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山西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山西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资源简介

文言文阅读
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归之,故天瑞应诚而至。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淫侠衰微,不能统理群生,残贼良民以争壤土,废德教而任刑罚。刑罚不中,则生邪气,怨恶畜于上。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然则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天使阳出布施于上而主岁功,使阴入伏于下而时出佐阳,亦不能独成岁。终阳以成岁为名此天意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为政而任刑,不顺于天,故先王莫之肯为也。
(节选自董仲舒《天人三策》)
材料二
丞相西平侯于定国者,其父号曰于公,为县狱吏,决狱平法,未尝有所冤。东海郡中为于公生立祠。东海有孝妇,无子,少寡,其姑欲嫁之,终不肯。其姑告邻之人曰:“孝妇养我甚谨,守寡日久,我老,母自经死。母女告吏曰:“孝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孝妇自诬服,具狱以上府。于公以为养姑十年以孝闻,此不杀姑也。太守不听,数争不能得。于是于公辞疾去吏。太守竟杀孝妇,郡中枯早三年。后太守至,卜求其故,前太守强杀之,咎当在此。”于是杀牛祭孝妇冢,天立大雨,岁丰熟。
(节选自《说苑 贵德》)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
终阳以成A岁为名B此天意也C王者承天意D以从事E故F任德教G而不任刑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残贼,指凶残暴虐的人,也可指对他人施以残忍暴虐的行为
B.畜,指积聚、储藏,与《孟子 梁惠王上》中“鸡、豚、狗、彘之畜”的“畜”意思不同。
C.生立祠,即为在世之人修建祠堂进行奉祀,受此殊荣者都是政绩突出、百姓爱戴的官员。
D.诬服,没有罪过而不得不承认有罪,其中多是被诬者因不堪严刑拷打被迫自诬服罪。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仲舒认为君主是秉承天意来治理天下的,要避免人民生怨作乱,实现社会安定、百姓归心,最好施行德教。
B.董仲舒依据天道的阴阳思想,阐述德教与刑罚在为政方面是有侧重的,他指出,还需要适当刑罚来辅助德教。
C.东海孝妇很早就失去了丈夫,也没有子女,但是侍奉婆婆非常周到,无奈之下选择自杀来减轻负担。
D.新任太守对郡中三年大旱感到奇怪,让于公占卜,查出孝妇冤情,当年地方即获得丰收。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为政而任刑,不顺于天,故先王莫之肯为也。
②于公以为养姑十年以孝闻,此不杀姑也。太守不听,数争不能得。
(5)材料一中对东海孝妇故事中“枯旱三年”的成因有怎样的说法?
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初,绍之南也,田丰说绍曰:“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释庙胜之策,而决成败于一战,若不如志,悔无及也。”绍不从。丰恳谏,绍怒甚,以为沮众,械系之。绍军既败,或谓丰曰:“君必见重。”丰曰:“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绍还,谓左右曰:“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遂杀之。绍外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于色,而内多忌害,皆此类也。
裴松之注:
《先贤行状》曰:丰字元皓,钜鹿人,或云勃海人。丰天姿瑰杰,权略多奇,少丧亲,居丧尽哀,日月虽过,笑不至矧。博览多识,名重州党。初辟太尉府,举茂才,迁侍御史。阉宦擅朝,英贤被害,丰乃弃官归家。袁绍起义,卑辟厚币以招致丰,丰以王室多难,志存匡救,乃应绍命,以为别驾。劝绍迎天子,绍不纳。绍后用丰谋,以平公孙瓒。
孙盛曰:观田丰、沮授之谋,虽良、平何以过之?故君贵审才,臣尚量主;君用忠良,则伯王之业隆,臣奉暗后,则覆亡之祸至:存亡荣辱,常必由兹。丰知绍将败,败则已必死,甘冒虎口以尽忠规,烈士之于所事,虑不存已。夫诸侯之臣,义有去就,况丰与绍非纯臣乎?诗云“逝将去汝,适彼乐土”,言去乱邦,就有道可也。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六》)
材料二: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纪则正,后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①。”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狂瞽:愚妄无知,常用作谦辞。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陛下开圣A虑B纳刍C荛D愚臣E处不讳之F朝G实愿H罄其狂簪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庙胜,指战前朝廷决定的克敌制胜之策。“庙”与“居庙堂之高”的“庙”意思相同。
B.适,在文中意为到……去,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的“适”意思相同。
C.相遇,相互对待。“遇”与《庖丁解牛》中“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遇”意思不同。
