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案编 号:05课时安排: 3学时 教学课型:理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实践课□ 其它□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五讲 孟子教学目的要求(包括知识与能力两个方面): 知识掌握:孟子论性善、行为、教育 能力掌握:理解实践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理解孟子思想 难点:提高认识勇于实践教学方式、手段、媒介:多媒体展示、课堂讨论教学过程:(含引入新课、中间组织教学以及如何启发思维等) 孟子 《孟子》简介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关于其作者,历来有不同看法,但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孟子与万章、公孙丑师徒一起记述的,而主要作者是孟子本人。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今山东邹县东南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被称为“亚圣”。《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它比《论语》又有明显的发展。《论语》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篇正文参考金良年撰《孟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一、 论 性 善 1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1]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2]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注释】[1]良能:与生俱来的能力。下句“良知”解法同此。[2]孩提:指两三岁的儿童。 【译文】孟子说:“人不用学习就有的能力,是良能;不用思考就知道的,是良知。两三岁的小孩子没有不知道亲爱他父母的,等到他长大,没有不知道尊敬他兄长的。亲爱父母是仁,尊敬兄长是义。没有其他原因,因为这两种品德是通行天下的。” 【评析】出自《尽心》(上·一五)。四端是孟子性善说的基础,是人与非人的区别所在,与四端相应的是仁、义、礼、智四德。然则四端从何而来?依孟子所言,四端犹如人的四肢,是生来就有的,不是后天加上去的。本章所说的不须经过后天学习、思虑的天赋本能(良知良能),亦即孟子性善说里的四端。这只是善的萌芽,还不是善的完成,善的完成有待后天的扩充。 儒家肯定人与人之间必有某种适当关系,再由此界定伦理上的道德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直接的是家庭中的亲子关系与手足关系,这两种关系正是“孝”与“悌”的基础。孟子此章特别说明孝悌是每一个人的良知良能,是不经学习就能行,不经思虑就能知的。小孩子的生命经验极为单纯,完全依赖父母的照顾和兄长的呵护成长,所以等到年龄稍长,自然对父母孝爱,对兄长尊敬。 行孝守悌,可说是十分自然的事,并不须用尽脑力去学习,有子曾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人如蒙蔽本心,不孝不悌,必然无法立身处世。反之,如果人人都能扩充良知良能,那么家庭自然和谐圆满,社会自然和谐安定。 2孟子曰:“自暴[1]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2]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3]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4],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5]也;义,人之正路[6]也。旷[7]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注释】[1]暴:犹“害”,糟蹋的意思。[2]弃:抛弃。[3]非:诋毁。朱熹《孟子集注》:“非,犹毁也。”[4]居仁由义:存仁行义。居,居心、存心。由,行。[5]安宅:可安居的住宅。[6]正路:正大的道路。[7]旷:空。 【译文】孟子说:“自己戕害自己的人,不能同他有什么话说;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同他有所作为。说话诋毁礼义,这叫自己戕害自己;自身不能守仁行义,这叫自己抛弃自己。仁是人们最安全的住所,义是人们最正确的道路。空着安全的住所不住,舍弃正确的道路不走,真可悲啊!” 【评析】出自《离娄》(上·一〇)。仁是指一个人内在的真实德性,这种德性是与生俱来的,“有天理自然之安,无人欲陷溺之危”。人总要经常保有它、顺着它,心才会安稳踏实,这就叫作“安宅”。义也是一个人内在真实的德性,是待人处世的准则,“乃天理之当行,无人欲之邪曲”。