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案编 号:16课时安排: 1 学时 教学课型:理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实践课□ 其它□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十六讲 楚辞教学目的要求(包括知识与能力两个方面): 知识掌握:学习“楚辞”诗歌体裁 能力掌握:理解诗人屈原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难点:学习浪漫主义风格教学方式、手段、媒介:多媒体展示、课堂讨论教学过程:(含引入新课、中间组织教学以及如何启发思维等) 楚 辞 屈原简介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国贵族。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提倡“美政”。在他的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屈原虽忠心事怀王,却屡遭排挤,并被流放。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再度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楚辞体”的创立者。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屈原伟大的爱国主义形象,是光明和正义的化身,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他高尚的政治情操和理想,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壮怀激烈的气节和风骨,融注着我们民族伟大而悠久的历史精神,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无穷力量,也展示了作者强烈的爱憎和战斗的革命风格。 楚辞是战国时流行于楚国的具有浓郁楚文化色彩的一种诗歌体裁,是中国古代诗歌两大源头之一,是浪漫主义风格的代表,对我国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1]之多艰。——屈原《离骚》 【注释】[1]民生:人民的生计。 【译文】我长叹一声啊,止不住那眼泪流了下来,我是在哀叹那人民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 【评析】虽然屈原是楚国贵族,且身为士大夫,可他在流放期间对劳动人民有深入接触,他深感于人民的痛苦处境,所以,在他的诗歌里常有忧国忧民的诗句。这句话就表现了他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1]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注释】[1]九死:九,指数量非常多。与“万死”意思相同。 【译文】只要合乎我心中美好的理想,纵然死掉九次我也不会懊悔。 【评析】该句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他的理想是抗击强秦的侵略,维护楚国的独立,实行清明的政治。诗人为实现理想,虽九死而无一生,也是他心甘情愿,始终不悔。这种精神,影响了世世代代的国人。 3.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1]。——屈原《离骚》 【注释】[1]惩:受戒而止,引申为威胁住。 【译文】百姓过日子各有所喜好的事情,我独自爱修养习以为常。即使肢体被分解我也不改变思想,难道我的心会因受打击而变样! 【评析】诗人在政治上遭遇挫折之后,经历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重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在理想与现实,进取与退隐的尖锐对立中,更加坚定地作出了自己的选择。 4.路曼曼[1]其脩[2]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注释】[1]曼曼:通“漫漫”。路很长的样子。[2]脩:同“修”,长。 【译文】前面的道路遥远而又漫长,我要上天入地到处去追寻理想。 【评析】该句体现了屈原这位至清的浪漫主义诗人的求索精神。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漫漫人生路,需要认识的事物太多,学无止境!我们惟有不断努力地去探索、学习。 5.身既死兮神以灵[1],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九歌·国殇》 【注释】[1]灵:灵验、显灵,精神不死的意思。 【译文】身体虽然已死亡,精神却将永恒;您的魂魄定为鬼中的雄杰! 【评析】这里赞颂的是为国而战死的将士。在任何的时代,他们都是最值得悼念和颂扬的。 6.鸟飞反[1]故乡兮,狐死必首丘[2]。——屈原《九章·哀郢》 【注释】[1]反:通“返”。[2]首丘:头向着山丘。 【译文】鸟飞(千里)最终回到自己的老窝,狐狸死时头总是朝着它生长的山丘。 【评析】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郢,诗人作诗哀悼。