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尚书 教案(表格式) 《国学经典释译(第二版)》(高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讲 尚书 教案(表格式) 《国学经典释译(第二版)》(高教版)

资源简介

教案
编 号:06
课时安排: 1学时 教学课型:理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实践课□ 其它□
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六讲 尚书
教学目的要求(包括知识与能力两个方面): 知识掌握:了解学习《尚书》的相关内容 能力掌握: 运用分析社会现象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尚书》内容 难点: 理解《尚书》中的哲学思想
教学方式、手段、媒介: 多媒体展示、课堂讨论
教学过程:(含引入新课、中间组织教学以及如何启发思维等) 尚 书 《尚书》简介 《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最早时它被称为《书》,到了汉代被叫做《尚书》,意思是“上古之书”。汉代以后,《尚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所以又叫做《书经》。这部书的写作和编辑年代、作者已很难确定,但在汉代以前就已又了定本。据说孔子曾经编纂过《尚书》,而不少人认为这个说法不可靠。   《尚书》所记载的历史,上起传说中的尧虞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历史约1500多年。它的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军臣谈话记录,由此可以推断作者很可能是史官。《尚书》作为我国最早的政事史料汇编,记载了虞、夏商、周的许多重要史实,真实的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天文、地理、哲学思想、教育、刑法和典章制度等,对后世产生过重要影响,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珍贵史料。   《尚书》用散文写成,按朝代编排,分成《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它大致有四种体式:一是“典”,主要记载当时的典章制度;二是“训诰”,包括君臣之间、大臣之间的谈话和祭神的祷告辞;三是“誓”,记录了君王和诸侯的誓众辞;四是“命”,记载了帝王任命官员、赏赐诸侯的册命。《尚书》使用的语言、词汇比较古老,因而较难读懂。   流传至今的《尚书》包括《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两部分。《今文尚书》共二十八篇,《古文尚书》共二十五篇。从唐代以来,人们把《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混编在一起后来经过明、清两代的一些学者考证、辨析,确认相传由汉代孔安国传下来的二十五篇《古文尚书》和孔安国写的《尚书传》是伪造的因此被称为《伪古文尚书》和《尚书伪孔传》。这个问题在学术界已成为定论。 现存二十八篇《今文尚书》传说是秦、汉之际的博士伏生传下来的,用当时的文字写成,所以叫做《今文尚书》(《古文尚》用古代文字写成)。其中《虞夏书》四篇,《商书》五篇,《周书》十九篇。我们选录的是《今文尚书》,不包括书《古文尚书》。正文主要依据清代阮元校订的《十三经注疏》注释和译文广泛参考了研究《尚书》的各种专著。 1、克[1]明[2]俊德[3],以亲[4]九族[5] 。 【注释】[1]克:能够。[2]明:彰明。[3]俊德:崇高的品德。俊即“峻”,高、大之意。[4]亲:亲和团结。[5]九族:上自高祖,下自玄孙,共九族。即高祖、曾祖、祖父、父、自身、子、孙、曾孙、玄孙。 【译文】能够彰显(自己本来)崇高的品德,使同族人都能亲和团结。 【评析】出自《尚书·虞书·尧典》。这是赞扬尧帝的话。说他能举用有崇高品德的人,使同族人民都能亲和团结。“克明俊德”是过去常引用的成语。 2、无耻过[1]作非[2] 。 【注释】[1]耻过:以过为耻。[2]作非:即文过饰非。用虚假、漂亮的言辞掩饰过失和错误。文,掩饰。 【译文】不要羞于认错而文过饰非。 【评析】出自《尚书·商书·说命中》。这是商朝名相傅说向商高宗进谏时说的话。意为不要像小人那样,有了过失,不敢承认,还要用一些虚假漂亮的言辞来掩饰,这会铸成更大的错误。一个人承不承认错误,需要有道德上的勇气。有了错误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敢不敢面对错误。 