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 案 首 页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次 时数 课型 新授课课题(章节、标号和本课的题目)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第三章 感悟人生)教学目标(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两方面说明) 一、了解冯友兰生平,体会冯友兰对“人生的真相是什么”问题之基本态度。 二、细读文本,了解冯友兰对人生境界的四种划分及各自的确切内涵。 三、通过对读钱穆的演讲,深入思考人生。 四、通过练笔,训练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重点、难点: 帮助学生从哲学角度认识人生,体认“觉解”一词的内蕴。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讲练综合法、讨论法、实验观察法、模拟法)及教具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具应用:图片等 讨论法 幻灯片作业: 练笔后记(经验、不足):教 案 内 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 重点环节 提 示一、关于作家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中国哲学家、哲学史家。被誉为“现代新儒家”。从北大中国哲学门毕业后,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师从杜威。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教授。 曾自拟“三史释古今,六书纪贞元”一联,总结平生作品。“三史”指《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六书”是“贞元六书”,即《新理学》《新世训》《新事论》《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等六本自成体系的哲学著作。 课件以两页共四幅照片、一页人生哲学引文对冯友兰生平和思想加以补充介绍。 现简要概括以下两点: (1)宗璞《三松堂断忆》 转眼间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快一年了。 去年这时,也是玉簪花开得满院雪白,我还计划在向阳的草地上铺出一小块砖地,以便把轮椅推上去,让父亲在浓重的树荫中得一小片阳光。因为父亲身体渐弱,忙于延医取药,竟没有来得及建设。九月底,父亲进了医院,我在整天奔忙之余,还不时望一望那片草地,总不能想象老人再不能回来,回来享受我为他安排的一切。 哲学界人士和亲友们都认为父亲的一生总算圆满,学术成就和他从事的教育事业使他中年便享盛名,晚年又见到了时代的变化,生活上有女儿侍奉,诸事不用操心,能在哲学的清纯世界中自得其乐。而且,他的重要著作《中国哲学史新编》,八十岁才开始写,许多人担心他写不完,他居然写完了。他是拼着性命支撑着,他一定要写完这部书。 在父亲的最后几年里,经常住医院,八九年下半年起更为频繁。一次是十一月十一日午夜,父亲突然发作心绞痛,外子蔡仲德和两个年轻人一起,好不容易将他抬上救护车。他躺在担架上,我坐在旁边,数着脉搏。夜很静,车子一路尖叫着驶向医院。好在他的医疗待遇很好,每次住院都很顺利。一切安排妥当后,他的精神好了许多,我俯身为他掖好被角,正要离开时,他疲倦地用力说:“小女,你太累了!”“小女”这乳名几十年不曾有人叫了。“我不累”,我说,勉强忍住了眼泪。说不累是假的,然而比起担心和不安,劳累又算得了什么呢? 过了几天,父亲又一次不负我们的劳累和担心,平安回家了。我们笑说:“又是一次惊险镜头。”十二月初,他在家中度过九十四寿辰。也是他最后的寿辰。这一天,民盟中央的几位负责人丁石孙等先生前来看望,老人很高兴,谈起一些文艺杂感,还说,若能汇集成书,可题名为《余生札记》。 这余生太短促了。中国文化书院为他筹办了庆祝九十五寿辰的“冯友兰哲学思想国际研讨会”,他没有来得及参加。