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茶馆(节选)》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茶馆(节选)》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8.《茶馆(节选)》练习
一、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茶馆(节选)
老 舍
【康顺子提着个小包,带着康大力,往里边探头。】
康大力 是这里吗?
康顺子 地方对呀,怎么改了样儿?(进来,细看,看见了刘麻子)大力,进来,是这儿!
康大力 找对啦?妈!
康顺子 没错儿!有他在这儿,不会错!
王利发 您找谁?
康顺子 (不语,直奔过刘麻子去)刘麻子,你还认识我吗?(要打,但是伸不出手去,一劲地颤抖)你,你,你个……(要骂,也感到困难)
刘麻子 你这个娘儿们,无缘无故地跟我捣什么乱呢?
康顺子 (挣扎)无缘无故?你,你看看我是谁?一个男子汉,干什么吃不了饭,偏干伤天害理的事!呸!呸!
王利发 这位大嫂,有话好好说!
康顺子 你是掌柜的?你忘了吗?十几年前,有个娶媳妇的太监?
王利发 您,您就是庞太监的那个……
康顺子 都是他(指刘麻子)做的好事,我今天跟他算算账!(又要打,仍未成功)
刘麻子 (躲)你敢!你敢!我好男不跟女斗(随说随往后退)我,我找人来帮我说说理!(撒腿往后面跑)
王利发 (对康顺子)大嫂,你坐下,有话慢慢说!庞太监呢?
康顺子 (坐下喘气)死啦。叫他的侄子们给饿死的。一改民国呀,他还有钱,可没了势力,所以侄子们敢欺负他。他一死,他的侄子们把我们轰出来了,连一床被子都没给我们!
王利发 这,这是……?
康顺子 我的儿子!
王利发 您的……?
康顺子 也是买来的,给太监当儿子。
康大力 妈!你爸爸当初就在这儿卖了你的?
康顺子 对了,乖!就是这儿,一进这儿的门,我就晕过去了,我永远忘不了这个地方!
康大力 我可不记得我爸爸在哪里卖了我的!
康顺子 那时候,你不是才一岁吗?妈妈把你养大了的,你跟妈妈一条心,对不对?乖!
康大力 那个老东西,掐你,拧你,咬你,还用烟签子扎我!他们人多,咱们打不过他们!要不是你,妈,我准叫他们给打死了!
康顺子 对!他们人多,咱们又太老实!你看,看见刘麻子,我想咬他几口,可是,可是,连一个嘴巴也没打上,我伸不出手去!
康大力 妈,等我长大了,我帮助你打!我不知道亲妈妈是谁,你就是我的亲妈妈!
康顺子 好!好!咱们永远在一块儿,我去挣钱,你去念书!(稍愣了一会儿)掌柜的,当初我在这儿叫人买了去,咱们总算有缘,你能不能帮帮忙,给我找点事做?我饿死不要紧,可不能饿死这个无依无靠的好孩子!
【王淑芬出来,立在后边听着。】
王利发 你会干什么呢?
康顺子 洗洗涮涮、缝缝补补、做家常饭,都会!我是乡下人,我能吃苦,只要不再做太监的老婆,什么苦处都是甜的!
王利发 要多少钱呢?
康顺子 有三饭吃,有个地方睡觉,够大力上学的,就行!
王利发 好吧,我慢慢给你打听着!你看,十多年前那回事,我到今天还没忘,想起来心里就不痛快!
康顺子 可是,现在我们母子上哪儿去呢?
王利发 回乡下找你的老父亲去!
康顺子 他?他是活是死,我不知道。就是活着,我也不能去找他!他对不起女儿,女儿也不必再叫他爸爸!
王利发 马上就找事,可不大容易!
王淑芬 (过来)她能洗能做,又不多要钱,我留下她了!
王利发 你?
王淑芬 难道我不是内掌柜的?难道我跟李三爷就该累死?
康顺子 掌柜的,试试我!看我不行,您说话,我走!
王淑芬 大嫂,跟我来!
康顺子 当初我是在这儿卖出去的,现在就拿这儿当作娘家吧!大力,来吧!
