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材料作文训练:驳论文(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材料作文训练:驳论文(含解析)

资源简介

材料作文训练--------驳论文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地遭受水灾,许多群众被迫离开了自己的家园,在这个艰难时刻,许多单位、企业、个人纷纷伸出援手,为受灾地区的人民提供物资和金钱支持。此时,有人向名人喊话:“某某都捐了,咋没看见你捐呢 ”“别人都捐几百万,你咋才捐这么点儿呢 ”“某某,是时候为你的家乡贡献力量了!”
请你针对上述观点或其中的某个观点写一篇驳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
“躺平”,网络流行词,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表现,如职场白领逃离大城市,转身回到三四线的家乡,从此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日常工作中,没有什么目标感,每天应付完成基本任务即可;大龄男女青年不恋爱、不结婚,不买车、不买房,一个人挣钱一个人花……当下社会,“躺平”已成为部分年轻人的生活态度。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你写一篇驳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国人民正在进行一场特别的考试:疫情防控。而作为学生的你,此时正迎来又一场特别的考试,是的,这场考试有着很特别的地方:居家、线上、没有老师监考……
因为特别,你会有特别的应对,崭新的思考,深刻的启发。
今后的人生中,还会有许多特别的考试,而你,就是那答卷人。
有人说:有监考能保证考试的结果真实可信,希望父母参与监考;有人说:不需要监考,重在自觉,考试的过程更重要。请你针对其中一个看法写一篇驳论文。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多年以来,语文教材选入了许多先秦诸子散文,甚至整单元、大篇幅都是这类文章。对此,有的同学认为先秦诸子散文太深奥,艰涩难懂,读了也没啥用;有的同学认为这里的文言知识在高考基本上考不到;有的同学认为这些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章,距离我们现实太遥远;还有人厚今薄古,数典忘祖,甚至崇洋媚外。
请根据你的理解和阅读感受,自选角度,结合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有关知识,写一篇驳论文,谈一下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少于800字。
答案
1.例文:
捐款莫催,道德绑架可休矣!
水灾期间,民间迸发出庞大的慈善热情,不论是公众人物还是普通人,都以各种形式驰援灾区,他们的善良释放了温暖,他们的表现收获了尊重。然而,有一些人却在搞道德绑架,实与当下众志成城的公共情绪格格不入。
面对他们振振有词的“该捐了”“多捐点儿”“你的家乡你不捐谁捐”的论调,我有以下几个疑问。
一、有了灾难就得捐,什么时候捐款成了硬性规定?
所谓捐款,顾名思义,就是出于自己的真实意愿,为公共或者慈善捐出钱财的行为。慈善捐款者对弱势人群的关怀和社会责任感,体现了一种高尚的情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互帮互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多少年来,中华民族就是靠这种美德挺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但是,如果因为没有捐款就受到批评,就有点过分。因为“捐”应是主动,而不是被动,必须遵从自愿原则,谁也不能拿着放大镜去对当事人进行道德拷问,无限拔高当事人的责任。捐款不是旧社会的“苛捐杂税”,明“捐”实“征”,让人痛恨。
二、捐的少了就挨批,什么时候善心可以用金钱衡量了?
只要是捐献,多少都是一番心意,不能因为多少去评判一个人的爱心。假如一个乞丐生活窘迫,捐出了全部家当10元钱;而另一个千亿富翁捐出了1亿元,二者的心意是一样的,并不能说明富翁比乞丐更有爱心,只能说二者都有向善之心、慈悲之意。爱心是最不应该被物质化、被攀比、被用硬性指标衡量的,所谓小善中有大爱,功德无量!用钱的多少衡量爱心的大小,不仅直接伤害了捐赠人的感情,而且有悖公益初心。韩红做慈善发布的爱心捐赠榜单,罗列了捐赠人员名单,但没有公布具体的捐赠金额,并且强调“排名不分先后”。爱心不分大小,一个慈善热心爆棚的社会,理当有这样的基本共识。
三、捐款就一定要被看见,什么时候慈善场成了秀场?
慈善不是宣示,不是姿态,更不是“我慈善故我在”。有些人不表态未必没捐款,不分事实的“逼捐”,违背慈善本质。如果名人做好事就应该进行全网公开,那么慈善就失去了应有之意,变成了作秀,长此以往,会不会有人为争“英雄”或者“慈善大使”之名,以名博利?
