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回眸历史《老家 》教案(表格式)《 经典阅读与应用写作(第三版)》(高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 回眸历史《老家 》教案(表格式)《 经典阅读与应用写作(第三版)》(高教版)

资源简介

教 案 首 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次 时数 课型 新授课
课题(章节、标号和本课的题目) 史铁生《老家》(第四单元 回眸历史)
教学目标(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两方面说明) 一、了解史铁生的生平,体会史铁生对历史异于他人的思考角度。 二、细读文本,理解父辈对老家的情感,领会史铁生的语言表达特点。 三、通过对读《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书评,领悟回眸历史的独特视角。 四、通过练笔,训练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帮助学生通过揣摩文字表达,体察史铁生特殊而深刻的切入历史方式。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讲练综合法、讨论法、实验观察法、模拟法)及教具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具应用:图片等 讨论法 幻灯片
作业: 练笔
后记(经验、不足):
教 案 内 容
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 重点环节 提 示
一、关于作家 史铁生(1951—2010),北京人,中国当代作家,电影编剧。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年轻时双腿瘫痪,后患尿毒症,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代表作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等,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3年)、第一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1998年)、第三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2004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2002年)、首届绽放文学艺术成就奖(2009年)等。 课件以一页共两幅照片、一页史铁生散文的引文对史铁生的生平和思想加以补充介绍。 由于《我与地坛》已为名篇,多数学生对在中学阶段已对史铁生生平有了基本了解,可拓展阅读《故乡的胡同》,和本讲课文形成照应。 故乡的胡同 史铁生 北京很大,不敢说就是我的故乡。我的故乡很小,仅北京城之一角,方圆大约二里,东和北曾经是城墙现在是二环路。其余的北京和其余的地球我都陌生。 二里方圆,上百条胡同密如罗网,我在其中活到四十岁。编辑约我写写那些胡同,以为简单,答应了,之后发现这岂非是要写我的全部生命?办不到。但我的心神便又走进那些胡同,看它们一条一条怎样延伸怎样连接,怎样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怎样曲曲弯弯地隐没。我才醒悟,不是我曾居于其间,是它们构成了我。密如罗网,每一条胡同都是我的一段历史、一种心绪。 四十年前,一个男孩艰难地越过一道大门槛,惊讶着四下张望,对我来说胡同就在那一刻诞生。很长很长的一条土路,两侧一座座院门排向东西,红而且安静的太阳悬挂西端。男孩看太阳,直看得眼前发黑,闭一会眼,然后顽固地再看太阳。因为我问过奶奶:“妈妈是不是就从那太阳里回来?” 奶奶带我走出那条胡同,可能是在另一年。奶奶带我去看病,走过一条又一条胡同,天上地上都是风、被风吹淡的阳光、被风吹得断续的鸽哨声、那家医院就是我的出生地。打完针,嚎陶之际,奶奶买一串糖葫芦慰劳我,指着医院的一座西洋式小楼说,她就是从那儿听见我来了,我来的那天下着罕见的大雪。 是我不断长大所以胡同不断地漫展呢,还是胡同不断地漫展所以我不断长大?可能是一回事。 