康大力 掌柜的,你要不打我呀,我会帮助妈妈干活儿! (同王淑芬、康顺子下)
王利发 好家伙,一添就是两张嘴!太监取消了,可把太监的家眷交到这里来了!
李三 (掩护着刘麻子出来)快走吧! (回去)
王利发 就走吧,还等着真挨两个脆的吗
刘麻子 我不是说过了吗,等两个朋友
王利发 你呀,叫我说什么才好呢!
刘麻子 有什么法子呢!隔行如隔山,你老得开茶馆,我老得干我这一行!到什么时候,我也得干我这一行!
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开篇写康顺子“提着个小包”暗示了她出外找工作的情节,“往里边探头”说明她胆怯,体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的落魄困境。
B.刘麻子再见到康顺子已经认不出来她了,认为康顺子奔向自己是在捣乱,这说明刘麻子对自己做过的坏事心安理得,不害怕康顺子。
C.康大力是庞太监买来的孩子,对养母康顺子很孝顺,而称庞太监为“老东西”,这些都表现出他对康顺子的爱和对庞太监的憎恶之情。
D.王淑芬的两个“难道”表面上看是责备王利发不看重自己,抱怨自己在茶馆里的活多,实际上是希望留下康顺子母子。
2.请简要概括文本体现的三处矛盾冲突。
3.王利发对康顺子的称谓前后发生了三次变化,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刘的茶摊,是一个撑起来的简易木架子。茶,有的用塑料袋装着,有的用罐子盛着,有的散在几个小竹簸箕里。他招呼我坐下,给我泡了一杯“黄金芽”。我举着杯子端详,金黄色的茶芯在沸水中不停起伏,但并不急于舒展;茶水则渐渐呈现淡黄色。一股香气微微散开,轻轻弥漫,在我的鼻翼间摇来摇去。水有点烫,我试着品了一小口,略微有点苦。
老刘给我指了指他的家。出家门,没多远,就是茶林;沿溪行,又没多远,就到茶摊。这样的日子很简单,但侍弄那么多株茶树,也够他忙的。
日子散散淡淡,一晃,差不多一年过去了。有一天,我和老刘在微信上聊天。正聊着,老刘发来“视频通话”请求。原来,他连接视频,是想让我看看“茶壶”——红壶、青壶、白壶……错落有致,沿龙池之畔排列着一片茶壶雕塑群,据老刘说,足足有一百多个。“我们村子现在都以茶为生。以前只种茶卖茶,现在变了,我们还要建设茶叶主题的旅游景点呢。”视频里,老刘开心地笑着,一脸阳光……
4.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
B.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C.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D.看过石砲沟几十年,这里的山形是没有变化的——峰巅隆起,沟谷下沉,绵延起伏。四十多年前是这样子,四十多年后依旧如此。
5.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特点。
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茶,分别用塑料袋、罐子、小竹簸箕装着。”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茶馆》中,很多人物的语言表面看似滑稽可笑,但是在笑声逝去之后,留给读者的是更多的沉思与愤恨。例如,常四爷见(①)在茶馆“抖威风”,鄙弃他恃强凌弱,只可窝里斗狠,他却不要脸面地说:“怎么着?我碰不了洋人,还碰不了你吗?”这是何等的“威风”啊,在面对自己毫无寸铁的同胞时,把土匪流氓“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又如,常四爷看到(②)在炫耀自己又细又纯的“白面”、地道英国造的鼻烟壶时,悲叹大清国的真金白银涌流国外,而他却无比自豪,“咱大清国有的是 金山银山,永远花不完!”再如,(③)所言,“这年月,谁活着谁死都碰运气,怎能不多算算命、相相面呢?”诙谐的语言透露出百姓的颠沛流离与命在旦夕,而他却利用百姓祸难大发横财。凭借《茶馆》忧患与沉郁的悲喜剧美学,抒发出老舍独特的艺术个性。
7.在文中括号处依次填写人物姓名,正确的项是( )
A.①马五爷 ②二德子③刘麻子
B.①二德子②刘麻子③唐铁嘴
C.①二德子②马五爷③刘麻子
D.①马五爷②刘麻子③唐铁嘴
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加点处“威风”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至今天已有两千多年了。
B.在莎莉文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海伦·凯勒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C.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D.扬州有着“中国运河第一城”和“世界美食之都”的美称。
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存在语病,请修改。
三、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茶馆(节选)
老舍
(松二爷和常四爷都提着鸟笼进来,王利发向他们打招呼。他们先把鸟笼子挂好,找地方坐下。松二爷文绉绉的,提着小黄鸟笼;常四爷雄赳赳的,提着大而高的画眉笼。茶房李三赶紧过来,沏上盖碗茶。他们自带茶叶。茶沏好,松二爷、常四爷向邻近的茶座让了让。)
松二爷 好像又有事儿?
