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1.2积极维护人身权利导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1.2积极维护人身权利导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民事权利与义务 第一课 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
第二框 积极维护人身权利
课标要求:识别我国公民的民事权利和民事责任。
课标解读:①民法保护人身权利的表现。②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的区别;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的区别。③对侵犯人身权的行为说“不”。
二、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积极维护人身权利是民法的重要内容。
2.科学精神:人们既要依法维护自己的人身权利,也要尊重他人的人身权利。
3.法治意识:侵犯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的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4.公共参与:在互联网活动中善于依法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
三、学习目标
1.依法保护人身权的依据是什么?人身权的内容有哪些?维护人身权的要求是什么?维护人身权有什么意义?
2.姓名权的含义,自然人享有姓名权的依据是什么?具体内容?思考未成年人有没有姓名权?
3.肖像权含义及相关法律规定。
4.什么是名誉?什么是名誉权?名誉权的要求是什么?
5.什么是隐私,什么是隐私权?隐私权的要求是什么?保护隐私权有什么意义?
四、法条速递
《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五条 【自然人选取姓氏】自然人应当随父姓或者母姓,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选取姓氏:
(一)选取其他直系长辈血亲的姓氏;
(二)因由法定扶养人以外的人扶养而选取扶养人姓氏;
(三)有不违背公序良俗的其他正当理由。
少数民族自然人的姓氏可以遵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九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未经肖像权人同意,肖像作品权利人不得以发表、复制、发行、出租、展览等方式使用或者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
《民法典》第第一千二百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五、课堂探究
1.阅读第一目,思考P7探究与分享,林某等人侵犯了杨某的什么权利?应当承担什么责任?学校是否也应承担责任?
阅读第二目,思考(1)现在16岁的高中生,可不可以自行改变自己的姓名?“北雁南飞”为什么不能当作姓名,法律依据是什么?
(2)什么是肖像权?P8的探究与分享“体育用品商店”是否构成了侵权?小郝如何维权?报纸报道刊登照片是否侵权?为什么?如果把同学的照片做成表情包,并在网上传播,是否合法?
3.学习第三目,(1)掌握《民法典》对保护名誉权、荣誉权的规定,尤其是对英雄烈士的保护条款,思考保护英烈名誉的意义?(2)隐私权与个人信息的含义及法律规定,保护隐私和个人信息有何意义?
当堂检测
1.(2023上·江苏泰州·高二靖江高级中学校考期中)2023年5月13日,脱口秀演员李某某在节目中公然侮辱人民子弟兵,造成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坚决依法依规严肃查处涉案公司及个人,罚没1467.9万元,并无限期暂停其在京所有演出活动。对这一事件的评价,以下观点正确的是( )
A.李某某的行为侵犯了人民子弟兵的身份权,理应接受处理
B.该案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李某某侮辱人民子弟兵的言论
C.李某某的言论损害公共利益,侵犯了人民子弟兵的名誉权
D.因为罚没款项巨大,演艺公司及个人不必再接受其他处罚
2.(2023上·河北沧州·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近年来,知名商业街区里三五成群的街拍爱好者,并不少见。一次专业的街拍,基本上都会捕捉到被拍者的肖像,甚至是其面部表情、衣着搭配和穿戴品牌等细节。北京三里屯、成都太古里、上海南京路,都是国内著名的街拍地,在这里,经常能见到街拍摄影师的身影。他们在完成街拍后,有时会对作品进行制作剪辑,并上传到社交平台,赚取流量及商业收入。从法律角度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街拍行为有可能侵犯到他人的肖像权
②街拍行为有助于呼吁大家要注意自己的形象
③公共场合拍摄或者发布时不营利,就不会侵权
④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023上·云南昆明·高三云南师大附中校考阶段练习)2023年6月,甲同学为纪念高中毕业,委托A公司拍摄了一套艺术写真。2023年7月A公司未经甲同学同意将其照片上传到公司公众号做宣传,乙同学下载甲同学照片后将甲同学脸部移植至他人的不雅照片上并上传至B网站贴吧。2023年8月,甲同学发现B网站有其多张不雅照片并受到众多网友嘲讽和指责,遂向公安机关报案。对此,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①A公司侵犯了甲同学的肖像权和名誉权
②甲同学可以向B网站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③A公司可向乙同学要求其承担侵权责任
④乙同学侵犯了甲同学的肖像权和名誉权
A.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②
4.(2023上·山东枣庄·高三校考开学考试)“人脸识别”技术作为一种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智能技术,在法律框架内、道德约束下正确运用可利国利民,若为金钱所摆布,又可成为损害消费者权益的幕后帮凶。为了让公众不再为自己的“脸面”泄露担忧,2022年3月8日,“人脸识别第一案”被写入2022年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这说明( )
①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侵害他人肖像权的行为都是违法的
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获取、储存、处理他人的个人信息
④尊重他人隐私既是法律的要求,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2023上·江苏盐城·高二盐城中学校考阶段练习)杭州野生动物世界采用人脸识别系统,游客需要刷脸才能进入,郭某因不愿意使用人脸识别系统被拒之门外,于是将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告上了法庭。该案成为国内消费者起诉商家的“人脸识别第一案”被最高法写入了2022年的工作报告。对此,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A.要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人身利益,也要尊重他人的人身利益
