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解析:品味重要词语的意蕴;文章在记述社戏的筹备及演出过程中,多处使用“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等词,说明社戏是当地每年都举办的,在当地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把社戏活动办得这么隆重,充满仪式感,说明当地人极为尊礼重教。根据第2段中的“半月来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已传遍了吕家坪”可知,当时正处于战争中,但是当地人仍严格遵循以往的程序进行社戏表演,体现了对民风民俗的重视和坚守。开锣那天,戏还未开场,空坪中就已填满了观众,他们通过社戏表演释放对生活的热情,结尾处“无一个人能远离这个社会的快乐和疲倦,声音与颜色,来领会赞赏这耳目官觉所感受的新奇”,表现了当地人对宁静美好的世俗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