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案编 号:12课时安排: 1 学时 教学课型:理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实践课□ 其它□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十二讲 庄子教学目的要求(包括知识与能力两个方面): 知识掌握:学习《庄子》经典句段 能力掌握:学习用寓言故事来阐述其哲学思想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 难点:学习用寓言故事来阐述其哲学思想教学方式、手段、媒介:多媒体展示、课堂讨论教学过程:(含引入新课、中间组织教学以及如何启发思维等) 庄 子 庄子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姓庄名周,字子休(一说字子沐),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也有人认为蒙是楚地(即今安徽蒙城人),庄子是楚国人。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就文采而言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其自著,“外篇”除庄子自著外有部分为其后学所作,“杂篇”则更复杂,有些内容与庄学无关。其主张主要是“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由于史籍缺乏记载,其生平事迹不甚详。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及《庄子》本文载,庄子曾做过蒙地的漆园吏。他家境贫寒,曾借粟于监河侯,而对权势富贵却极其蔑视,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中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楚、宋闻其贤,先后遣使厚礼迎聘,不就,终身不复仕,与魏相惠施友好。 庄子是先秦时期最具哲学家气质的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道”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是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也是他理想中的人生最高境界。他认为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忽视事物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他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齐有无,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逍遥自在,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庄子的学说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非常深远。 《庄子》介绍 《庄子》是战国至秦汉间庄周学派的总集,现存三十三篇,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一般认为内篇七篇为庄子所作,外篇十五篇为庄子弟子所作,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所作,杂篇十一篇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学者所作,有些篇章被认定不具有庄子学派的思想。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庄子被诏命为“南华真人”,所以《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或《南华真经》。 《庄子》寓言丰富,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集,加之想象奇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其体裁为说理散文,文笔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节奏鲜明,仪态万方,在战国诸子中最为突出。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有五十二篇,西晋时已有散佚。西晋向秀曾注《庄子》,未成而逝,郭象又补充、发挥,合三十三篇而注之。历代注《庄子》者二百余家,以《南华真经》为名而注者,《正统道藏》收集较多。郭象注、附唐陆德明释文十卷本《庄子》,有明邹之峰刻本、明胡氏世德堂大字本、涵芬楼《续古逸丛书》影印宋大字本。最全本和最常见者为清郭庆藩辑《庄子集释》十卷,有清末扫叶山房石印本,王孝鱼点校本(中华书局1961年第1版、2004年第2版)。曹础基《庄子浅注》(中华书局1982年版)以此本为底本,加以注释、讲解,较通俗易懂,便于阅读。 1.大知闲闲[1],小知间间;大言炎炎[2],小言詹詹[3]。——《齐物论》 【注释】[1]知:同“智”,智慧的人。闲闲:广博雅致。间间:固执偏狭。[2]炎炎:气盛词烈。[3]詹詹:言多罗嗦。 【译文】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评析】立身处世,亦不妨从中借鉴。 2.吾生也有涯[1],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2]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养生主》 【注释】[1]涯:涯际,边界。[2]殆:困乏,疲惫。 【译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便会使人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 【评析】在庄子看来,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是不明智的,反应了庄子弃智绝圣的思想。