但他知道了大家的关心。 九○年初,父亲因眼前有幻象,又住医院。他常常喜欢自己背诵诗词,每住医院,总要反复吟哦《古诗十九首》。有记不清的字,便要我们查对。“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他在诗词的意境中似乎觉得十分安宁。一次医生来检查后,他忽然对我说:“庄子说过,生为附赘悬疣,死为决疣溃痈。孔子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张横渠又说,生吾顺事,没吾宁也。我现在是事情没有做完,所以还要治病。等书写完了,再生病就不必治了。”我只能说:“那不行,哪有生病不治的呢!”父亲微笑不语。我走出病房,便落下泪来。坐在车上,更是泪如泉涌。一种没有人能分担的孤单沉重地压迫着我。我知道,分别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希望他快点写完《新编》,可又怕他写完。在住医院的间隙中,他终于完成了这部书。亲友们都提醒他还有本《余生札记》呢。其实老人那时不只有文艺杂感,又还有新的思想,他的生命是和思想和哲学连在一起的。只是来不及了。他没有力气再支撑了。 人们常问父亲有什么遗言。他在最后几天有时念及远在异国的儿子钟辽和惟一的孙儿冯岱。他用力气说出的最后的关于哲学的话是:“中国哲学将来要大放光彩!”他是这样爱中国、这样爱哲学。当时有李泽厚和陈来在侧。我觉得这句话应该用大字写出来。 然后,终于到了十一月二十六日那凄冷的夜晚,父亲那永远在思索的头脑进入了永恒的休息。 作为父亲的女儿,而且是数十年都在他身边的女儿,在他晚年又身兼几大职务,秘书、管家兼门房,医生、护士带跑堂,照说对他应该有深入的了解,但是我无哲学头脑,只能从生活中窥其精神于万一。根据父亲的说法,哲学是对人类精神的反思。他自己就总是在思索,在考虑问题。因为过于专注,难免有些呆气。他晚年耳目失其聪明,自己形容自己是“呆若木鸡”。其实这些呆气早已有之。抗战初期,几位清华教授从长沙往昆明,途经镇南关,父亲手臂触城墙而骨折。金岳霖先生一次对我幽默地提起此事,他说:“当时司机通知大家,不要把手放在窗外,要过城门了。别人都很快照办,只有你父亲听了这话,便考虑为什么不能放在窗外,放在窗外和不放在窗外的区别是什么,其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是什么。还没考虑完,已经骨折了。”这是形容父亲爱思索。他那时正是因为在思索,根本就没有听见司机的话。 他的生命就是不断地思索,不论遇到什么挫折,遭受多少批判,他仍顽强地思考,不放弃思考。不能创造体系,就自我批判,自我批判也是一种思考。而且在思考中总会冒出些新的想法来。他自我改造的愿望是真诚的,没有经历过二十世纪中叶的变迁和六七十年代的各种政治运动的人,是很难理解这种自我改造的愿望的。首先,一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促使了多少有智慧的人迈上走向炼狱的历程。其次,知识分子前冠以资产阶级,位置固定了,任务便是改造,又怎知自是之为是,自非之为非?第三,各种知识分子的处境也不尽相同,有居庙堂而一切看得较为明白,有处林下而只能凭报纸和传达,也只能信报纸和传达。其感受是不相同的。 幸亏有了新时期,人们知道还是自己的头脑最可信。父亲明确采取了不依傍他人,“修辞立其诚”的态度。我以为,这个诚字并不能与“伪”相对。需要提出“诚”,需要提倡说真话,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大悲哀。 我想历史会对每一个人作出公允的、不带任何偏见的评价。历史不会忘记有些微贡献的每一个人,而评价每一个人时,也不要忘记历史。 父亲一生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很低,他的头脑都让哲学占据了,没有空隙再来考虑诸般琐事。而且他总是为别人着想,尽量减少麻烦。一个人到九十五岁,没有一点怪癖,实在是奇迹。父亲曾说,他一生得力于三个女子:一位是他的母亲、我的祖母吴清芝太夫人,一位是我的母亲任载坤先生,还有一个便是我。一九八二年,我随父亲访美,在机场上父亲做了一首打油诗:“早岁读书赖慈母,中年事业有贤妻。晚来又得女儿孝,扶我云天万里飞。”确实得有人料理俗务,才能有纯粹的精神世界。