向名人喊话催捐,看似是小事,但给当事人留下的心理阴影却很大,看似是好心,但产生的消极影响却令人意想不到。不论什么人,都没有权利逼他人捐款,或对着榜单对名人进行“揪斗”。把慈善搞成强行摊派只会冷却行善热心,消耗慈善热情,矮化慈善高度。
言论有表达的自由,但也有表达的边界,以道德的名义逼捐催捐,真可谓得不偿失!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的作文题。
材料主要写当某地遭受水灾时,许多单位、企业、个人纷纷伸出援手,对受灾地区人民提供支持。针对此,有人向名人喊话,问他们是否捐款或捐助数量等等。
写作提示喊话名人捐款,无异于一种道德绑架。分析向名人喊话的具体内容,“某某都捐了,咋没看见你捐呢?”是捐不捐的问题;“别人都捐几百万,你咋才捐这么点儿呢?”是捐多少的问题;“是时候为你的家乡贡献力量了!”是为什么捐的问题。针对这些观点,可以驳斥的角度有很多,考生一定要打开思路,深入分析。以“某某都捐了,咋没看见你捐呢”为例,可以反驳的点至少有“某某”“看见”“捐”三个关键词。针对“某某”反驳,可以说“某某和名人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他们的行为一定要存在联系吗?”针对“看见”反驳,可以说“没看见捐就等于没捐吗?难道善行都必须公诸于众吗? 捐款是作秀吗?”针对“捐”反驳,可以说“捐款是一种情分,而不是义务,不要把自愿的事情搞成被迫自愿!”反驳对方观点时,不但可以反驳对方的逻辑漏洞,也可以质疑对方喊话的动机、目的,可以预测对方这样做的后果或不良影响,使驳斥更加有力。
写作思路:文章开篇可以先表明态度:不要对名人进行道德绑架。文章主体可以分成几个部分进行驳论:捐款是情分不是义务;不要让捐款成为被迫;喊话者的动机是什么有待商榷。最后,再照应开篇。
立意:
1.逼迫捐款就是道德绑架。
2.善心不应被攀比。
3.捐是情分,没有掌声,也不要有偏见。
4.尊重他人,切莫道德绑架。
2.例文:
苟且躺平不如奔向远方
近来,“躺平”一词在网络上掀起热潮,更有不少青年发出“已躺平”的呼声,这于当代青年而言,真的是所谓的“生存智慧”吗?
在我看来,“躺平”不过苟且一时,我们更应该奔向诗和远方。
那么,当代青年主动“躺平”究竟是利亦或是弊?在这个时代的背景里,很显然,弊大于利。“躺平”一词背后折射出的是不少互联网所带来的弊端。在互联网全面化而时代却在内卷化的今日,多少青年苟且于眼前,成为一名“节奏划水大师”。原本于古人而言所不可预知的事情,却在互联网时代可以预先测试,生活渐渐地失去了惊喜感与仪式感,变得千篇一律,导致不少青年形成“躺”知天下事的思想。
“躺平”一词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同样爆红的“佛系”一词,二者显然师出同门。我并不否认适当的“躺平”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但无疑奔跑更有一番风味。我曾见过所能触碰到我内心深处的句子:“我迈开步子,奔赴下一场山海。”习近平总书记也说过:“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可是,一味“躺平”又怎能奔赴山海、收获幸福呢?
倘若威廉·毛姆笔下的思特里克兰德亦选择“躺平”,拘泥于稳定的工作与美满的家庭,又怎会留下震惊后世的画作?假使张瑞敏安于现状“躺平”,又怎会把海尔推上世界电器舞台,成为家电行业一大巨头?假如杨丽萍“躺平”,又怎会创作出享誉世界的瑰宝——《孔雀舞》呢?所谓“胸有凌云志,敢为天下先”,作为当代青年更应胸怀大志,奔赴山海。
生活不可降低标准。而“躺平”就是在降低标准。若是苗家刺绣传承人麻兴姐不以高标准约束自己,又如何传承苗家刺绣精髓?若陈陆不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又如何能在救洪之时将生死置之度外?若陈薇不以高标准对待科学,又如何研发新冠疫苗?人不可以“躺平”,国家更不可以。国际格局无时无刻不在改变,而这种改变是任何一个人都不可估算的。如今世界趋向于多极化格局,美国对中国设下的考验时刻警醒着中国万不可“躺平”!在这时代洪流之中,我们更应开拓进取,奔向远方。
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躺平”只能逃避一时,却永远都无法抵达诗和远方。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必须意识到,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2022年以来中国痛失十几位院士,这无疑向当代青年宣布:时代的重担已然交付到我们手中。那我们,又怎能躺平?