人必须遵此而行,才能在这世上与人和乐相处,共成一体,这就叫作“正路”。这“安宅”与“正路”是人的心原本所具有的,只要顺着去做,就能使自己的人生成为真实有意义的存在,但是有很多人漠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情而弃之不顾,白放着人生美好的大道而弃之不行,结果徒然使自己陷溺于冲突矛盾、痛苦迷惑之境,这不是很悲哀吗?这些人就是“自暴自弃”的人。对自暴自弃的人,跟他说什么话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他不信仁义,所以也就“言非礼义”;跟他一起从事事业也不能成功,因为他不能“居仁由义”,处处都会和社会环境相冲突。像这样不能居于“安宅”、行于“正路”的人,真是可哀。其所以如此,乃是自放其良心,不能存养善性的缘故。 人生在世,父母是我们最好的保护者,老师是我们最好的指导者,听从父母或老师的指引,就是属于“居仁由义”的事,但是有些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往往无视于仁义,到头来成为问题青少年,这不是很悲哀的事吗?读了此章,真要好好思考反省啊! 3孟子曰:“仁,人心也[1];义,人路也[2];舍其路而弗由,放[3]其心而不知求[4],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注释】[1]仁,人心也:仁,是人人固有的爱人之心。[2]义,人路也:义,是人人应该走的大路。[3]放:亡失、丢失。[4]求:寻找、找回。 【译文】孟子说:“仁是人的心,义是人的路。放弃正路不去走,丧失了良心不去寻找,太可悲了!人丢了鸡犬,都知道去找,良心丢了却不知去找。治学问的道理没有别的,就是把丧失了的良心找回来就行了。” 【评析】出自《告子》(上·一一)。孔子的道德总概念是“仁”,孟子则开展为“仁、义、礼、智”四项,四项之中,孟子尤重仁、义,认为仁、义之心是人的良心本性,一切道德的培养要依乎仁、义来发展。孟子说仁是人心,是人之安宅;义是人路,是人之正路。做学问如果不依仁、义,所学得的只是外在的知识。试看有些知识分子学问渊博,但是枉法坏纪,作奸犯科,这种学问要了又有何用?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真是一语中的。学问之道最重要的是把丢失的仁、义之心找回,然后掌握住这颗心,无论进德修业,或是待人处世,都不至于有所缺失。 “求放心”,就是求其本心,也就是仁、义之心。能守住仁、义之心,不让它丢失,这是存养的学问;胡思乱想会丢失仁、义之心,因而必须时时警惕谨慎,这是慎独的学问;心已丢失而把它找回,这是善于反省的学问。 4孟子曰:“养心[1]莫善于寡欲[2]。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3]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注释】[1] 心: 指人类本有的善心。[2] 寡欲: 减少私欲。寡,少,此处作动词用。欲: 口、鼻、耳、目……的欲望。[3] 不存焉者: 本性不存于心的情况。焉,代词,指“心”。者,代词,指“情况”。 【译文】孟子说:“养心的方法,没有比尽量减少欲望更好了。那些平素欲望少的人,尽管也有失去本心(即天生的善性)的,但为数很少;那些平素欲望多的人,尽管也有能保存本心的,但为数也很少。” 【评析】出自《尽心》(下·八一)。人类与外在的事物相接触,就会产生形形色色的欲望。面对物欲横流的危机,孟子提出了解决之道。孟子主张人类应该减少欲望,节制私欲。寡欲的效果,在于减少外物的诱惑,进而彰显善良的本心,使我们的生命超越生理的层次,提升到义理的境界。孟子相当含蓄地指出: 一个人要是能寡欲,就算有“义理不存于本心”的情况,恐怕也是很少吧!反之,一个人要是多欲,必然深陷物质欲望之海,无法自拔;在这样困绝的地步,还能保持本心,也是很少的。如果丧失了本心,试问人怎么能培养高尚的品格呢? 当代科技急速发展,人类的生活水准日增月进;而各种物质的享乐,更是花样翻新,诱惑世人!人心为之陷溺,良知因而蒙蔽,乱象纷呈,罪孽横行,比比皆是。比方说,汽车原是用以便利交通的,却成了某些人飙车的工具,为的只是满足一时的快感!电脑原是研究学术、改善生活的利器,却成了某些人巧取豪夺、经济犯罪的工具,为的只是满足个人的私欲!如果人人都能节制欲望,存养本心,必能以此善心,妙用科技,福国淑世,对人类有深远的贡献。 5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1]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2]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闲[3]也。” 【注释】[1]孳孳:勤勉不怠。本作“孜孜”。[2]跖(zhí):相传为柳下惠的弟弟,春秋时代的大盗,有九千名手下,横行天下,侵暴诸侯,驱人牛马,取人妇女。[3]闲(jiān):间隙也。今作“间”。 【译文】孟子说:“鸡叫就起身,孜孜不倦地行善,是舜一类的人;鸡叫就起身,一刻不停地求利,是跖一类的人。要想知道舜和跖的区别,没有别的,只在行善和求利的不同罢了。” 【评析】出自《尽心》(上·二五)。人的本性原本相去不远,后来的发展所以不同,往往是因为后天的修为不同。