而对于社会上的每个人来说,“活到老,学到老”则应是我们不变的追求。 3.且夫[1]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2]大舟也无力。——《逍遥游》 【注释】[1]且夫:提起将要议论的下文。[2]负:承载。 【译文】如果水积的不够深厚,那么它就没有能力负载大船。 【评析】由大舟与水的关系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求大学问,干大事业,必须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础。 4.庖人[1]虽不治庖,尸祝[2]不越樽俎[3]而代之矣。——《逍遥游》 【注释】[1]庖(páo):厨师。[2]尸祝:古代祭祀时对神主掌祝的人;主祭人。 [3]樽俎(zǔ):樽,古代盛酒的器具,俎,古代盛肉的器具,都是厨师必备的东西,这里用来借指厨师。 【译文】厨师虽然不做祭品(不尽职守),主持祭祀的司仪是不会代替厨师去烹调的。 【评析】尽管庖人不尽职,尸祝也不必超越自己祭神的职权范围代他行事。表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成语“越俎代庖”即由此而来。 5.以无厚[1]入有间[2],恢恢乎[3]其于游刃必有馀地矣。——《养生主》 【注释】[1]无厚:指没有厚度的刀刃。[2]有间:指有间隙的牛体的骨节。[3]恢恢乎:形容宽绰的样子。 【译文】用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间隙的骨节,所以运作起来还是宽绰而有余地的。 【评析】说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这是庄子养生论的核心。同时说明了要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这两条成语,都出自这里。 6.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1]之说也。——《齐物论》 【注释】[1]方生:并生,一起生存。 【译文】世上万事万物无不存在对立的另一面,无不存在对立的这一面。从另一面看不明白的,从这一面就可以看得明白些。所以说,事物的彼方是由与之对立的此方而产生的,此方也因对立的彼方而存在,彼与此的概念是一并产生一并存在的。 【评析】万事万物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它们不仅相互依存,也可以相互转化。这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对形而上学和绝对论的否定。 7.汝不知夫螳螂乎?怒[1]其臂以当[2]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3]其才之美者也。——《人间世》 【注释】[1]怒:奋起。[2]当:阻挡。[3]是:作动词,自恃的意思。 【译文】你不知道那个螳螂吗?舞起它那两把大刀式的胳臂,妄图挡住滚滚前进的车轮。它不明白自己的力量是根本无法胜任的,却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的本领很强大。 【评析】成语“螳臂当车”的典故由此而来,用以比喻不自量力。表达了庄子顺物(顺应物理、顺应自然)的思想。 8.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1]以湿,相濡[2]以沫,不如相忘乎江湖。——《大宗师》 【注释】[1]呴(xǔ):吐气。 [2]濡:沾湿。 【译文】天久旱无雨,泉水干涸了。许多鱼被困在泉底滩地上,它们互相依靠着,嘴巴一张一合地吐着唾沫,来润湿彼此的身体(藉以延缓生命,等待大雨降临),与其如此,倒不如在江湖里彼此都忘掉。 【评析】这里暗喻世人应忘掉生死,而游于大道之乡,大道才是人们安身立命的真正场所。成语“相濡以沫”源出于此。 9.夫小惑易方[1],大惑易性。——《骈拇》 【注释】[1]方:方向。 【译文】小的迷惑可以使人弄错方向,大的迷惑会使人丧失本性。 【评析】该句说明纯正的人性就是人自然的本性,而仁义则不但不合人性,而且是伤性乱世的。 10.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1]而黑。——《天运》 【注释】[1]黔:晒黑、染黑。 【译文】天鹅并不天天沐浴,而羽毛却是洁白的;乌鸦并不天天暴晒,而羽毛却是乌黑的。 【评析】万物出自本性,不容改变也不能改变。 11.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田子方》 【译文】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如死灰,精神毁灭,而人的身体的死亡还是次要的。 【评析】人是要有点精神的。遇到困难一定不要气馁,要有战胜自己心魔的信心!不然将是最大的悲哀! 12.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知北游》 【译文】只是世人把自己所喜欢所欣赏的事物称为神奇,把自己所厌恶所痛恨的事物称为臭腐。臭腐的东西可以重新转化为神奇的东西,神奇的东西也可以转化为臭腐的东西。 【评析】对立的事物可以互相转化。成语“化腐朽为神奇”源出于此。 13.荃[1]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2]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外物》 【注释】[1]荃:古同“筌”,捕鱼的竹器。[2]蹄:兔网,捕兔的工具。 【译文】竹笼是用来捕鱼的,有人捕到了鱼却忘了竹笼;兔网是用来捕兔的,有人捕到兔子却忘了兔网;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的,有人领会了思想却忘了语言。 【评析】以鱼、兔喻意,以筌、蹄喻言。强调得鱼得兔是目的,筌、蹄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形象地说明了“得意忘言”的合理性。“得鱼忘筌”这一成语便由此而来。 14.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1]。——《让王》 【注释】[1]怍(zuò):惭愧。 【译文】知足的人,不为利禄而去奔波劳累;明白自得其乐的人,有所失也不感到忧惧;讲究内心道德修养的人,没有官位也不感到惭愧。 