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案编 号:14课时安排: 1学时 教学课型:理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实践课□ 其它□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十四讲 战国策教学目的要求(包括知识与能力两个方面): 知识掌握:认识国别体史书 能力掌握:理解《战国策》的哲学思想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战国策》的哲学思想 难点:用寓言阐述道理教学方式、手段、媒介:多媒体展示、课堂讨论教学过程:(含引入新课、中间组织教学以及如何启发思维等) 战 国 策 《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末年刘向编订定名,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所记载的历史,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1.众庶[1]成强,增积成山。——《东周策》 【注释】[1]庶:指平民百姓。 【译文】很多平民聚在一起也可以很强大,很多土累积在一起可以形成山。 【评析】不要忽视平民的力量。成功需要注意条件的积聚。 2.行百里者,半于九十。——《秦策》 【译文】走了九十里,还只相当于百里路的一半。 【评析】干事情越接近完成时会越艰难、越关键。很多人有了目标却很难坚持下去,就会半途而废。 3.见兔而顾[1]犬,未为晚也;亡[2]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楚策》 【注释】[1]顾:回头看。[2]亡:丢失。 【译文】看见兔子才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评析】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关键是要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当然,最好是提前就做好准备,未雨绸缪。 4.前事不忘,后世之师[1]。——《赵策》 【注释】[1]师:榜样,教训。 【译文】记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的借鉴。 【评析】要记取教训,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5.以地事秦,譬犹抱薪[1]而救火也,薪不尽,则火不止。——《魏策》 【注释】[1]薪:木柴。 【译文】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着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 【评析】用错误的方法去消弭灾祸,只会使灾祸更加严重。 6.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1]以当虞[2]。——《齐策》 【注释】[1]贞正:坚贞端方。[2]虞:同“娱”,安乐。 【译文】晚点吃饭(等饿了再吃)就会觉得美味,安稳而慢慢地走路,足以当作乘车,不求有多好,只要没做错什么并不比权贵差,清静无为,纯正自守,作为最喜欢的娱乐。 【评析】保持生命本来的面貌,保持自己的心灵的纯净。快乐,原来是如此简单。 7.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赵策》 【译文】天下的士人所看中的,是替人排忧解难,排解纷乱而不收取任何报酬。 【评析】了解了这句话,我们应该学习说出这句话的义士——鲁仲连,学习他弃金钱如粪土,视富贵如浮云的爱国、清廉、仗义的高尚德操。 8.狡兔有三[1]窟,仅得免其死耳。——《齐策四》 【注释】[1]表示多次或多数。 【译文】狡猾的兔子有三个窝,仅仅是为了逃避死亡罢了。 【评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做事要考虑周全。 9.风萧萧兮[1]易水[2]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燕策》 【注释】[1]兮:语气词,呵。[2]易水:古水名,源出河北省易县,是当时燕国的南界。 【译文】风声萧萧地吹呵,易水寒气袭人,壮士在此远去呵,不完成任务誓不回还。 【评析】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世代流传,从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勇士视死如归的英雄豪迈之气。 10.人之有德[1]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魏策》 【注释】[1]德:恩惠、恩德。 【译文】别人对我有恩惠,我不应忘记;我对别人有恩惠,却不应老放在心上。 【评析】对别人给予的帮助和支持,要常怀感恩;自己给予别人一点帮助或一点好处便念念不忘,动辄重提,会为人所不齿。 11.善作[1]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燕策》 【注释】[1]作:同“做”。 【译文】会做事不一定就可以做成功,有一个好的开头也不一定就会有好的结果。 【评析】所谓人算不如天算,事情成功与否的影响因素很多,因此不要经常对结果有着过高的期望。 12.愚者暗[1]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赵策》 【注释】[1]暗:昏昧,愚昧;不明白。 