如果每天起来都努力行善,久而久之,心中充满了仁义慈惠,就跟舜是同类的人。相反的,每天起来想的都是牟利,久而久之,心中充满了利害猜忌,就跟盗跖没有什么分别了。 儒家认为,一个人心中的存念非常重要,只要心中存念为善,纵然平时没有表现出来,但是一遇到行善的机会,自然而然地就会表现出来。心中只想到牟利,纵然有再多行善的机会,也不肯去做。 6恻隐之心[1],仁之端[2]也;羞恶之心[3],义之端也;辞让[4]之心,礼之端也;是非[5]之心,智[6]之端也。 【注释】[1]恻隐之心:同情心。[2]端:开始。[3]羞恶之心:羞耻之心。[4]辞让:谦让。[5] 是非:辨别正确与错误。[6]智:智慧。 【译文】同情之心是仁爱的开端,羞耻之心是道义的开端,谦让之心是礼仪的开端,是非之心是智慧的开端。 【评析】出自《公孙丑》(上·六)。孔子只谈“性相近”,而孟子则直言人“性本善”,他论述人性本善,就是从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者,为仁、义、礼、智之“端”之本来立论的。他还提出,人有此四端,就好像人有手脚四体,是人本身所固有的,不假外求的。如果认为人没有此四端,就是自害其为善之道,而不愿为善。这也是孟子人性本善的理论依据。 【思考题】 1. 孟子所云“自暴自弃”,与现代人所认知的“自暴自弃”有何异同?请说出你的看法。 2. 孟子之“求放心”和现代人所说的“放心”,意义有无差别之处?试举实例以说明之。 3. 孟子主张养心寡欲,但发展经济必须刺激消费,如何在寡欲和消费之间取得平衡呢? 二、 论 行 为 1孟子曰:“君子之于物[1]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注释】[1]物:指草木、禽兽。 【译文】孟子说:“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但谈不上仁爱;对于百姓,仁爱,但谈不上亲爱。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 【评析】出自《尽心》(上·四五)。孟子的主张从人性出发,因此极为务实,不为高蹈之论。以人和外界的关系而言,孟子指出君子对草木、禽兽,有爱心而没有仁心;对于一般人,有仁心而没有亲情。君子由亲爱自己的亲人,然后扩及仁爱一般人,再扩及爱惜一切草木、禽兽,这种爱合乎人性,可大可久,因此可以在人类社会实践。同时代的墨子,主张爱无差等,很有理想性、很动人,但是却只能造成一时的狂热流行,过一段时间之后就退烧了,因为不合人性,一般人很难长期实践。唯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才符合人性,才能推己及人,做到仁民、爱物的境地。 2孟子曰:“道在尔[1],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注释】[1] 尔: 通“迩”,近。 【译文】孟子说:“道就在近处,却向远处去寻找;事情本来容易,却找难的去做。只要人人亲爱父母、尊敬长辈,天下就会太平。” 【评析】出自《离娄》(上·一一)。人世间的事,本来是很简单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人做好自己应做的事,天下就太平了。 孟子说的亲亲、长长,只是一个开端。能亲爱自己的亲人,这是仁的自然呈现;能敬重自己的长上,这是义的理性成长,再进一步扩充,当然能为国尽忠,见财思廉,待人有礼,行己有耻。 但是,有些人为了私利,会用很复杂的手段,制造出很多不诚实的事情来,一般人因为资讯有限,往往把复杂的手段误以为事情真相,于是所思所为受到误导,久而久之,把平易的道理想得深远了,把简单的事情看得艰难了。这时候,唯有直指本心,亲亲长长,在自己的地位上,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这才是正本清源之道。 3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1],自求多福。’” 【注释】[1]永言配命:永远配合天命而行。语出《诗经·大雅·文王》。永,长。言,助词。 【译文】孟子说:“爱别人却得不到别人的亲近,那就应反问自己的仁爱是否不够;管理别人却不能够管理好,那就应反问自己的管理才智是否有问题;礼貌待人却得不到别人相应的礼貌,那就应反问自己的礼貌是否到家。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检查自己。自身行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会归服。《诗经》说:‘长久地与天命相配合,自己寻求更多的幸福。’” 【评析】出自《离娄》(上·四)。外界是一面镜子,可以反映出我们的形象、作为,只是人们多半疏于拂拭这面镜子,所以看不清楚自己的缺陷。当我们关爱他人,他人却不领情时,可能是我们的内心还有不仁夹杂其间。努力治理国家,政治却不上轨道,可能是我们急功近利,思虑不够周全。以礼待人而得不到回敬,也可能是我们的恭敬还不够。 人懂得反求诸己,才能自求多福,因为只有要求自己,才能保有无限超越的可能。求诸天,天意渺渺;求诸人,人心难测,都不如反求诸己。 4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1]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2]。