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 案 首 页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次 时数 课型 新授课课题(章节、标号和本课的题目) 汪曾祺《夏天》(第一章 热爱自然)教学目标(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两方面说明) 一、了解汪曾祺生平,体会“人道其里,抒情其华”的精髓。 二、细读文本,了解文中的“风物”描写的意义。 三、通过对读(《淡淡秋光》),加深对课文《夏天》写作特点的理解,也对汪曾祺在文学史上的独特性有更深的体悟。 四、通过练笔,训练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重点、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汪曾祺对自然的感情,唤醒学生对大自然的真实热爱。 能够区分汪曾祺的写法与其他作家的不同。关注具体的时令风物,而非泛泛理解“景物描写”。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讲练综合法、讨论法、实验观察法、模拟法)及教具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具应用:图片等 讨论法 幻灯片作业: 练笔后记(经验、不足):教 案 内 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 重点环节 提 示一、关于作家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从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创作生涯历经半个世纪,跨越两个时代。前承五四新文化传统、师从沈从文,后启寻根文学回归民族传统的思潮。他的创作,小说、散文、戏剧、文论、新旧体诗等诸体兼备,皆取得很高艺术成就,堪称文体家。兼及书画,多有题跋,以博雅名世。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 课件给出5个关键词,随后以两页共四幅照片、两页写作情况(分别为四十年代与八十年代)、一页写作自述对生平和创作加以深入说明。 现就5个关键词略加介绍: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师从沈从文、回归民族传统、文体家、抒情的人道主义者。 (1)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 用汪曾祺自己的话说,“前三十年生活在旧社会,后三十年生活在新社会”。其创作跨越民国文学、共和国文学,从“十七年”延续到“新时期”,较为少见。1946年汪曾祺写了小说《复仇》,风格奇特。1947年,汪曾祺写了小说《异秉》,1980年,他又重写《异秉》。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读以上几篇,加深理解。 汪曾祺的价值首先在于连接了曾经断裂多时的中国的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现当代文学之间的断裂是历史造成的,现代文学史上的作家在建国后鲜有优秀作品出现,原因很多,有的是失去了写作的权利,有的是为了配合而失去了写作个性和艺术的锋芒。郭沫若、茅盾、巴金、曹禺等大师虽然有写作的可能,但艺术上乏善可陈,而老舍唯一的经典之作《茶馆》,按照当时的标准是准备作为废品丢弃的,幸亏焦菊隐大师慧眼识珠,才免了一部经典流失的事故。而建国后出现的作家,在文脉上是刻意要和“五四”文学划清界限的,因而当代文学现代文学隔着一道鸿沟。汪曾祺是填平这道鸿沟的人,不仅是跨越了两个时代的写作,更重要的是汪曾祺将两个时代天衣无缝地衔接在一起,而不像其他作家在两个时代写出不同的文章来。早年的《鸡鸭名家》和晚年的《岁寒三友》放在一起,是同一个汪曾祺,而不像《女神》和《放歌集》,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郭沫若。最有意味的是,汪曾祺还把他早年的作品修改后重新发表,比如《异秉》等,这一方面表现了他艺术上的精益求精,同时也看出他愿意把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进行有效的缝合。这种缝合,不是言论,而是他自身的写作。 (2)师从沈从文 课件提供两张照片,分别是西南联大时期的汪曾祺和1947年上海照片,当时汪曾祺去上海找工作,因为“找不到职业,情绪很坏”,沈从文写信给他:“为了一时的困难,就这样哭哭啼啼的,甚至想到要自杀,这是没出息!你手中有一枝笔,怕什么!” 引用汪曾祺自述,可帮助学生理解沈从文在观察事物角度和写作上风格上对汪曾祺的影响。 天保佑,发了榜,我居然考中了第一志愿: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沈从文”是对我很有吸引力的,……沈先生一共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中国小说史”,我都选了。沈先生很欣赏我。我不但是他的入室弟子,可以说是得意高足。 他教创作,反反复复,经常讲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很多学生都不大理解这是什么意思。我是理解的。照我的理解,他的意思是:在小说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导的,其余的都是次要的,派生的。作者的心要和人物贴近,富同情,共哀乐。什么时候作者的笔贴不住人物,就会虚假。写景,是制造人物生活的环境,写景处即是写人,景和人不能游离。常见有的小说写景极美,但只是作者眼中之景,与人物无关,这样有时甚至会使人物疏远。(1946年-1948年)这两年写了一些小说,结为《邂逅集》。 (3)回归民族传统 纵观这些年被热捧的作家常常是踩到“点”上,引发了人的关注和围观。那么这个“点”是什么,“点”又是如何形成的?形成中国文学的“点”,大约由两个纵横价值标杆构成。纵坐标是沿袭已久的革命文学传统价值,横坐标则是外来的文学标准,在1978年前这个外来标准,是由前苏联文学的传统构成,稍带一点俄罗斯文学的传统,比如列宁肯定过的“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托尔斯泰等;而1978年以后的外来标准则偏重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体系。而汪曾祺的作品,则恰恰在这两个价值标杆之外。 当中国文学回归理性,民族文化的自信重新确立的时候,汪曾祺开始释放出迷人而不灼热的光芒来。汪曾祺光芒来自于他无人能替代的独特价值。他的作品激活了传统文学在今天的生命力,唤起人们对汉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早在80年代现代主义文学风起云涌的时候,他在各种场合就反复强调“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当时看来好像有点不合时宜,而现在看来却是至理名言,说出了中国文学的正确路径。时过30多年,当我们在寻找呼唤“中国叙事”时,蓦然回首,发现汪曾祺已经为我们提供了经典的文本。汪曾祺通过他的创作唤醒了沉睡已久的汉语美感,激发了那些隐藏在唐诗、宋词、元曲之间的现代语词的光辉,证明了中华美文在白话文时代同样可以熠熠生辉。传统文化的影响和传承渗透在汪曾祺作品的每一个角落,他的触角在小说散文之余遍及戏剧、书画、美食、佛学、民歌、考据等诸多领域,他的国学造诣润物细无声地滋润着读者。 (4)文体家 就语言的层面而言,沈从文可谓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都是那么的精确和自然。但不难看出,沈从文的小说语言显然带着新文学以来的痕迹,这个痕迹就是西方小说的文体,当然这就造成新文学的文体与翻译的文体形成了某种“同构”。在白话文草创时期,新文学的写作自然会下意识地接受翻译文体的影响,像鲁迅的小说语言和他翻译《铁流》的文体是非常相像的。沈从文在同时代的作家中,是对翻译文体过滤得最为彻底的作家,但毋庸置疑,沈从文的小说语言虽然带着浓郁的中国乡土气息和民间风味,也带着“五四”新文学的革新气息,但读沈从文的作品,很少会去联想到中国的古典文化和中国的文人叙事传统。而汪曾祺比之沈从文,在语句上,平仄相间,短句见长,那种比较欧化的长句几乎没有,读汪曾祺的小说,很容易会想到唐诗、宋词、元曲、笔记小说、《聊斋》、《红楼梦》,这是因为汪曾祺自幼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对中国文化的传统有着切身的体验和感受。比沈从文的野性、原生态要多一些文气和典雅。作为中国小说的叙事,在汪曾祺这里,完成古今的对接,也完成了对翻译文体的终结。