3、满[1]招损[2],谦[3]受益。时乃天道[4]。 【注释】[1]满:自满。[2]损:损失。[3]谦:谦虚。[4]时乃天道:这是上天之常道,即大自然的法则。 【译文】骄傲自满就会招来损失,谦虚谨慎会受到补益。这就是“天道”。 【评析】出自《尚书·虞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为什么说是“时乃天道”呢?《周易·上经·谦》:“天道亏盈而益谦。”这是说,天的法则,满盈了便要使之亏损,使谦虚增益;地的法则,改变满盈的状态,使其流入谦卑的状况;人的法则,厌恶满盈,喜好谦虚。这是讲天、地、人都尚谦而恶盈,盈必招损,谦必受益的道理。例如:从天道看,日中则昃(zè),月满则亏,损有余以补足不足,是谦受益;从地道看,水从高岸,倾入底处,是谦(即卑下);从人道看,即人的情感而言,也是讨厌盈满,而喜欢谦逊的,还是谦受益。所以说,“满招损,谦受益”是自然界的法则,是“时乃天道”。 4、貌曰恭[1] ,言曰从[2],视曰明[3],听曰聪[4],思曰睿[5]。 【注释】[1]貌曰恭:态度要恭敬。[2]言曰从:言语合乎道理。[3]视曰明:观察人、事、物要清楚明白。[4]听曰聪:听取意见要聪敏。[5]思曰睿(ruì):思考问题要通达。 【译文】态度要恭敬,说话要合乎常理,观察要清楚明白,听取意见要聪敏,思考问题要通达。 【评析】出自《尚书·周书·洪范》。这是箕(jī)子向周武王陈述的九种治国大法,即“洪范九畴”中的第二种,叫做“敬用五事”,即容貌、言语、观察、倾听、思考。这五个方面都属于执政者在修身及处理国家事务方面应注意之处,须谨慎对待,才能有好的效果。 5、绳愆[1]纠谬[2] ,格[3]其非心[4] ,俾[5]克绍[6]先烈[7] 。 【注释】[1]愆:纠正过失。[2]纠谬:纠正错误。[3]格:正,纠正。[4]非心:不合理智的谬妄之心。[5]俾:使之 [6]克绍:能够继承。[7]先烈:先王之功业。烈,功业。 【译文】按照行为准则纠正过错,改正错误的思想,使其能够继承先祖伟大的事业。 【评析】出自《尚书·周书·冏命》。周穆王任命其臣伯冏作太仆正之官的策书,史称《冏命》。其中,提出了对伯冏的要求,主要内容有二:前一部分要求伯冏对自己的错误要敢于提出纠正,后一部分则要他不要举荐谄媚小人。 6、玩[1]人丧德[2] ,玩[3]物丧志[4] 。 【注释】[1]玩:戏弄、玩弄。[2]丧德:失德。[3]玩:指过分迷恋于所赏玩的事物。[4]丧志:消磨志气。 【译文】以人为戏弄或赏玩对象,就会丧失品德;过分迷恋于所赏玩的事物,就会消磨壮志。 【评析】出自《尚书·周书·旅獒》。丧德丧志,意思其实是一样的,不过细分起来,以玩人为重,故言丧德,玩物为轻,故言丧志。但无论丧德、丧志,最终都是志向消磨而品格丧失。 7、不作无益害有意。 【译文】不要做无益于身心之事,以免损伤有益于身心之事。 【评析】出自《尚书·周书· 旅獒》。人当有所不为,而后有所为。有所不为,当指无益于身心之事,这样方能在品德和事业上有所成就。古人云:“有益身心书常读,无益家国事莫为。”也是这个意思。 8、天作孽[1],犹可违[2];自作孽,不可逭[3]。 【注释】[1]孽:灾祸。[2]违:避。[3]逭(huàn):逃,避。 【译文】上天造成的祸害,还可以躲过;自己造下的罪孽,却是不能躲开的。 【评析】出自《尚书·商书·太甲中》。这是商代第二任帝王太甲的话。太甲被名相伊尹放逐到外地反省己过,三年后,太甲改过自新,伊尹接他回京城,太甲说了自作孽甚于天灾的悔过之语。 9、非知之[1]艰,行之[2]惟艰。 【注释】[1]知之:懂得道理。[2]行之:付诸实行。 【译文】懂得道理是并不难的,而要付之于行动才是困难的。 【评析】出自《尚书·商书·说命中》。这是商朝名相傅说对商高宗说的话。这里讲知易行难的道理,以勉励高宗克服困难,努力付诸实践。对知行的关系,后代哲学家有不少论述。如明代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知行并进”,反对宋代程颐的“先知后行”说。这两种说法都很片面。事物是复杂的,可以“先知后行”,也可以“行而后知”,当然也可以“知行合一”。但知不一定行,行也不一定知。因此,知行之间不在先后顺序或是否一致,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傅说的知易行难,便是从二者既联系又区别的特点来立论的。 10、无稽[1]之言勿听,弗询[2]之谋[3]勿庸[4] 。 【注释】[1]无稽:毫无根据。稽,考察。[2]弗询:专断,不询问。询,询问。[3]谋:谋划,计划。[4]庸:用。 【译文】没有根据的话,不要听;没有征求过(有关人士)意见的计划,不要采用。 【评析】出自《尚书·虞书·大禹谟》。尧舜时,禹为舜陈述自己的治水之功,皋陶为舜陈述治国谋略,史家记录其辞,作《大禹谟》、《皋陶谟》又作《益稷》(益稷亦是舜之大臣),共三篇。这是说无根据之言,不征求大众意见而一人专断之计划,终必无成,故戒其不能听信,不能采用。 