有一天母亲领我拐进一条更长更窄的胡同,把我送进一个大门,一眨眼母亲不见了、我正要往门外跑时被一个老太太拉住,她很和蔼但是我哭着使劲挣脱她,屋里跑出来一群孩子,笑闹声把我的哭喊淹没。我头一回离家在外,那一天很长,墙外磨刀人的喇叭声尤其漫漫。这幼儿园就是那老太太办的,都说她信教。 几乎每条胡同都有庙。僧人在胡同里静静地走,回到庙去沉沉地唱,那诵经声总让我看见夏夜的星光。睡梦中我还常常被一种清朗的钟声唤醒,以为是午后阳光落地的震响,多年以后我才找到它的来源、现在俄国使馆的位置,曾是一座东正教堂,我把那钟声和它联系起来时,它已被推倒。那时,寺庙多也消失或改作它用。 我的第一个校园就是往日的寺庙,庙院里松柏森森。那儿有个可怕的孩子,他有一种至今令我惊诧不解的能力,同学们都怕他,他说他第一跟谁好谁就会受宠若惊,说他最后跟谁好谁就会忧心忡忡,说他不跟谁好了谁就像被判离群的鸟儿。因为他,我学会了诌媚和防备,看见了孤独。成年以后,我仍能处处见出他的影子。 十八岁去插队,离开故乡三年。回来双腿残废了,找不到工作,我常独自摇了轮椅一条条再去走那些胡同。它们几乎没变,只是往日都到哪儿去了很费猜解。在一条胡同里我碰见一群老太太,她们用油漆涂抹着美丽的图画,我说我能参加吗?我便在那儿拿到平生第一份工资,我们整日涂抹说笑,对未来抱着过分的希望。 母亲对未来的祈祷,可能比我对未来的希望还要多,她在我们住的院子里种下一棵合欢树。那时我开始写作,开始恋爱,爱情使我的心魂从轮椅里站起来。可是合欢树长大了,母亲却永远离开了我,几年爱过我的那个姑娘也远去他乡,但那时她们已经把我培育得可以让人放心了。然后我的妻子来了,我把珍贵的以往说给她听,她说因此她也爱恋着我的这块故土。 我单不知,像鸟儿那样飞在不高的空中俯看那片密如罗网的胡同,会是怎样的景象?飞在空中而且不惊动下面的人类,看一条条胡同的延伸、连接、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曲曲弯弯地隐没,是否就可以看见了命运的构造? 1994年 二、文本细读 (1)带领学生通读课文,理清文章逻辑。 (2)帮助学生理解父辈对老家的情感,领会史铁生的语言表达特点。 (3)关于史铁生对写作的认识,参考资料如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话似乎有毛病:四十已经不惑,怎么五十又知天命?既然五十方知天命,四十又谈何不惑呢?尚有不知(何况是天命),就可以自命不惑吗? 斗胆替古人做一点解释:很可能,四十之不惑并不涉及天命(或命运),只不过处世的技巧已经烂熟,识人辨物的目光已经老练,或谦恭或潇洒或气宇轩昂或颐指气使,各类作派都已能放对了位置,天命么,则是另外一码事,再需十年方可明了。再过十年终于明了:天命是不可明了的。不惑截止在日常事务之域,一旦问天命,惑又从中来,而且五十、六十、七老八十亦不可免惑,由是而知天命原来是只可知其不可知的。古人所以把不惑判给四十,而不留到最终,想必是有此暗示。 惑即距离,空间的拓开,时间的迁延,肉身的奔走,心魂的寻觅,写作因此绵绵无绝。人是一种很傻的动物:知其不可知而知欲不泯。人是很聪明的一种动物:在不绝的知途中享用生年。人是一种认真又倔犟的动物:朝闻道,夕死可也。人是豁达且狡猾的一种动物:游戏人生。人还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动物:不仅相互折磨,还折磨他们的地球母亲。因而人合该又是一种服重刑或服长役的动物:苦难永远在四周看管着他们。等等等等于是最后:人是天地间难得的一种会梦想的动物。 这就是写作的原因吧。浪漫(不主义)永不过时,因为有现实以“惑”的方式不间断地给它输入激素和多种维他命。 我自己呢,为什么写作?先是为谋生,其次为价值实现( 倒不一定求表扬,但求不被忽略和删除,当然受表扬的味道总是诱人的),然后才有了更多的为什么。现在我想,一是为了不要僵死在现实里,因此二要维护和壮大人的梦想,尤其是梦想的能力。至于写作是什么,我先以为那是一种职业,又以为它是一种光荣,再以为是一种信仰,现在则更相信写作是一种命运。并不是说命运不要我砌砖,要我码字,而是说无论人干什么,人终于逃不开那个“惑”字,于是写作行为便发生。还有,我在给一个朋友的信中这样说过:“写什么和怎么写都更像是宿命,与主义和流派无关。一旦早已存在于心中的那些没边没沿、混沌不清的声音要你写下它们,你就几乎没法去想‘应该怎么写和不应该怎么写’这样的问题了……一切都已是定局,你没写它时它已不可改变地都在那儿了,你所能做的只是聆听和跟随。你要是本事大,你就能听到的多一些,跟随的近一些,但不管你有多大本事,你与它们之间都是一个无限的距离。