常四爷 反正打不起来!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啦;到茶馆来干吗?
[二德子,一位打手,恰好进来,听见了常四爷的话。]
二德子 (凑过去)你这是对谁甩闲话呢?
常四爷 (①)你问我哪?花钱喝茶,难道还教谁管着吗?
松二爷 (打量了二德子一番)我说这位爷,您是营里当差的吧?来,坐下喝一碗,我们也都是外场人[1]。
二德子 你管我当差不当差呢!
常四爷 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
二德子 甭说打洋人不打,我先管教管教你!(②)
[别的茶客依旧进行他们自己的事。王利发急忙跑过来。]
王利发 哥儿们,都是街面上的朋友,有话好说。德爷,您后边坐!
[二德子不听王利发的话,一下子把一个盖碗搂下桌去,摔碎。翻手要抓常四爷的脖领。]
常四爷 (闪过)你要怎么着?
二德子 怎么着?我碰不了洋人,还碰不了你吗?
马五爷 (③)二德子,你威风啊!
二德子 (④,看到马五爷)喝,马五爷,您在这儿哪?我可眼拙,没看见您!(过去请安)
马五爷 有什么事好好地说,干吗动不动地就讲打?
二德子 嗻!您说得对!我到后头坐坐去。李三,这儿的茶钱我候啦!(往后面走去)
常四爷 (凑过来,要对马五爷发牢骚)这位爷,您圣明,您给评评理!
马五爷 (立起来)我还有事,再见!(走出去)
常四爷 (对王利发)邪!这倒是个怪人!
王利发 您不知道这是马五爷呀?怪不得您也得罪了他!
常四爷 我也得罪了他?我今天出门没挑好日子!
王利发 (低声地)刚才您说洋人怎样,他就是吃洋饭的。信洋教,说洋话,有事情可以一直地找宛平县的县太爷去,要不怎么连官面上都不惹他呢!
常四爷 (往原处走)哼,我就不佩服吃洋饭的!
……
[秦仲义,穿得很讲究,满面春风,走进来。]
王利发 哎哟!秦二爷,您怎么这样闲在,会想起下茶馆来了?也没带个底下人?
秦仲义 来看看,看看你这年轻小伙子会做生意不会!
王利发 唉,一边做一边学吧,指着这个吃饭嘛。谁叫我爸爸死的早,我不干不行啊!好在照顾主儿都是我父亲的老朋友,我有不周到的地方,都肯包涵,闭闭眼就过去了。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儿顶要紧。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您坐下,我给您沏碗小叶茶去!
秦仲义 我不喝!也不坐着!
王利发 坐一坐!有您在我这儿坐坐,我脸上有光!
秦仲义 也好吧!(坐)可是,用不着奉承我!
王利发 李三,沏一碗高的来!二爷,府上都好?您的事情都顺心吧?
秦仲义 不怎么太好!
王利发 您怕什么呢?那么多的买卖,您的小手指头都比我的腰还粗!
秦仲义 小王,这儿的房租是不是得往上提那么一提呢?当年你爸爸给我的那点租钱,还不够我喝茶用的呢!
王利发 二爷,您说的对,太对了!可是,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长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是!嗻!
秦仲义 你这小子,比你爸爸还滑!哼,等着吧,早晚我把房子收回去!
王利发 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多么照应我、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
秦仲义 小王,说真的,我真想收回这里的房子!你等着瞧吧!
王利发 您别那么办哪,二爷!
秦仲义 我不但收回房子,而且把乡下的地,城里的买卖也都卖了!
