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北洋军阀的统治-课件(共76张PPT)-《中国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 北洋军阀的统治-课件(共76张PPT)-《中国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资源简介

(共76张PPT)
北洋军阀的统治
第18课
第八单元目标
01
02
03
04
了解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
知道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建立的意义;
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认识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1912年8月,《真相画报》刊登了一组名为《一年来之回顾》的漫画,对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内政外交与社会面貌作了对比:
导入:《真相画报》
导入:《真相画报》
昔日政治“推倒专制”,如今“死灰复燃”;昔日官僚“匿迹销声”,如今“争夸经验”;昔日外交“承认为交战国”,如今与帝国主义“协议处分支那”;昔日国民“延颈企踵渴望共和”,如今“小民无米为炊”。
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1、袁世凯独裁统治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此后,他表面赞成共和,实际逐步推行独裁统治。袁世凯任职不久,即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安插亲信,操控内阁;大举外债,扩充北洋实力。
一、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左图:1913年4月26日的《中国政府善后借款合同》;
右图:建于1913年的汉口汇丰银行大楼今貌,汇丰参与了当年的借款。
1、袁世凯独裁统治
1913年,他无视法定程序,强迫国会选举自己为正式大总统后,很快下令解散国民党,解散国会;1914年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接着,又将总统任期由原来的五年改为十年,可连选连任。
一、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袁世凯出任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时的官方肖像。袁世凯当上正式大总统后加强集权,并欲进一步称帝。
一、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左图: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第一正式大总统”时,总统府顾问莫理循出席就任典礼的证件“庆祝券”;
右图: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当日,与外国驻华使节合照。
2、卖国行径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趁欧洲列强无暇东顾之机,提出全面控制中国的“二十一条”。1915年5月,袁世凯被迫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袁世凯的卖国行径,遭到全国民众的声讨。
一、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由袁世凯签字盖印的“中日民四条约”批准书
3、袁世凯称帝
大权独揽的袁世凯妄图称帝,授意鼓吹君主制比共和制适宜中国的言论并组织各种请愿团,制造各界拥护他称帝的虚假民意。
一、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在筹安会等鼓动下,形成了一股支持袁世凯称帝的舆论。图为袁世凯登极大典筹备处主要成员合摄。
3、袁世凯称帝
国民会议代表在军警恐吓下,投票赞成实行君主立宪。袁世凯假意推辞一番后,接受百官朝贺,当上“中华帝国”皇帝,宣布1916年为洪宪元年。
一、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1916年初,袁世凯成为中华帝国的皇帝。左图:袁世凯身穿皇帝冠服;右图:中华帝国的国旗。
4、护国战争
袁世凯恢复帝制,为千夫所指,各界群起反对。孙中山组织革命党人武力讨袁。梁启超发表讨袁檄文。1915年12月,蔡锷在云南首倡独立,组织护国军,护国战争爆发。