D.后,可以指君主、诸侯,也可以指君主的正妻,文中加点的两个“后”都是指君主。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田丰足智多谋,在军事方面有独到的见解,他分析了曹军的情况,提出了持久对峙,以逸待劳的策略。
B.袁绍刚愎自用,心胸狭窄。他对田丰提出的建议多不予采纳,战败后不反思已过,反而处死了田丰。
C.孙盛认为,田丰是忠直之臣。袁绍不采用他的建议,他甘冒杀身之祸极力规劝,不考虑个人的安危。
D.王珪认为,君主听从谏言,不断纠正自己的过失,才能成为圣主,所以一定要有七个直言敢谏的大臣。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
(2)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14.理想的君臣之道有什么特点?请根据材料概括。(3 分)
山西省三晋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 题。
材料一: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闻金声而怒,闻鼓声而喜,为之奈何 ”
太公曰:“将有三。”武王曰:“敢问其目。”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 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 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百刃始合,士争先赴。 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节选自《六韬·龙韬·励军》)
材料二:
凡为将之道,要在甘苦共众。如遇危险之地,不可舍众而自全,不可临难而苟免,护卫周旋,同其生死。如此,则三军之士岂忘己哉 法曰:“见危难,毋忘其众。”
魏曹操征孙权还,使张辽、乐进、李典将七千余人屯合肥。操征张鲁,教与护军薛悌书,题其函曰:“敌至乃发。”俄而,权率众围合肥,乃发此救,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城,护军勿与战。”诸将皆疑。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此,破我必矣,是以指教。 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胜负之机,在此一举,诸君何疑 ”李典意与辽同。 平旦,辽披甲出战,先登陷阵,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击突至权麾下。 权大惊,众不知所以,走登高,权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乃聚兵围辽数重,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余众呼号曰:“将军岂舍我耶 ”辽复还入围,拔出余众,权军无敢当者。辽还修守备,众心乃安,诸将悦服。
(节选自《百战奇略·难战》)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出隘塞A犯B泥涂C将必先D下步E名F曰G力将。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目,指条目,或者要目,与《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意思不同。
B.池,文中指护城河,与《孔雀东南飞》中“举身赴清池”中的“池”意思相同。
C.披甲出战,其中的“甲”指的是古人作战穿的皮革或金属制的护身衣,起防护作用。
D.麾下,将旗之下,指部下,如辛弃疾词“八百里分麾下炙”中的“麾下”。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公认为将帅要在安排好军队驻扎之后,才能休息;在士卒饭菜做好之后,才能吃饭。将帅要克制欲望,不然就无法体会士卒的饥饱。
B.曹操攻打张鲁时,给薛悌写了一封书信,让他在吴军到来时再出战。不久吴军来进攻,曹操在书信中的安排引起了众将的疑虑。
C.与吴军作战时,张辽冲锋陷阵,大叫着自己的姓名,冲到孙权的旗下,孙权很吃惊,吴军也不知所措,于是一起逃到髙处。
D.被孙权包围,张辽先率领一批人杀出重围,其他人害怕张辽留下他们不管,于是张辽又冲入包围圈救出众人,敌军无人敢阻挡。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
译文:
(2)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
译文:
14.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为将之道的“道”,并指出如此“为将”,将会达到怎样的效果。(3分)
答:
山西省吕梁市兴县友兰中学等校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三)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矣。”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选自《孝经》)
材料二:
陆南金,苏州吴人。祖士季,从同郡顾野王学《左氏春秋》《司马史》《班氏汉书》。仕隋为越王侗①记室兼侍读。侗称制,擢著作郎。时王世充将篡逆,侗谓士季曰:“隋有天下三十年,朝果无忠臣乎?”士季对曰:“见危授命,臣宿志也。请因启事为陛下杀之。”谋泄,停侍读,乃不克。贞观初,终太学博士兼弘文馆学士。
南金仕为太常奉礼郎。开元初,少卿庐崇道抵罪徙岭南,逃还东都。南金居母丧崇道伪称吊客入而道其情南金匮之。俄为仇人迹告,诏侍御史王旭捕按,南全当重法,弟赵璧诣旭自言:“匿崇道者我也,请死。”南金固言弟自诬不情,旭怪之,赵壁曰:“母未葬,妹未归,兄能办之,我生无益,不如死。”旭惊,上状。玄宗皆宥之。
赞曰:圣人治天下有道,曰“要在孝悌而已”。父父也,子子也,兄兄也,弟弟也,推而之国,国而之天下,建一善而百行从,其失则以法绳之。故曰:“孝者天下大本,法其末也。”至匹夫单人,行孝一概,而凶盗不敢凌,天子喟而旌之者,以其教孝而求忠也。
(选自《新唐书》)