因此,所谓灵感、技巧、聪明和才智,毋宁都归于祈祷,像祈祷上帝给你一次机会(一条道路)那样。” …… 所以语言重要。语言的重要并不仅在于能够说明什么,更在于可以寻找什么,描画理想,触摸虚幻,步入可能。甚至,世界的无限性即系于语言的无限可能。 写作所以和爱情相近,其主要的关心点都不在空间中发生的事,而在“深夜的戏剧”里,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我想,关键是要解除白昼的魔法(即确定所造成的束缚),给语言或思悟以深夜的自由(即对可能的探问)。要是看一出戏,其实在大街上或商店里也能看到,又何必去剧场?要是一种思绪独辟蹊径,拓开了生命的可能之地,没有舞台它也已经是艺术(艺术精神)。有,或者没有这样的思绪在飘动,会造就两种绝然不同的现实。 史铁生.宿命的写作——在苏州大学“小说家讲坛”上的书面讲演[J].当代作家评论,2003(01):40-46. 三、拓展阅读 引导学生用习得的阅读方法阅读新京报书评,深入思考历史。 《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这是因杨苡而被照亮的历史 朱丽丽 新京报书评周刊 2023-02-18 09:00 1.心无挂碍地讲述 人只有到了暮年,回望自己一生的道路才觉得分外清晰,想说什么,能说什么,才变得心无挂碍。杨苡先生这本书是聊天聊出来的,记录者南京大学文学院的余斌是她多年小友,余斌意识到其家族史和生命史的珍贵,力劝其讲出来、留下来。2022年世界杯上,博尔赫斯的一句话重新火了:“任何命运,不论如何复杂漫长,实际上只反映于一个瞬间:人们大彻大悟自己究竟是谁的瞬间。”这句话用来观照杨苡的一生以及她的百年口述史也很恰当。 在这部口述史中,杨苡最终呈现给我们的,不是赫赫有名的天津杨家的女儿,不是杨宪益的妹妹,巴金、穆旦的知己好友,不是对姐姐言听计从的小跟班,也不是作为人母人妻的存在——她就是她自己。 杨苡出身于世家大族,其家族从晚清的总督、翰林、进士,到民国的银行家、留学生,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家、教授、院士,属于世代簪缨书香之家。那些大历史,她都经历过,而她的讲述却是从家族中的“小人物”开始的。她从自己隐忍又要强的母亲开始,讲到家里的丫环、厨子、仆人、兄弟姐妹、亲戚,这是小杨苡的童年世界。但在回忆里,她顶顶不喜欢这个封建大家庭,她最最渴望的就是离家到外面广大的世界去。因此,她年轻时最喜欢的作家是巴金,先是他的粉丝,后来成为朋友,与巴金保持了终身的友谊与通信,也与巴金的二哥大李先生之间产生了一段美好情愫。 杨苡的口述拆解了簪缨世家背后的琐碎与龃龉,她说最烦别人用“贵族”二字。这些家长里短的记录朴素克制,但只要想一想二十世纪中国的天翻地覆,就会对历史的宿命及轮回默然心惊。世家大族的繁盛与散落,往往是国运与家运的多重交织。杨苡作为局内人,对自己的来处不骄矜也不菲薄,以一种看遍世事的淡然,还原了自己的家族史与生命史的本来面目。 2.西南联大时期的日常细节 杨苡的典型意义,还在于让我们看到了民国一代精英青年的成长。尽管一再强调自己的普通,她的一生又实在不普通。从书中大量老照片可知杨先生优裕的出身。天津的中西女校是一所基督教会女子学校,在这里杨苡度过了十年时光。她与同学们一起唱赞美诗、排歌舞剧,体育课下乡实践恳亲会,看最时新的电影、最先锋的话剧。她给当时好莱坞明星瑙玛·希拉写信,还拿到了她的亲笔签名照片。在这所学校接受的精英教育不仅给杨苡带来持续终身的友谊,也造就了她乐观的性情。她说:“‘文革’后和中西的同学们见面,发现中西同学里,没有一个轻生的,我想和当年我们接受的教育有关。”然而正如她所说,“就算像世外桃源,我们毕竟还是身处动荡的年代”,日军步步紧逼,中国风雨飘摇,“在这样一个大时代里过一种贵族小姐式的生活,我觉得很‘醉生梦死’”。于是去昆明,成了一代青年的共同向往。 回忆录中最令人瞩目的当属西南联大的部分,那不仅是一个人的高光时刻,也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高光时刻。关于西南联大的记忆与书写,亲历者的笔触最有意味。何兆武的《上学记》、汪曾祺笔下的昆明,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如今,杨苡的这部口述史再一次让我们接触到那个时代活生生的细腻肌理和温度。杨先生的目光是平视的,那些大众视野中的传奇人物,陈梦家、朱自清、刘文典、闻一多、吴宓、余冠英、陈福田、叶公超等,于她是当时的平常。