近几年,每逢我的生日,父亲总要为我撰寿联。九○年夏,他写最后一联,联云:“鲁殿灵光,赖家有守护神,岂独文采传三世;文坛秀气,知手持生花笔,莫让新编代双城。”父亲对女儿总是看得过高。“双城”指的是我的长篇小说,第一卷《南渡记》出版后,因为没有时间,没有精力,便停顿了。我必须以《新编》为先,这是应该的,也是值得的。当然,我持家的能力很差,料理饭食尤其不能和母亲相比,有的朋友都惊讶我家饭食的粗糙。而父亲从没有挑剔,从没有不悦,总是兴致勃勃地进餐,无论做了什么,好吃不好吃,似乎都滋味无穷。这一方面因为他得天独厚,一直胃口好,常自嘲“还有当饭桶的资格”;另一方面,我完全能够体会,他是以为能做出饭来已经很不容易,再挑剔好坏,岂不让管饭的人为难。 父亲自奉俭,但不乏生活情趣。他并不永远是道貌岸然,也有豪情奔放,潇洒闲逸的时候,不过机会较少罢了。一九二六年父亲三十一岁时,曾和杨振声、邓以蛰两先生,还有一位翻译李白诗的日本学者一起豪饮,四个人一晚喝去十二斤花雕。六十年代初,我因病常住家中,每于傍晚随父母到颐和园包坐大船,一元钱一小时,正好览尽落日的绮辉。一位当时的大学生若干年后告诉我说,那时他常常看见我们的船在彩霞中飘动,觉得真如神仙中人。我觉得父亲是有些仙气的,这仙气在于他一切看得很开。在他的心目中,人是与天地等同的。“人与天地参”,我不只一次听他讲解这句话。《三字经》说得浅显:“三才者,天地人。”既与天地同,还屑于去钻营什么!那些年,一些稍有办法的人都能把子女调回北京,而他,却只能让他最钟爱的幼子钟越长期留在医疗落后的黄土高原。一九八二年,钟越终于为祖国的航空事业流尽了汗和血,献出了他的青春和生命。 父亲的呆气里有儒家的伟大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地步;父亲的仙气里又有道家的豁达洒脱。秉此二气,他穿越了在苦难中奋斗的中国的二十世纪。他的一生便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一个篇章。 据河南家乡的亲友说,一九四五年初祖母去世,父亲与叔父一同回老家奔丧,县长来拜望,告辞时父亲不送,而对一些身为老百姓的旧亲友,则一直送到大门,乡里传为美谈。从这里我想起和读者的关系。父亲很重视读者的来信,许多年常常回信。星期日上午的活动常常是写信。和山西一位农民读者车恒茂老人就保持了长期的通信,每索书必应之。后来我曾代他回复一些读者来信,尤其是对年轻人,我认为最该关心,也许几句话便能帮助发掘了不起的才能。但后来我们实在没有能力做了,只好听之任之。把人家的千言信万言书束之高阁,起初还感觉不安,时间一久,则连不安也没有了。 时间会抚慰一切,但是去年初冬深夜的景象总是历历如在目前。我想它是会伴随我进入坟墓的了。当晚,我们为父亲穿换衣服时,他的身体还那样柔软,就像平时那样配合。他好像随时会睁开眼睛说一声“中国哲学将来会大放光彩”。我等了片刻,似乎听到一声叹息。 不得不离开病房了。我们围跪在床前,忍不住痛哭失声!仲扶着我,可我觉得这样沉重的孤单!在这茫茫世界中,再无人需我侍奉,再无人叫我的乳名了。这么多年,每天清晨最先听到的,是从父亲卧房传来的咳嗽,每晚睡前必到他床前说几句话。我怎样能从多年的习惯中走得出来! 然而日子居然过去快一年了。只好对自己说,至少有一件事稍可安慰。父亲去时不知道我已抱病。他没有特别的牵挂,去得安心。 文章将尽,玉簪花也谢尽了。邻院中还有通红的串红和美人蕉,记得我曾说串红像是鞭炮,似乎马上会劈劈啪啪响起来。而生活里又有多少事值得它响呢! 1991年9月病中 原载《读书》1991年第12期 (2)著作 冯友兰曾自拟“三史释古今,六书纪贞元”一联,总结自己得意之作。三史是《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等三套中国哲学史著作。六书是“贞元六书”即《新理学》、《新世训》、《新事论》、《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等六本自成体系的哲学著作。 《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分别完成于1931年、1934年,是第一套以西方哲学概念完成的中国哲学史著作,其中许多概念已成定论,为后世学者共同接受,堪称中国哲学史的奠基之作。 《中国哲学简史》是根据1948年在美国宾州大学讲学时编写的英文教材。