迈开步子,奔赴山海,一览山河美景,岂不比“躺平”美哉?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介绍了“躺平”一词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表现:回到三四线的家乡,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工作没有目标,应付完成基本任务;不考虑终身大事,不规划生活,一人挣钱一人花……最后指出,“躺平”已成为部分年轻人的生活态度。
材料的关键词就是“躺平”,考查的是考生的思辨能力。关于“躺平”,我们既不能认可鼓励,也不能一味批驳,而要分析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具体情况具体对待。“逃离大城市,回归家乡,与世无争”虽是一种主动的行为,但同时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不可过分苛责。但是“躺平”还是需要警惕的,对于个人发展、社会进步来说,“躺平”还是有一定危险的,因为其中有社会因素(内卷、社会竞争、生活压力、职场晋升等)对年轻人生活态度的影响和改变。而“缺乏目标感,应付工作”这一现象则反映了当下一些青年人自身的问题(没有理想,得过且过),这是不可取的,青年人如果丢了锐气,没有拼搏奋斗的精神,没有吃苦耐劳的韧劲,对于个人发展不利,亦令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堪忧。“大龄男女青年不恋爱、不结婚、一个人挣钱一个人花”则是这些年轻人缺乏责任担当意识的表现,逃避责任,惧怕担当,没有勇气将人生路坚定地走下去,更没有胆量承担时代赋予青年人的使命,沉溺于当下的舒适区不肯走出来,不考虑未来,更不规划未来,这同样会给国家、社会带来隐患和危害。
考生要注意,彻底否定“躺平”或许会忽视弱势者处于困境的诉求,完全支持“躺平”势必产生消极颓废的情绪。既不失关怀的温情,又能保持理性的冷静,立意才能深刻。但同时,试题要求针对“躺平”写一篇驳论文,因此写作时一定要注意论证的思路与方法。可以先针对材料中部分人一味躺平的态度予以批驳,指出自己的观点;而对于部分人完全否定躺平的观点,也可以通过驳论的方式,使自己的理论建设更为完善。论证时最好能由事及人,将认知的触角由具体的现象延伸到人生追求、社会风气、国家发展、文明走向的广阔空间,从不同的层面、以不同的视角去思考生活,写出深度和高度。
立意:
1.“躺平”须摒弃,青年当有为。
2.只有奋斗的精彩,没有“躺平”的人生。
3.面对“躺平”青年,说教不如换位思考。
4.“躺平”非缴械,重在适己行。
3.例文:
莫言监考才真诚 疫考自会鉴人心
一场特殊的疫情,让2020年变得不再平凡。同时,也让高一的我们体验了一场特别的考试:在家进行,没有考场,也没有监考老师。于是,就有了“有监考能保证考试的结果真实可信,希望父母参与监考”这样的声音。可我,并不这样认为。
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考试结果的真实可信,并不一定需要监考来保证。
诚信考试,早已经深入人心。许多学校在线下考试的时候,早就尝试过无人监考的诚信考场。我们知道,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学习过程中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以后的学习指明方向。考试其实是在帮助大家收获知识。再就是,通过考试暴露出问题,帮助老师掌握教学情况,调整后期的教学计划。从本质上说,考试的目的和我们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一致的,我们实在没有理由去破坏考试的规则。
