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识记,书写“戎,竞”等5个生字,背诵课文。2.用看注释等方法读懂故事,能复述故事。3.说清“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原因,认识善察善思的王戎。【教学重难点】1.背诵课文,复述故事;2.说清“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原因,认识善察善思的王戎。【教学重难点】一、初解古文课题,奠基情感基调1.解课题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生:《王戎不取道旁李》师:大家发现老师写的标题,用三种不同的颜色区分开来,这是为何?生:王戎是人物。生:道旁李指的是道路两旁的李子,是果子。生:不取就是不摘,不要的意思。生:所以用三种不同的颜色来写。生:题目说的就是一件事:王戎不摘道路旁边的李子。师:真会举一反三,老师的用意一下子就被你们猜到了!师:就像刚刚同学们所说:道旁李指的是道路两旁的李子,也就是果子是在大道旁的李树上。通常而言,乡间小路人烟稀少,那大道则——生:人很多,人来人往。师:是的!师:谁对王戎有所了解?来说说看。生:王戎是魏晋时期的人。生:王戎是“竹林七贤”之一。师:竹林七贤指的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位名士,因常在竹林之下饮酒作诗、谈论天下,世谓竹林七贤,受世人尊敬。师:大家关注王戎的戎字,这是一个会意字。“戈”是指用于攻击的兵器,“十”指的是用于防御的铠甲,合在一起就是武器的总称“戎”。书写的时候,注意斜钩要写出弧度,挺拔舒展。两个撇画要写出区别,第一个是竖撇,第二个是横撇,要写出锋芒。大家在书上写一写。(教师巡视、点评指导)2. 解出处师:读懂了课题,了解了王戎,谁对课文的出处有了解?生:《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世说新语》。生:《世说新语》主要记载汉至晋宋间一写名士的言行和轶事。师:轶事是人们不太知道的事情,大多在历史书上没有记载过,是零零星星没有经过汇集的事迹。生:不是完全真实的。师:是的,《世说新语》是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二、古文学法引路,三读通解故事1. 一读,读准全文师: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了解这个故事。请打开书本,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学生自由读,教师相机正音。)2. 二读,读通全文师:老师刚刚听了大家的朗读,同学们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字音读准,但朗读的节奏不够准确。想要把节奏读对,我们首先要学会断句。请你看看课文一共有几句话,标注出来。生:一共四句话。师:一个一个句子读并不难,难的是句子内如何断句停顿。老师有种读文章的方法——名词断句法。一个完整的句子都是这么写的:谁做什么?或者谁在哪里做什么……我们抓住这个“谁”就能断句。我们来看看这篇小古文中,名词有哪些,先来看人名——谁?(老师读课文,学生找出人名划上横线)生:王戎、诸小儿、戎、人师:什么叫诸小儿?生:很多小孩子师:那“诸”就是——生:许多师:我们平常说话也有个词——诸位,指的是在场的所有人,也就是表示人很多的意思。师:还有个人名就是“戎”,指的是——生:王戎师:对,在古文中一开始这个人有姓有名,后来就把姓省略,只出现名,这也是古文简洁、精炼的原因之一。师:大家发现了吗?还有个人名就是“人”,是谁?生:是其他人,在旁边看的人。师:我们刚刚找到了人名。仅仅划了人名还不能断句,我们还要找地名。(学生读课文,边读边找出地名划上横线)生:道边师:正如我们开始读课题的时候交流的,这个故事发生在大路旁边,这是地名。除了人名、地名,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那就是物名。看看这里边还有哪些事物?(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划)生:李树、树师:树是什么树?生:李树师:是的,所以文中的“李树”和“树”都是指李树。那李树长的果子叫什么?生:李子师:看看文中有没有隐藏的“李子”?生:“多子折枝”的“子”就是李子。师:火眼金睛,还有吗?生:“树在道旁而多子”的“子”也是李子。师:慧眼如炬!找到古文中的人名、地名、物名就能用名词断句法,就能把没有停顿的小古文分成一个一个的句子。你们先听老师读一遍,边听边画出停顿。(师读,生画)师:现在你们根据停顿尝试自己读一读。(生自由练习,师指名学生读,相机指导)师:在一遍又一遍的读中,我们对课文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分。谁来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生:讲了王戎和朋友们出去玩,其它人都摘果子,王戎不摘,别人问他,他说李子是苦的。师:我们已经大概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但这还不够,我们要完全读懂这篇古文。3. 三读,读懂全文师:既然这篇古文是一个故事,那么我们就能用读故事的方式来读懂这篇古文。事情三要素是什么?生:起因、经过和结果师:那故事的起因是什么呢?生:王戎和小伙伴出去玩。师:对应文中哪一句?生: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师:谁来具体说一说故事的起因?生:王戎七岁的时候,和许多小伙伴出去玩。师:“尝”是什么意思?生:曾经师:是的,通过注释我们知道“尝”是“曾经”的意思。生: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伙伴出去玩。师:故事的经过呢?生:诸小儿都去摘,王戎没去。师:对应文中哪一句?生: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师:什么样子是“多子折枝”?我们来看这张图片。(出示教材中课文配图)生:李树上结了很多李子,把树枝都压弯了。师:我们刚刚是怎么理解“多子折枝”的意思?生:看图片师:对,学习古文还可以通过课文插图来理解意思。师:再看着一句,诸小儿是怎么去摘的?生1:竞走取之生2:争着跑过去摘生3:诸小儿争着跑过去摘,只有王戎不动。师:哪个字表示“只有”?生:唯师:很好,大家学习古文都能结合注释。