此书译为十多国语言,销售数百万册。是西方各国大学中国哲学史课程必用的教科书,也是西方了解中国哲学的最佳入门途径。 《中国哲学史新编七册》完成于1990年,乃是冯友兰用生命写成的哲学大作。在84岁到95岁高龄这11年间,以准盲人、准聋子的身体状态,在每年住院数次的情况下,口述由弟子笔录而成。 《贞元六书》是一套自成体系的哲学著作,分为《新理学》《新世训》《新事论》《新原人》《新原道》与《新知言》。《新理学》为其总纲,后五册是分属各章节,主要讲纯粹哲学。《新世训》是社会观,是新理学观点在社会问题中的应用。《新事论》是生活方法论与道德修养论。《新原人》是人生哲学,以觉解的程度将人生分为四个境界。《新原道》是哲学史观,分析中国哲学之发展。《新知言》是方法论,总结中西哲学史的经验。 冯友兰生平著作收录在《三松堂全集》共十五册。 二、文本细读 (1)带领学生通读课文,理清文章逻辑。 (2)引导学生从哲学角度体认“觉解”的内涵,理解人生四种境界的具体含义。 (3)关于冯友兰的“觉解”与人生四境界,参考资料如下: 冯友兰有人生四境界之说。他认为哲学的根源和价值,在实际的人生之外,求理想的人生,故云“人生理想,即是哲学”,如此说,哲学的功用不在于获得实际世界的知识,而在于探究人生的意义,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对人生意义的探究,有赖于人自身的觉解,按照冯友兰的说法,觉解是人生最特出显著的性质,而“人之所以能有觉解,因为人是有心底。人有心,人的心的要素,用中国哲学家向来用的话说,是“知觉灵明”’。有较高程度的知觉灵明,是人为万物之灵而异于禽兽处,而有了人心的觉解,宇宙间也才有了意义。同一件事情,常因人的不同觉解而有不同的意义,同样的世界,也会因不同人的觉解而呈出不同的境界。 觉与解是有区别的,觉是自觉,解是了解。作为人心的一种认识活动,了解由大脑的理智支配,形成有关事物的概念和知识,与具体经验相映证,可以加深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就是说,了解必依概念,是一种认识活动而“自觉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只是一种心理状态,所以并不依概念”。宇宙间的事物本是无意义的,但有了人的觉解,也就有了意义。所以“就存在方面说,亦可说,人不过是宇宙间万物中之一物,人有心不过是宇宙间万事中之一事。但就觉解方面说,宇宙间有了人,有了心,天地万物便一时明白起来。有心底宇宙与没有心底宇宙,有重大不同。由此方面说,我们可以说,“人与天地参”。知觉灵明是人心的要素和人的本质属性,人充分发挥其知觉灵明就是“尽心”,若再有更高一层的觉解,即对知觉灵明有种自知,就到了“知性”的地步。人的知觉灵明愈发展,则其本性也就愈能实现,所以尽心即是知性,知性即知天。冯友兰说“人对于宇宙人生底觉解的程度,可有不同。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底意义,亦有不同。人对于宇宙人生在某种程度上所有底觉解,因此,宇宙人生对人所有底某种不同底意义,即构成人所有底某种境界。就存在而言,人们所见的事物和世界是共同的若论意义,则随各人的觉解程度的不同而见仁见智。不同境界中的人,可以做相同的事,但这事对于他们的意义则大不相同。 张毅 贾毅君《哲理本体与艺术思维的会通:论冯友兰的人生哲学和文艺理论》,中州学刊,2005年第2期 三、拓展阅读 引导学生用习得的阅读方法阅读钱穆的《人生三步骤》,深入思考人生。 诸位先生,诸位同学,今天我的讲题是人生三步骤。人生是指我们人的生命。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的发展过程是应该有三个层次,或者说三个阶段。我所说的话都是根据我们中国人一种传统的旧观念,或许和现代人的观念有一些不同。今天我所讲也可以贡献给诸位做为讨论人生问题的一种参考。 我们讲人生三步骤,第一步骤应为生活。 人的生活如衣食住行,它的意义与价值是来维持和保养我们人的生命存在的。也可以说生活是生命存在一种必须要的手段或条件。譬如我们讲食和衣,所谓食前方丈,我可以吃一桌菜,前面放着见方一丈的很多食品,同颜渊的一箪食、一瓢饮,双方的意义与价值是同样的,没有很大的分别。又如穿衣,大布之衣,大帛之袍,同穿锦衣狐裘,双方的意义与价值还是差不多的。