王利发 那为什么呢?
秦仲义 把本钱拢到一块儿,开工厂!
王利发 开工厂?
秦仲义 嗯,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对王利发说而眼看着常四爷)唉,我跟你说这些干什么,你不懂!
王利发 您就专为别人,把财产都出手,不顾自己了吗?
秦仲义 你不懂!只有那么办,国家才能富强!好啦,我该走啦。我亲眼看见了,你的生意不错,你甭再耍无赖,不长房钱!
王利发 您等等,我给您叫车去!
秦仲义 用不着,我愿意溜达溜达!
[秦仲义往外走,王利发送。]
(有删改)
文本二
幽默的人既不呼号叫骂,也不顾影自怜。他是由事事中看出可笑之点,而技巧的写出来。他自己看出人间的缺欠,也愿使别人看到。不但仅是看到,他还承认人类的缺欠;于是笑里带着同情,而幽默乃通于深奥。所以萨克莱说:幽默的写家是要唤醒与指导你的爱心、怜悯、善意。
反语、讽刺、夸张这几个词都和幽默有相当的关系。反语是似是而非,借此说彼;讽刺是以婉言隐语相讥刺;夸张即为达到某种目的或效果过甚其词。
(老舍《谈幽默》(节选)有删改)
注:王利发(茶馆老板、城市市民)松二爷、常四爷(闲散旗人)二德子(打手、善扑营当差)马五爷(吃洋教的小恶霸)秦仲义(茶馆房东)[1]外场人:指在外面做事见世面的人
10.依据剧情发展和人物性格、心理,填入文中①——④处的舞台说明最准确的一项是( )
A.①不肯示弱 ②凑过去 ③并未立起 ④左顾右盼
B.①不肯示弱 ②要动手 ③并未立起 ④四下扫视
C.①趾高气扬 ②要动手 ③拱手作揖 ④左顾右盼
D.①趾高气扬 ②凑过去 ③拱手作揖 ④四下扫视
11.下列对文中人物语言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抖威风,……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可见常四爷性格耿直,说话直来直去,敢于指出事件的实质。
B.“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可见秦仲义是一个有报国之心、想要富国裕民,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
C.“我说这位爷……我们也都是外场人”显示出松二爷作为享有“铁杆庄稼”特权的“旗人”高人一等的气势。
D.“甩闲话”“这位爷”“外场人”“哥儿们,都是街面上的朋友”“眼拙”都是地道的北京口语,独具地域特色,“京味儿”十足。
12.结合文本二的内容,请就文本一中相关人物语言是如何体现幽默效果的,谈谈你的看法。
四、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庞太监 哟!秦二爷!
秦仲义 庞老爷!这两天您心里安顿了吧?
庞太监 那还用说吗?天下太平了: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
秦仲义 我早就知道!
茶客们忽然全静寂起来,几乎是闭住呼吸地听着。
庞太监 您聪明,二爷,要不然您怎么发财呢!
秦仲义 我那点财产,不值一提!
庞太监 太客气了吧?您看,全北京城谁不知道秦二爷!您比做官的还厉害呢!听说呀,好些财主都讲维新!
秦仲义 不能这么说,我那点威风在您的面前可就施展不出来了!哈哈哈!
庞太监 说得好,咱们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吧!哈哈哈!
秦仲义 改天过去给您请安,再见!(下)
庞太监 (自言自语)哼,凭这么个小财主也敢跟我逗嘴皮子,年头真是改了!
1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那是自然。”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14.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请结合文段内容,分析秦二爷言语的特点。
五、选择题
1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割据 掌腰 老气横秋 说媒拉纤
B.抱怨 舒服 硕果仅存 珍馐美味
C.寒酸 麻烦 兵慌马乱 庸人自扰
D.津帖 鞠躬 绫罗绸缎 魑魅魍魉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生”,明朝、清朝时太学即国子监,太学生就是指在太学读书的生员。
B.“工部”,中央官署名,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尚书。
C.“詹事”,秦朝开始设置,掌皇后、太子家中之事。历代相沿,为太子官属之长。
D.“少保”,太子府官职名,其职位和俸禄一般要高于闲职太师、太傅、太保。
17.对下列戏剧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也叫台词。
B.戏剧冲突有一定的发展过程,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除独幕剧外,戏剧冲突都有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
C.戏剧人物语言的动作性,有时表现为人物之间的动作冲突,有时表现为人物内心的活动。
D.三幕话剧《茶馆》是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除此之外,他的话剧还有《龙须沟》等。
18.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你聪明,还能把那点意思闹成不好意思吗?