【评析】知足自得,不逐名位才会超脱。国人更应该以此自勉。 15.大寒既[1]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让王》 【注释】[1]既:已经。 【译文】大寒季节到了,霜雪降临了,我因此知道松树和柏树的茂盛。 【评析】只有在艰难的环境中才能更好地体现人的本质。常以“松柏之茂”喻君子品德高尚。 16.一尺之捶[1],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天下》 【注释】[1]捶:木杖。 【译文】一尺长的木杖,每天截取一半,永远也截取不完。 【评析】一尺之捶是一有限的物体,但它却可以无限地分割下去。这讲的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有限之中有无限。这是辩证的思想。 17.狙公[1]赋芧[2],曰:“朝三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齐物论》 【注释】[1]狙(jū)公:养猴的老人。狙:猕猴。[2]赋芧(xù):赋:给予;授予。这里是分发的意思;芧:橡子。 【译文】有个养猴的老人,给猴子分橡子,说:“早上三升,晚上四升。”猴子们听了都发怒了。老人改口说:“那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猴子们都高兴了。 【评析】庄子用“名实未亏”的道理,来比喻未达道者不能忘怀是非。成语“朝三暮四”便出于此,比喻反复无常。 18.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1],胡蝶之梦为周与?——《齐物论》 【注释】[1]与:同“欤”,文言助词,表示疑问语气。 【译文】不知是庄周在梦里化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在梦里化成了庄周呢? 【评析】庄子在此现身说法,认为梦与觉并无不同,都是道的物化现象。因此,若要齐同物论,就必须首先破除有我之见,而与万物混为一体。人的生命包含了身体与心智,但是另外还有更高的精神层次。慨叹人生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说:“人生如梦”,但是做梦的人一旦清醒,就会觉悟人生的可贵在于展现精神层次的意境。 19.指[1]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养生主》 【注释】[1]指:即脂,指烛薪上的油脂。 【译文】脂膏作为烛薪有燃尽的时候,火种却流传下去,无穷无尽。 【评析】此句以薪喻形,以火比喻精神。薪尽火传,是说人形体虽死而精神永存,人应淡看生死。后以“薪尽火传”“薪火相传”喻学业师徒相传。 20.凫胫[1]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骈拇》 【注释】[1]凫胫:野鸭的小腿。 【译文】野鸭的腿虽然短小,如果给它接上一段,它就会痛苦;鹤的腿虽然修长,如果给它截去一段,它就会悲伤。 【评析】说明强以为之,必然造成不幸和痛苦。要尊重自然,遵从本性。成语“鹤长凫短”、“断鹤续凫”都出自这里。 21.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1]。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山木》 【注释】[1]甜酒。 【译文】而且君子的交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却心地亲近,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 【评析】真正的朋友需要岁月的检验和相互的信任、理解。 22.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1],忽然而已。——《知北游》 【注释】[1]隙:泛指孔穴、空隙,非常狭窄的地方。 【译文】人生在天地之间,就像透过缝隙看到白马飞驰而过,不过一瞬间罢了。 【评析】成语“白驹过隙”出于此。人生短促,要珍惜光阴。 23.小知[1]不及大知,小年[2]不及大年。——《逍遥游》 【注释】[1]知:同“智”。[2]年:寿命,年寿。 【译文】智慧少的比不上智慧多的,年寿短的比不上年寿长的。 【评析】一般如此。但小有小用,大有大用,关键是要用到合适的地方。 24.至人[1]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注释】[1]至人:指超凡脱俗,达到无我境界的人;思想或道德修养最高超的人。 【译文】至人无一己私念,不再有“我”,神人顺应自然,脱离了“功业”的束缚,圣人深明事理,没有了“声名”的桎梏。 【评析】只有“无己”、“无功”、“无名”的无所依赖的生活才是逍遥自在的。我们虽然很难成为上述“三人”,但却可以努力不被自我、功业、声名所累。 25.日出而作[1],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让王》 【注释】[1]作:劳作。 【译文】太阳升起时就下地干活儿,太阳下山了就返家安息,无拘无束地生活在天地之间,心中的快意只有我自身能够领受。 【评析】这是一幅闲适的农人自耕图。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之余,我们也可以有如此的心境。 26.庄子·秋水(节选)[1]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2]。泾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4],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6],望洋向若而叹曰[7]:“野语有之曰[8]:‘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9],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10],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1]。” 【注释】[1] 本文选自《庄子》外篇《秋水》第一章,全章共七节,此篇选取了前两节。[2] 时:按时令,名词用作状语。灌:注入。河:指黄河。[3] 泾:直流的水波。《释名·释水》:“水直波曰泾。”