B.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侵害他人身体权的行为是违法的
C.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D.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获取、储存、处理他人的个人信息
6.(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小吴在某网络平台注册账号,经常上传一些生活照片和日常心得。某日,小吴登录账号时,看到评论区有些攻击其人品的不实言论,其住址、家庭背景、电话号码也被曝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网民曝光小吴家庭背景的行为侵犯了小吴的隐私权
②网民捏造事实攻击小吴人品,侵犯了小吴的肖像权
③小吴的住址和电话号码不是隐私,曝光这类信息不构成侵权
④如果网民仅对小吴的日常心得发表不同看法,则不构成侵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2023下·重庆·高二校联考阶段练习)邱某(女)通过网上聊天认识了何某(男),两人迅速确立了恋爱关系。相处一段时间后,邱某觉得两人不合适,便提出了分手。后来,邱某收到何某发来的自己的隐私照片,何某要求邱某付款10000元购买照片,如果不满足他的要求就把照片发到微信群。何某的行为( )
①侵犯了邱某的隐私权②侵犯了邱某的姓名权③违背公序良俗原则的要求④违背自愿原则的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2023下·黑龙江绥化·高二校考期末)2022年5月19日上午,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公益诉讼起诉人诉被告张某侵害著名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名誉、荣誉一案公开开庭审理,当庭宣判被告张某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在国家级新闻媒体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此案宣判表明( )
①公民在行使言论自由权利的同时,必须严守法律底线
②公民侵害英雄烈士等名誉、荣誉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③自然人享有肖像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侵害他人的肖像权
④自然人的名誉权、荣誉权等人格权是一个人最基础的权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2023下·河北张家口·高二张家口市第四中学校考阶段练习)大学生小顾发现自己的姓名被某影视公司盗用,该影视公司一直把小顾当成公司的群众演员虚列工资申报纳税,这直接影响了小顾在学校的助学贷款,甚至影响到家人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小顾一纸诉状将影视公司告上法庭。该影视公司侵害了小顾的( )
A.姓名权 B.名称权 C.荣誉权 D.名誉权
10.(2021·高二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公司职员李某与王某同住一室。一天,李某偷看了王某的日记,并将日记中的有关内容在公司员工中传播。王某对此非常恼火,顿生报复李某的念头。于是王某给公安机关写信,信中列举了李某盗窃公司的财物、赌博等问题。公安机关经过调查证实,李某没有盗窃、赌博等行为。
运用“积极维护人身权利”的相关知识,分析李某和王某的行为是否违法,并说明理由。
1.2积极维护人身权利 参考答案
【课堂探究】
依据《民法典》规定,夏某、林某和张某侵害了杨某的生命健康权,造成杨某人身伤害和严重精神损害,应当承担民事法律责任: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精神损害赔偿。(三人的行为已经触犯刑法,构成犯罪)
依据《民法典》规定,杨某属于限制行为能力人,在校期间受到人身伤害,是由于学校对杨某及其同班学生夏某、林某和张某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造成的,所以杨某所在学校,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2、案例中取名“北燕南飞”行为违背公序良俗,不符合民法典规定,是违法行为。此行为与习惯做法不相符,过于任性。
体育用品商店未经权利人同意使用小郝的肖像与姓名的行为,是一种营利性的商业使用,不符合合理的使用条件,因此这一行为属于对权利人肖像权和姓名权的侵害行为。依据《民法典》相关规定,小郝能对自己的名字和照片主张权利,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偿损失,赔礼道歉。
3、结合案例,说说保护英烈名誉的意义。⑴意义:有利于全社会形成崇尚英雄,敬仰英烈,维护民族情感和社会信仰的价值导向,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英雄烈士的光荣事迹和崇高声誉凝聚的是民族历史记忆,是当代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承载了中华民族几代人的共同记忆,也是我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所不可或缺的精神内核。每一位公民对待英雄烈士都要心存敬畏、严守底线、尊重历史、弘扬正气。
生活中还有哪些侵犯名誉权的行为
⑵生活中侵害名誉权的行为有:侮辱他人。例如:对受害人进行口头谩骂、辱骂、讽刺,或者作出下流动作等;以书面形式辱骂、嘲笑他人,贬损他人人格;诽谤他人。如以口头语言传播虚假事实,使他人人格受到 贬损。
【当堂检测】
1.C
【详解】AC:脱口秀演员李某某在节目中公然侮辱人民子弟兵,其言论损害公共利益,侵犯了人民子弟兵的名誉权,没有侵犯其身份权,A错误,C正确。
B: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民事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本案例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
人身利益,B错误。
D:除罚款外,对涉案人员及其演出经纪机构和演出场所经营单位相关违规行为需要进一步依法依规追究责任,D错误。
故本题选C。
2.B
【详解】①③:街拍行为有可能侵犯到他人的肖像权。对于拍摄者而言,未经他人同意,不得使用他人肖像,无论是营利性使用还是非营利使用,①符合题意,③说法错误。
②:该选项并非从法律角度描述,且与材料主旨不符,②排除。
④:我国法律规定,未经肖像权人同意,肖像作品权利人不得以发表、复制、发行、出租、展览等方式使用或者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3.A