翻译文体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由来已久,也促进了中国新文学的诞生,但是翻译文体作为舶来品,最终要接上中国文化的地气。汪曾祺活在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之间,历史造就了这样的机会,让人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中国叙事”。尤其是1978 以后,中国文学面临着重新被欧化的危机,面临着翻译文体的第二潮,汪曾祺硕果仅地提醒着意气风发一心崇外的年轻作家,“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汪曾祺作为“现代”文学的过人,在当代文学时期仍然保持旺盛的创作力,他不是那种只说不练的前辈自居的过来人,他的提醒虽然不能更正一时的风气,但他作品的存在让年轻人刮目相看,心服口服。 课件引用汪曾祺的《我为什么写作》,帮助学生切近了解写作的状态。 我事写作,原因无它:从小到大,数学不佳。 考入大学,成天泡茶。读中文系,看书很杂。 偶写诗文,幸蒙刊发。百无一用,乃成作家。 弄笔半纪,今已华发。成就甚少,无可矜夸。 有何思想,实近儒家。人道其理,抒情其华。 有何风格,兼容并纳。不今不古,文俗则雅。 与人无争,性情通达。如此而已,实在无啥。 (5)抒情的人道主义者 人道主义(英语:humanitarianism)指一种重视人类价值的思想,强调人类之间的互助、关爱,重视人类的价值。此外,人道主义也包含重视自然、动植物等主张。它和人本主义、人文主义有密切关系。人道主义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其核心是重视人的幸福,后亦延伸为扶助弱者的慈善精神。2009年,联合国大会将8月19日设立为世界人道主义日。 二、文本细读 (1)带领学生通读课文,理清文章逻辑。 (2)将课件中夏季风物的名称与照片逐一对应,如能对照实物讲解更好,启发学生思考:景物描写为什么选这些植物或食物?它们有何特点?有地方特点吗?有季节特点吗?换成其他风物是否可以? (3)现以《中国植物志》“栀子”条为例,介绍植物观察和讲解要点。 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栀子(本草经)水横枝、黄果子(广东),黄叶下(福建),山黄枝(台湾),黄栀子,黄栀,山栀子,山栀,水栀子,林兰,越桃,木丹,山黄栀 灌木,高0.3-3米;嫩枝常被短毛,枝圆柱形,灰色。叶对生,革质,稀为纸质,少为3枚轮生,叶形多样,通常为长圆状披针形、倒卵状长圆形、倒卵形或椭圆形,长3-25厘米,宽1.5-8厘米,顶端渐尖、骤然长渐尖或短尖而钝,基部楔形或短尖,两面常无毛,上面亮绿,下面色较暗;侧脉8-15对,在下面凸起,在上面平;叶柄长0.2-1厘米;托叶膜质。花芳香,通常单朵生于枝顶,花梗长3-5毫米;萼管倒圆锥形或卵形,长8-25毫米,有纵棱,萼檐管形,膨大,顶部5-8裂,通常6裂,裂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0-30毫米,宽1-4毫米,结果时增长,宿存;花冠白色或乳黄色,高脚碟状,喉部有疏柔毛,冠管狭圆筒形,长3-5厘米,宽4-6毫米,顶部5至8裂,通常6裂,裂片广展,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1.5-4厘米,宽0.6-2.8厘米;花丝极短,花药线形,长1.5-2.2厘米,伸出;花柱粗厚,长约4.5厘米,柱头纺锤形,伸出,长1-1.5厘米,宽3-7毫米,子房直径约3毫米,黄色,平滑。果卵形、近球形、椭圆形或长圆形,黄色或橙红色,长1.5-7厘米,直径1.2-2厘米,有翅状纵棱5-9条,顶部的宿存萼片长达4厘米,宽达6毫米;种子多数,扁,近圆形而稍有棱角,长约3.5毫米,宽约3毫米。花期3-7月,果期5月至翌年2月。 产于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香港、广西、海南、四川、贵州和云南,河北、陕西和甘肃有栽培;生于海拔10-1 500米处的旷野、丘陵、山谷、山坡、溪边的灌丛或林中。国外分布于日本、朝鲜、越南、老挝、柬埔寨、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太平洋岛屿和美洲北部,野生或栽培。模式标本采自我国,具体地点不详。 本种作盆景植物,称“水横枝”;花大而美丽、芳香,广植于庭园供观赏。