11、不矜[1]细行[2],终累[3]大德。 【注释】[1]矜:怜惜。[2]细行:细小的事情。[3]累:幸累,损害。 【译文】不注意生活细节(稀稀松松,随随便便),终会损害大的德行。 【评析】出自《尚书·周书·旅獒》。这是讲一个人要注意微小之事,要谨微。轻忽于人有害的小事小物,以为是细枝末节,甚至在生活作风上亦不检点,这都是应该警醒的。要知道积小害可以毁大德。《周易·系辞下》说:“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这就把“不矜细行,终累大德”的危害性说透了。因此,增进品德修养,要从谨慎做起,而不要学所谓“名士风流大不拘”。 12、静言[1]庸[2]违,象恭[3]滔[4]天。 【注释】[1]静言:静又写作“靖”,巧言。[2]庸:用。 [3]象恭:外表好象恭敬。[4]滔:通“慆” ,怠慢。 【译文】花言巧语,阳奉阴违,貌似恭敬,实际上对上天轻慢不敬。 【评析】出自《尚书·虞书·尧典》。这句话是尧帝对共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的评价。尧帝意欲选拔接班人,让大臣们推荐人选,当有人举荐共工时,尧帝发表了如此意见,也说明尧帝审慎地选贤任能,重视德才兼备的选拔人才态度。他的任人唯贤的思想品德值得今天的人们借鉴。“静言庸违,象恭滔天。”这句话为后人经常引用,以指那些花言巧语,面目伪善,缺乏道德修养的人。 13、克勤于邦[1],克俭于家[2]。 【注释】[1]克勤于邦:指为治水的事业竭尽全力。[2]克俭于家:在家生活节俭。 【译文】能为国家大事不辞辛劳,居家生活俭朴。 【评析】出自《尚书·虞书·大禹谟》。我国自古以来就以勤俭作为修身治国治家的美德。古人以能否克勤克俭,是关系着国家强弱,存亡的大事,鼓励人们,竭尽职守,勤奋工作,提倡节约,反对浪费。当然在现代文明的今天,物质极大丰富,人们不可能无视于生活的享受,但前提是不铺张浪费。 14、视远惟明,听德惟聪。 【译文】能看到远处,才是视觉锐利;能听从好话,才是听觉灵敏。 【评析】出自《尚书·太甲中》。古人用能看远才是明察秋毫,善听好话,才是耳朵灵敏作比喻,鼓励人们注重自身修养,永不懈怠。不论是治国,还是个人都强调的是道德品质修养,要勤奋学习,诚心求道,时刻躬身自反,检讨自己言行,胸襟宽广,善于听取意见,不要时常享乐和懒惰,用诚信、仁厚的美德赢得事业的成功。 15、若[1]网在纲[2],有条而紊[3]。 【注释】[1]若:像, 好像。[2]纲:网的总绳。[3]紊:乱。 【译文】就好像把网结在纲上,才能有条理而不紊乱。 【评析】出自《尚书·盘庚上》。这句话是盘庚责备在位的官员,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傲慢无礼,贪图安逸,不愿奉献。用“网”“纲”作比喻,自己为“纲”,群臣是“网”,说明尊卑有序,强调不能目无君令,破坏规矩。以生活中浅显易懂的例子比喻,道出了尊卑秩序,有条不紊的深刻寓意。我们现在常用的“有条不紊”成语就是由此而来。 16、为山九仞[1],功亏[2]一篑[3]。 【注释】[1]仞:八尺为一仞。[2]亏:缺少。[3]篑:盛土的竹器。 【译文】譬如堆垒九仞高的土山,只差一筐土,还是不算完成。 【评析】出自《尚书·旅獒》。以堆山为喻,告诫人们修养品德应自强不息,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作为君王就要敬慎德行,只有为仁行善,以德化服人民,才能得到民心,只有勤奋为政,德行很盛,才能安定社会,巩固政权。做人也是如为学求道,修养道德就像堆山一样,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中途停止,半途而废,前功尽弃,如果坚持不懈,永不止步就会终有成就。古人的话发人深省,回味无穷。 17、以公灭私,民其允[1]怀[2]。 【注释】[1]允:诚信,信实。[2]怀:归向。 【译文】用公心消灭私欲,人民就会信任归向执政者。 【评析】出自《尚书·周官》。《周官》是诰令,号召大小官员认真工作,谨慎发令,言出即行,周公心之除去私欲,位尊不当骄傲,禄厚不当奢侈,修养恭敬勤俭美德,不可行使诈伪,此赢得人民的信任。做到这些,人民才会心悦诚服。勉励官员兢兢业业,勤劳政事,克己奉公,廉洁自律,清白不污,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好人。
教学过程(续):
板书设计:
讨论、思考题、作业: 1. 思考辨别《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的区别。 2. 试述《尚书》的体例和特点。 3. 论述《尚书》的地位和影响。 4. 《尚书》中的“尚”是什么意思? 5. 《尚书》包括哪几个朝代?
参考书目:
后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