这一句的学习我们不仅结合了注释,还结合了——生:课文插图师:是的,我们又掌握了一种学习古文的方法。师:回到刚刚那个问题:事情的经过还有吗?生1: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折枝,此必苦李。”生2:别人问他,他说:李树生长在道路旁边,结了很多李子,把树枝都压弯了,可是却没人摘,这一定是苦李。师:“别人问他,他说”他是谁?生:其它孩子都去摘李子了,只有王戎没去,问的是王戎。师:思维缜密!所以这句话中“之”就是指——生:王戎师:故事的结果呢?生1:取之,信然。生2:摘了吃,相信了王戎说的话。师:摘了什么?生:李子师:是的,所以这句话中“之”就是指——生:李子师:大家发现了吗?“之”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思,一个是“人问之”中的“之”是指王戎,一个是“取之”中的“之”指的是李子。这个“之”出现在古文中可要当心,它可以指代不同的事物。文中还有一个“之”,找到了吗?生1:竞走取之生2:这个“之”也是指李子。师:举一反三!那现在我们把文中“之”替换掉,你们看换成什么字?生1:竞走取之可以换成竞走取李生2:人问之可以换成人问戎生3:取之,信然可以换成取李,信然师:孩子们的思维力真强!谁能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连起来复述一下这个故事?生:王戎七岁时,曾经和一群小孩玩耍。他们看到道路边的李树上结了很多李子,把枝条都压弯了。小孩们争着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不动。别人问他,他说:李树生长在道路旁边,结了很多李子,把树枝都压弯了,可是却没人摘,这一定是苦李。人们摘下来一尝,确实是苦的,就相信了他说的话。师:故事说得准确又流畅!这个单元我们要学习简要复述故事,简要复述故事和复述故事有什么不同?生1:我觉得简要复述故事应该是说出故事的大概生2:复述故事是把整体故事讲出来师:和同学们说得意思雷同,简要复述故事就是抓住故事的主要内容来说这个故事,只要把故事起因、经过和结果讲清楚就可以了。你们同桌之间互相练习,相互评价。看看谁能把故事讲得既清楚又简单?(学生同桌合作练习,教师指名一到两组同桌回答,相机指导)师:老师想请同学们来演绎这个故事,谁愿意来试一试?(指名一人扮演王戎,多人扮演诸小儿,一组同学扮演旁人,全班同学朗读旁边)师:故事生动展现在大家面前,谢谢你们的演绎!三、深入感知人物,思辨人物言行1. 思辨人物言与行师:文中有三种人:王戎、诸小儿、人,他们看到了什么?请你用文中的话回答。生: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师:他们看到后的反应——言行是怎样的?生1:诸小儿竞走取之,都争着抢着要去摘生2:唯戎不动,王戎站在那里没有动生3:人问之,旁人问王戎为何不动师:是的,“人”问之后,就相信了吗?生:没有,摘了一个尝了之后才信师:所以,“人”的反应是:先问后取再信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大家看到的都相同,可为何言行却各不相同?生:因为他们不一样师:什么不一样?生:想法不一样师:是的,因为思想决定行为。师:那我们继续深入探究他们的想法,王戎在想什么?生:李树上结了这么多果子,把树枝都压弯了。长在道路旁边却还有这么多果子,果子好吃的话应该都被别人摘走了才对呀?剩这么多果子没有人摘,那肯定不好吃。师:那诸小儿又在想什么呢?生:诸儿们可能在想:哇!这么多果子啊!我赶紧得去吃。师:那这些旁人他们在想什么?生:听了王戎说的话,感觉有点道理,这么多李子也没人摘,肯定苦。师:你能把他们的想法变一变,变进我们的古文里吗?师: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想吃”换成古文怎么说?谁用一个字来说一说?生:想吃就是“馋”。师:而唯戎不动。戎为何不动?他在想什么?生1:好吃应该少啊!这么多就不好吃。生2:这个现象不正常,可以填:怪。师:那旁人在想什么?生1:王戎说了“这个李子这么多,在路旁又没人去摘,肯定苦喽!”他这么说有没有道理呢?生2:他想求证一下,验一验,可以填验。师:同学们真棒!一下子就把他们的想法全部都猜中了!那我们放进古文里再来读一读吧!生:“王戎7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馋,竞走取之,唯戎不动。怪!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验,取之,信然。”师: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很好!2.联系生活谈感受师:老师有两个问题想追问一下大家:为何王戎不取道旁李?标题中的“道旁”能否去掉呢,为什么?师:这是很有深度的两个问题,值得我们小组合作探究探究。(学生小组合作)生1:老师,我觉得王戎不取道旁李是因为在道路两旁没有人摘,如果好吃早就被摘完了,可是却没有人摘,说明这个李子不好吃,苦得很!师:你说出了他的思维过程。生2:老师,我觉得标题中的道旁不能去掉,因为这个李树如果不是生长在道旁,李树多子折枝,如果是在深山老林里,那么没人摘也很正常,不能说明他就苦。只有在道旁的李,才能说明没人摘就很酷。师:你的回答既有逻辑又很缜密,掌声送给他!师:这篇课文当中有这么多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生1:我喜欢王戎,因为王戎善于思考,善于观察,冷静判断。生2:我喜欢旁人,因为他们听了王戎说的话,但是他没有完全相信,而是小心求证后再信。师:同学们说的都对,那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人和事呢?你有什么感受和启发?跟大家说说吧!(学生自由分享)3.拓展阅读二选一师:老师带来了一个拓展阅读题。大家二选一完成。师总结:孩子们,我们今天学的《王戎不取道旁李》,虽然说的是“李”,但是明的是“理”。这个理是什么?这个理是观察,是思考,是判断,最后才行动。“说李”说的是现象,“明理”明的是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在今后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和生活的过程中,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会一看二思三行。谋定而后动,三思而后行。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