即便有监考,也不一定能确保考试的真实可信。这个,其实我们在线下考试的时候已经屡见不鲜了,更何况是线上考试。过去考试作弊的同学,多是因为羞于暴露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可这次线上考试,不上报,不排名。所以,曾经作弊的同学,这次应该也没有太大的动力了。再说了,真有铁了心要作弊的人,安排这种监考有意义吗
再有,让所有父母监考,也是不现实的。虽然我们并没有开学,但是很多家长已经复工了。难道还要父母再请假为我们监考,而影响复工复产的大局吗?即便有的家长还没有复工,但也多是在家线上办公了。我们高一的同学都即将是成年人了,如果这点自觉性都没有,还让父母放下工作,专门为我们监考,于情于理应该都说不过去吧。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不监考,你从网上抄答案怎么办?我想,每次的试卷都是老师们精心准备的,题目基本上都是原创,网络上是不太可能马上搜索到原题和答案的。也许还有人还会说一千种,一万种需要监考的理由。
在此,我认为,无需一一反驳,有一个无需监考的坚定理由就行了:考试是为了我们自己好,为了解决问题,真正有实力面对以后的高考。
疫情,成为了我们这场特殊考试中的试金石。我绝对相信,大多数同学是讲诚信的。虽然,我并不否认,监考也确实能阻止一部分作弊事件的发生,但绝不是只有监考才能考出真实成绩的。真不如互信互助,让社会、学校和家长都充分信任我们一回,我们也自然会不负所托,用真实的成绩来面对未来的挑战!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三个小独立段落组成。第一段,为背景叙述,分大小两个背景。大背景即当下全国人民共同面对的“疫情防控”,小背景就是本次大背景之下每位考生正在参加的线上统一测试。两个背景以中心词“特别的考试”建立关联,又用一句话对小背景下线上测试的“特别”进行具体化:居家、线上、没有老师监考……后面的省略号,是考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感受可以补充的内容,当然,这种补充必须是符合语境的、适当的、恰当的,只要符合背景、情境、语境,这种补充都可以视为考生自我体验、自我感受的总结。第二段,紧扣核心词“特别”,从“特别的应对”“崭新的思考”“深刻的启发”三个层次进行阐发。这三个层次,显然是逐层递进的逻辑。第三段,是整个材料的意义拓展与深化。2019年1月5日,国家领导人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这句精辟的论述,意味深长,让人耳目一新。放在这个语境中,“答卷人”一词,可以引发考生就在线测试这一现实事件,去思考“人生”测试这种更高远的精神、生命、成长等待价值和意义层面的内容,产生考场写作的深刻动力。
题目要求针对考试是否需要监考,写一篇驳论文。这个写作任务,重点训练的是“驳论”,这既是文体上的要求,写一篇驳论文,也是论证思路的要求,要求用驳论来进行论证说理。批驳的观点很清晰,就两个,一个是“有监考能保证考试的结果真实可信,希望父母参与监考”;另一个是“不需要监考,重在自觉,考试的过程更重要”。其实最主要是要考虑清楚两个问题,一个是需不需要监考员的问题,一个是监考与自觉如何看待的问题。考生能够考虑清楚这两个问题,提出批驳的意见,就可以完成好这个写作任务了。若认为不需要监考,则可先批驳说:监考是否能完全保证考试结果的真实可信?若想作弊,摄像头下尚有办法,况家庭线上考试乎?考试是针对诚信道德的考试还是针对学科知识掌握情况的考试?求学阶段是试卷型考试,未来人生是问题型考试,身为答卷人的我们此刻可以被父母监考?那么未来呢?从对这些问题的质疑中引出自己的观点。若是选择需要监考,则可从批驳反对监考者忽视考生年龄与心智的特点,以及考生作弊则无法体现检测知识的掌握与理解这一考试目的的实现等角度出发,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立意:
1.人生处处是考试,唯有诚信查人心。
2.若无守信之道,怎得自我人生?
3.从小实行无人监考,培养考生诚信度。
4.无人监考,是最高级的考试。
5.无人监考,结果不准确,考生又有何意义?
