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国学概述 教案 (表格式)《国学经典释译(第二版)》(高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讲 国学概述 教案 (表格式)《国学经典释译(第二版)》(高教版)

资源简介

高等教育出版社
《国学经典释译》
(第二版)
教案
编 号:01
课时安排: 1 学时 教学课型:理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实践课□ 其它□
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一讲 国学概述
教学目的要求(包括知识与能力两个方面): 知识掌握: 国学的含义 能力掌握: 学习国学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国学的发展历史 难点: 国学热的原因及意义
教学方式、手段、媒介:多媒体展示、课堂讨论
教学过程:(含引入新课、中间组织教学以及如何启发思维等) 概述 一、 什么是国学 “国学”,顾名思义,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 国学,是研究我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学问,包括哲学、史学、文学、考古学、中医学、语言文字学等方面。(见《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国学,犹言国故,指本国固有的学术文化。(见《辞海》) 狭义的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广义的国学指的是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书画、音乐、数术、医学、星相、建筑等。 单纯地说国学,乃独指经、史、子、集部的语言文字经典的训诂学问。自西学东渐、文化分流转型以来,为区别于西学,时人把我国的“六艺”“五术”诸子百家统称为“国学”。 中华国学的宗旨,乃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国学应包括诸子百家、六艺、五术之说。其中诸子百家,包括儒、释、道、刑、名、法、墨等各家,是“为天地立心”之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乐、射、御,称为“大艺”(是古代贵族从政必具之术,贵族子弟在太学阶段要深入学习),书与数称为“小艺”(是民生日用所需之术,是古代“小学”阶段的必修课),六艺是“为生民立命”之术;五术,是“为往圣继绝学”“究天人之际”的学问,包括“山、医、卜、命、相”等。 国学就是中华先知、先贤为本民族创造的中华学术文化,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智慧精髓。国学是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学问,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立国建国的学问,也称为中国历史传统文化。 二、 何谓国学经典 我们常说的国学经典,主要是指“四书五经”,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其他的还有《老子》《庄子》《墨子》《荀子》《史记》《战国策》《国语》《楚辞》《三字经》《弟子规》等。 三、国学的发展历史 国学始于伏羲、黄帝,经夏、商、周三代的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达到了一个巅峰,即百家争鸣,其中儒家、道家的学说是最高的代表。 公元1世纪前后,佛教传入中国,儒、道、释三家经过碰撞,到唐、宋时期逐步实现了融合统一,是国学的又一次大发展。但是,国学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是一次严重的毁灭;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是一次很大的挫伤;新文化运动的“全盘西化”和“打倒孔家店”,是一次否定;20世纪60、70年代,“文化大革命”掀起的“破四旧”“全民批孔”运动,使国学又一次遭受了毁灭性打击,国学一度式微。 “文革”结束后,国人的思想学术文化自由逐步恢复,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的空间逐步扩大。20世纪90年代“国学”热再次掀起,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进行重新定位的良机。 现在,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国学正获得它的新生和发展,进入了春天。 当代中国的国家和民主制度日益完善,振兴国学、弘扬传统文化,是国民的自觉意识,学习国学已经成为全民族的共识。因此,国学必然会有一个全面的、长期的、蓬勃的发展。 四、 出现“国学热”的原因 第一,当今的世情。当今世界,尤其是西方国家,物质文明已经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也有了高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按说人们应该快乐了、幸福了。可是不然,一些人反而感到郁闷、压抑、迷惑,失去了快乐感、幸福感,甚至失去了人生前进的方向,灵魂找不到归宿,以致走向暗路,跌入深渊,社会价值取向歧乱。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精神文明的发展落后于物质文明的发展,两者不相匹配。很多人自私自利,不讲孝道,无诚信,不讲良心,害人害己,唯利是图,追名逐利,不择手段,六亲不认,不讲责任,忘恩负义。于是,一些人在物质力量的冲击下,陷入了物欲横流之中不能自拔,不能驾驭已有的物质财富,思想走向了迷途。为解决这些问题,有识之士便把目光投向了国学,希望从中受到启发、找到灵感、找到借鉴。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意见中指出: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就是国情。于是,我们的国学被重新评价,重新发现它的现代价值。 第二,提升精神文化修养的需求。在物质文化达到一定程度后,人们便要求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自己的精神文明程度,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以便更好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身,以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和享受。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便向国学汲取营养。 第三,国学的特质所决定。 (1) 国学的精髓是贵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因此,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 国学的精髓是尊道: 尊天道、尊地道、尊人道,天道、地道、人道合一,天人合一,回归自然,人和自然浑然一体。这是人的一种极高的精神境界,它适宜人的处世生存。 (3) 国学的精髓是尚和: 和气,和合,中合,和谐,和平,和为贵。中华文化的社会观是追求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整个人类和谐,是希望建设一个和平、和谐、共存的世界。这符合全人类的利益,应是整个人类发展的目标。 (4) 国学的精髓是悠久、博大: 五千年的丰厚文化,是人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在这种博大深厚的文化里,人们可进可退,可上可下,可以入世,也可以出世,给人们的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第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一个强大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必须要有与之相匹配的伟大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存在的精神支柱和心理纽带,这条纽带断了,这个民族也就消失了。学习国学,振兴国学,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从根本上说是中华民族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五、 学习国学的目的 我们学习国学,从小处看,能升华个人的思想境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使自己获得精神解放,生活得更加快乐幸福,走向辉煌的人生。从大处看,是为了促进和保证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和谐安定、民族团结、世界和平。国学教育,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学习国学的目的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使人们养德、行孝、仁爱、和谐、尽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六、 学习国学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我们学习国学,应该做到: 吸取其精华,结合现实,创造新的文化,指导社会实践。我们对待国学的正确态度应当是: 师古而不泥古,师古而不复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芜取菁、去伪存真。唯其如此,才能使国学得以发扬光大,使其在加强国民思想道德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发挥积极的、应有的促进作用。 我们学习国学,应当立足于从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寻求启迪,为建设共有精神家园提供服务;以博大的襟怀、坦荡的气魄,使今天的国学成为一个开放的文化体系,充分汲取和借鉴世界现代文化中的精华成分,给国学注入新的内涵;同时,在世界文化多样化的背景下,还要注意不张扬狭隘的民族主义,致力于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使之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加以集成和光大。力求用创新意识和与时俱进的当代精神,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待国学,避免陷入单纯复古的泥淖。 儒家文化认为,人要先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然后才能做一个有知识的人。道德和学识是使人获得声望和地位的来源。 愿我们共同行动起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读国学经典,传中华文化,做时代先锋”,努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中华文明的传人! 七、 学习国学的重大意义 第一,国学能够为现代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思想营养。 第二,国学能够满足建立和谐社会的需求,并为其提供重要的文化资源。 第三,国学能够为当代中华文明的崛起提供重要的支撑力量。 第四,国学能够为21世纪新的人类文明建构做出重要的贡献。
教学过程(续):
板书设计:
讨论、思考题、作业: 1. 什么是国学? 2. 何谓国学经典? 3. 国学的发展历史如何? 4. 国学复兴的原因是什么? 5. 简要叙述学习国学的意义。
参考书目:
后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