一、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1915年12月25日,蔡锷宣布起兵倒袁,所部称“护国军”。
图为护国军出师前部分将领合摄,左三为第一军司令蔡锷。
蔡锷(1882—1916)
护国战争形势图
5、各地响应
贵州、广西、广东、浙江、湖南等省纷纷响应,相继宣布独立。
一、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护国军在长江上游搭营驻扎。在起兵讨袁后数月的战斗中,护国军竟屡败强大的北洋军,响应反袁的省份日增。
6、取消帝制
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废止洪宪年号。6月,袁世凯在众叛亲离中绝望死去。
一、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左:民初,北京中南海总统府,袁世凯接见外宾处。袁世凯称帝时期,中南海曾改名新华宫,见证了洪宪帝制的失败。在反对势力日大之下,不但多国表示不赞同帝制,袁世凯麾下北洋将领亦多有劝其取消帝制。1916年3月22日,帝制宣告撤销。
右:民初的袁世凯墓。
宋教仁,湖南桃源人,华兴会的创立者之一,后加入中国同盟会。
人物扫描:宋教仁(1882—1913)
左图:宋教仁;右图:清末华兴会成员黄兴(前排左一)、宋教仁(前排右二)等合影。宋教仁是反清组织华兴会、同盟会的重要骨干,在革命派中声望甚高,对西方议会政治也有深入认识。
民国建立后,宋教仁协助孙中山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并代理国民党理事长。他积极推行政党政治,借此钳制袁世凯独裁。在他的努力下,国民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筹备组建第一届责任内阁。
人物扫描:宋教仁(1882—1913)
1913年国民党党员王兰田的党员证。1912年8月,宋教仁牵头将同盟会改组成国民党,参加是年年底的国会选举,并赢得多数席位,有望成立以其为总理的内阁。
因此,宋教仁深为袁世凯所忌惮。袁世凯企图收买他,但他不为所动。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北上参加国会,在上海火车站遇刺,送医后不治身亡。
人物扫描:宋教仁(1882—1913)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车站遭暗杀。左图:宋教仁被刺杀后,遗体暂时移放在椅上;右图:上海宋教仁墓今貌。
“宋教仁案”使革命党人看清了袁世凯假共和、真独裁的面目,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兴师讨袁。
人物扫描:宋教仁(1882—1913)
宋教仁案震惊全国,袁世凯被指涉事,革命派遂谋倒袁。图为1913年3月25日晚,孙中山(前排左三)同黄兴(前排左二)等人在上海就处理宋教仁案、发动二次革命及筹款等问题会商及合影。
何谓“二次革命”?1912年8月所建之国民党与1919年10月成立的中国国民党有何关联?
“二次革命”指1913年7至8月间,国民党人发动的讨伐袁世凯专权的革命战争,又称“讨袁之役”,因继辛亥革命而再次发动,故称“二次革命”。
1912年8月所建的国民党,主要由宋教仁在同盟会基础上改组而成,不含“中国”二字,该党于1913年11月被袁世凯解散。后孙中山在1914年7月另建中华革命党,至1919年10月改建的中国国民党,前头则冠有“中国”二字。孙中山等参与组建的革命组织大致如下:兴中会(1894)─中国同盟会(1905)─国民党(1912)─中华革命党(1914)─中国国民党(1919)。
问题思考
在中国近代史上,袁世凯为具争议人物,当如何评价?
1、1884年,清朝藩属朝鲜发生政变,日本出兵支持政变,图建立亲日政权及进一步控制朝鲜。当时奉清朝之命派驻朝鲜、年仅25岁的袁世凯迅即出兵敉平政变、打败日军,维护了清朝在朝鲜的地位。
2、甲午战争后,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这是中国第一支全西式编练的陆军,后来发展成北洋军,成为既是清末民初中国最强的陆军,也是中国近代军事革新的重大转折。
问题思考
在中国近代史上,袁世凯为具争议人物,当如何评价?
3、八国联军后,《辛丑条约》规定中国不能在天津驻军,这令中国无法接收天津,也让外国军队有借口留驻天津。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在短时间内组织了一支西式巡警部队,以警察而非军队成功接管天津,维护了国家的主权。
4、袁世凯又积极参与了晚清最后十年的新政,多有建树,包括:筹建第一条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铁路──京张铁路、大力发展工商业及邮政、推动废科举兴新学、禁毒禁赌等,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进步。
问题思考
在中国近代史上,袁世凯为具争议人物,当如何评价?