4.例文:
经典传承化人心,学以致用塑精神
对于语文教材选入大批量先秦诸子散文这一现象,不少同学似乎都叫苦连天,或认为先秦诸子散文太艰涩难懂,或认为学习古文早已落后于时代,或是认为外国的空气总比中国清甜、西方文学作品远比诸子散文经典。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仅仅因为觉得先秦诸子散文晦涩难懂就反对学习的说法,显然并没有认识到语文学习的语言工具性,也是一种畏难怯懦的学习态度。从知识运用的角度而言,能准确、形象、生动地用好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具备的能力。那些看似晦涩的文言文与今日我们用的白话文一脉相承。在悠久历史长河中,不仅是先秦诸子散文,诸多古诗文或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或骈骊对仗、韵律工整,或逻辑严密、条理分明,都是中华历史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学好语言的不二法门。因此,学习诸子散文的语言运用之妙,打好语言基本功,丰富语言知识,才能真正讲好“中国话”。
当然,学习诸子散文,语言只是第一步,更多人反对的理由是奴隶、封建王朝离我们太久远,诸子散文之内容早已落后于当代。试问,孔孟仁义礼信、虽不可得而求之的精神,难道不是我们每个人修身立德的至高准则吗?屈原热爱祖国、九死不悔之热血,难道不是我们每个人报效祖国之榜样吗?墨子兼爱非攻、众生平等之理念,难道不正是今日社会主义之真谛吗?历经数千年淘洗,能留给我们的,或是规范、授导人如何为人处世的经典语录,或是描写祖园美好江山的精美诗赋,或是催人奋进勇往直前的文章……这些东西,绝不会因时代而褪色。所以,仅仅因为时间问题,觉得先秦诸子散文离我们太久远就不学,显然是短视之见。
而今中国是一个开放之国,因此我们能接触更多古今中外各类优秀文化。这也使得一些人认为西方文学作品比我们的经典。诚然,西方文学作品中不乏鸿篇巨著,值得我们品鉴学习。但先秦诸子散文同样具备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闪耀的文化标识,在它们的奠基下,中华文化才显示出独有的厚重感。因此,学好先秦诸子散文,我们或许能认识到月亮并非只有西方的圆。在此基础上,“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学好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受其道德熏陶、思想感染和精神启迪,我们才能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上有更多的能动性,真正树立文化自信,以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之梦。
哈马绍说:“决不测量山的高度——除非你已到达顶峰,那时你就知道山有多低。”我说:决不放弃对诸子经典的学习——除非我已走到学习的尽头,那时我就会知道智慧的路有多长。今日,作为新时代青年,作为经典传承的未来践行者,我们更应学好先秦诸子经典,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中华民族之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指出先秦诸子散文多年来一直在语文教材中占据大量篇幅的现实背景,并根据这一背景给出了部分同学对这一现象不同角度的质疑。对第一种观点,先秦散文深奥、艰涩难懂的现实情况确实存在。但对此,我们不能报以消极逃避、草草应付的态度,而是要把攻克、读通、读懂艰深古文作为自己积极挑战语文学习的重要一步。因为攻克了这一难题后,我们会发现自己的语文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由此说明学习诸子散文能给我们的语文能力带来实实在在的提升。针对第二种观点,这种观点就完全是误解了。高考文言文看似选的都是课外文言散文,但考查时涉及的实词、断句、翻译等文言知识与能力,都是基于课内诸子散文这些最典型的文本来命制的。只有学会了这些最典型的“一”,我们才有能力举一反三。对于第三种观点,我们需要知道,人类社会的诸多问题——理想的社会是什么样子?人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生存于世?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技艺高超的人?先秦诸子散文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对上面的问题都已经作出了精辟的回答。比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提出“吾与点也”的礼乐治国理念,《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提倡“保民而王”的民本思想,《庖丁解牛》中庄子表达了“依乎天理”、顺应自然的观点。“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所以当今之世,个人和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对前人思想营养的吸取,深刻体悟前人的智慧,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与未来。对于第四种观点,我们需要知道,只有我们自己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认识才能增加民族的文化自信。才不会盲目地追随外国的月亮,不会跪拜在西洋文化的石榴裙下,才能更好地彰显中国个性与中国气度。而先秦诸子散文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思想价值的内容之一。
试题要求以驳论文的方法阐述学习先秦诸子散文的意义价值。对此,行文开头可首先举出材料中部分同学的错误观点,然后参考上述解读信息对这些观点一一批驳。对各种观点,可以各个击破,采用对比方法边驳边立,如针对前两个学习上的观点,就可采用同一套试卷文言文阅读板块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反驳,并据此给出自己的观点,如先秦诸子散文是中华语言之根基,其本身就是语言学习的最佳范本,这些古诗文的语言居于文字金字塔的顶端,相较于其他文字表达形式更精粹,更有模仿品味学习借鉴的价值。针对后两个思想上的观点,不管是批驳还是立论,都可针对先秦散文本身蕴含的思想价值作为论据来说明。如儒家讲求入世,为世界积极奉献自己的力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决然是对内心的一种肯定。道家讲究出世,在老子和庄子寥廓的宇宙中,虽然更多流露出的是一种超脱,但是剖开表象,隐藏着的是对生命莫大的挚爱。而品味墨家思想,它所崇尚的平等、博爱、大度、奋进、竞争、节俭、守纪律、注重自然科学,让我们体会到了对生命意义的尊重。如若细细寻找,在诸子百家闪光的思想中,我们一定会从中找到激励自己前行的力量。
立意:
1.学好先秦诸子散文,就是守护好民族文化的源头和根脉。
2.学习先秦诸子散文,成君子之风。
3.学习先秦诸子散文,增强文化自信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