②明天还不定是风是雨呢!
③好家伙,一添就是两张嘴!
④我忘了姓什么,也忘不了您二位这回事!
⑤可是他那点事业,哼,外国人伸出一个小指头,就把他推倒在地,再也起不来!
⑥我要是会干别的,可是还开茶馆,我是孙子!
⑦就走吧,还等着真挨两个脆的吗?
A.③⑦不同;②⑥不同;①④相同。
B.③⑦相同;①②不同;④⑥不同。
C.①③相同;②⑥相同;①④不同。
D.④⑥不同;②③不同;③⑦相同。
六、名著阅读
19.《茶馆》一剧用茶馆里各色人物个人生活的变化,来展示清末到民国半个多世纪中国社会的沧桑变化。其中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是贯穿三幕的关键人物,请选择其中一位人物,梳理他们个人生活的变化。
20.下面是话剧《茶馆》中,秦二爷最后发出的“劝告”。有人说这是秦二爷经历一生坎坷之后说出的一句真心话。你是否认可这种观点?请结合秦二爷的经历,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150字。
王掌柜,求你一件事吧……你应当劝告大家,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
21.下图是《茶馆》的一幅插图,请简述插图所反映的剧情和象征意义。
22.完成下面的填空。
“谁给饭吃,咱们给谁效力”,这句台词出自 ,暴露了她的“有奶便就是娘”的人生信条。
“外国人伸出一个小指头,就把她推倒在地,再也起不来!”这是感喟民族资本家秦仲义命运的 的一句台词。
23.简答题。
裕泰茶馆唯一没变的是什么?王利发为什么对此不加改变?
24.在《茶馆》中, 是一位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面对国弱民穷,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他决定搞实业救国,但最终他的努力化为泡影。 胆小而懒散,清朝灭亡前游手好闲,民国时期不能自食其力,最终饿死,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
25.大傻杨“数来宝”是《茶馆》中极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请根据三幕“数来宝”中的相关语句回答以下问题。
第一幕:“最苦是,乡村里,没吃没穿逼得卖儿女”照应该幕中什么情节?
第二幕:“王掌柜,动脑筋,事事改良讲维新。”王掌柜不断对茶馆进行改良体现了什么?
第三幕:“小姑娘,别这样,黑到头儿天会亮。小姑娘,别发愁,西山的泉水向东流。苦水去,甜水来,谁也不再做奴才”暗示了作品什么主题?
七、小阅读-课内
26.《茶馆》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国内外话剧史上赢得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曾被誉为“东方来的奇迹”。节选部分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27.《茶馆》节选部分中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松二爷等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28.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茶馆》虽然集中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但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关系,那么,《茶馆》的戏剧冲突是什么呢?
29.下列关于《茶馆》的选项中,错误的一项是( )
A.《茶馆》是老舍先生于1957年创作的三幕话剧,它以北京一个大茶馆为背景,通过七十多个人物和一系列的小故事描写了五十年的变迁。每一幕戏写一个时代,真实而生动地表现了“葬送三个时代”的主题。即清末、民国初和抗战胜利后的国民党政府。
B.第一幕写戊戌变法失败之后,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都把这里作为一个相互交流的场所。然而大清王朝却已到了它的末日。透过表面繁荣、热闹的茶馆,我们看到了清末社会满目疮痍的末日来临的现实。
C.《茶馆》的第二幕,这时的裕泰茶馆渐趋衰落。清朝灭亡了,但是中国依旧在黑暗中。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劳动群众,已经通过自己的切身经验,直感到中国上层统治形式的更替并未使社会发生任何本质的变化,并不曾埋没社会固有的任何不合理的现象。
D.第三幕,这时的裕泰茶馆已经破烂不堪,主人的改良无法自救,正直的人都陷入无法自拔的困境,能够办一、二百桌满汉全席的名厨师,落得在监狱里蒸窝窝头,因为“现今就是狱里人多”,恶势力却异常活跃,横行霸道。结果是茶馆被霸占,王利发去西山逃难。
八、小阅读-课外
30.课外阅读《茶馆》全剧,观看电视剧《茶馆》,电视剧《茶馆》的结尾是王利发火烧茶馆并与之同归于尽。你觉得与原剧本相比,哪个结尾好?为什么?
