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赏析诗文《诗经-黍离》 教案(表格式)《 经典阅读与应用写作(第三版)》(高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单元 赏析诗文《诗经-黍离》 教案(表格式)《 经典阅读与应用写作(第三版)》(高教版)

资源简介

教 案 首 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次 时数 课型 新授课
课题(章节、标号和本课的题目) 诗经·黍离(第五章 赏析诗文)
教学目标(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两方面说明) 一、从“诗”与“经”两个角度认识诗经,明确《诗经》的文学地位与文化价值。 二、细读文本,掌握诗歌阅读基本方法。 三、通过对读,进一步认识“黍稷”在《诗经》中的文化内涵。 四、通过吟诵,体悟诗词的独特魅力。
重点、难点: 帮助学生进入诗句内部,字字落实,理解经典。 通过吟诵帮助学生不止从文字上理解诗歌,也体会中国诗词的音乐之美。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讲练综合法、讨论法、实验观察法、模拟法)及教具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具应用:图片等 讨论法 幻灯片
作业: 练笔
后记(经验、不足):
教 案 内 容
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 重点环节 提 示
一、《诗经》概述 帮助学生从文学和文化两个角度认识《诗经》,可参考杨照的解读: 阅读原典的第一个理由是:中国历史有其原初的材料,透过这些材料的累积、解释、选择,才形成了种种对于历史的叙述说法。对中国历史有兴趣的人,听过了别人给的历史叙述说法后,应该会想要回到原初材料,一方面看看历史学者怎样从材料里炒出菜来的过程,一方面也自己去覆按、检验历史叙述的对错好坏吧! 我们听过课本介绍《诗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也听过许多从《诗经》中撷取材料来重建西周社会面貌的说法,在这样的基础上去读《诗经》,或许你会发现《诗经》的内容和你原本想象的不太一样。你也可以覆按你原先对西周的认识和《诗经》所显现的,是不是同一回事。不管是哪种经验,应该都能带来很大的阅读乐趣吧! 阅读原典的第二个理由是:这些产生于不同时空环境下的文献,记录的毕竟都是人的经验与感受,我们今天也就必然能够站在人的立场上,与其经验、感受彼此呼应或对照。也就是,我们既能够从中读到相似的经验、感受,隔着时空会心点头,也能够从中读到相异的经验、感受,进而扩张了我们的人生体会。 源于史学训练带来的习惯与偏见,必须承认,我更倾向于从原典中获取其与今日现实相异的刺激。历史应该让我们看到人类经验的多样性,看到人类生活的全幅可能性,进而挑战、质疑我们视之为理所当然的种种现实状况。这是历史与其他学问最根本的不同作用,也是史学之所以存在和无可取代的核心价值。 杨照,《诗经,唱了三千年的民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 关于国风的“王风”,答案如下: 「王」卽王都的简称。平王东迁洛邑之后,周室衰微,无力驾驭诸侯,其地位下降到等于列国,所以称为「王风」。王风共计十篇,全部都是平王东迁以后的作品。它的产生地在今河南省洛阳、孟县、沁阳、偃师、巩县,温县一带地方。崔述《读风偶识》说:「幽王昏暴,戎狄侵陵;平王播迁,家室飘荡。」这便是王风的历史背景。表现在诗中,如《黍离》、《扬之水》、《兔爰》、《葛藟》、《君子于役》等,多带有乱离悲凉的气氛。方玉润《诗经原始》说:「后世杜甫遭天宝大乱,故其中有《无家别》、《垂老别》、《哀江头》、《哀王孙》等篇,与此先后如出一辙。杜作人称诗史,而此册实开其先。」方氏所指出的这种前后相承的渊源,实际就是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的延续。但《王风》诗人的哀思怨怒只是出于不自觉的嗟叹,而杜甫则写出了「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的诗句,已经比较自觉地在反映人民的痛苦,这又体现了历史的进步。 二、文本细读 (1)带领学生通读课文,字字落实 (2)引导学生通过诗句理解诗篇主旨,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拓展阅读 引导学生以“黍稷”这一意象为纽带,串联起《诗经》中相关诗篇,总结“黍稷”的文化内涵。可参考如下结论: “黍”“稷”意象由自然属性、生活实用性、社会民俗、情感色彩及政治目的五个因素所构成,并相互影响。而周平王东迁,王室衰微,政治地位下降作为诗人之周大夫情感发生剧变,引发其对“黍”“稷”深度思考,并因其强烈情绪化心态而作用于“黍”“稷”兴象之意,形成了《黍离》中“黍”“稷”之“忧”、“痛”及“悲”逐层增进之意象内涵周大夫惆怅之“忧”,并“忧”怀国之“痛”而叹亡国之“悲”,乃至形成三者交融于一之深层内涵。 黄刚.“黍”、“稷”意象考论——《诗·王风·黍离》意象经营艺术研究之一.诗经研究丛刊,2011(02):270-289. 四、吟诵入门 (1)介绍吟诵常识。 (2)以录音或视频方式展示诗经诗篇吟诵。 (3)可组织吟诵沙龙,请学生选择喜欢的诗篇,以吟诵方式表达出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