这两句诗于哀惋中流露了对故国的眷恋,诗中向故乡寻觅栖息之所的飞鸟和即使死去也要把头颅朝向自己洞穴的狐狸,就是诗人自己的化身。这里用比喻的形式表达了诗人绝不背弃故国,最终要返归故国的决心;后用来表达人们对故国故土的思念之情。 7.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1]有所不逮[2],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屈原《卜居》 【注释】[1]数:卜卦所得的卦数。[2]逮(dài):及,达到。 【译文】所谓尺有不足的地方,寸也有长处;世间万物有不足的地方,智者有不能明白的问题;卜卦有算不到的事,神灵有不通的时候。您(还是)按照自己的心意决定您自己的行为(吧)。 【评析】该句是屈原问卜(即占卦,迷信者用以推断吉凶,解决疑难。)于郑詹尹,郑詹尹听完屈原的申述后对屈原所说的话。意思是事物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重要的是要有自己所用的地方。 8.世溷[1]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2]为轻;黄钟[3]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屈原《卜居》 【注释】[1]溷(hùn):混浊。[2]钧:古代重量单位,合三十斤。[3]黄钟:十二音律之一,声调最宏大响亮。这里指符合黄钟律的钟。 【译文】现在的世道混浊不清:蝉翼被认为重,千钧被认为轻;黄钟被毁坏丢弃,瓦锅被敲打发出雷鸣般的声音;谗言献媚的人占据高位,气焰嚣张,贤能的人士却只能默默无闻。 【评析】这是屈原对当时混乱时代缺乏公平的控诉,虽然屈原提出的问题得不到解答,但他义无反顾的爱国热忱始终感动着我们,他不肯与世浮沉的高尚人格依然在影响着我们。他的忠魂烛照千秋,永不熄灭! 9.举[1]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渔父》 【注释】[1]举:全。 【译文】世人都被污染,唯独我一人清白;众人都已醉倒,唯独我一人清醒。 【评析】这两句诗既体现了诗人异乎寻常的人格,同时也揭示了他因此而遭受摧残的原因。人很难改变世界,但也不能没有原则地随波逐流,要明明白白地生活着。 10.沧浪[1]之水清兮,可以濯[2]吾缨[3]。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渔父》 【注释】[1]沧浪:水名,在今湖南武陵一带。[2]濯:洗。[3]缨:系在脖子上的帽带。 【译文】沧浪江的水清澈啊,可以洗我的冠缨;沧浪江的水混浊啊,可以洗我的脚。 【评析】屈原被放逐后,在和渔父的一次对话中,渔父(打渔的老人。父,楚地对老人的尊称)劝他不要“深思高举”(深思,指认识清醒;高举,指行为高出世俗),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渔父便唱出了上面的几句歌。在渔父看来,处世不必过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混浊,则可与世沉浮。至于“深思高举”,落得被放逐的境地,则是大可不必的。屈原和渔父的谈话,表现出了两种处世哲学。 11.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1]将愁苦而终穷。——屈原《九章·涉江》 【注释】[1]固:必,一定。 【译文】我不能改变志向去顺从世俗啊,当然难免忧愁痛苦穷困终生。 【评析】该句传达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政治理想与抱负,他觉得一颗高尚的爱国情操要远高于因为附和国君与流俗而带来的财富和地位,如果他违背了自己的原则,他将因此痛苦愁闷。屈原一再强调自己始终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如此,才更值得我们去崇敬、纪念。 12. 悲哉,秋之为气[1]也!萧瑟[2]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 【注释】[1]气:气候,古人认为秋气即杀气、阴气。[2]萧瑟:风吹草木的声音。 【译文】悲凉啊,这秋天的气息!萧瑟的秋景啊,草木都枯萎而凋败。 【评析】该句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悲秋之祖”,开启了中国文人“悲秋”的传统。宋玉之后,对秋的感伤咏叹之辞便绵延不绝。 13.东家之子[1],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2]则太赤。——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注释】[1] 东家之子:东边邻家的女儿。[2] 施朱:涂烟脂。 【译文】东家那位小姐,(身材)若增加一分则太高,减掉一分则太娇小;(面色)若涂上脂粉则嫌太白,施加朱红又嫌太赤。 【评析】这是恰到好处的最典型例子,指出了美的一个简单标准。 14.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1]。——屈原《九歌·少司命》 【注释】[1]相知:知己,好朋友。 【译文】悲伤莫过于活生生的别离,快乐莫过于新结交了知己的好朋友。 【评析】喻指诗人慨叹自己没有新相知的欢乐,却有与妻子家人生别离的悲苦。后用以描述有情男女新相知的快乐和分别的痛苦。 15.