31.下面是从老舍《茶馆》中选取的一个片段,请根据语境分析画线句的含意
宋恩子 我出个不很高明的主意:干脆来个包月,每月一号,按阳历算,你把那点……
吴祥子 那点意思!
宋恩子 对,那点意思送到,你省事,我们也省事!
王利发 那点意思得多少呢?
吴祥子 多年的交情,你看着办!你聪明,还能把那点意思闹成不好意思吗?
九、材料作文
3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79年,尹盛喜组织20余名知青,在北京前门箭楼旁搭了个露天茶摊,经营困难。
1988年,他创立老舍茶馆,聘请没地方演出、生活困顿的民族老艺人表演传统曲艺。客人点一杯茶,就能欣赏到著名艺人的琴书、单弦、相声等。老舍茶馆的名气越来越大。
1993年,尹盛喜的女儿尹智君利用所学的酒店管理知识来经营老舍茶馆,引进新人、新思维。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尹智君对员工进行英语、国际礼仪、传统特色服务的培训,老舍茶馆半个月里接待了13位外国元首及政要。近年来,传统文化的复兴给予了老舍茶馆更好的发展机遇。
从露天茶摊发展成有国际影响的茶馆,这里面既有两代人的追求与努力,也有时代发展的契机,还有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老舍茶馆的发展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联想?请写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 2.①作为被拐卖人口的康顺子母子和人口拐卖者刘麻子之间的矛盾冲突;
②作为被欺压对象的康顺子母子和残忍暴虐的庞太监之间的矛盾冲突。
③作为晚清太监的庞太监和在民国后饿死他的侄儿们的矛盾冲突。 3.①内容上,王利发对康顺子的称谓由“大嫂”“您”,变为“你”,再到后来变成“太监的家眷”,反映了王利发对康顺子的态度从热情尊重到不耐烦再到嫌弃。
②形象上,塑造了康顺子被迫害的底层民众形象,王利发自私自利,势力,缺乏同情心的人物形象。
③主旨上,体现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深切同情。
4.D 5.①使用对称句,句式工整;②文白结合,“沿溪行”有文言色彩,“又没多远”口语色彩突出;③语气上轻松幽默;④使用短句,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⑤流水句,轻快流利。 6.①原文用排比句,句式整齐,韵律感强;②原文句子文学色彩更鲜明,更符合整个文段的语境;③原文从多个角度铺排,气势更盛;④原文句意更清晰。
7.B 8.C 9.《茶馆》凭借忧患与沉郁的悲喜剧美学,显示出老舍独特的艺术个性。或,老舍凭借忧患与沉郁的悲喜剧美学,显示出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
10.B 11.C 12.①讽刺。“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明里讽刺二德子欺软怕硬,暗中嘲讽政府的腐败堕落无能。②反语。“二德子,你威风啊!”马五爷用“威风”一词,看似夸赞二德子,实则向他施威,塑造出一个靠吃洋教而摆威风、傲慢、虚伪的人物形象;他的威风也反映了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的猖獗;③夸张。“您的小手指头都比我的腰还粗!……”王利发言语夸张,贬低自己抬高秦仲义,可见他知道秦仲义此行的目的,要提前进行巴结,可见王利发的精明圆滑,善于应酬,写出了秦二爷财大气粗,也反映了当时老百姓生活的不易。
13.原文使用反问句,语气强烈,把庞太监小人得志的嘴脸表现得惟妙惟肖。 14.表面尊敬恭顺,实为挑战嘲弄。
15.B
16.D
17.B
18.A
19.王利发:最初继承父亲的茶馆,意气风发;后来多次改革,与时俱进;最终茶馆被强占,悬梁自尽。
常四爷:从吃皇粮,养尊处优的旗人,到必须劳动,自给自足的农夫,再到卖花生米,苟且生活的小商贩,最后拣纸钱为自己准备后事。
秦仲义:新生民族资本家。年轻时血气方刚,一心想“实业救国”,经营实业几十年,最终他的工厂被国民党政府抢去,被当作“逆产”没收,人也变得心如死灰。
20.不认可。
