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易经 教案(表格式)《国学经典释译(第二版)》(高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八讲 易经 教案(表格式)《国学经典释译(第二版)》(高教版)

资源简介

教案
编 号:08
课时安排: 1 学时 教学课型:理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实践课□ 其它□
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八讲 易经
教学目的要求(包括知识与能力两个方面): 知识掌握:学习《易经》经典段落 能力掌握:理解《易经》思想内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易经》 难点: 理解内涵
教学方式、手段、媒介:多媒体展示、课堂讨论
教学过程:(含引入新课、中间组织教学以及如何启发思维等) 易 经 《易经》简介   《易经》是西周时代的一本占卜书,是《周易》(《易经》与《易传》)的一部分,内容包括有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六十四重卦、三百八十四爻,以及卦辞和爻辞。相传八卦为伏羲所画。 《易传》是战国时代的儒者对《易经》的解释,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十篇。《易传》的思想有一套独特的世界观,蕴含深刻的哲学意义,对后来宋明理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1.地势坤[1],君子以厚德[2]载物[3]。 【注释】[1]坤:八卦之一,地也。[2]厚德:宽厚的德行。[3]载物:负载万物。 【译文】大地的气势宽厚和顺,君子应(如大地那样)以宽厚的德行去负载万物。 【评析】君子要像大地一般有博大的胸怀,去包容天下之人与物,使天下之人无不以我为安,以至于鸟兽、草木、虫鱼,也莫不以我为命。相反,如果刻薄寡恩,阴毒狭隘,只会是暴殄(tiǎn)天物。“厚德载物”也比喻能以博大的胸怀兼收并蓄,容纳不同的学说、言论之意。古人说:“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即为此意。清华大学校训即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乃是引用于此。 2.积善之家,必有余庆[1];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2]。 【注释】[1]余庆:更多的吉庆。[2]余殃:更多的灾祸。 【译文】积善的人家,必然有更多的吉庆(留给子孙);积不善的人家,必然有更多的灾祸(留给后代)。 【评析】长期种下的善因或不善之根,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先人种下的善因,会福及子孙;先人种下的祸根,以后会结出恶果,殃及后代。所以《周易· 上经· 坤》 又说:“履霜,坚冰至。”意为踩到霜时,坚冰就要到了,这是必然发生的结果。这就明确地告诫人们,要积善,而不要积恶。 3.君子进德[1]修业[2],忠信,所以进德也。 【注释】[1]进德:增进品德。[2]修业:古时修业指修营功业,今指研究学术或学习技艺。 【译文】君子增进品德,修营功业,要讲究忠信,忠信是用以增进品德的。 【评析】这是孔子解释《周易》“乾”卦“九三”爻辞的话。孔子认为,进德的根本问题是忠信,做到忠信,方能进德。进德,是指自我内心的进取,是一种理想的追求,要“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天天不断地进取和追求。 4.君子以成德[1]为行[2],日可见之行[3]也。 【注释】[1]成德:完成品德修养。[2]为行:作为行为之目的。[3]行:行为。 【译文】君子的行为,是以完成品德修养为目的,并且表现在每天的日常行为之中。 【评析】这是孔子阐释《周易》“乾”卦中“六爻”未尽之意的文字。孔子认为,君子当以“成德为行” ,且应见到“可见之行”。德与行是一致的,是同一事物的两面,藏在内心未露,就是德,表现为行动,就是行,而德,每天都应该表现在自己的行为中,这就是“进德”。 5.小人以小善[1]为无益而弗[2]为也,以小恶[3]为无伤而弗去[4]也。 【注释】[1]小善:小的善行。[2]弗:不。[3]小恶:小的恶行。[4]去:去恶从善。 【译文】小人认为,小的善行不会给自己带来好处,就不去做;认为小的恶行不会对自己造成什么伤害,就不肯去恶从善。 【评析】这是孔子的话。一个人成为好人或成为恶人,都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君子明白,大善是由若干小善积累而成的,故能积小善而成大善。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小人由于道德的缺乏,良知的泯灭,故积若干小恶而终至大恶,以致恶行累积不可掩饰的程度,犯罪大到无法消解的地步。故刘备告诫阿斗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6.