饮食为御饥渴,衣着为御寒冷。住可以有高楼大厦,但是像颜渊居陋巷,在贫民窟里,诸葛亮高卧草庐,在一个茅篷里,外表看来双方好像很不同,实际论其在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上,还是差不多,没有什么大不同。依次讲到行,高车驷马,古人驾车是用四匹马。孔子出游一车只有两马,老子出函谷关只骑一条驴子。普通人就徒步跋踄了。其实在人的生命之意义与价值上,仍是差不多。直到今天科学发达,物质文明日新月异,我们的衣食住行同古代历史上的绝不相同了,但实际照我们人的生命立场讲来,衣还是衣,食还是食,住还是住,行还是行,在生活形式上古今虽有别,但在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上,还只限于第一阶段。纵说在生活上有一些进步,仍只限于生命的维持与保养之手段上,还是差不多。 说到植物动物,亦都有它们的生活,亦都有他们维持保养生命的手段。所以生命中之第一层次即生活方面,比较接近自然,可以说人同其他植物动物的生命,相差得不很太远。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即是此意。进一步说,我们是为要维持保养我们的生命才有生活,并不是我们的生命为着生活,而是生活为着生命。换一句话讲,生活在外层,生命在内部。生命是主,生活是从。等于说生命是个主人,生活是个跟班,来帮这个主人的忙。生命获得了维持和保养才能有所表现。接着再说人的生命该有什么表现呢?表现在那里呢?生命不是表现在生活上,应该另有它的表现。 这就要讲到人生的第二步骤,讲到人的生命发展过程中的第二个层次,即是人的行为。换句话讲,也可以说人的生命应表现在人的事业上。 我们有吃,有穿,有房屋住,有车马行,这也可以说是我们人的行为。然而这个不够,这些只是人生行为和事业的先行步骤,我们应在超乎衣食住行的生活以外,或说以上,另有一番表现。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专为吃饭,专为穿衣,专为住房子,专为行路的。我们应该除了衣食住行以外,另有我们人生的行为,兼及事业,此始是人生之主体所在。所以我们要求生活,要求衣食住行的满足,只需是最低限度的,能够维持我们的生命就够了。下面是我们的行为了,人生的第二步。此一部分却不能仅求其最低限度之满足,而应有其无限发展之期望。 今天我们每一人要一职业,亦成为生活中一手段。我要解决衣食住行生活的要求,我才谋一个职业,拿多少工作来满足我最低限度的生活这就够了。职业当然也可说是一种行为,而我们应该另有一种行为,超乎职业之上的,并扩大到职业之外的。我们这种行为是什么呢?举中国古人所讲,则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才算是我们的行为。 修身不是一职业,职业之外还有许多方面该要修,更该注意。诸位或许听了修身两字就生起反感,认为它是一种束缚我们人的旧道德旧规矩。其实中国人所谓的修身并非如此。今天大家讲我们的人生要自由,要平等,要独立。我们就举这三点来讲吧。修身就是我们最大的自由。职业是没有自由的,你做一份职业就有这一份职业的限制。修身是个人的。我们讲自由应分两部分讲,一部分是消极的自由,一部分是积极的自由。诸位认为自由是一个积极向前的,然而我们每一个人在一个大的群、大的团体、大的社会里面,他不能有无限的自由。诸位今天来听讲,大家各坐一个位子,不能随意离座走动,就是大家自由的限制。大家可以自由的,是一种消极的自由。修身主要就是一种消极的自由。譬如说我们讲话做事,有的事情我不肯做,有的话我不肯讲。你要我做要我讲,我不做不讲,这是我的自由。我的消极的自由。 诸位将来个人有了职业,或许会碰到一件事要你做而你不肯做,要你讲这句话你不肯讲,这是你的自由。人必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我们每一个人一定要有我不肯做的,那么第二步可以做你该做的,你能做的,你要做的。我们人必然要有所不为。有所不为,就是我们消极的自由。我们为解决生活谋一职业是不能不做的,但吃饱了,穿暖了,生活上最低限度的要求满足了,即该自知够了,不再往上要求。那么我可以表现我个人自己一番的行为。倘使你在生活上要求无限的向上,那么我们人生变成专为生活而有人生了,手段变成了目的。