秦仲义是一个民族资本家,年轻时一心办实业救国,想着“办顶大顶大的工厂”,以抵制外货,救国救穷人。然而他耗尽毕生心血办起的企业,却在抗战结束之初就被政府没收了,并把机器当成碎铜烂铁给卖掉了。
这句话不是他的真心话,而是为了表现他苦涩无奈的心情以及对当时那个病态社会环境的嘲讽。
21.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聚在一起,向空中撒纸钱,祭奠活着的自己;表达对人生的绝望,对罪恶时代的控诉和告别。
22. 宋恩子 崔久峰
23.①“莫谈国事”的纸条没有变;
②在黑暗统治下,老百姓没有言论自由;
③王利发怕引火上身。
24. 秦仲义 松二爷
25.情节:康六卖女儿(乡妇卖小妞)。
体现:时代逼迫,生活无奈;他精明干练、善于经营。
主题:旧时代终将被埋葬,光明即将到来;八路军会带领人民翻身做主。
26.【示例】
节选部分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
(1)人物语言具有高度的个性化。
老舍善于从人物的身份、思想、性格出发,让他们说出符合自己个性的语言。如王利发谦恭、周到,善于与各种人物打交道,对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语言,与他的掌柜生涯非常吻合。
(2)每个角色都在说自己的事,可是又都与时代相关联,从中折射出时代的影子。
如常四爷“连鼻烟也得从外洋来”的感叹,康六倾诉自己卖女儿“那不是因为乡下种地的都没法子混了吗”等,都显示了洋货充斥、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3)丰富的潜台词。
老舍主张写戏剧台词要“想得深说得俏”,他笔下的人物语言往往寥寥几句,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内容。如民族资本家秦仲义和封建势力代表人物庞太监之间,表面问安奉承,骨子里暗藏杀机,每句话都是话里有话,耐人寻味。
(4)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
《茶馆》的戏剧结构是独特的,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写人来带动情节的发展,人物虽多,但关系并不复杂。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单一的,人物之间的联系也基本上是单线的、小范围之内的。整个一幕剧是由一个个发生在茶馆中的小情节、小故事联成的,是平面展开的,形成卷轴式的平面结构。这与中外传统戏剧的写法是完全不同。
27.【示例】
(1)王利发:作为大茶馆的掌柜,既有老实、善良(如悄悄向常四爷介绍马五爷的背景,劝他说话“留点神”,劝众茶客“莫谈国事”,包括对喝蹭儿茶的唐铁嘴的态度等),力图适应各种环境以求生存的一面,又有自私、精明、圆滑(如对秦仲义的奉承,对涨房租的搪塞,又如在给乡妇烂肉面问题上,既称赞常四爷“积德行好”,又说“这路事儿太多了”“谁也管不了”,并询问秦仲义的意见,两面讨好等)以求保全自己的一面。这种性格是由于家教“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使然,更是由社会动荡不安的环境和茶馆掌柜的职业特点决定的。
(2)常四爷:对神气十足的二德子说“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在全茶馆的人司空见惯,对刘麻子给太监买老婆不置一词的时候,只有他说“刘爷,您可真有个狠劲儿,给拉拢这路事!”加以指责;对乡下人卖儿卖女现象的关注,对洋货充斥的感叹,以及“我看哪,大清国要完”的忧虑,都表明他是一个耿直、正派,看不惯社会丑恶,富有爱国心的人。
(3)秦仲义:作为一个家道殷实的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的维新派,把一切人都不放在眼里,来到茶馆,有一种居高临下、咄咄逼人的气势。对王利发,摆出主子的态度;对常四爷买面给穷人的事表示不屑一顾;讲“实业救国”时颇有些自命不凡——只有自己懂怎样救国;与保守势力的代表人物庞太监针锋相对等等,处处显示着他的身份地位与性格特征。
(4)松二爷也是个旗人,心眼好,但胆小怕事,懒散而无能。清朝灭亡前,他游手好闲,整日喝茶玩鸟。清亡后“铁杆庄稼”没有了,但他仍然留恋过去的生活,不愿自食其力。他宁愿自己挨饿,也不让鸟儿饿着,一提到鸟就有了精神,最后终于饿死。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28.【示例】