【注】侗,指隋越王杨侗。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南金居A母丧B崇道伪称C吊客D人而道E其情F南金G匿H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易,指改变,与《愚公移山》中“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的“易”意思相同。
B.因,指趁机,与《过秦论》中“因遗策,南取汉中”的“因”意思相同。
C.徙,指流放,与《琵琶行并序》中“转徙于江湖间”的“徙”意思不同。
D.按,指审讯,与《周亚夫军细柳》中“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中“按”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认为,“孝”“悌”“乐”“礼”四项,都是教化民众的最好方法。礼的本质是一个“敬”字。
B.孔子认为,推行教化不需要挨家挨户天天当面去教人行孝。使百姓顺从归化需要至高无上的道德。
C.王世充想谋反的时候,陆士季想当忠臣,准备刺杀王世充,结果因为杨侗停止资助而功亏一篑,被免去官职。
D.陆赵璧在兄长陆南金犯法时候挺身而出,替兄长揽下全部罪行,而陆南金坚持说弟弟自诬,他们的行为让王旭惊奇,玄宗赦免了兄弟俩。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
(2)天子喟而旌之者,以其教孝而求忠也。
14.材料一中孔子和材料二《新唐书》作者对于孝道的看法有何相似之处?(3分)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三11月质检语文试题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 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 题。
材料一:
武灵王平昼闲居, 曰: “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 而世必议寡人矣。 ”肥义①曰:“臣闻之,疑事无功,疑行无名。今王即定负遗俗之虑,殆毋顾天下之议矣。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曰: “寡人非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之。狂夫之乐,知者哀焉;愚者之笑,贤者戚焉。世有顺我者, 则胡服之功未可知也。 ”
(节选自 《战国策·赵策二》)
材料二:
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 至房子, 遂至代, 北至无穷②·西至河, 登黄华之上。 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 曰: “愚者所笑, 贤者察焉。 虽驱世以笑我, 胡地、 中山, 吾必有之! ”遂胡服。
国人皆不欲, 公子成③称疾不朝。王使人请之曰: “家听于亲, 国听于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也。”公子成再拜稽首曰: “臣闻中国者, 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 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 臣愿王孰图之也!”使者以报。
王自往请之, 曰: “吾国东有齐、 中山, 北有燕、 东胡, 西有楼烦, 秦、 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 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部;微社稷之神灵,则部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 以忘部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 ”公子成听命, 乃赐胡服, 明日服而朝、 于是始出胡服令, 而招骑射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记》)
【注】①肥义:赵国的国相。②无穷: 自代郡出塞外, 大漠数千里,故称无穷。③公子成:赵武灵王的叔叔。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明德先论A于贱B而从政C先信于贵D故愿慕E公叔之义F以成G胡服H之功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的“以”与《师说》中“作《师说》以贻之”的“以”含义、 用法相同。
B.微, 在文中是“(假如) 没有”的意思, 与《岳阳楼记》 “微斯人,吾谁与归”中“微”意思相同。
C.略,在文中是“征伐”的意思, 与《六国论》 “燕赵之君, 始有远略”中“略”的意思相同
D.中国,在文中指“中原”,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中国”所指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武灵王派人对其叔父说“家听于亲,国听于君”,言下之意是说:您虽是我的叔父,但是在国家大事上您必须听我的。
B.最终,公子成听从了赵武灵王的命令,并赐给赵武灵王胡服,嘱咐他第二天穿着胡服上朝。
C.赵武灵王想推行“胡服骑射,又担心遭到他人的讥讽和指责。国相肥义的一番分析使他消除了思想顾虑, 坚定了改革决心。
D.起初,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做法遭到了以其叔父公子成为代表的诸大臣的不赞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 狂夫之乐, 知者哀焉; 愚者之笑,贤者戚焉。
(2) 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 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孰图之也!