我们要有所不为,甚至于到了中国古人讲的杀身成仁,舍身取义,杀身舍身也有所不顾,这是自由的。这也是一种消极的自由。但却是一种大无为精神的表现,说是消极而实是积极的。如文天祥在元朝监狱里,他就有所不为。你要叫他这样,他决不这样。杀身成仁,舍身取义,这是他的行为,不是他的生活。专为谋求生活而讲,文天祥可算是世界人类中间最愚蠢的一个。照行为来讲,文天祥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就是在全世界人类中,都可以说是第一等的人物。这才是我今天讲的所谓消极的自由。 我们一个人只要肯有所不为,不肯讲我不要讲的话,不肯做我不要做的事,不论他是大总统、大统帅、大企业家、大富大贵者,不论他是农民、工人、一贫贱者,在行为上讲来都是平等的。他们的分别只在生活上职业上。但他们做人的精神是平等的。我们讲平等要从这种地方讲。如只从生活上职业上看,人与人怎么能平等呀。香港有五六百万人,专从生活上看,人人不平等。整个世界各地的人类生活都不平等。要表现平等只能从一种行为的精神上来表现。 我们讲到独立,也只有从这种地方来讲。只有各人的行为是可以独立完成的。你要我讲这句话我不讲,你要我做这件事我不做,这是独立。诸位谋一个职业来解决你的生活问题,怎么能独立呢?我们没有看见一件事情、一个工厂、一个商店、一个学校,乃至于一个军队、一个政府,参加进去的人,可以各自讲独立的。诸位到大学来读书,你们能独立吗?只有碰到一件事有关你个人的言行,你可以这句话决不讲,这件事决不干,所谓消极的自由,每一个人都有。行为之可贵就在这里。 有的事情富贵的人可以做,贫贱的人不能做。有的事情贫贱的人能做,富贵的人不能做,这是无法平等的。只有中国人讲的修身,这一种行为的精神,就如我刚才举的例,这是平等的,这是自由的,而同时这是独立性的。可见我们古人所谓的修身,到今天还是有意义有价值。再隔三百年三千年,这种意义与价值还是存在的。 修身是第一步,第二步是齐家。 那一个人没有家呢?固然有人没有家,这是极少数中之极少数。我们每人都有一个家,我们普通都有一家共同的生活。我们有了家,我们就该有一番行为来齐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好合,一家这样才是人生中有意义的生活。这要我们有意义的行为来达成,才能齐家。 我举中国历史上两件很不平常的故事来讲。古代有个舜,舜有父亲母亲弟弟四个人一个家。父母弟三人共同打算要害死舜,这个我们不详细讲。然而舜到最后,他不离家出走,却使得他的父亲母亲弟弟都被感化了,终于保全了这一家。当然以后社会很少碰到像舜这样的家庭。而我们中国古人就举这一件故事来教我们齐家。诸位的家庭断然没有像舜的家庭这样的艰难困苦,但还不能齐家,为什么? 我再举另一个例,就是周公。周公的父亲是周文王,哥哥是周武王。周公帮武王打天下,武王不幸死了,武王的儿子是成王,当时还是个小孩子。周公的上面还有一位哥哥是管叔,管叔派在外边,朝廷一切大权都在周公手里。中国当时王位继承的规律有两个:一是哥哥死了,弟弟接下去,那么应该轮到管叔;一是父亲死了,儿子接下去,那么应该是成王。但是成王年纪太轻,周公知道管叔不能担大任,所以才令成王继位,而又自己当朝摄政。管叔听了被征服的商朝敌人的话,就起来反对。周公不得不出兵东征,把管叔杀了,回来再帮成王统治天下。成王年龄长大了,周公才把大权交出,这所谓大义灭亲。周公当时遇到了这样一个有困难的家庭,他这样处理,这也是齐家。这是我举两个大家知道的历史上特别的例来讲齐家。下面中国历史上的所谓齐家的故事,还有很多例,都是这一种精神。 我请问诸位,诸位要谋职业,要解决生活上的衣食住行,怎么能没有家呢?你有家就有夫妇、父母、子女,在差别中求配合,就是齐家之齐。所以要修身,兼要齐家,齐家是修身方面一件极重大的事。这是我们人生的行为,同谋职业解决生活不相干的。 我再举论语上说的一故事:有一天,他的父亲在附近偷了人家一只羊,人家查问他儿子,那羊是不是你父亲偷的,那儿子当然知道自己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但是你是他儿子,你不能直讲,你只能说我不知道,不能说这只羊是我父亲偷来的。后来的人就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母尽有很多不是,像舜的父母,要杀儿子,还是吗?这个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但他的儿子不肯对人直说,这也是修身。