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授课时间: ,共 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近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2.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教学重难点重点:近代人口迁移的影响难点:人口迁移与殖民扩张的影响教学方法讲授法、归纳法导入新课五月花号讲授新课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1.欧洲的殖民扩张: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此后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争相开始在美洲进行疯狂的殖民扩张和掠夺。2、美洲的人口结构的改变(1)印第安人数量锐减:屠杀、奴役、天花等传染病。(2)黑人奴隶数量激增:黑奴贸易。(3)白人数量大增:欧洲人的到来。(4)农作物结构的改变:小麦种植3、美洲新族群的形成⑴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混血后代,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⑵不同族群共同生活在美洲,形成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由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美洲文化。4、美洲国家人口结构的不同(1)美国和加拿大,白人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在美国,幸存的印第安人被赶进保留地生活。(2)海地等西印度群岛国家,黑人人口占多数。(3)混血人种成为拉丁美洲的最大族群。(4)在秘鲁等少数国家印第安人相对较多。二、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1.英国的殖民活动(1)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最初,英国将澳大利亚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2)19世纪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原材料需求的增加,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3)1851年,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2.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1)原住民数量减少:随着殖民扩张的加剧,澳大利亚等地的原住民遭到驱赶和屠杀,人口数量锐减。(2)白人成为主要居民: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和欧洲其他国家的人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19世纪中叶,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1、原因⑴19世纪初,英美等国开始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⑵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北京条约》)⑶殖民者通过运输华工来获取巨额利润。⑷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是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2、概况⑴开发美洲①美国:华工是加利福尼亚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②拉丁美洲:加勒比群岛、秘鲁以及古巴等地,也有成千上万的华工。⑵开发大洋洲①19世纪中叶,大量华工来到澳大利亚开采金矿。②在大洋洲的一些岛屿上,华工在种植园和矿山辛勤劳动,促进了这些地方的开发。3、影响⑴留下来的华工由于相同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往往愿意居住在一起,在各地形成了一个个唐人街。⑵他们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经济、文化的发展。【补充】1.近代华工(1)产生原因①华工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迅速增加,特别是人口相对较少的美洲和大洋洲等地;黑奴贸易受限后,美洲广大的种植园缺乏劳动力。②是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果。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晚清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国内政治动荡,经济危机不断,民众生存艰难,故出国寻求生存机会;列强逼迫清政府调整政策,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使华工贸易合法化。(2)特点①被动移民:鸦片战争到清末,几乎全是被西方殖民主义者拐掠、贩卖的。②多来自广东沿海地区,以农民为主体。③多从事繁重劳动,吃苦耐劳。④主要集中在美洲、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地。(3)华工的贡献①华工的辛勤劳动为当地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②传播了中华文化,促进当地多元文化的发展。华工们保持着故乡的习俗,学习新的知识,传播着中华文化,同时将中华文化汇入当地文化。2.华侨对近代中国的贡献(1)他们一方面将中国传统文化、生活习俗以及宗教信仰带入欧美及东南亚诸国,另一方面也将所在国的先进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等带回中国,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起到传播者,甚至领导者的作用。(2)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传播近代先进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成为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率先创办近代企业,1872年华侨商人陈启源在广州创立继昌隆缫丝厂(我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推动民主革命发展,1894年孙中山联合多位华侨在檀香山创办兴中会(中国近代史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抗战期间,爱国华侨陈嘉庚带头捐款捐物支援祖国抗战。华侨以各种方式声援和支持了祖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小结一、全面认识新航路开辟后的人口迁移1.表现(1)欧洲人入侵并在美洲建立殖民地,印第安人人口急剧减少。(2)欧洲人把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使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3)大洋洲、非洲、亚洲等地区也有族群混合现象。2.特点(1)从宗主国向殖民地和附属地迁移人口。(2)从较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及新开发区移民。(3)从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人口。3.影响(1)积极:改变了许多地区的人种和民族结构;推进了世界的物质和人文交流,促进了新的民族和文化的融合;加速了落后地区的开发。(2)消极:欧洲人对美洲殖民掠夺;印第安人遭到灭顶之灾;黑奴贸易罪恶深重;各种疾病传播蔓延。二、15世纪末新航路开辟以来向新大陆移民的阶段及特点第一阶段:从15世纪末新航路开辟到18世纪中叶特点:①从人口迁移的动机来看,这一时期的人口迁移完全是以侵略、掠夺和抢占为目的的洲际性人口大迁移。②从人口迁移的规模来看,这一阶段从欧洲迁入美洲的人数有限,规模不大。③对非洲黑奴采取强制性国际间集体移民第二阶段: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上半叶特点:①迁入美洲的欧洲移民数量大大增加,规模空前。②非洲黑奴仍是美洲人口迁移的重要部分第三阶段:从19世纪上半叶到20世纪中叶特点:①欧洲人口向美洲迁移的规模超过以往任何时期。②迁入拉美和美国的欧洲移民素质有很大不同。欧洲专业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农民都愿意去美国,而迁往拉美的多是欧洲农村破产逃生的人。③大量的中国人、印度人、日本人等被西方国家拐骗到美洲,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第四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70年代末①美洲从国际人口迁移的净迁入区变为净迁出区。②拉美各国之间的国际人口迁移现象增多。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