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节 电是什么 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2.知道电荷有两种和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体是否带电。4.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2.过程与方法: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观察静电实验现象,对电荷种类的研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教学重点:认识摩擦起电现象,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原因。教学方法:以实验探究为主的启发式。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图片设疑导入。新课教学:一、摩擦起电展示:探究摩擦起电实验的图片。你在生活中见过类似的摩擦起电现象吗?1.将与毛皮摩擦过的梳子靠近碎纸屑,观察会有什么现象。2.将与毛皮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自来水细水流,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师点拨:一些物体被摩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人们就说这些摩擦后的物体带了电或带了电荷。这种通过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学生活动:阅读58面的迷你实验室。师:从“迷你实验室”可知,两气球相互排斥,这是为什么呢?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实验:探究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大屏幕展示:课本P59页的图14-3所示的实验。得出结论: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的性质是不一样的。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即正电荷和负电荷,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叫负电荷。2、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1)正电荷:把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的带电荷规定为正电荷,可用“+”表示。(2)负电荷:把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规定为负电荷,可用“-”表示。5、思考:1.什么是电荷量?2.电荷量的单位是什么?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上所带的电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量,大约有几十库仑。体会一下,你对库伦有何认识?(1)定义: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2)单位:库仑,简称:库,符号:C(3)注意:两个电荷量分别为1库仑的带电体,相距1千米,相互作用力约为9 000N。可见:库仑是一个很大的单位。验电器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介绍:验电器的使用。PPT展示想一想:从验电器张角的大小我们可以看出什么?生回答后师点拨:可以判断所带电荷的多少四 、摩擦起电的原因、电中和现象师介绍:PPT展示幻灯片元电荷、摩擦起电的原因及电中和。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静电感应当带电的物体与未带电的导体相互靠近时,由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会使导体内部的电荷重新分布;导体内与带电体电荷性质相反的电荷会被吸引到带电体附近,电荷性质相同的电荷则被排斥到远离带电体的导体的另一端。课堂小结1、电荷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的物体,则说明该物体带了电荷。这种现象叫摩擦起电现象。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3、验电器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4、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单位:库仑(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