修身和齐家打成一片的。诸位想一想,倘使你的父亲做了一件不应该做的坏事,你处什么态度呢?你只能让别人来检举,你不能附和别人,因为他是你的父亲。一个人只有一个父亲,一个母亲,在我讲来父母纵有不是,我只能私下谏劝,不该当众指谪他不是。若说这是私心,天下那里有都是大公无私的呀。吃饭,我一口口吃,这是私的。穿衣,穿在我身上,也是私的。房子由我住,还是私的。那有不私的呢?修身齐家不是讲个人主义,不能只有你。没有父母,你又从那里来的呢?修身齐家亦不是讲社会主义,身与家都有私。这里可以讲中国人一种行为道德,是公私兼顾的。你不直说父亲偷羊,这个在中国人讲来是一种消极的自由。你可以尽你的心,尽你的力来修身齐家,这是你应该做的,这亦是大家平等的,我应该修身齐家,你也该修身齐家,大家独立平等的。我修我的身,我齐我的家,你修你的身,你齐你的家,不应该逃避。但这是人生,不是生活。修身齐家之外,下边还有治国平天下。 我请问诸位,我们大学毕业了,在我们中间究竟有几人能做大总统,做国务总理,做三军大统帅,或者做教育部长、经济部长,要我们来治国呢?恐怕一百人一千人中不能出一个,乃至一万人中不能出一个。或许今天香港五百万人中没有一个。这是没有自由的,不能平等的。在此方面,中国人说有命,要碰机会,碰命运,不是你要如此,就可以如此的。我们只能先修身齐家,要治国一定要从修身齐家起。所以我们只能守己以待时,安己以待命。身不修,家不齐,你怎么能治国呀。我请问你对一个身,对一个家,五个人,八个人,你尚且没有办法,整个的国家你又怎能有办法。我们固然可以希望碰到一个机会,让我能出来治国,乃至于平天下。但我们当前该做能做的,则是修身齐家。而在修身齐家中间,所该做能做的,是要做一个有所不为的人。譬如说,我在家里和家里人一同吃饭,我不能拿我喜欢吃的菜放在我的面前来吃,这也是有所不为。又如穿衣,我只能穿我自己的,不穿别人的,这又是有所不为。这些都是一种消极的自由,至于积极的自由不是人人可得的。所以中国人讲行为就是修身齐家,然后乃能及到治国平天下。 诸位可以做学问,可以立志养志,可以爱国家,爱民族,一旦有机会我可以出来治国平天下。至于预备工夫,则是修身齐家。修身齐家是我们的行为,而治国平天下则可算是我们的事业。这些是我们人生的第二步骤。 照我个人所了解的中国古人的意思,生活同行为同事业这三层一定要分开。我们不能拿生活来包括了行为与事业。而我们在行为和事业上,一定要分消极和积极两方面。消极的大家能做,没有人不能做,积极的有人能做有人不能做。甚至于少数人能做多数人不能做。我们有此志,却不能必然要达成。行为属于个人的,个人管个人的行为,然而亦属于团体,由我一个人,可以及到一个家,由我一个家,可以及到国家天下。不是拿家庭来压迫个人,拿国家来压迫家庭。我有所不为,不受外面压迫,这是人的生命一种自然应有的表现。个人、家庭、国家、天下,是可一体相通的。我们古人对人生一切看得很通达很透彻,才能有此想法。 我们一个人最多不过一百年,能活到九十八十的也很少。三十年为一代,一百年已三代。过了一百年,这个家里的人完全换了,此所谓人生无常。世界各宗教,无论耶稣教回教,乃至于佛教,都讨论到这个问题,独有中国人不来特别讨论此问题。我们中国人就在此人生无常的现实状况下安心了。我倒要问一声诸位,我们为什么要修身?为什么要齐家?为什么要杀身成仁舍身取义? 那么就该讲到我们人生的第三个阶段,第三个步骤了,这就是我们人生的归宿。 我们人生有个开始,就是要吃要穿要讲生活。不然怎么能保有此人生呢?人生要有开始,可是也要有个归宿。诸位在此听讲演,听完了,各人亦该有各人的归宿,或者回宿舍,或者回家,不能老在此讲堂。我们整个的人生都该有个归宿。从开头到归宿的中间这一部分就有行为或事业。归宿是个什么呢?中国人讲归宿同一般宗教的讲法不同。宗教说人死了灵魂上天堂,或者下地狱。中国人不说他对,亦不说他不对,把此问题暂置不论。 中国人只从人生来讲人生。中国人讲人生的归宿在人性。天命之谓性。凡是一个生物,一定有它的性,一只洋老鼠,一只小白兔,都有性。洋老鼠有洋老鼠的天性,小白兔有小白兔的天性。不讲动物,讲到植物。诸位能栽花,一种花有一种花的天性。你要照它的天性去养它。你种盆兰花,你要照兰花的天性去养它;你种盆菊花,你要懂得菊花的天性;你养条牛,你要懂得牛的天性;你养匹马,你要懂得马的天性。那么我们人呢? 我们人有生命,当然就有性。人和动物不同处,在人的天性高过其他动物,不容易知道。