强恕而行[3],求仁莫近焉[4]。” 【注释】[1]万物皆备于我:万事万物之理都具备在我的身上。万物,指万事万物之理。[2]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反躬自省,而能真实无妄,是莫大的快乐。诚,真实无妄。焉,代词,指反身而诚。[3]强恕而行:努力实践推己及人的功夫。强,勉强、努力的意思。恕,推己及人。[4]求仁莫近焉:这是求仁最简捷的途径。焉,代词,指强恕而行。 【译文】孟子说:“一切我都具备了。我反躬自问,自己是忠诚踏实的,这就是最大的快乐。不懈地用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达到仁德的道路没有比这更直接的了。” 【评析】出自《尽心》(上·四)。人心是具体而微的天理,具备理解万事万物的能力,所以说:“万物皆备于我。”只要一经诚笃的反省,便能证明自己果然四端俱存,能力无穷而价值无限,所以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若能善以别人的能,激发自己的不能;更以自己的能,济助别人的不能,强恕而行,成己成物,便是仁德的表现,所以说:“求仁莫近焉。” 然则孟子是以“万物皆备于我”,说明人心愿力的宏大;以“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说明人心善端具存的事实,以及此善可以通过验证,让人欣喜莫名的经验;更以“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指陈发挥仁心功能的途径。由此看来,人心果然有善,愿力果然无穷,尽性果然快乐,行仁果然容易。 5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1]不与存焉[2]。父母俱存,兄弟无故[3],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4]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注释】[1]王天下:统治天下。王(wàng),当动词用。[2]不与存焉:不包括在内。与,音yù。焉,代词,指三乐。[3]无故:无灾患。[4]怍:愧。 【译文】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以称王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君子有三大快乐,以称王天下不在其中。” 【评析】出自《尽心》(上·二〇)。孟子言君子有三乐,第一乐乃“父母俱存,兄弟无故”,是所谓的“天伦之乐”。父母、兄弟俱在,身体健康,不遭逢事故,不是人力勉强得来的,所以君子特别珍惜,以此为至乐。第二乐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君子心地光明坦荡,行事问心无愧,所以俯仰无愧怍于天、人,而胸怀磊落、快意自得,正是君子所乐之处。第三乐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君子化育英才,为国储贤养才,共同济助天下,实现君子的理想,所以君子乐之。 至于“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以为一般人总觉得“王天下”应该是人生最大的乐事,其实那是世俗的想法。权力、财势,未必能使人感到快乐。因为一旦在位,如果是贤君,就必定是诚惶诚恐,时时以天下为念,不敢有丝毫偷安,哪有心思去享受治理天下以外的心灵之乐?如果是不贤之君,整天陶醉于权力欲的满足,无思于治国安民,终必弄得天怒人怨,不保四海,这又如何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呢?所以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6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1]。无耻之耻[2],无耻[3]矣。” 【注释】[1]无耻:没有羞耻心。[2]无耻之耻:把没有羞耻心当作是一种耻辱。[3]无耻:不会招来令人羞耻的事了。 【译文】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羞耻,把没有羞耻心当作一种耻辱,就不会招来令人羞耻的事了。” 【评析】出自《尽心》(上·六)。人不可以没有羞耻心,如果人没有羞耻心,那么什么违法败德的事都做得出来了。五代时候的冯道,年轻时其实颇有正义感,也做了不少好事。历事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代十君,在相位二十余年,自号长乐老。他在相位期间也做了不少对人民有益的事,但是因为当时的政局混乱,不管谁当皇帝,冯道都能安然当他的宰相;国家安危、皇权兴废似乎都与他无关,因此,被欧阳修、顾炎武认为是最无耻的代表。相反地,如果能把没有羞耻心当作最大的耻辱,知耻明耻,改过修弊,则可以涤除污浊,日趋清明。 7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1]之巧者,无所用耻焉[2]。