《茶馆》所采用的是特殊的戏剧冲突。剧中人物仿佛是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轨迹必然地运行,正直、善良的人无法摆脱厄运的袭击,那些异常活跃的社会渣滓,各自遵循着自己的道德准则行事。作者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道是“莫谈国事”,却没有一个画面不和国事联系。这种“剪影式”的新尝试,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深刻地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荒淫、腐败所造成的农民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日即将来临。
29.D
30.[示例一]电视剧的结尾好。王利发从逆来顺受到一把火烧掉茶馆,突出了其性格的变化,表现出了他的抗争性,更有震撼力;王利发带着遗憾、依恋与茶馆一同走向灭亡,是跟旧制度、旧社会的决裂,有利于更好地表现主题。
[示例二]原剧本的结尾好。王利发作为裕泰茶馆的掌柜,是个本分的买卖人,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但是他不敢跟社会较劲儿,只能俯首当“顺民”,逆来顺受。在恶势力的压榨下,走投无路的他最终选择自杀更符合其性格,也更为合理。
31.同样是“意思”,但前后含义不同:“那点意思”是要钱的委婉说法,“不好意思”是指钱太少,说不过去实际上是暗示王利发不要给得太少,否则就会跟他过不去
32.例文:
守望腾飞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或许,那古老的铁血丹心的生活早已驾着历史的战车悄悄逝去,但是,负载其上的中华民族灿烂而辉煌的传统文化,是否也一去不复返
春花秋谢,雁阵南移。华夏民族从历史的硝烟中-路走过来,她徘徊于“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长城前,纵横于大唐盛世的舞榭歌台之上。可悲的是秦淮河的水太冷,北方大漠的铁骑太硬,晚清末年的统治者太软弱,西方侵略者的枪炮太利,风风雨雨,凄凄惨惨戚戚的近代民族史化为无数仁人志士的花塚,怀抱传统经典,胸怀文化末节而含恨长眠。
时至今日,远去了刀光剑影,逝去了血雨腥风,安详的太平盛世似乎也成为传统文化的守墓者与送终人。先不说麦当劳文化在神州大地泛滥成灾,法兰西的名贵香水迷失了多少青春年华,英吉利的流行乐疯狂席卷乐坛,还有日本的动漫腐化我们的青少年,单是那情人节朦胧的月亮,也比七夕的动人故事更煽情,比中秋的团圆之月更美丽。
难道,蕴育了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已行将就木,奄奄息 如果是那样,在传统文化被遗忘西化之日,也是华夏民族灭亡之时。这并不是耸人听闻,一个民族的立足根本便是他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深深融于我们每个人血液中的精髓,是民族兴旺国家富强的不竭动力。
欣喜的是,近年来掀起的国学热,古典文化研究热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沉沦于历史长河深处的文化经典开始浮现于人们面前。于丹的论语“心得”,将孔子的思想精华用美丽易碎的语言编织成现代人心灵的摇篮;易中天以幽默调侃的话语演绎了一部部超现代的《史记》《三国》……片片感人,剧剧精彩。且不说功利主义的解说违背了严肃的学术研究,但究其对传统文化传播的贡献却是难以估量的。
孔子不是于丹一个人的圣人,而是我们每个人心灵的守望者;“三国”也不是易中天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我们每个华夏儿女心驰神往的美丽传说。传统文化的迷失与复活,将见证我们古老民族的崛起与复兴。
“盛世歌者萧条人,怅望千秋一掬泪”,让我们守望心灵的文化净土,驾起历史的罡风,仰天长啸,看巨龙腾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