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信息与信息素养 课件(共16张PPT) 《信息技术基础》(高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信息与信息素养 课件(共16张PPT) 《信息技术基础》(高教版)

资源简介

(共16张PPT)
第1章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本章将介绍信息技术、信息化、信息素养、信息安全等基本概念,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应用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也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信息技术基础》配套资源
1.2.1 信息的概念
1、信息的定义
信息(information)是指数据、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
数据、消息是信息的载体,通过这些载体传递的“意义”就是信息。
2、信息的基本属性
客观性:有物质便有物质特性,这就是反应物质的信息;信息与客观事物共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传递性:表现在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之间的信息交换。
存储性:信息可以被存储、保管,在需要时提取出来加以利用。
可处理性:可以通过人脑或者机器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可共享性:信息可被多个用户使用,而不改变其本质。
还有:时效性(特定的信息过时就失效了)
相对价值性(信息的价值因人、因事而异)
积累性(信息不因加工处里而损失,只会积累增加)
依附性(信息需要依附一定的载体才能传递和存储)。
1.2 信息与信息素养
3、知识、文献与情报
信息与知识、文献、情报等概念密切相关,要掌握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知识(Knowledge)是人类对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人类知识是人通过对大量客观世界的信息进行分析、概括、总结形成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由信息产生知识。
文献(document)指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人类为了把知识传播开来和继承下去,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音、视频等手段将其记录在甲骨、青铜器、竹简、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介质上,这种附着在各种载体上的记录被统称为文献。知识是文献的内容。
情报(information)指在特定需要时、获得的有用的知识和信息。情报的本质仍然是知识和信息,但是它对时效性要求很高。只有及时将有用的知识和信息传达到需要的人(们)手中,并运用它解决了问题,才能称其为情报。
1.2 信息与信息素养
1.2 信息与信息素养
图 1-11 信息、知识、文献与情报的关系
4、信息的表现形式
信息以人类便于表达、传递、接收、记录和处理的形式表现。
文字信息。这是我们最常用、最常见的表现形式。
图像信息。这是最直观的信息,最易于理解的表现形式。
数值数据信息。以数字形式表达的信息,易于加工处理和传
输的表现形式。
语音信息。是最常使用的表现形式。
现在,这些信息的表现形式,都可以通过配备一定的设备,实现人机交互。如用计算机进行接收、存储、加工、传输、输出等。
1.2 信息与信息素养
1.2.2 信息素养及其基本内涵
1.信息世界纷繁复杂
1.2 信息与信息素养
因特网为我们获取文献信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也彻底打破了信息检索的区域性和局域性,加速了科研效率和产业进步,推进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图1-12是全球最大中文知识网站“中国知网(CNKI)”
因特网的普及应用与人类社会“信息爆炸”同步发生,信息量增长的速度远比人类理解的速度要快,并以海浪式四面八方涌入人类的生活。信息爆炸伴随着“信息泛滥”,随着信息传播速度、广度和便捷性大大提高,新闻信息飞速增加、娱乐信息急剧攀升、广告信息铺天盖地,个人网站、专题网站、社交网站、微信、微博等无处不在,人们迷失在“混沌”的信息环境中
1.2 信息与信息素养
2、信息素养基本内涵
“素养”的意思是通过学习和训练,在人们身上所形成的知识、能力、习惯、气质、身体状况等的综合水平。
“信息素养”是指以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在人身上形成的对信息意识、信息加工与运用、信息活动规范与安全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与品行。
信息素养的定义有许多版本,共同的意思都是: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人,必须能够充分地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检索、评价和有效地利用所需信息。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和数字经济对职业岗位的新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水平,要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信息素养基础。
1.2 信息与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创新与发展、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方面。
(1) 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具备信息意识的学生,能了解信息及信息素养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与价值,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捕获、提取和分析信息,以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判断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准确性和目的性,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自觉地充分利用信息解决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善于与他人合作、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更大价值。
1.2 信息与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创新与发展、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方面。
(2)计算思维。计算思维是指个体在问题求解、系统设计的过程中,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与实践方法所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能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模型、组织数据,能综合利用各种信息资源、科学方法和信息技术工具解决问题,能将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迁移运用到职业岗位与生活情境的相关问题解决过程中。
1.2 信息与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创新与发展、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方面。
(3)数字化创新与发展。数字化创新与发展是指个体综合利用相关数字化资源与工具,完成学习任务并具备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数字化创新与发展素养的学生,能理解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能从信息化角度分析问题的解决路径,并将信息技术与所学专业相融合,通过创新思维、具体实践使问题得以解决;能合理运用数字化资源与工具,养成数字化学习与实践创新的习惯,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业实践,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
1.2 信息与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创新与发展、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方面。
(4)信息社会责任。信息社会责任是指在信息社会中,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具备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生,在现实世界和虚拟空间中都能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具备较强的信息安全意识与防护能力,能有效维护信息活动中个人、他人的合法权益和公共信息安全;关注信息技术创新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对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能从社会发展、职业发展的视角进行理性的判断和负责的行动。
1.2 信息与信息素养
3、运用信息解决问题
通常,解决问题分为六个步骤:
(1)界定问题。主要是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确定信息的种类、规格、质量。
(2)分析问题。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把握问题的本质。
(3)规划方案。基于已经掌握的经验和科学技术,结合目标规划解决问题的方案(可能会有多个方案)。
(4)决策方案。从多个方案中遴选出最优方案,并加以完善。
(5)执行方案。将解决问题的方案,转变成具体的行动步骤,执行实施计划。
(6)评估效果。根据执行方案的实际结果,综合评估目标达成情况。并决定是否回到上述某个步骤循环改进。
1.2 信息与信息素养
图1-14 解决问题六步法
1.2 信息与信息素养
事实上在上述解决问题的六个步骤中,每一步都与信息有关,每一步都伴随着以下的信息思考和操作:
信息意识。掌握准确、全面的相关信息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条件。
信息需求分析。要明确解决当前问题(或实施当前步骤)需要什么信息,弄清所需信息的性质和范围。
获取信息。明确信息应从何处获得,并采用合适的方法获取信息。
评价信息。评价所获得信息的可靠性以及是否符合要求,将有价值的信息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处理信息。对信息进行必要的组织、加工、管理,以显示事物规律,团队交流合作。
运用信息。依据信息反映的事实,做出解决问题(或实施当前步骤)的决策,解决问题(完成当前步骤)。
合理合法。获取信息的动机、手段、方法和信息的使用,要遵从伦理道德,不能违背相关法律法规。
1.2 信息与信息素养
各专业学生提高自身职业能力的信息化发展潜力需要做的几个方面:
(1)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包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熟练操作使用基本的信息处理和信息展示应用软件,掌握因特网的基本应用,等等。
(2)提高自身信息素养。见本节前面叙述的内容,以及本教材后面各章的教学要求。
(3)关注和收集本专业密切相关的信息源。了解并掌握一批本专业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库、行业专题网站等,了解本专业信息的分类和检索基本方法。
(4)努力提升信息素养在所学专业领域的实践水平。在本专业由基础课到专业课、由专业基础课到专业核心课的顺序学习中,每门课程至少拿出一个学习项目,在完成这个项目过程中融合信息素养实践要求,进行职业能力信息化训练。
1.2 信息与信息素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