《集韵·径韵》:“泾,径涏(t ng),直流也。”[4] 涘:水边。渚:水中小洲。[5] 河伯:河神,名冯夷。[6] 时:才。旋:改变。[7] 洋:大水。若:海神名,即下文的“北海若”。[8] 野语:俗语。[9] 少:轻视。[10] 殆:危险。[11] 长:永远。大方之家:通晓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大方,大道理。 【译文】秋天的洪水按时令汹涌而至,众多河流注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向东边望去,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望着大水面向海神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原文】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1];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2];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3]。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4]。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5];尾闾泄之[6],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7]。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8];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9]!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10]?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11]?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12];人卒九州[13],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14]?五帝之所连[15],三王之所争[16],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17],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18],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19]?” 【注释】[1] 于:表凭借,可译为“用”。 虚,同“墟”,处所。[2] 笃:原意为“牢固”,引申为限。[3] 曲:乡曲,偏僻住所。束:束缚。教:教养。[4] 乃:才。丑:陋劣。语:谈论。[5] 归:归向。盈:满。[6] 尾闾:神话传说中海水泄出的地方。[7] 过:超过。量:计量。[8] 多:重视,看重。比:顺从。[9] 方:正。存:省察。见少:显得少。奚:哪里。[10] 礨(lěi)空:蚁穴。成玄英疏:“礨空,蚁穴也。”一说,小洞。[11] 稊(tǐ)米:小米。稊:同“蕛(tǐ)”,一种似稗(bài)的草,实如小米。大,读为“太”。[12] 号:号称。处:占据。 [13] 卒:读为“萃”,聚集。[14] 其:指“人”。 豪,通“毫”,长而尖的毛。 [15] 五帝:指上古时期的五位部落联盟首领,即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连:连续,指他们连续的事业。[16] 三王:指夏、商、周三代的第一代君主,即夏禹、商汤、周武王。[17] 任士:能人,贤士。[18] 以:介词,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以便”。。[19] 向之:先前。 【译文】 海神北海若说:“井里的青蛙,不可以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处所的拘限;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寒冰,是因为受到时令的限制;乡曲之土,不可以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他们受教养的束缚。现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理了。天下的水体,没有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流归向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停止而大海却从不满盈;海底的尾闾泄出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停止而海水却从不虚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都没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都不会察知。这就是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可以用数量来计算。而我未曾因此而自高,自以为顺从形体于天地,并从阴阳那里禀受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块小石子、一块小木屑在大山上一样。我正觉察自己显得很少,又哪里会自以为很多呢?核算一下,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石间孔隙存在于大泽之中吗?核算一下,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小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号称事物的数字叫做万,人类只占据其中的一种;人们聚集于九州,五谷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一个人比起万物,不就像毫毛之末存在于马体上吗?