她的记忆最特别之处在于既不神话,也不煽情,甚至并不倾注于战争、民族、学问等宏大叙事,而注重那些鲜活的日常细节。 在她笔下,朱自清和沈从文是她拼屋合租的邻居。沈从文那时候还是“青椒”吧,温和细致,超级用功,几乎每个晚上都在写作,深夜才举着灯走进卧室。在昆明跑警报,世人只知道刘文典嘲笑沈从文,殊不知著名的女侠施剑翘说着天津话“我的妈呀”狂奔,被沈从文嘲笑女侠也怕死。她在联大结交的终身挚友陈蕴珍(萧珊)、王树藏、穆旦,都有杨苡才记得的真性情的一面,他们一起经历的青春岁月才是她一生心心念念的。她碎碎念当年女生们住的宿舍、吃的饭菜、求学细节、恋爱烦恼、友谊得失。当然,书中也贯穿了那个时代深沉的背景音,那些在炮火中辗转大半个中国去后方求学的青年学子,抗战胜利后挤在甲板上风餐露宿、顺江而下归家的人们。 杨苡先生阅遍世事,不失天真,天真与经验在她身上达到了一种平衡。她是始终怀有少女之心的人,哪怕历经百年,充盈在她心中的记忆也是与自己所爱、所遇相关。与齐邦媛的《巨流河》相比,《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中的家国离乱、金戈铁马的铮铮之音很淡,也没有过多的缱绻与激情,而更像巴赫的平均律,平淡、天真、节制,但又带着旧世界的庄重与优雅的气质。杨先生是基督徒,她在口述这本书的时候经常有所克制,很多话都不想写在书里,反复删改。在记录者余斌看来,杨先生因为家庭出身、个性以及教养,偏于保守和谨慎,因为家族显赫,往来皆鸿儒,生怕有炫耀和自高之嫌。她的性情和教养锻造出了真而又淡的气质,这是世家的气度,也是百岁老人阅遍世事的底气。披沙沥金,返璞归真,无需华章丽句,那些洗却一切矫揉造作的真实心语,才配得上这百年岁月。 3.追忆是永恒的动力 口述史是一种很特别的题材,要仰仗当事人的记忆力。这方面,杨先生表现惊人。口述史,也需要廓清当事人口述与历史真实有出入的地方。从对故事人物、背景乃至整个故事的剪辑爬梳中,可以看出撰写者余斌的用心。某种程度上,这本书是他们的合著之书。 杨先生对她经历过的许多大事件无感,但心心念念自己所爱所遇所感的人,尤其是她一生情感充盈,记忆惊人,留下了许多个人经验的细节,而这些细节也是余斌认为此书最有价值的地方。他认为与宏大叙事相比,个体的琐碎叙事因其所见者“小”,很难沾“历史”的边而被“虚”化了,“历史的无情”,就是它对个体琐细叙事的忽略不计。因此杨先生的口述虽不“避实”,但的确常常“就虚”。这种个体的感性记忆和经验,正是能够引发普通读者共鸣的地方,因为普通人都能感受到一位百岁老人的“碎碎念”。看过了一百年的世事离合,杨苡说:“活着,就是胜利。”这句话里,有她天真爽朗的本来性情,也有一个世纪老人阅遍世事的淡然与超脱。 读完此书,想起杨苡的终身挚友穆旦的一段广为流传的诗:“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回顾/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一个人的雄心、落寞与抱憾击中了我们。人生的意义在哪里?怎样的一生才是自己希望的?总有一个节点,人需要对自己的一生有所总结。追忆是永恒的动力,它蕴含着个体巨大的情感和千差万别的经历。杨苡没有像哥哥杨宪益那样成为著作等身的大翻译家,没有像巴金那样成为文坛领袖、世纪良心,没有像穆旦那样成为时代的殉道者,她安静、隐忍、谦逊。她的后半生就在我无比熟悉的南京大学鼓楼校区静静度过。历史及个人的命运蛛网密布,只有有心追踪复原,才发现那么多的人和事都是连接的,都是生命之网密密麻麻的节点。每一颗饱含充盈情感的心灵,每一个有故事的灵魂,都让人类更为贴近而亲密。我们藉由杨苡的一生,对上个世纪那些远去的历史细节、文人心灵有了别样的亲切感;我也因与杨先生共同生活、行走在这一小片土地上感受到别样的心灵冲击。这样的历史老人让你觉得,你与历史之间有了介质。 萧珊去世之后,穆旦写信给他们共同的好友杨苡说:“好友一个个死后,终于使自己变成一个谜。”而杨苡以此书追忆她挚爱的亲友,追忆自己的一生,留下百年历史中一群文化精英的生命侧影,真正是以谦逊的姿态讲出了不平凡的精彩。这是因杨苡而被照亮的历史。 四、练笔 你了解自己的“老家”或“来处”吗?试着以可能的方式接近它并记录下这个过程。 引导学生在构思、写作和修改过程中厘清如下问题: (1)“老家”可以指自己的故乡,也可以指父辈的故乡,可以指物理空间意义上的来处,也可以指精神灵魂意义上的来处。 (2)捕捉追寻“老家”时自己或他人的细微情感,如实记录下来。 (3)可以用口述史的方式记录个人或家族的历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