【详解】①: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材料并没有涉及甲同学的名誉权,A公司的行为没有侵害甲同学的名誉权,①错误。
②:B网站贴吧具有海量信息和自由度较大的特征,网络用户有侵权行为发生时,网站往往不能及时发现,根据《民法典》第1194~1197条的相关规定,此时,权利人不能追究网站的侵权责任,只有经著作权人向网站提出警告后网站仍不将侵权作品移除的情况下,构成网站被动性侵权,题目中未反映网站被动性侵权的相关信息,所以不能推断出甲同学向B网站主张精神损害赔偿,②排除。
③:甲同学委托A公司拍摄艺术写真,对著作权没有作出特别约定的,按照《著作权法》第19条规定,著作权归A公司所有,乙同学从A公司公众号下载甲同学照片,对照片修改后上传至B网站贴吧的行为侵犯了A公司著作权,A公司可以要求乙同学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③正确。
④:乙同学从A公司公众号下载甲同学照片,对照片修改后上传至B网站贴吧,给甲同学带来不良社会影响,根据《民法典》第1019条和第1024条的规定,乙同学侵犯了甲同学的肖像权和名誉权,甲同学有权依法请求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按照《精神损害赔偿解释》的规定,因人身权益或具有人身意义的特定物受到侵害的,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④正确。
故本题选A。
4.C
【详解】①:法律规定,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泄露、刺探、侵扰、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①符合题意。
②:人脸信息属于“生物识别信息”,关联了肖像权和个人隐私权,该选项只涉及肖像权,说法不全面,②排除。
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以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方式处理他人个人信息,③说法错误。
④:“人脸识别”技术在法律框架内、道德约束下正确运用可利国利民,“人脸识别第一案”被写入2022年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说明了尊重他人隐私既是法律的要求,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5.C
【详解】C:为了让公众不再为自己的“脸面”泄露担忧,人脸识别第一案”写入了2022年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这说明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隐私权,尊重他人隐私既是法律的要求,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C正确。
A:材料说明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隐私权,未体现尊重他人的人身利益,排除A。
B:材料说明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侵害他人隐私权都是违法的,而未涉及侵害他人身体权,B错误。
D: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非法获取、储存、处理他人的个人信息,D错误。
故本题选C。
6.B
【详解】①④:法律保护个人隐私权,个人信息与隐私权密切相关,受到法律保护,网民曝光小吴家庭背景的行为侵犯了小吴的隐私权;但如果网民仅对小吴的日常心得发表不同看法,这是公民言论自由的表现,不构成侵权,①④符合题意。
②:网民捏造事实攻击小吴人品,侵犯了小吴的名誉权,而不是肖像权,②错误。
③:小吴的住址和电话号码等属于小吴的个人信息,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曝光这类信息属于侵权行为,③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
7.B
【详解】①③:何某以邱某的隐私照片侵扰敲诈邱某,侵犯了邱某的隐私权,违背公序良俗原则的要求,①③正确。
②④:何某的行为侵犯了邱某的姓名权,违背公序良俗原则的要求,没侵犯姓名权和违背自愿原则,②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8.A
【详解】①:根据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公民在行使言论自由权利的同时,必须严守法律底线,①符合题意。
②:张某侵害袁隆平名誉、荣誉,人民法院宣判张某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说明侵害英雄烈士等名誉、荣誉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②符合题意。
③:材料强调民事主体的名誉权、荣誉权,未涉及肖像权,③不符合题意。
④: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是一个人最基础的权利,④错误。
故本题选A。
9.A
【详解】A: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干涉、盗用、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名权。某影视公司盗用大学生小顾的姓名,侵害了小顾的姓名权,A正确。
B:名称权是指法人、个体工商户和个人合伙等组织使用自己名称并依法不受他人侵害的权利,小顾作为自然人不享有名称权,B错误。
CD:材料未涉及名誉权、荣誉权受损等问题,CD排除。
故本题选A。
10.①李某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法律保护个人隐私权。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李某偷看王某日记,并将日记中的有关内容进行传播,侵犯了王某的隐私权。②王某的行为也属于违法行为。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王某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不是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是对李某进行诬告陷害,侵犯了李某的名誉权。
【分析】背景素材:李某和王某的纠纷
考点考查:积极维护人身权利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法治意识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知识范围是运用“积极维护人身权利”的知识,分析的主体是李某和王某的行为,结合隐私权、名誉权的知识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李某偷看了王某的日记,并将日记中的有关内容在公司员工中传播→可联系教材知识法律保护个人隐私权。
关键词②:王某通过诬陷来报复李某→可联系教材知识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