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讲 国语 教案(表格式) 《国学经典释译(第二版)》(高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五讲 国语 教案(表格式) 《国学经典释译(第二版)》(高教版)

资源简介

教案
编 号:15
课时安排: 1学时 教学课型:理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实践课□ 其它□
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十五讲 国语
教学目的要求(包括知识与能力两个方面): 知识掌握:学习《国语》名段、警句 能力掌握:理解《国语》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国语》名段、警句 难点:理解《国语》的哲学思想
教学方式、手段、媒介:多媒体展示、课堂讨论
教学过程:(含引入新课、中间组织教学以及如何启发思维等) 国 语 《国语》简介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八国的历史,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周贞定王十六年智伯被灭(前453年)。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关于国语的作者是谁,自古至今学界多有争论,现今还没有定论。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最早提到国语的作者是左丘明(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其后班固等都认为是左丘明所著,还把国语称为《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但是在晋朝以后,许多学者都怀疑国语不是左丘明所著。直到现在,学界仍然争论不休,一般都否认左丘明是国语的作者,但是缺少确凿的证据。普遍看法是,国语是战国初期一些熟悉各国历史的人,根据当时周朝王室和各诸侯国的史料,经过整理加工汇编而成。国语按照一定顺序分国排列,在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这是国语体例上最大的特点。 左丘明,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双目失明,博览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大量古籍,学识渊博。任鲁国左史官,在任时尽职尽责,德才兼备,为时人所推崇。孔子曾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1.从善[1]如登,从恶如崩[2]。——《周语下》 【注释】[1]从善:学好。[2]崩:倒塌。 【译文】顺随善良像登山一样(艰难),顺随恶行象山崩一样(迅速而轻易)。 【评析】该句比喻学好很难,学坏极容易。多用于劝勉之语。虽然如此,但我们必须近善远恶,修身养性。 2.防[1]民之口,甚于防川[2]。川壅[3]而溃,伤人必多。——《周语上》 【注释】[1]防:阻止。[2]川:河流。[3]雍:阻塞。 【译文】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江河的水被堵塞,就要决口奔流,被伤害的人一定很多。 【评析】古代的不少执政者都从中吸取了教训,通过疏导的方法来化解矛盾。为官的人,只要能做到心为民所想、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时时处处将百姓利益放于心头,遵从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来处理事关群众利益的事件,让百姓有表达意愿的场合和方式,就不会制造出矛盾,即使有了矛盾也写会化解在萌芽状态,也不会导致恶性事件的发生。 3.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1]有忧,贺有喜;送行[2]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越语下》 【注释】[1]吊:祭奠死者或对遭到丧事的人家、团体给予慰问。[2]行:外出远行。 【译文】然后埋葬好战死的人,慰问负伤的人,教养活着的人;吊唁有丧事的人家,庆贺有喜事的人家,欢送外出的人,欢迎回来的人;凡是百姓所憎恶的事,就清除它,凡是百姓急需的事,就及时办好它。 【评析】该句表现了越王勾践对民众的重视。正是因为勾践的亲民作风,才使得民心归附,最终积聚力量报仇复国。 4.战不胜,而报之以贼,不武;出战不克,入处不安,不智;成而反之,不信;失刑乱政,不威。——《晋语》 【译文】况且交战不胜,而用不正当的手段去报仇,不能算勇武;出战不利,回国后又要惹出麻烦,不能算明智;与秦国讲和之后又背弃诺言,不能算诚信;失去刑法乱了国政,不能算威严。 【评析】做事要用正当的手段,做人要讲诚信,治国要有法度。 5. 夫战,智为始,仁次之,勇次之。不智,则不知民之极[1],无以铨[2]度天下之寡;不仁,则不能与三军共饥劳之殃;不勇,则不能断疑以发[3]大计。——《吴语》 【注释】[1]极:中。[2]铨:称量;衡量;鉴别。[3]发:确定、决定。 【译文】战争,智谋是最重要的,仁义次之,勇敢再次之。没有智谋,就不会知道民心的向背,也就不会衡量双方的力量对比;不仁义,就不会和三军将士共同分担饥饿劳累的痛苦;不勇敢,就不会果断排除疑难以决定大计。 【评析】越王勾践采纳了申包胥献出的智、仁、勇三策,最终灭吴。 