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注释】[1] 机变: 机巧诈变。[2] 无所用耻焉: 没有用到羞耻心,即无羞耻之义。 【译文】孟子说:“羞耻对于人关系大极了。玩弄权术诡计的人,是到处不讲羞耻的。不认为不如别人是羞耻,怎么能赶上别人呢?” 【评析】出自《尽心》(上·七)。耻是一种促使人进步的动力。夜郎自大、自以为是的人,永远不会进步。更甚者玩弄权谋、机变之巧的人,权位在手,名利熏心,耻对他是毫无作用的。只有耻不若人的人,才会时时警惕,日进月益地奋发图强,努力迎头赶上。 清朝末年,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开展得如火如荼,满清政府实际掌握大权的慈禧太后,不但不知道以“不若人”为耻,反而一再地玩弄机变之巧,运用权谋,迫害改革分子,最后弄到列强入侵,清朝灭亡,令人嗟叹。国家政治如此,个人的道德修养也是如此。 8士未可以言而言[1],是以言餂[2]之也;可以言而不言[3],是以不言之也,是皆穿逾之类也。 【注释】[1]未可以言而言:不该交谈而交谈。[2]餂(tiǎn):同“舔”,探取,勾取。[3]可以言而不言:该挺身而出说句公道话却不说。 【译文】一个人读书,(见了地位尊贵的人)不该和他交谈却竭力巴结,这是用言语讨好别人;该站出来说句公道话却不说,这是用不说来讨好别人,这些都是扒洞翻墙一类的行径。 【评析】出自《尽心》(下·七七)。不该他说时,他却花言巧语,竭尽讨好;该他站出来说时,他又像缩头乌龟,缄口不语。这两种行为都是谗佞的表现,是想以这种方式捞到某种好处,所以孟子斥之为小偷一类的人。9天下之本在国[1],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注释】[1] 国: 此指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 【译文】天下的根本在于国,国的根本在于家,家的根本在于个人。 【评析】出自《离娄》(上·五)。孟子从阐述天下、国家(当时的诸侯国)、个人的关系出发,强调了个体的素质对家、国,对天下的重要性。家、国、天下,是由一个一个的个体组成的,没有一个一个的人,就没有家、国、天下可言。因此,人是这一切的根本。儒家特别重视个人素质的提升,强调对人的关爱和保护。这也是儒家学说的精华所在。 【思考题】 1. 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在亲亲与仁民、仁民与爱物之间,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2. 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简述原因。 三、 论 教 育 1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1]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注释】[1] 不屑之教诲: 轻视其人,而不加以教诲。屑,洁。不屑,谓不以为洁而轻之拒之,表示轻视之意。 【译文】孟子说:“教育也有多种方式方法。我不屑于教诲他,本身就是对他的教诲。” 【评析】出自《告子》(下·三六)。我国传统的教育除了知识的传授之外,还特别重视道德教育。学生的德行有了缺失,老师或者加以开导,使之迁善自新;或者施以不屑之教诲,使之深受警惕,知所悔改。今日学校教育中,若有好勇斗狠、惹是生非的学生,老师苦口婆心,三番两次地劝说、开导,却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此时或许也可试一试不屑之教诲,让这种顽劣的学生去好好想一想,老师为何不理他了?等到学生受到不屑之教诲的刺激,有所悔悟之后,再行教诲,也就比较容易改过迁善了。 不屑之教并非万灵丹,只有针对某些较为特殊的个案,或是德行方面的教育,这种不屑之教诲才能奏效。今天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在面对新时代的年轻人时,这种“不屑之教诲”更应谨慎为之。2孟子谓高子[1]曰:“山径之蹊[2]间,介然[3]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4],则茅塞之矣[5]。今茅塞子之心矣。” 【注释】[1]高子:齐国人,曾经学于孟子。[2]蹊(xī):人行处。[3]介然:专一的样子。[4] 为间不用:间隔一些时日不去行走。间(jiàn),间隔。用,行。[5]茅塞之矣:生出茅草塞住道路了。之,代词,指“道路”。 【译文】孟子对高子说:“山坡间的小径,经常有人行走便踏成了一条路;过一段时间没有人去走它,又会被茅草堵塞了。现在茅草也把你的心堵塞了。” 【评析】出自《尽心》(下·六七)。在杂草丛生的山上常有固定行走的路线,路上就不易生长杂草,久之,自然形成一条道路。这是专一的结果。如果所走的路线不变,却是每隔十天、半个月才走一回,想要形成一条小路,也是不大容易的。只有天天行走,经常行走,才能走出一条路来。这是专一而不间断的结果。 我们无论读书为学,或是研习技艺,行善积德,如果都能专心致志,勤勉有恒地朝既定目标不断精进,那么,假以时日,成就必然相当可观。要是做任何事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日暴之,十日寒之”,连“山径之蹊”都无法形成,又怎能走出宽广平正的人生大道呢? 