小人不耻不仁[1],不畏不义[2],不见利不劝[3],不威[4]不惩[5]。 【注释】[1]不耻不仁:不以不仁为耻。[2]不畏不义:不以不义为可怕。[3]劝:奖赏。[4]威:威吓。[5]惩:警戒。 【译文】小人不以不仁为可耻,不以不义为可怕,不看到有利可图不会进取,不加以威吓不知道戒惧。 【评析】这是孔子解说《周易》的话。孔子认为君子讲仁义,所以用仁义责备君子,而小人是不讲仁义的,所以不能用仁义来责备小人。因为小人不以不仁为可耻,不以不义为可怕,不看到有利可图不会想到要进取,不加威吓不知道畏惧,说白了,就像是泼皮牛二似的无赖。因此,对待小人只有两个办法:一是晓知以利害得失;一是施之以威,而主要是施之以威。当小人的罪恶还很微小时,就应以威制之,使之有所收敛、有所畏惧,不至于酿成大的恶行,这叫“小惩而大诫”。这样对待小人,使小人以后不至于有大的灾祸,孔子认为是小人的福气。 7.谦谦[1]君子,卑[2]以自牧[3]也。 【注释】[1]谦谦:非常谦虚之意。[2]卑:谦卑。[3]自牧:自我修养。牧,养。 【译文】谦虚再谦虚,君子以谦卑之道来自我修养。 【评析】“谦”,是指对自己的才能、成就不自负的谦虚态度。可骄傲而不骄傲,这才是真正的谦虚。强调谦虚并非消极的退让,而是积极的作为。谦虚,是君子用以自我修养之道,是为了以德服人。“谦”,在用兵战略、行政战略中也是以退为进,取得胜利的策略,此即“谦受益”。古云:“骄兵必败,哀兵必胜”,也从反面强调了谦虚的效用。 8.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1]。 【注释】[1]家道正:家庭的伦理道德,就纳入了正轨。 【译文】(一家人)父母、子女、兄弟、夫妇,各像各的样子,各尽各的本分和职责,则家庭的伦理道德,就纳入了正轨。 【评析】儒家认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是做人的根本,孝,就是孝敬父母,悌,就是兄友弟恭,指弟兄之间和睦友爱,这就是家庭内骨肉亲情之间的伦理道德准则。而骨肉亲情是人类所共有的,是最亲切的感情。所以如能以孝悌的道德端正每一个家庭,推而广之,延伸到整个国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此天下也就安定了。 9.君子道[1]长[2],小人道消[3]也。 【注释】[1]道:包括两方面的意思,即风气和声势。[2]长:伸张,壮大。[3]消:消退。 【译文】正人君子的风气和声势得以伸张和壮大,邪恶的小人的风气和声势得以消退。 【评析】这是孔子对《周易》“泰”卦所作的“彖(tuàn)曰”。彖辞是孔子解释《周易》中卦义的文字,也叫卦辞。君子道长,是指君子之道占上风;小人道消,是指小人之道占下风。总的是正气压倒邪气,正直的人得信任赏识,邪恶小人遭疏远冷落。但这不等于说这争时代只有君子而无小人。小人在任何时候都有,只不过不能让其占据社会的主流位置而已。所以只能说消长,而不能说无。 10.善不积[1],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2]。 【注释】[1]善不积:不积累善行。[2]灭身:使自身灭亡。 【译文】不积累善行,不足以成就美名;不积累恶行,不足以使自身灭亡。 【评析】成就美名和招致杀身之祸,都有一个渐进的积累的过程,也就是常说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有的人会认为善小无益而不为,认为恶小无害而为之,因此,就由为小恶而到胆大妄为,做起大恶事来,结果坏事做多了,招致灭身之祸。所以应该注意德行的修养,从小到大,由少到多,积善积德。 11.甘节[1],吉,往有尚[2]。 【注释】[1] 甘:以……为甘美、快乐。节:节俭。[2] 尚:赏。 【译文】以节俭为甘美,这是吉利的,前往会有奖赏。 【评析】此句为节卦九五爻爻辞。节卦为《易经》第六十卦,卦象似竹节,又有节制、节省之义。这一爻的爻辞提出以节俭为甘美、快乐,并认为这是吉利的,这也符合人们的心理,对于提倡人们节俭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12.天行健[1],君子以自强不息[2]。 【注释】[1] 天行健:天道刚健。天:乾卦卦象。行:先贤多释为运行。从坤卦之象辞“地势坤”与乾卦之象辞“天行健”相对应来看,此“行”字当释为“道”。《尔雅·释宫》:“行,道也。”[2] 以:用。自强:自我强胜。 【译文】天道刚健,君子当以此自强不息。 【评析】此句是乾卦的象辞。象,指卦象,在狭义上又指《象传》。《象传》是对卦爻辞的解释,又分为《大象》、《小象》,《大象》是一卦之象,《小象》是一爻之象。此句是对整个乾卦的解释,所以为乾卦的大象之辞。 此乾卦象辞告诉人们要象天道那样刚健,自强不息,奋进向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3.勿用取女[1],见金夫[2],不有躬[3],无攸利。不利为寇[4],利御寇。 【注释】[1]取女:抢夺女子成婚。[2]金夫:武夫,拿着武器的男人。 [3]不有躬:丧失生命。[4]寇:强盗,侵略者。 【译文】 不要抢夺女子成婚,碰上拿着武器的人,会丧失性命。这样做没有什么好处。充当强盗不利,抵御强盗有利。 【评析】   凭借暴力(肉体的和武器的)手段强夺,试图不劳而获。这样一来,就会带来战争和灾难。  14.君子终日乾乾[1],夕惕若,厉,无咎[2]。 【注释】[1] 君子:指有才德的贵族。