孔子对此有过阐释: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第一是“仁者不忧”。有仁德的人没有忧烦,只有快乐。大而言之。天下事,都做到无忧,就都有办法解决,纵然没有办法解决,也能坦然处之。个人的事更多了,人生都在忧患中,人每天都在忧愁当中。而仁者的修养可以超越物质环境的拘绊,而达于“乐天知命”的不忧境界。 第二是“智者不惑”。真正有高度智慧,没有什么难题解不开,没有迷惑怀疑之处,上自宇宙,下至个人,都了然于心。像我们没有真的智慧,明天的事,今天绝不知道。乃至此刻的事,也常自作聪明,自以为是。 最后是“勇者不惧”。只要公义之所在,心胸昭然坦荡,人生没有什么值得恐惧的。 6.天道[1]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2]而不矜[3]其功。——《越语下》 【注释】[1]天道:指日月星辰运行的轨道,天气变化遵行的法则。[2]劳:即“劳而有功”,经过辛勤劳动而取得成功。[3]矜:自夸;自恃。 【译文】大道就是做人圆满而不过分,赢得胜利而不骄傲,完成一件重要的事而不居功自傲。 【评析】句中,范蠡总结和发展了春秋时期自然观方面的唯物论观点,对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有了比较完整、深刻的认识——自然界的运行变化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天道”即表现了这种规律。告诉我们做事要圆满但是不能做过多,过分了,取得了胜利也不能骄傲自大,有了功劳也不能自恃而自满自足,轻视别人,以至于停步不前。 7.夫礼,国之纪[1]也;亲,民之结[2]也;善,德之建[3]也。国无纪不可以终,民无结不可以固,德不建不可以立。——《晋语四》 【注释】[1]纪:纲纪。[2]结:情结。[3]建:建立、建树。 【译文】礼是治理国家的纲纪,亲是团结人民的情结,善是德行的建树。国家没有纲纪就不能长存,百姓没有情结团结得就不巩固,德不建树就不可以立身。 【评析】礼宾、亲亲、善善,是德行的重要内容。但晋公子重耳经过卫国时,卫文公没有以礼相待,卫国正卿宁庄子就以上面的一番话规劝卫文公,要礼遇重耳。为国之君,只有躬行礼宾、亲亲、善善,才能和睦四方,国治邦兴。作为常人,我们也应该努力践行上述三项内容。 7.中不胜[1]貌,耻也;华[2]而不实[3],耻也。——《晋语四》 【注释】[1]胜:通“称”。相当,相称。[2]华:同“花”,开花。[3]实:结果实。 【译文】内在的思想感情和外貌不一致,是耻辱;外表华丽而没有实际内容,是耻辱。 【评析】虽然外在的表现非常重要,但内在是更重要的东西。形式与内容兼备,表里如一地秀美,才应是我们孜孜追求的。 8.不患[1]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2]之少耻也。——《越语下》 【注释】[1]患:忧虑。[2]志行:灵魂(思想)和行为。 【译文】(古代贤能的国君)不担心民众人数的不足,却担心他们的志向操行缺乏知耻的精神。 【评析】知耻乃做人之本。《说文解字》释:耻,辱也。从心、耳声。羞愧乃因过失心有所惭而生,故从心。耳为听觉器官,人每因闻过便耳赤面热,故从耳声。人一萌发邪念,便生羞耻之心。一行恶事,就有恐惧之感。羞恐交迫,便会因此终止其邪念恶行。实践表明,一个人因失德而招致社会公众的鞭斥,他会产生一种羞愧感和极大的心理压力,不得不矫正自己的行为。孟子也曾教诲我们:知耻才能改过向善,提升品德。如果一个人失去了羞耻心,就很容易犯错而不自觉。官知耻,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民知耻,社会风气才能淳美。 9.不厚其栋[1],不能任重[2]。重莫如国,栋莫如德。——《鲁语上》 【注释】[1]栋:房屋的正梁。[2]任重:负重。 【译文】不是粗大的栋梁,不能承担重压。最重的压力莫过于国家,最好的栋梁莫过于有德。 【评析】该句比喻有德行、有才能的人的才可以担当重任。提醒人们要注意自己学养的补充和经验的累积。 10.人之有学也,犹木之有枝叶也。木有枝叶,犹庇荫人,而况君子之学乎?——《晋语九》 【译文】人有了学问,就如同树木拥有枝叶。树有枝叶,还可以给人庇护遮阴,更何况君子的学问呢? 【评析】如果普通人爱学习就会有一个光明的前途,那么有道德而又有学识的君子又如何呢?作者没有明确说出君子之学怎么样,这就留下了空间,让那些爱好学习的人有了想象的余地。 11.轻则寡谋,骄则无礼。无礼则脱[1],寡谋自陷。——《周语中》 【注释】[1]脱:指随随便便。 【译文】轻狂无礼就缺少谋略,骄横就不注意礼节。不注意礼节就会随随便便,缺少谋略会使自己陷入困境。 【评析】为人处事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如此,才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12.动[1]莫若敬,居莫若俭,德莫若让,事莫若咨。——《周语下》 【注释】[1]动:举止、行动。 【译文】举止不如礼貌一些,家居不如简朴一些,德行最好是谦让谨慎,遇事最好多问询请教。 【评析】以上“四德”,虽都是近3000年前西周文化所主张的德行,但用于现在,仍是非常有意义的。 13.吾不欲匹夫之勇[1]也,欲其旅[2]进旅退。——《越语下》 【注释】[1]匹夫之勇:指不用智谋,只凭个人血气的勇气。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亦泛指平民百姓。多指无学识、无智谋的人。[2]旅:共、同。 【译文】我不想大家(指士兵)跟匹夫那样不用智谋,单凭个人的勇敢,而希望你们步调一致,同进同退。 【评析】这句话是成语“匹夫之勇”的出处。用来形容缺乏智谋,只凭个人的勇气逞强蛮干。