3孟子曰:“羿[1]之教人射,必志于彀[2]。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3]诲人,必以规矩[4]。学者亦必以规矩。” 【注释】[1]羿(yì):人名,古代善射者。[2]志于彀:用心把弓拉满。彀(gòu),弓满。[3]大匠: 技艺高超的工匠。[4]以规矩:使用规矩画方圆。 【译文】孟子说:“羿教人射箭,总是期望把弓拉满,学的人也总是期望把弓拉满。高明的工匠教人手艺必定依照一定的规矩,学习的人也就必定依照一定的规矩。” 【评析】出自《告子》(上·二〇)。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做老师的一定是把追求知识、研究学问、涵养智慧的基本方法教给学生。学生依据老师传授的方法和指点的要领,勤下工夫,不断练习、思考、体验,才能娴熟技艺,融会贯通,深造自得,从容中道。不但习得技艺精华,甚至于还能激发创造力,对于所学有所创造发明,对于人类文化有所贡献。 4孟子曰:“有为者[1],辟若[2]掘井。掘井九仞[3]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注释】[1] 有为者: 要有所作为。者,助词。[2] 辟若: 譬如。辟(pì),譬也。若,如。[3] 仞: 古制八尺为仞。 【译文】孟子说:“做事好比掘井一样,掘到六七丈深还没有见水,仍然只是一口废井。” 【评析】出自《尽心》(上·二九)。从事任何有意义的工作,都必须秉持着一贯的恒心毅力,朝夕惕厉,锲而不舍,才能“掘开及泉”,有所成就。小则学习一技一艺,大则修身为学,开创事业,莫不如此。 孟子认为为学一定要达到标准,好比挖井,没有挖到水,这井都是白挖的。为学达不到标准,也是白学,以此勉人不可半途而废。 5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 有如时雨化之者[1],有成德[2]者,有达财[3]者,有答问[4]者,有私淑艾[5]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注释】[1]有如时雨化之者:君子教学的方法,有像及时的雨水滋润化育草木的情形。时雨,及时的雨。[2]成德:顺着学生本有的德性加以裁成。[3]达财:就着学生本有的材质加以指点,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达,通达。财,材也。[4]答问:针对所问的问题加以答复指导。[5]私淑艾: 闻君子之道于人,而私下拾取以修养自身。淑,善也。艾(yì),治也。 【译文】孟子说:“君子教育人的方式有五种: 有像及时雨一样滋润化育的,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有以学识风范感化他人,使之成为私淑弟子的。这五种,就是君子教育人的方式。” 【评析】出自《尽心》(上·四〇)。教学是艺术,必须因材施教,必须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导学生。施教的对象和情境不同,教学方法也要随时随地加以调整,最终的目的是让每一个接受教育的人,都能顺着自己的个性,或研习道术,或发展技艺,而各得其所,各有所成。 对于禀赋优异、自觉认真学习的学生来说,老师的教导就像适时的雨水滋润化育草木,只要稍加指点,当下就能领会。有些学生的德性,自我修为已有相当成就,只是还不知道如何扩而充之,老师只要从旁稍加启发,使学生原有的美德高度发挥,学生就能形成完美的人格。这就是“成德”之教。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才能。对于某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老师在教学时,也要各随不同的个性和才能,因材施教,让他们各自发挥所长,充分自我实现。这就是“达财”之教。当学生有了疑问、请教老师时,老师也要针对问题的繁简难易,给予适当的解说,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这就是“答问”之教。由于时代不同、国度不同,或者某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对于古昔圣哲,或者大师级的学者,不能亲炙,无法当面请益,那就只能从他们的嘉言懿行中汲取营养,这就是所谓的“私淑艾”了。 6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1],登太山而小天下[2]。故观于海者难为水[3],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4]。观水有术,必观其澜[5];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6]。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7]。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8]。” 【注释】[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孔子登上鲁国的东山顶看鲁国,就觉得鲁国小了。