14.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 简要概括赵武灵王在正式颁布改穿胡服的政令之前做了哪些工作。 (3分)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九中学高中部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惠帝二年,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参去,属其后相曰:“以齐狱市①为寄,慎勿扰也。”后相曰:“治无大于此者乎?”参曰:“不然。夫狱市者,所以并容也,今君扰之,奸人安所容也?吾是以先之。”
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日夜饮醇酒。卿大夫已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相舍后因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悉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更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
参子密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嘱窟私以意叩之。窟既洗沐归,谏参,参怒,而笤密二百。至朝时,惠帝让参回:“与窗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敦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今既明,今险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帝曰:“善。君休矣!”
太史公曰: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节选自《史记·曹相国世家》,有删改)
材料二:
曹参代萧何为汉相国,日夜饮酒不事事,自云:“高皇带与何定天下,法令既明,遵而勿失,不办可乎!”是则然实,然以其时考之,承暴秦之后,高帝创业尚浅,日不服给,岂无一事可关心者战?其初相齐,闻胶西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盖公为言治道责清净而民自定。参于是避正堂以舍之,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然入相汉时,未尝引益公为助也。齐处士东郭先生、梁石君隐居深山,副彻为参客,或谓彻曰:“先生之于曹相国,拾造举过,显贤进能,二人者,世俗所不及,何不进之于相国乎?”彻以告参,参皆以为上宾。彻善齐人安其生,尝干项羽,羽不能用其策。羽欲封此两人,两人卒不受。凡此数贤参皆不之用若非史策失其传则参不荐士之过多矣。
(节选自《容斋续笔·卷十》)
【注】①狱市:指狱讼和市集交易。
10、材料中画框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勾选相应位置。(3分)
凡此A数贤B参C皆不之D用E若非史策F失其传G则参H不荐士之过I多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趣,急忙,赶紧之意,与《兰亭集序》“趣舍万殊”中的“趣”含义不同。
B.幸,指希望之意,与《孔雀东南飞》“幸可广问讯”中的“幸”含义不同。
C.币,礼物的意思,与《屈原列传》“厚币委质事楚”中的“币”含义相同。
D.善,即与……交好,与《鸿门宴》“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在萧何死后,曹参知道自己将要成为朝廷相国,离开齐地前,他叮嘱后任,把齐国的狱讼与集市托付给他,要求他慎重对待,不要轻易干涉。
B.曹参做相国后整日痛饮美酒,不理政事,有些官吏或宾客上门相劝,他不等对方开口,就拿美酒给对方喝,直到对方喝醉,始终不给其开口机会。
C.曹参在相府后园设酒陈座痛饮,与附近醉歌的官吏高歌应和,因此皇帝不满他不讲礼仪,就让他的儿子曹密私下探问曹参,结果曹参生气地鞭笞了儿子。
D.曹参当初在任齐国相时,接纳精通黄老之术的盖公的建议,以黄老学说的清静无为、不生事端为指导思想治理齐国。他任齐国相九年,齐国平安无事。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君扰之,奸人安所容也?吾是以先之。
(2)然人相汉时,未尝引盖公为助也。
14、两则材料都提及曹参“日夜饮酒不事事”,但对此评价却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文言文阅读