大多数时候,个体的力量相对于集体的力量而言总是渺小的,依靠集体的力量往往会更容易取得成功。 14.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1],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鲁语下》 【注释】[1]淫:贪欲,贪心。这里作动词。 【译文】民众通过劳动懂得思考,思考就能产生善良的心态。百姓劳作就会思考,思考就能(找到)改善生活(的好办法);闲散安逸就会导致人们过度享乐,过度享乐就会忘记美好的德行;忘记美好的德行就会产生邪念。 【评析】敬姜老人家絮絮叨叨的一番长论,无非是希望自己做高官的儿子忠于职守,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一定要谨记勤俭节约,不要贪图安逸。她认为贪图安逸会触发人内心的贪欲,贪欲最终会葬送人的前程乃至生命。如今消费至上成为主流的生活观,越来越多的人追求享受,消耗更多的资源,享受高档次的生活。如此,何谈可持续发展?更何谈和谐?应该谨记敬姜老人家的教诲,提倡过简朴的生活,但求生活适度舒适足矣,过度消费,劳命伤财,实属不值。 15.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1]也。——《越语上》 【注释】[1]下:低洼处。 【译文】古代贤明的君主,四面八方的百姓都像水往低处流一样地归附于他。 【评析】这是勾践在采取“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策略之前所说的一句话,道出了人心向背。任何事业的成就,离不开人才资源的支撑。领导者对民心的认识和把握可借鉴勾践这句话。 16.众心成城,众口铄金[1]。——《周语下》 【注释】[1]铄金:熔化金属;谓指伤人的谗言。 【译文】万众齐心一致,就象坚固的城堡一样不可摧毁;群众舆论的力量,就象烈火一样可以销熔最坚硬的金石。 【评析】这是当时的一句民谚,讲的是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就能形成巨大的力量。民心的力量是伟大的。凡是人民群众赞成的,就一定能成功,人民群众不赞成的,就注定要失败。后来“众口铄金”一词常与“积毁销骨”连用,带有一定贬义,意指众口一词可以混淆是非,形容舆论力量大,连金属都能熔化。 17.智人不诈,仁人不党[1]。——《晋语六》 【注释】[1]党:即朋党,由私人利害关系结成的小集团。 【译文】有智慧的人不采用欺诈手段,讲仁义的人不结党营私。 【评析】智与仁是对人评价的标准。诈与党永远不应该成为人们生活的态度和方式。 18.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1],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越语上》 【注释】[1]中原:原野之中。 【译文】我不知自己的力量不够,与吴国这样的大国作对结仇,因而使百姓的尸骨暴露在荒野之中,这是我的罪过。我请求允许我改变治国政策。 【评析】该句表现了越王勾践所具有的自我批评精神。虽然,这只是他笼络人心的权术,但也讲出了百姓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人民始终是社会的主体和主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19.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不衣[1]。十年不收于国[2],民俱有三年之食。——《越语上》 【注释】[1]衣(yì):动词,穿衣。[2]国:指国内人民。 【译文】不是自己种出来的东西就决不吃,不是自己夫人织的布就不穿。十年不向百姓征收赋税,百姓中每家都储存了足够三年的口粮。 【评析】勾践夫妻此举在于与百姓同甘共苦,激励全国上下齐心努力,奋发图强,以期早日灭吴雪耻。作为古代的君主,能做到这些这实属难能可贵,那么以百姓利益为重,与群众打成一片,亲民爱民,应该成为领导者的自觉思想和行动。 20. 德,福之基也,无德而福隆,犹无基而厚墉[1]也,其坏也无日矣。——《晋语六》 【注释】[1]墉:城墙、高墙。 【译文】道德,是福禄的基础,缺少道德但却福禄隆盛,就好比没有打好基础却只顾厚筑城墙一样,它坍塌的日子就没有几天了。 【评析】该句写的是晋国在鄢陵一役中大败楚国,晋国君臣狂喜不已。大夫范文子认识到,一旦君臣居功自傲,就会不修德政,进而给国家造成祸害。他提醒君臣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勤修德政,否则,国家“犹无基而厚墉”,坍塌指日可待。 德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每个人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欲做事,必先做人,欲齐家治国平天下,必先立德修身。道德修养是一个人的终生课题,是人生事业的基础。假若一些人离开美德去追求所谓的幸福,这样做就好像水中捞月一样,永远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教学过程(续):
板书设计:
讨论、思考题、作业: 1.《国语》中有很多语句都跟德育有关。请联系自己的学习与生活,表述德育与人发展的关系。 2.你如何看待越王勾践的亲民思想与行动? 3.对于“人之有学也,犹木之有枝叶也。”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对待学习你有何计划和打算?
参考书目:
后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