东山,在今山东费县西北。小,作动词用,以……为小。下一句“登太山而小天下”的“小”,词性与此相同。[2] 登太山而小天下:登上太山顶看天下,就觉得天下小了。太山,即泰山,主峰在山东泰安县北,为五岳中的东岳。[3]观于海者难为水:观看过大海壮阔波澜的人,就觉得江、河、湖、潭等便难以称得上是水了。难为水,难以算得上是水。[4]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在圣人门下接受圣学启迪的人,就觉得天下其他的言论便不足观了。[5]澜:水中大波。[6]容光必照焉: 只要是能够容受光线的缝隙,一定会照得明亮。容光,容受光线的缝隙。焉,代词,指容受光线的缝隙。[7]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 流水这种东西的特性呀,它是不把坑洞填满就不会向前流的。盈,满。科,坎也,坑洞。[8]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君子立志行道,不到文理成就蓄积深厚而斐然可观的境界,是不能通达圣学的。成章,文理成就斐然可观。达,通达圣学。 【译文】孟子说:“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整个天下都变小了。所以,观看过大海的人,就觉得其他的水难以称得上是水了;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天下其他的言论所吸引了。观看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观看它壮阔的波澜。太阳、月亮有光辉,不放过每条小缝隙;流水有规律,不把坑坑洼洼填满不向前流;君子立志于道,不到一定的境界,是不能通达圣学的。” 【评析】出自《尽心》(上·二四)。我们探讨学理,研习技艺,只要精进不已,往往能日新又新,提高自己的水准和境界。一旦达到较高的层次,眼界自然就开阔了。“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身在其中,往往不自觉其狭小。一旦自身学艺高明了,再回头观照,就自然有“小鲁”“小天下”的观感。 如何研习圣道呢?孟子进而提醒世人必须脚踏实地,由浅而深,循序渐进,把圣道的全体大用深细体悟,必须如此,才能够登上圣道的顶峰,达到高远的境界。因此,孟子指点学者要取法于流水,盈科而进,细密踏实,以体现圣道。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成章不达”。对于圣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力求“成章”,换言之,就是对每一阶段所学的内容要蓄积深厚,求其文理成就卓然可观。如此精熟所学,就是“达”。一旦对于圣道的全体大用无不通达,于是“志于道”的理想也就实现了。 盈科而后进,是流水的标准;成章而后达,是求学的标准。 7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1],欲其自得之也[2]。自得之,则居之安[3];居之安,则资之深[4];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5]。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注释】[1]深造之以道:按照事物的道理,不断研究进取。造,诣、至。道,事物的道理。朱熹《孟子集注》:“深造之者,进而不已之意。”之,所学的道理。下文各“之”字的意思与此相同。[2] 欲其自得之也:要让他自己体验道理而有所得。[3]居之安:所学的道理居处于心中,安固而不疑惑。[4]资之深: 可凭借使用的道理深远无尽。资,凭借。[5]取之左右逢其原: 拿身边周遭的事理来印证,都能遇到其根源。朱熹《孟子集注》:“左右,身之两旁,言至近而非一处也。”逢,值、遇。原,源也,本源。 【译文】孟子说:“君子按照事物的道理,不断研究进取,要让他自己体验道理而有所得。自己把握了大道才能将所学的道理居处于心中,所学的道理居处于心中才能深入地借助它,深入地借助它才能取用起来左右逢源,所以君子希望自己把握大道。” 【评析】出自《离娄》(下·四二)。孟子“深造自得”的阐述,应该就是他自己为学的深刻体验。对于本章的内容,我们若能切实理解,而又身体力行,那么无论钻研人文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种学问,都能有得心应手、触类旁通、精进不已的乐趣。 我们每天锲而不舍地探研某一学问,就是“深造”。只要是学问,就一定有其原理、方法,按照学问的原理、方法去钻研,就是“以道”。针对某一学问“深造之以道”,经过长时期的积累,自然对于此一学问的本、末、精、粗了然于胸,甚至还能更上层楼,有更大的收获!这就是“自得之”。教学过程(续):板书设计:讨论、思考题、作业: 1. 孟子认为君子之教“有如时雨化之者”,请举例加以说明。 2. 什么是“私淑艾”?请举例加以说明。 3. 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不屑之教诲”? 4. 何以为学要“成章而达”?参考书目:后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