【译文】愚昧的人对于已经成了的事实还昏昧不明,聪明的人则在事情还没有萌发的时候就已有所察觉了。 【评析】生活中智慧与愚昧虽没有大是大非的区别,但两者还是可以很清楚地从很多方面进行界定的。努力做个智者吧! 13.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1]者,务博其德。三资[2]者备,而王随之矣。——《秦策》 【注释】[1]王(wàng):成就王业。与下句王字相同。[2]三资:三个条件。 【译文】想使国家富有,务必扩充土地;想使军力强大,务必使百姓富足;想要建立王业,务必广施德政。具备这三个条件,王业即可随之建立起来。 【评析】成功要一步一步地来,不要试图一口吃个胖子,要先做一些力所能及,能够得到实际利益的事情。基础性的行动会为目标的实现积蓄根本的潜力和能量。 14.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1]也,不洁其名。——《燕策》 【注释】[1]去:离开(国家),指遭到驱逐。 【译文】古时的君子,在与人绝交时,不会说自己的长处,而揭别人的短处;忠臣在离开国家(遭驱逐)时,不会(刻意)澄清(自己无罪)以保持名誉(而让君主在道义上处于不利地位)。 【评析】不伤害别人,不互相伤害,不失为君子之风。我们可以从说出此话的乐毅那里得到很多的启示。 15.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1]知之士,名成而不毁[2],故称于后世。——《燕策》 【注释】[1]蚤:同“早”。[2]毁:败坏,毁坏。 【译文】贤明的君主,功劳建立后,就不让它废弃,所以载入史册;有先见之明的人,成名后绝不让它败坏,所以被后世称道。 【评析】功成不必身退。要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6.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1]。——《赵策》 【注释】[1]容:作动词,修饰、打扮。 【译文】男人愿意为赏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人献出生命,女人愿意为欣赏、喜欢自己的人精心妆扮。 【评析】古代侠士,全不像今人“鸟为食亡、人为财死”。他们对人生价值的衡量完全以精神为标准,其人生也甘为一些理念、原则而执著追求甚至献身牺牲。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明白做人的道理、人生价值的真正所在,不断陶冶、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有浩然正气,使自己的人生价值有高于物欲和世俗的升华和辉煌。 17.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岂人主[1]之子侯则必不善乎?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2]多也。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赵策》 【注释】[1]人主:指国君。[2]重器:泛指珍宝。 【译文】做父母的疼爱子女,就要为他们考虑周到、长远。从现在往前数三代,直到赵建国时,赵国每一代国君的子孙受封为侯的,他们的后嗣现在还有存在的吗?难道人君的子孙封侯的就一定都不好吗?这是由于他们地位显贵而没有功勋,俸禄优厚却没有劳绩,并拥有大量的贵重宝物。国君的儿子是国君的亲骨肉,尚且不能依靠没有功勋而处于显贵地位,没有劳绩而得到优厚俸禄,坐拥大量金玉财宝,更何况做臣子的呢! 【评析】我们不能只躺在父母、前辈的功劳簿上。要建功立业,做出成绩,如此才能立足社会,实现价值。 18.夫市[1]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魏策》 【注释】[1]:街市。 【译文】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的有老虎了。 【评析】对人对事不能以为多数人说的就可以轻信,而要进行多方面考察,并以事实为依据作出正确的判断。 19.夫贵不与富期[1]而富至;富不与粱肉[2]期而粱肉至;梁肉不与骄奢期而骄奢至;骄奢不与死亡期而死亡至。——《赵策》 【注释】[1]期:期待,追求。[2]粱肉:指精美的饭食。 【译文】人已经尊贵了,不去追求富裕,富裕也会到来;已经富裕了,不去追求美味佳肴,美味佳肴也会到来;已经享受了美味佳肴而不去追求骄奢,骄奢也会到来;生活骄奢而不去追求死亡,死亡也会到来。 【评析】事物之间存在复杂的条件关系,事物的发展也很难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生活中因此会有时常的迷惑。要警惕小事带来的不良后果,把祸患消灭在萌芽之中。 20. 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齐策》 【译文】这正像牙齿跟嘴唇的关系,没有了嘴唇,牙齿就会感到寒冷。 【评析】各相关利益体应互相关照,如果忽视了地缘上彼此之间的利害关系,国家之间、朋友之间不互相帮助,那么其邻国、亲朋就会受损,而他们的今天可能就是你的明天。正所谓“唇齿相依”。教学过程(续):板书设计:讨论、思考题、作业: 1.你是如何理解“行百里者,半于九十。”这句话的,请简述。 2.有人说“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这句话所阐述的道理已经过时了。你是如何认识的? 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的是哪个人物,你对他有怎样的评价?请查阅资料加以评述。 4.简述《战国策》人物形象塑造的文学性。参考书目:后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