5、辛亥革命后,即使黄兴等革命元勋,都支持袁世凯出任临时大总统,由他促使清帝逊位,而事实上袁世凯亦的确是当时中国最有能力稳定大局的人。
6、不过在戊戌维新时袁世凯一度向清室告密而酿成政变、入民国后曾接受日本侵华的“二十一条”大部分条款,尤其妄行帝制,开历史倒车,更成为其一生最大、最难令人原谅的污点。
无论如何,在中国近代史上,袁世凯虽有重大缺失,但他所作的贡献,也不可一笔抹煞。
问题思考
军阀割据
1、北洋军阀分裂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
①直系:直系以冯国璋和曹锟为首,控制直隶及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等省;
二、军阀割据
袁世凯死后出任副总统的北洋将领冯国璋,祖籍直隶,所领导的派系称为“直系”。
1、北洋军阀分裂
②皖系:皖系以段祺瑞为首,占据皖、浙、闽、鲁、陕等省;
二、军阀割据
1916年任国务总理的北洋将领段祺瑞。段祺瑞祖籍安徽,所领导的派系称为“皖系”。
1、北洋军阀分裂
③奉系:奉系以张作霖为首,控制整个东北。
二、军阀割据
张作霖(1875年3月19日-1928年6月4日),字雨亭,汉族,奉天省海城县驾掌寺乡马家房村西小洼屯(今辽宁省海城市)人。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的父亲。
1、北洋军阀分裂
④军阀割据:此外,地方还有滇系、桂系、晋系等割据一方。
二、军阀割据
左起:雄据东北的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原属直系其后与直系决裂的西北军阀冯玉祥、以山西为地盘的晋系军阀首领阎锡山。
1、北洋军阀分裂
⑤军阀混战:军阀为了争夺中央政权,保持和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连年混战,规模较大的有直皖、直奉战争等。
二、军阀割据
直系军阀主要领袖,左起:曹锟、吴佩孚、孙传芳。原直系首领冯国璋于1919年去世。曹锟在1923年靠贿赂而当选大总统。
1、北洋军阀分裂
⑥北京政权由不同的军阀交替控制,全国陷入军阀割据和混战之中。
二、军阀割据
军阀混战时期的难民(左)和躲避兵灾四处逃亡的农民(右)。连年军阀混战令社会动荡、人民受苦,早日结束军阀割据混战遂成民心所向。
2、府院之争
1917年5月,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总统府和国务院矛盾激化。
二、军阀割据
图左至右:民初北京总统府大门新华门及段祺瑞执政时的政府大楼今貌。袁世凯死后,总统府和国务院之间政争不断,称为“府院之争”。
2、府院之争
1917年5月,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总统府和国务院矛盾激化。
二、军阀割据
民初督军团将领合影。黎元洪不肯向段祺瑞屈服,于5月将段祺瑞免职,段祺瑞则令属下各省督军宣布独立,更在天津设“独立各省总参谋处”,拟进兵北京。
3、张勋复辟
“辫帅”张勋以调停为名,率兵入京,解散国会,赶走黎元洪,拥清废帝溥仪复辟。
二、军阀割据
左图:安徽督军张勋;
右图:复辟后的溥仪坐在乾清宫的宝座上。
3、张勋复辟
在全国反对声中,段祺瑞乘机举兵击败张勋,以“再造共和”功臣的身份重回北京任国务总理,黎元洪辞职,大总统职权由冯国璋代行。
二、军阀割据
1917年7月12日,张勋战败,遁入荷兰使馆,溥仪再次退位,复辟闹剧仅12天即告终。图为战斗结束后北京街头的段祺瑞军队。
1917—1918年军阀割据示意图
段祺瑞 冯国璋 张作霖
阎锡山 黎元洪 张勋
段祺瑞重掌北京政府后,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历史纵横:护法运动
孙中山南下广州,号召护法,与北京的段褀瑞政府对抗。图左:1917年7月孙中山抵达广州后留影;
图右:1917年的广州军政府大楼正门。
1917年7月,孙中山举起护法旗帜,与西南军阀陆荣廷、唐继尧等联合召开国会非常会议,建立护法军政府,任海陆军大元帅。
历史纵横:护法运动
1917年9月在广州成立的护法军政府,以孙中山为大元帅(中),唐继尧(左)、陆荣廷(右)为元帅。
但西南军阀只想利用孙中山的名望倒段争权,与北京政府内的反段势力串通一气,处处排挤孙中山。孙中山认识到:“吾国之大弊,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他愤然辞职离粤,护法运动失败。
历史纵横:护法运动
护法军政府大元帅府今貌(左)及1918年孙中山《辞大元帅职通电》(右)1918年5月,孙中山辞去大元帅之职,护法运动不了了之。
5、参加一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为争取国际地位,抵制日本在华势力,1917年,中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一方,向德国、奥匈帝国宣战,随后收回德国、奥匈帝国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在华领事裁判权。
二、军阀割据
派出了10余万劳工,到法国、俄国等协约国打工。
5、参加一战
中国先后派出十几万华工远赴欧洲,以工代战,承担艰苦繁重的战勤任务。一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战胜告终。
二、军阀割据
华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搬运弹药
中国虽未直接派兵参战,但派出数以万计华工到欧洲作后勤支援,对协约国最终获胜作出不可忽视的贡献。图为一战华工将石块粉碎并装运以用来铺路。
1918年11月28日,中国北洋政府庆祝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在北京故宫太和殿举行中外军队阅兵仪式,大总统徐世昌发表讲话。
民国成立后,1916和1917年都发生帝制复辟,为何皆无法成功?