干燥成熟果实是常用中药,其主要化学成分有去羟栀子甙,又称京尼平甙(Geniposide)、栀子甙(Gardenoside)、黄酮类栀子素(Gardenin)、山栀甙(Shanzhjside)等;能清热利尿、泻火除烦、凉血解毒、散瘀。叶、花、根亦可作药用。从成熟果实亦可提取栀子黄色素,在民间作染料应用,在化妆等工业中用作天然着色剂原料,又是一种品质优良的天然食品色素,没有人工合成色素的副作用,且具有一定的医疗效果;它着色力强,颜色鲜艳,具有耐光、耐热、耐酸碱性、无异味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糕点、糖果、饮料等食品的着色上。花可提制芳香浸膏,用于多种花香型化妆品和香皂香精的调合剂。本种在我国广泛种植,全国种植面积约20多万亩,其中湖南、江西两省种植最多,且栀子的质量最好。 本种分布较广,生长在不同的环境,使其习性、叶的形状及大小、果实的形状及大小等均发生一些变异。其变异主要可分为两个类型:一类通常称为“山栀子”,果卵形或近球形,较小;另一类通常称为“水栀子”,果椭圆形或长圆形,较大。据称前者适为药用,后者适为染料用。一些学者亦根据其叶、花、果实等的变异,定为若干变种或变型。编者经野外调查和观察全国各地大量标本,认为仍将本种作现在的处理较妥。 本变种与原变种不同之处在于花重瓣。 原产于我国和日本。我国中部以南各省区有栽培,多见于大中城市。国外分布于日本。 花大而重瓣、美丽,栽培作观赏。 引自《中国植物志》第71(1)卷 (1999),第332页 (4)课件给出汪曾祺《说短》中两页引文,启发学生体会汪曾祺独特的文风。可以安排课堂练习:如果写成长句,会有怎样的效果?你熟悉的哪些现代文学作家喜用长句? 三、拓展阅读 引导学生用习得的阅读方法阅读《淡淡秋光》,体会汪曾祺写景的特点。 淡淡秋光 秋葵·凤仙花·秋海棠 秋葵叶似鸡脚,又名鸡脚葵、鸡爪葵。花淡黄色,淡若无质。花瓣内侧近蒂处有檀色晕斑。花心浅白,柱头深紫。秋葵不是名花,然而风致楚楚。古人诗说秋葵似女道士,我觉得很像,虽然我从未见过一个女道士。 凤仙花有单瓣、复瓣。单瓣者多为水红色。复瓣者为深红、浅红、白色。复瓣者花似小牡丹,只是看不见花蕊。花谢,结小房如玉搔头。凤仙花极易活,子熟,花房裂破,子实落在泥土、砖缝里,第二年就会长出一棵一棵的凤仙花,不烦栽种。凤仙花可染指甲。凤仙花捣烂,少加矾,用花叶包于指尖,历一夜,第二天指甲就成了浅浅的红颜色。北京人即谓凤仙为“指甲花”。现在大概没有用凤仙花染指甲的了,除非偏远山区的女孩子。 我们那里的秋海棠只有一种,矮矮的草本,开浅红色四瓣的花,中缀黄色的花蕊如小绒球。像北京的银星海棠那样硬杆、大叶、繁花的品种是没有的。 我母亲生肺病后(那年我才三岁)移居在一小屋中,与家人隔离。她死后,这间小屋就成了堆放她生前所用家具什物的贮藏室。有时需要取用一件什么东西,我的继母就打开这间小屋,我也跟着进去看过。这间小屋外面有一小天井,靠墙有一个秋叶形的小花坛。花坛里开着一丛秋海棠。也没有人管它,它自开自落。我母亲没有给我留下什么记忆。我记得的只有两件事。一件是我父亲陪母亲乘船到淮安去就医,把我带在身边。船篷里挂了好些船家自腌的大头菜(盐腌的,白色,有点像南浔大头菜,不像云南的“黑芥”),我一直记着这大头菜的气味。另一件便是这丛秋海棠。我记住这丛秋海棠的时候,我母亲去世已经有两三年了。我并没有感伤情绪,不过看见这丛秋海棠,总会想到母亲去世前是住在这里的。 香橼·木瓜·佛手 我家的“花园”里实在没有多少花。花园里有一座“土山”。这“土山”不知是怎么形成的,是一座长长的隆起的土丘。“山”上只有一棵龙爪槐,旁枝横出,可以倚卧。我常常带了一块带筋的酱牛肉或一块榨菜,半躺在横枝上看小说,读唐诗。“山”的东麓有两棵碧桃,一红一白,春末开花极繁盛。“山”的正面却种了四棵香橼。我不知道我的祖父在开园堆山时为什么要栽了这样几棵树。这玩意就是“橘逾淮南则为枳”的枳(其实这是不对的,橘与枳自是两种)。这是很结实的树。木质坚硬,树皮紧细光滑。叶片经冬不凋,深绿色。树枝有硬刺。春天开白色的花。花后结圆球形的果,秋后成熟。香橼不能吃,瓤极酸涩,很香,不过香得不好闻。凡花果之属有香气者,总要带点甜味才好,香橼的香气里却带有苦味。香橼很肯结,树上累累的都是深绿色的果子。香橼算是我家的“特产”,可以摘了送人。但似乎不受欢迎。没有什么用处,只好听它自己碧绿地垂在枝头。到了冬天,皮色变黄了,放在盘子里,摆在水仙花旁边,也还有点意思,其时已近春节了。总之,香橼不是什么佳果。 香橼皮晒干,切片,就是中药里的枳壳。 花园里有一棵木瓜,不过不大结。我们所玩的木瓜都是从水果摊上买来的。所谓“玩”,就是放在衣口袋里,不时取出来,凑在鼻子跟前闻闻。——那得是较小的,没有人在口袋里揣一个茶叶罐大小的木瓜的。木瓜香味很好闻。屋子里放几个木瓜,一屋子随时都是香的,使人心情恬静。 