五帝所接续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士所操劳的,全在这毫末般的天下!伯夷辞让它是为了名声,孔丘谈论它是为了渊博。这就是他们的自高,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洋洋自得吗?” 【原文】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1],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2],时无止,分无常[3],终始无故[4]。是故大知观于远近[5],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曏今故[6],故遥而不闷[7],掇而不跂[8]:知时无止。察乎盈虚[9],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途,故生而不悦,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10]。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11],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豪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12],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注释】 [1] 大:以……为大。小:以……为小。[2] 量:器量。[3] 分(fèn):时运。 [4] 故:通“固”,固定。[5] 知:同“智”,指具有智慧的人。 [6] 曏(xiàng):表明。郭象注:“曏,明也。”成玄英疏:“既知小大非小大,则证明古今无古今也。”故:通“古”。 [7] 遥:长久。闷:郁闷。[8] 掇:同“(zhuō)”,短貌。跂(qì):通“企”,企盼。[9] 察:洞察。盈虚:盈与亏。[10] 祸:祸患加身。故:同“固”,固定。 [11] 至:极。域:境域。[12] 倪:端,边际。 【译文】 河伯说:“这样,那么我把天地看作是最大把毫毛之末看作是最小,可以吗?” 海神北海若说:“不可以。万物的量是不可穷尽的,时间的推移是不会停止的,得与失的时运没有常规,事物的终结和开始不固定。所以具有大智慧的人注意从远近观察事物,所以体积小而不看作是少,体积大而不看作是多,这是因为知道事物的量是无穷无尽的;验证并明察古往今来的各种情况,所以寿命长久却不感到郁闷,生命短暂却不企盼长寿,这是因为知道时间的推移是不会停止的;洞悉事物有盈虚的规律,所以得到了并不高兴,失去了并不忧愁,这是因为知道得与失的时运是没有常规的;明了生与死犹如一条没有阻隔的平坦大道,所以活着也不觉得高兴,死了也不认为是祸患加身,这是因为知道终了和开始是不固定的。计算一下人所知道的知识,远远不如他所不知道的知识多,他生存的时间,也远远不如他不在人世的时间长。用事物的极小去穷尽事物极大的境域,所以内 心迷乱而不能有所得。由此看来,又凭什么知道毫毛的末端足以确定为极细小的端倪呢?又凭什么知道天与地足以穷尽极大的境域呢?” 【评析】《秋水》属《庄子》外篇,是取首句中二字为题,阐述了认知与价值判断的相对性。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七问七答,为文章的主体;第二部分分为六节,文意不相连,疑为庄子后学仿作或羼入者;或有学者把《秋水》全篇划分为七章。 《庄子·秋水》共分七章,本文选自第一章(此章又分七节)中的前两节。这一部分通过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形象地阐述了小、大之辨及其不确定性,得出人类认知与价值判断具有相对性的认识,进而引出对得与失、生与死泰然处之的生存哲学。 文章一开始就以精练的笔墨,传神地描绘了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的壮观景象,由此自然而然地引出河伯骄傲自满的情绪。接着又从东流入海的河伯的角度,描绘了北海的浩渺无边,由此又引发出河伯惭愧和望洋兴叹。此段文字简洁概括,极尽行云流水之妙,而北海若的议论也就自然而然地展开。 北海若以“井蛙”、“夏虫”、“曲士”三个比喻精辟地说明了人的认知判断总是受生存环境限制的道理;又以“礨空之在大泽”、“稊米之在大仓”、“毫末之在马体”三个对比鲜明的比喻,形象地阐明了小大之别。 当河伯在解除了盲目自高自大的成见、随即又陷入小不及大的新成见时,北海若又从“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四个方面阐述了相对主义的时空观和变化观,并从这一自然哲学的认识,又得出“小而不寡,大而不多”、“遥而不闷,掇而不跂”、“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生而不悦,死而不祸”的超脱旷达的人生哲学,充分体现了庄子哲学天人贯通的循环往复性。文中所说“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与《养生主》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之论如出一辙,这一见解告诉我们,在无限深邃的知识面前,在无始无终的宇宙面前,人类应有清醒的自我认识并保持谦逊的态度。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韩非子》所用寓言数量最多,其次是《庄子》,《孟子》以寓言说理只是偶尔为之。但《庄子》的寓言往往以超常乃至怪异的想象,构想出超乎寻常的人物和世界,再以汪洋恣肆、天马行空般的文风来表达其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这些在《秋水》一文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学过程(续):板书设计:讨论、思考题、作业: 1.庄子为什么喜欢用寓言故事来阐述其哲学思想? 2.庄子是如何论述人的认知会受到其生存环境限制的? 3.庄子是如何论述小大之别、告诫人们不要盲目自大的? 4.庄子是如何论述其相对主义的时空观和变化观的? 5.请简述对“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这句话的认识。参考书目:后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