其曲弥[1]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注释】[1]弥:更加,越发。 【译文】乐曲的格调越高雅,能跟着唱和的人就越少。 【评析】成语“曲高和寡”即出自这句话,表达了宋玉不为人知的苦闷,同时也隐喻了君子不与小人同日而语的崇高情怀。旧指知音难得,现多含讽刺意味,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很少。 16.新沐[1]者必弹冠,新浴[2]者必振衣。——屈原《渔父》 【注释】[1]沐:洗头。[2]浴:洗身体。 【译文】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尘埃。 【评析】干净的身躯怎么能穿着不洁净的衣裳呢。为人应不同流合污,要保持纯净、纯洁。 17.日月忽其不淹[1]兮,春与秋其代[2]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3]之迟暮。——屈原《离骚》 【注释】[1]淹:停止。[2]代:更替。[3]美人:代指楚怀王。 【译文】太阳与月亮互相交替,未尝稍停,春天与秋天相互替代,永无止境。想到花草树木都要凋零啊,便担心美人也会渐渐衰老。 【评析】岁月无情,流年似水,人终究躲不过时光的暗流。不经意间,年事渐长,白发满鬓,壮志难酬、功业未就的痛苦便会油然而生。我们应懂得去珍惜那匆匆的时光和美好的青春,在岁月的波里激起属于自己的那朵朵浪花,在时间的河里找寻到自己理想的彼岸。句中,美人迟暮的成语,尽显了屈原对前途的焦虑和担心。 18.青云衣兮白霓裳[1],举长矢兮射天狼[2]。——屈原《九歌·东君》 【注释】[1]裳(cháng):古代指下衣。(古人穿的遮蔽下体的衣裙,男女都穿,是裙的一种,并非裤子。)[2]天狼:指天狼星,属于二十八星宿的井宿,是冬季夜空里最亮的恒星,位东南,主侵掠。 【译文】(东君)穿着青云的上衣,白霓的下裳,搭起弓箭射向天狼星。 【评析】作者在此塑造了为人类带来光明的日神(东君)的英雄形象:他举起长箭去射那贪虐残暴欲霸他方的天狼星,以防灾祸降临人间。对东君英雄主义的赞扬表现出作者御寇强国的期待。 19.杂申椒与菌桂[1]兮,岂惟纫夫蕙茝[2]?——屈原《离骚》 【注释】[1]申椒:即花椒;菌桂:香木名,桂的一种,白花,黄蕊。[2]蕙茞(chǎi):蕙,又名薰草,气味如同蘼芜。茞,香草名,与芷同。 【译文】兼容申椒和菌桂,岂止是兰蕙和白芷可作佩戴? 【评析】屈原对申椒、菌桂、蕙、茞这几种香草都是喜欢的。这些香草具有丰富内涵的意象:一是表明屈原追求的美好事物品格高洁,屈原佩戴它们,就是象征他的品德高尚;二是用以比喻贤臣。 20.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1]?——屈原《离骚》 【注释】[1]淹留:停留。 【译文】时世纷乱而变化无常,我又怎么可以在这里久留。 【评析】心忧国事的作者不甘心长期待在流放之地,他沉溺在悲天悯人的伟大情感之中,也沉溺于对自己理想的执著守护之中。 21.嫋嫋[1]兮秋风,洞庭波[2]兮木叶[3]下。——屈原《九歌·湘夫人》 【注释】[1]嫋嫋(ni o):微风吹拂的样子。[2]波:起波浪。[3]木叶:树叶。 【译文】凉爽的秋风轻轻吹拂,洞庭泛波落叶飘零。 【评析】该句之所以著名,是因为作者创造出了“木叶”这一为历代诗人笔下钟爱的意象。“木叶”带来了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描绘出一幅秋风微拂、湖泊清泛,万木叶落的秋天图景,有着美丽凄婉、如梦如幻的意境。 22.余处幽篁[1]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2]。——屈原《九歌·山鬼》 【注释】[1]篁:竹林。[2]后来:迟到,来晚了。 【译文】我身处在幽深竹林终日不见天,道路艰险难行独自来迟。 【评析】该句以装扮成倩丽山鬼模样的女巫,入山迎接神灵而不遇的情状,表现了世人虔诚迎神以求得福佑的思恋之情,渲染出压抑低沉的气氛,真切地表现了山鬼的孤独以至于绝望之情。也隐含着作者对楚王和佞臣的怨恨和鞭挞。 23.苟余心之端直[1]兮,虽僻远其何伤?——屈原《九章·涉江》 【注释】[1]端直:正直。 【译文】如果我的心真的端方正直,即使(被放逐到)偏僻荒远(的地方)又有何妨。 【评析】这是年迈的作者在被放逐的途中,历经曲折艰险而顽强发出的斗士般的呐喊,并表达出对祖国的无限依恋——只要心怀祖国,无论身在何方。 24.善[1]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2]。——屈原《九章·抽思》 【注释】[1]善:美德。[2]虚作:靠虚假产生。 【译文】美德不会从外部得来,名声不能靠虚假获得。 【评析】好的德行要靠自己的努力得到,要努力学习,加强自身的修养。屈原的告诫,也指出了人的发展要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之上。教学过程(续):板书设计:讨论、思考题、作业: 1.屈原在《离骚》中一再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不与“党人”调和妥协。请简单评述他的这种态度。 2.你如何评价屈原的求索精神? 3.你是如何认识“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这句话的?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简述。参考书目:后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