我们那里木瓜是不吃的。这东西那么硬,怎么吃呢?华南切为小薄片,制为蜜饯。——厦门人是什么都可以做蜜饯的,加了很多味道奇怪的药料。昆明水果店将木瓜切为大片,泡在大玻璃缸里。有人要买,随时用筷子夹出两片。很嫩,很脆,很香。泡木瓜的水里不知加了什么,否则这木头一样的瓜怎么会变得如此脆嫩呢?中国人从前是吃木瓜的。《东京梦华录》载“木瓜水”,这大概是一种饮料。 佛手的香味也很好。不过我真不知道一个水果为什么要长得这么奇形怪状!佛手颜色嫩黄可爱。《红楼梦》贾母提到一个蜜腊佛手,蜜腊雕为佛手,颜色、质感都近似,设计这件摆设的工匠是个聪明人。蜜腊不是很珍贵的玉料,但是能够雕成一个佛手那样大的蜜腊却少见,贾府真是富贵人家。 佛手、木瓜皆可泡酒。佛手曲微有黄色,木瓜酒却是红色的。 橡栗 橡栗即“狙公赋芧”的芧,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小时候却叫它“茅栗子”。这是“形近而讹”么?不过我小时候根本不认得这个“芧”字。橡即栎。我们也不认得“栎”字,只是叫它“茅栗子树”。我们那里茅栗子树极少,只有西门外小校场的西边有一棵,很大。到了秋天,茅栗子熟了,落在地下,我们就去捡茅栗子玩。茅栗有什么好玩的?形状挺有趣,有一点像一个小坛子,不过底是尖的。皮色浅黄,很光滑。如此而已。我们有时在它的像个小盖子似的蒂部扎一个小窟窿,插进半截火柴棍,成了一个“捻捻转”。用手一捻,它就在桌面上旋转,像一个小陀螺。如此而已。 小校场是很偏僻的地方,附近没有什么人家。有一回,我和几个女同学去捡茅栗子,天黑下来了,我们忽然有些害怕,就赶紧往城里走。路过一家孤零零的人家门外,门前站着一个岁数不大的人,说:“你们要茅栗子么?我家里有!”我们立刻感到:这是个坏人。我们没有搭理他,只是加快了脚步,拼命地走。我是同学里的唯一的男子汉,便像一个勇士似的走在最后。到了城门口,发现这个坏人没有跟上来,才松了一口气。当时的紧张心情,我过了很多年还记得。 梧桐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梧桐是秋的信使。梧桐叶大,易受风。叶柄甚长,叶柄与树枝连接不很结实,好像是粘上去的。风一吹,树叶极易脱落。立秋那天,梧桐树本来好好的,碧绿碧绿,忽然一阵小风,欻的一声,飘下一片叶子,无事的诗人吃了一惊:啊!秋天了!其实只是桐叶易落,并不是对于时序有特别敏感的“物性”。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证明秋后梧桐还有叶子的,否则雨落在光秃秃的枝干上,不会发出使多情的皇帝伤感的声音。据我的印象,梧桐大批地落叶,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往往是一夜大风,第二天起来一看,满地桐叶,树上一片也不剩了。 梧桐籽炒食极香,极酥脆,只是太小了。 我的小学校园中有几棵大梧桐,大风之后,我们就争着捡梧桐叶。我们要的不是叶片,而是叶柄。梧桐叶柄末端稍稍鼓起,如一小马蹄。这个小马蹄纤维很粗,可以磨墨。所谓“磨墨”,其实是在砚台上注了水,用粗纤维的叶柄来回磨蹭,把砚台上干硬的宿墨磨化了,可以写字了而已。不过我们都很喜欢用梧桐叶柄来磨墨,好像这样磨出的墨写出字来特别的好。一到梧桐落叶那几天,我们的书包里都有许多梧桐叶柄,好像这是什么宝贝。对于这样毫不值钱的东西的珍视,是可以不当一回事的么?不啊!这里凝聚着我们对于时序的感情。这是“俺们的秋天”。 一九八八年十一月九日 四、练笔 模仿此文的观察角度和表达方式,写一篇千字左右的短文,分享大自然中令你感到“舒服”的时刻、季节或地点、事物。 引导学生在构思、写作和修改过程中厘清如下问题: 汪曾祺两篇文章(《夏天》与《淡淡秋光》)的观察角度和表达方式各有哪些特点?题中指的“舒服”对你意味着什么?请尽量用具体的词描绘它。你会选择哪些时刻?哪个季节?哪个地点?哪些事物?为什么这样选择? 一、五个关键词应讲清楚,力求使学生学会采取文学史视角、写作师承关系视角、民族文化视角、文体视角和哲学视角理解作家。 二、《中国植物志》“栀子”条,无需全文呈现,而要帮助学生了解观察植物需要细致到怎样的程。此外,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和食物的地方特色、文化内涵是第二个要点。 可组织句式改写的小型课堂练习。也可布置课前或课后作业,请学生收集现代文学作家中喜用长句者。 三、通过“拓展阅读”,再次强化“文本细读”部分教授的阅读方法。 四、布置练笔作业时注意写清具体要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