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归之,故天瑞应诚而至。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淫侠衰微,不能统理群生,残贼良民以争壤土,废德教而任刑罚。刑罚不中,则生邪气,怨恶畜于上。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然则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天使阳出布施于上而主岁功,使阴入伏于下而时出佐阳,亦不能独成岁。终阳以成岁为名此天意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为政而任刑,不顺于天,故先王莫之肯为也。
(节选自董仲舒《天人三策》)
材料二
丞相西平侯于定国者,其父号曰于公,为县狱吏,决狱平法,未尝有所冤。东海郡中为于公生立祠。东海有孝妇,无子,少寡,其姑欲嫁之,终不肯。其姑告邻之人曰:“孝妇养我甚谨,守寡日久,我老,母自经死。母女告吏曰:“孝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孝妇自诬服,具狱以上府。于公以为养姑十年以孝闻,此不杀姑也。太守不听,数争不能得。于是于公辞疾去吏。太守竟杀孝妇,郡中枯早三年。后太守至,卜求其故,前太守强杀之,咎当在此。”于是杀牛祭孝妇冢,天立大雨,岁丰熟。
(节选自《说苑 贵德》)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
终阳以成A岁为名B此天意也C王者承天意D以从事E故F任德教G而不任刑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残贼,指凶残暴虐的人,也可指对他人施以残忍暴虐的行为
B.畜,指积聚、储藏,与《孟子 梁惠王上》中“鸡、豚、狗、彘之畜”的“畜”意思不同。
C.生立祠,即为在世之人修建祠堂进行奉祀,受此殊荣者都是政绩突出、百姓爱戴的官员。
D.诬服,没有罪过而不得不承认有罪,其中多是被诬者因不堪严刑拷打被迫自诬服罪。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仲舒认为君主是秉承天意来治理天下的,要避免人民生怨作乱,实现社会安定、百姓归心,最好施行德教。
B.董仲舒依据天道的阴阳思想,阐述德教与刑罚在为政方面是有侧重的,他指出,还需要适当刑罚来辅助德教。
C.东海孝妇很早就失去了丈夫,也没有子女,但是侍奉婆婆非常周到,无奈之下选择自杀来减轻负担。
D.新任太守对郡中三年大旱感到奇怪,让于公占卜,查出孝妇冤情,当年地方即获得丰收。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为政而任刑,不顺于天,故先王莫之肯为也。
②于公以为养姑十年以孝闻,此不杀姑也。太守不听,数争不能得。
(5)材料一中对东海孝妇故事中“枯旱三年”的成因有怎样的说法?
3.【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以及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文化常识题的作答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文言实词题的作答,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解答】(1)“此天意也”句意完整,其前后断句,表结果。故在BCE三处断句,这是天意啊,所以任用德教而不任用刑罚。
(2)C.“都是政绩突出、百姓爱戴的官员”错。
故选:C。
(3)D.“让于公占卜”错,原文为“卜求其故”,并不是让于公占卜。
故选:D。
(4)①任:使用;顺:顺从,是没有顺从天意。
②以为:认为;争:争辩。句子翻译为:于公认为(孝妇)侍奉婆婆十年凭借孝敬闻名。太守不听他的意见。
(5)材料一原文为“刑罚不中,则生邪气,怨恶畜于上,则阴阳缪戾而妖孽生矣”,则生邪气,怨恶畜于上,则阴阳缪戾而妖孽生矣。
答案:
(1)BCE
(2)C
(3)D
(4)①执政而使用刑罚,是没有顺从天意。
②于公认为(孝妇)侍奉婆婆十年凭借孝敬闻名,这就证明她不会杀死婆婆,于公多次争辩都不能改变太守的意见。
(5)①刑罚不中,则生邪气,怨恶畜于上,则阴阳缪戾而妖孽生矣。
【点评】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初,绍之南也,田丰说绍曰:“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释庙胜之策,而决成败于一战,若不如志,悔无及也。”绍不从。丰恳谏,绍怒甚,以为沮众,械系之。绍军既败,或谓丰曰:“君必见重。”丰曰:“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绍还,谓左右曰:“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遂杀之。绍外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于色,而内多忌害,皆此类也。
裴松之注:
《先贤行状》曰:丰字元皓,钜鹿人,或云勃海人。丰天姿瑰杰,权略多奇,少丧亲,居丧尽哀,日月虽过,笑不至矧。博览多识,名重州党。初辟太尉府,举茂才,迁侍御史。阉宦擅朝,英贤被害,丰乃弃官归家。袁绍起义,卑辟厚币以招致丰,丰以王室多难,志存匡救,乃应绍命,以为别驾。劝绍迎天子,绍不纳。绍后用丰谋,以平公孙瓒。