不仅别人不知道,你自己或许亦不知道。诸位到学校来读书,你们选了文学院,以为是你性之所近或性之所好,隔了几年,或许你会更喜欢理学院。理学院的人也如此,隔了几年觉得我学文学更适合自己的天性。自己不知道,自己的父母也不易知子女的天性。因人的生命比动物高了,所以人的天性亦比动物难知。但人的一切行为又必须合乎他的天性。诸位说人的生活亦有性之所好。如我摆两个菜,一个鸡,一个鱼,你喜欢吃鸡呢?还是吃鱼呢?一下就易知,这是简单的。若你学文学,究竟喜欢诗歌还是散文,这就不易知了。散文中,你喜欢韩文还是柳文,亦不易知。这些都该用功夫才得知。人的其他行为都如此。但总之人的行为要合乎自己的天性。 为什么我们中国人要提倡孝呢?中国人认为孝是我们人的天性。诸位能不能反对说孝不是人的天性。你且从弟弟妹妹初生下来看他对父母的感情。你自己到了年龄大了,你想念不想念你的父母亲。到你老了,父母死了,你是不是还会追念到他们。这要拿事实来证明,不是一个人可以发表一篇论文来辩论的。像此之类,我不多讲。 我们如能圆满我的天性,完成我的天性,自会得到安乐两字做我们人生最后的归宿。我天性喜欢这样,我人生的行为事业表现亦是这样。这样做,我心里才安,才会感到快乐。我请问诸位,我们的人生除了安与乐还有第三个要求吗?我们吃要吃得安,穿要穿得安,安是我们人生第一个重要的字。安了就能乐。我们看社会上大富大贵的人,或许他不安不乐,极贫极贱的,或许他反而安乐。诸位应该学争取富贵呢?还是学安于贫贱呢?我刚才讲的大舜,他家是贫贱的。周公,他家是富贵的。富贵贫贱只是人生一种境遇,我们要能安,我们要能乐。只要我们的行为能合乎我们的天性,尽可不问境遇,自得安乐。 我们中国人又常言德性。什么叫德呢?韩愈说:“足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可见德就是性。在我们自己内部的本就充足,不必讲外面的条件,只要能把来表现就行。譬如说喜欢,喜欢亦是我们的天性,人自会喜欢,不需再要条件。快乐亦是我们的天性,人自会快乐,不需再要条件。哀伤亦是我们的天性,人自会哀伤,不需再要条件。人遇到哀伤时不哀伤,便会不快乐。如遇父母死了,不哭,你的心便不安,也就不乐。哀伤反而像变成为快乐了。怒也是我们的天性,人自会发怒,不需再要条件。发怒得当,也就像是一种快乐。喜怒哀乐都是感情,从我们的天性来。每个人都有从大自然中带来的这份感情,不待外面另有条件来交给我这些感情。我不识一个字,我也有喜怒哀乐。诸位看街上不识字的人多得很,或许他的喜怒哀乐比我们反而更天真,更自然,更能发泄得恰当而圆满。我们人生最后的归宿,就要归宿在此德性上。性就是德,德就是性。也可以说是上帝给我们的,所以我们古人亦谓之性命。我们要能圆满发展它。 我们的身体是父母生的,也是上帝大自然给我们的。它可以活一百年。能活到一百年固然好,能活九十八十也算好了。十岁二十岁就夭亡了,这是很可惜的。身体之内有个心,生命之内有个德。德性乃是由天所赋,尽人相同,可以不只一百年,可以绵延到几千年、几万年。人的生活到死完了,人的德性可以保留在你的儿孙身上,亦可保留在大群人的身上。喜怒哀乐古人有,今人亦有,将来的人还是有。这个人能表现一种十分恰当圆满的喜怒哀乐,可做人家榜样的标准的,中国人称他为圣人,或者称他为天人。与天,与上帝,与大自然合一。我们人生到这个阶段,可以无憾了。我们修身齐家,能喜怒哀乐合于天性,亦可以无憾了。人的生命归宿就在此。 所以我们做人第一要讲生活,这是物质文明。第二要讲行为与事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文精神。第三最高的人生哲学要讲德性性命。 德性性命是个人的,而同时亦是古今人类大群共同的。人生一切应归宿在此。我想我们人生不能超出此三步骤。中国古人讲人生就是这三个步骤。诸位听了我的话,去读中国孔孟庄老的书,或许可以多明白一点。至于这个话对不对,合理不合理,诸位可以拿现代的人生、现代的观念加以思考,来作比较。自然亦可由你们再作批评。今天我的话不是一种教训,我只是把自己所了解的中国古人的话,来介绍给诸位。 四、练笔 谈谈你对“觉解”一词的理解。 引导学生在构思、写作和修改过程中厘清如下问题: (1)“觉”和“解”各自有何内涵?“觉解”这个词在文中何所指? (2)以自己对人生体会的具体事例谈谈你舍“觉解”的认识。尽量具体,不要笼统填充大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