中国推行帝皇专制两千多年,民众饱受其害而对之深恶痛绝、坚决唾弃,故在二十世纪初共和潮流之下,不仅袁世凯推行洪宪帝制不得,后来张勋之推清末帝溥仪复辟也无法成事。
问题思考
“军阀”词源何来?皖、直、奉、晋、滇、桂等等又何解?
军阀指位高权重势大、拥兵自雄割据一方的军人。中国古代的“群雄”、“藩镇”均属此类。用军头加上“门阀”(势族、世族)即成“军阀”,后世也常有财阀、学阀等称,都由“门阀”而演化。至于“军阀”此词,也早见于唐代,见《唐书 郭虔瓘传》,与藩镇攸关。故近代该词的使用,不能完全归源于日本。民初军阀派系的命名,常系于其首领出身省份的简称,如:皖─安徽,直─直隶(今河北),奉─奉天(今辽宁乃至东北),晋─山西,滇─云南,桂─广西。
问题思考
民国初年的经济
与社会生活
1、民族资本主义
(1)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新的发展。
(2)原因:
①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都颁布了鼓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西方列强暂时放松对华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客观上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空间;
三、民国初年的经济与社会生活
1、民族资本主义
(2)原因:
③在反对“二十一条”的声浪中,全国开展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三、民国初年的经济与社会生活
1919年5月9日,清华大学举行国耻纪念大会,会后,学生在操场焚烧日货。
1、民族资本主义
(3)表现:
①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470多家,新增资本超过辛亥革命之前50年投资的总和。
②棉纱业、面粉业、卷烟业、火柴业、印刷业等轻工业增长较快,采矿、冶炼、机器制造等重工业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三、民国初年的经济与社会生活
1912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在上海光复路创办了福新面粉厂。
1、民族资本主义
(4)影响:
伴随民族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
三、民国初年的经济与社会生活
造纸是民国时期重要工业,图为位于福州的福建造纸厂。
2、社会生活
民国初年,人们的日常生活出现新气象。
(1)表现:
①剪辫、废缠足成为文明的象征。中山装成为男子喜欢的服装,改良旗袍是时尚女性的首选,上身紧窄、下摆作圆角的流线型短衣长裙在女学生中流行。
三、民国初年的经济与社会生活
民国初年穿新潮衣裙的女学生
民国时期培华女中的校服,图上最右边为林徽因。
2、社会生活
②官场称谓由“老爷”“大人”改称官职,民间称谓流行称“君”“先生”。西式社交礼仪、新式婚丧礼俗和现代交通工具开始流行于大城市。
三、民国初年的经济与社会生活
民国时期的婚礼,中西服饰、仪式并行。
(2)意义:
这些新风尚反映了以旧政治、旧经济为基础的旧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体现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张謇(1853—1926),1853年出生于江苏南通,1894年中状元,任翰林院修撰。
《马关条约》签订后,张寒毅然放弃仕途,回到家乡创办了大生纱厂。
历史纵横:张謇与实业救国
他抱着“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的志愿,开始了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之路。
历史纵横:张謇与实业救国
南通大学
1926年张謇去世时,留下一个拥有50多家企业的民族资本集团,由400多所各类学校、场馆组成的教育文化设施,一套完整的交通、供电等市政基础工程,以及一系列公益慈善机构。
历史纵横:张謇与实业救国
南通医院
毛泽东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说,有四个人不能忘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化学工业不能忘记范旭东,交通运输业不能忘记卢作孚。习近平赞扬张謇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
历史纵横:张謇与实业救国
左图:化工实业家范旭东,被誉为“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右图:1914年9月,范旭东在天津塘沽创立久大精盐公司,设有中国第一座精盐厂。
新文化运动
1、背景
民国建立以后,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欲图根本之救亡”,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文化革命,彻底批判旧道德、旧文学,解放国人的思想。
四、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及其在北京工作过的书桌。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帜刊物,他本人亦成为这场运动的重要领袖。