乾乾:勤勉努力。[2]夕:夜晚。惕:敬惧。厉:危险。咎: 过失,灾难、 【译文】   有才德的君子整天勤勉努力,夜里也要提防危险,最终不会有灾难。 【评析】这是乾(卦一)中的一句话。告诫人们要勤奋不息,即是到了夜晚也要保持警惕、戒惧,如同有危厉降临,这样就不会有灾害。这实际在告诉人们要时时刻刻保持勤勉、警惕,避免灾害的发生。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吉人自有天象”,不也很好吗?  15.履道坦坦[1],幽人[2]贞吉。 【注释】[1] 履道:履的意思是踩踏,引伸为行为和行为准则。这里指人的行为修养。坦坦:宽广坦荡。[2]幽人:被监禁的人。 【译文】 为人处世胸怀坦荡,即使无故蒙冤也会有吉祥的征兆。 【评析】这是履(卦十)中的一句话。我们不难发现,作者认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应当行为清正纯洁,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同时又沉着冷静,机敏细致,才可能有所作为。这个标准大概就是君子与小人、王者与野心家的分界线所在。由此可以想到,重视人伦道德纲常的儒家,何以要把《易》当作经典,也可以明白孔子所说的“君子坦荡荡”、“君子不忧不惧”所包含的内容了。 16.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无妄[1]往,吉。不耕获;不菑[2]畬[3]。则利有攸往? 【注释】[1]妄的意思是乱,不正。无妄就是不要有不合正轨行为。 [2]菑(zī):新开垦的荒地。[3]畬(yù):耕种了三年的熟地。 【译文】 如果思想行为不正当,就会有灾祸。不利于外出有所往。不要有不合正道的行为,吉利。不耕种就要收获;不开垦荒地就想耕种熟地。妄想者的行为难道有利吗? 【评析】无妄(卦二十五)这一卦的主题是告诫人们不要有非分之想,不要胡作非为,思想和行为都要合于正道。换句话说,就是要想得正,行得端;反过来说,就是人正不怕影子歪。   这个立意不能说不好。讲究“思无邪”、名正言顺、光明正大的中国传统思想,总是用各种理论、例证、乃至说教来加强和提高人们的自觉性,通过个人人格的修养,来确立人们心中的道德律令、行动准则。   但是,道德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社会行为的规范还必须辅之以律法,用一定的强制措施来制约那些越轨者。况且,道德的说教对某些人(包括历代统治者)难以发挥作用,甚至还有口是心非、阳奉阴违的人,以及敢于公开挑战道德准则的人。因此,善良的愿望总得配合着切实可行的措施制度,才会如愿以偿。  17.家人嗃嗃[1]。悔厉,吉。妇子嘻嘻[2],终吝。 【注释】 [1] 嗃嗃(hē):用作“嗷嗷”意思是众口愁叹。 [2]嘻嘻:笑声。 【译文】贫困之家哀号愁叹,嗷嗷待哺,有悔有险,但终归吉利。富贵之家嘻笑作乐,骄奢淫逸,结果要倒霉。 【评析】家人(卦三十七)这一卦专讲家庭之事,看来作者并未忽略家庭这个“社会细胞”。事实上,家庭结构,血缘关系,正是构成中国传统宗法社会的根本所在,想必作者深知这一点,才辟出专卦来谈论。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开篇所讲的这句话,说明了“穷安富险”福祸相依的道理。 18.言有序[1],悔亡。 【注释】[1]序:大小,分寸。 【译文】说话有分寸,没有悔恨。 【评析】艮(gěn)(卦五十二)。这一卦专讲养身,讲到不要太劳累,注意保护身体各部位,便可以免除灾祸。本句话是提醒人们说话要有分寸,以免“祸从口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19.不节若[1],则嗟若[4]。无咎。 【注释】 [1]节若:节的意思是节制、节俭和礼节。若:句尾的助词,没有实际意义。 [2]嗟:感慨,叹息。 【译文】   不知节俭守礼,就会后悔叹息。知道就没有灾祸。 【评析】节(卦六十)卦中的一句。节俭和遵守礼节是人们的行为准则。一个社会没有礼节,犹如球场上的比赛没有规则,将会乱套。据说,周公曾经制“礼”, 就是为了使社会生活有所规范,使人们行为有度。又据说,春秋时代的孔子对周礼十分向往,主张“克己复礼”,表明他对以礼治国的重视。   中国历来被称做“礼仪之邦”,大概便是指的始自周代的尊礼传统。后来孔子的学说占了上风,他所推行的仁、义、礼、智、信也就成了历代治国者奉行的教条,或叫做“礼教”。 遵守礼节没有什么不好,可以算作是有教养的文明表现。节制克俭也没有什么不好,它可以使人保持清醒的头脑,懂得应当珍惜什么。这些美德,应当成为社会全体成员信奉和遵守的准则,尤其是统治集团的成员,更应成为表率。这不仅是因为他们代表着国家的形象,而且也因为他们手中握有可以使人头脑膨胀的权力。
教学过程(续):
板书设计:
讨论、思考题、作业: 1. 什么是《易经》? 2. 《易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 试述《易经》的哲学思想。 4. 试述《易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5. 《易经》是不是迷信?你是怎样看待《易经》的?
参考书目:
后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