2、开端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四、新文化运动
左图为第一卷第一号创刊号,次年第二卷第一号起易名《新青年》,不久迁址北京。该杂志以传播新思想、推动新文化为使命,其创办被视为新文化运动的开端。
3、阵地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
四、新文化运动
落成于1918年8月的北京大学红楼,见证了新文化运动和1919年五四运动。
4、新思想
1917年初,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延揽陈独秀、胡适等有新思想的学者来校任教。
四、新文化运动
蔡元培及其北京大学校长的任命状。1916年12月,大总统黎元洪签发任命状,由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次年1月蔡元培到任,为北京大学展开新局面。
胡适及其故居。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另一旗手。胡适参与了《新青年》的撰稿和编辑。1917年初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引起广泛回响。
5、新文化运动推手
陈独秀将《新青年》编辑部迁至北京,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等成为《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
四、新文化运动
李大钊及其故居。李大钊参与了《新青年》的撰稿与编辑,大力提倡新文化。后来又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
上图:鲁迅雕像及他12至17岁求学的地方三味书屋。鲁迅是《新青年》作者之一,1918年在该刊物发表中国史上第一篇以白话文及现代形式创作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对当时和日后都影响巨大。
左起:钱玄同、刘半农。他们曾是《新青年》的编辑和撰稿人,皆为新文化运动的推手。
左:蔡元培
右:李大钊
陈独秀,安徽怀宁人,早年留学日本,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他认为“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必须“完全洗刷得干干净净不可。否则不但共和政治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
人物扫描:陈独秀(1879—1942)
他在《新青年》上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毛泽东称他为“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
人物扫描:陈独秀(1879—1942)
1918年6月北京大学文科哲学门第二次毕业学生与老师在北大办公处门前合影。前排左五为蔡元培,左六为陈独秀,左七为近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梁漱溟。
6、主张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即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
①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提出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②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四、新文化运动
“德先生”和“赛先生”的说法,是由“民主”(Democracy)和“科学”(Science)两
个英文名词词头的译音而来。
6、主张
③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④新文化运动还主张“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
7、意义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以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为主要武器,大力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打开了新思想的闸门,在中国社会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四、新文化运动
1911年辛亥革命已推翻旧帝制、建立新共和,为何还会出现新文化运动?
鸦片战争后,中国仁人志士力图在清廷统治下改良救国,但经洋务、维新、清末新政三次失败,方知非以革命推翻清朝不可。1912年民国建立后,虽推翻帝制,但复辟思潮及言行未绝,政权又落入专制军阀之手,使新政府成为没有皇帝的帝国,挂羊头卖狗肉,换汤不换药。有识之士认识到新政治必须有新文化相匹配,要铲除中国浓厚的专制制度及其传统,就要引入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尤须扫除专制政治赖以生存的、以儒家伦理纲常为典型的传统文化,从事社会、民俗、思想之变革,故有推动新文化之举。
问题思考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