孙盛曰:观田丰、沮授之谋,虽良、平何以过之?故君贵审才,臣尚量主;君用忠良,则伯王之业隆,臣奉暗后,则覆亡之祸至:存亡荣辱,常必由兹。丰知绍将败,败则已必死,甘冒虎口以尽忠规,烈士之于所事,虑不存已。夫诸侯之臣,义有去就,况丰与绍非纯臣乎?诗云“逝将去汝,适彼乐土”,言去乱邦,就有道可也。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六》)
材料二: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纪则正,后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①。”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狂瞽:愚妄无知,常用作谦辞。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陛下开圣A虑B纳刍C荛D愚臣E处不讳之F朝G实愿H罄其狂簪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庙胜,指战前朝廷决定的克敌制胜之策。“庙”与“居庙堂之高”的“庙”意思相同。
B.适,在文中意为到……去,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的“适”意思相同。
C.相遇,相互对待。“遇”与《庖丁解牛》中“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遇”意思不同。
D.后,可以指君主、诸侯,也可以指君主的正妻,文中加点的两个“后”都是指君主。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田丰足智多谋,在军事方面有独到的见解,他分析了曹军的情况,提出了持久对峙,以逸待劳的策略。
B.袁绍刚愎自用,心胸狭窄。他对田丰提出的建议多不予采纳,战败后不反思已过,反而处死了田丰。
C.孙盛认为,田丰是忠直之臣。袁绍不采用他的建议,他甘冒杀身之祸极力规劝,不考虑个人的安危。
D.王珪认为,君主听从谏言,不断纠正自己的过失,才能成为圣主,所以一定要有七个直言敢谏的大臣。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
(2)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14.理想的君臣之道有什么特点?请根据材料概括。(3 分)
10.【答案】BDG 【解析】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11.【答案】B 【解析】适,出嫁
12.【答案】D 【解析】“七”是虚指,几个。且是说古代圣主。
13.【答案】(8分)(1)如果军队打了胜仗,我必定能保全生命,现在军队打了败仗,我一定会死(被杀)。
(2)我虽然不算明君,幸亏你们多次匡正补救我的过失,希望凭借你们耿直的言论,以实现天下太平。
14.【答案】①君主贤明,虚心纳谏 ②臣子忠诚,正直敢言 ③君臣相合(相得、相遇),天下太平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当初,袁绍率大军南下时,田丰劝袁绍说:“曹操善于用兵,变化多端,部众虽少,但不可轻视,不如长久地和他对峙。将军您占据险固的山河地势,拥有四个州的土地百姓,您可以对外结交英雄豪杰,对内发展农业,加强战备,然后选拔精锐部队,编组几支奇兵,趁曹军不备时轮流出击,骚扰黄河南岸,曹军救援右边我们就攻击左边,救援左边就攻其右边,使曹军疲于奔命,百姓不得安宁从事生产,我军没有疲劳而敌军已疲惫不堪了。不到两年,可以毫不费力地取胜。如今放弃了朝廷预先制定的克敌制胜的谋略,而将成败决定于一次会战,假若不能如愿,后悔就来不及了。”袁绍不听。田丰恳切苦劝,袁绍大怒,认为他散布失败情绪使士气沮丧(扰乱军心),下令给田丰戴上刑具囚禁起来。袁绍的军队被打败后,有人对田丰说:“这回你必定会受到重用。”田丰说:“如果打了胜仗,我还能保全生命,现在军队打了败仗,我肯定会死(被杀)。”袁绍回来后,对身边的人说:“我没有听从田丰的建议,果然被他取笑。”便杀了田丰。袁绍为人外表宽宏闲雅,有度量,哀乐都不在脸上流露出来,但内心却妒贤嫉能,都类似于对待田丰这样。
裴松之注:
《先贤行状》记载:田丰字元皓,是巨鹿人,也有人说他是渤海人。田丰容貌奇伟,权变谋略出人意料。年轻时父母去世,居丧期间他非常哀痛,(三年)守孝的时间虽然过去了,但他笑时从不露齿。博览群书,富有见识,在地方上名声远播。开始被征召到太尉府,被举荐为秀才,升迁为侍御史。宦官独揽朝政,英雄贤哲被陷害,田丰看到这种情况便辞官回乡。袁绍起兵讨董卓时,用谦卑的言辞加上优厚的礼物招揽田丰,田丰因为汉室处于危难之时,立志匡扶补救,于是就答应了袁绍的召请,袁绍任命他为别驾。田丰劝袁绍迎接汉献帝,袁绍没有采纳他的建议。袁绍后来用田丰的计策,平定了公孙瓒。
孙盛评论说:看田丰、沮授的计谋,即使张良、陈平怎能超过他们?所以君主贵在能审察(识别)人才,臣子重视估量君主(是否贤明);君主如能重用忠臣良将,那么霸王之业就会兴隆,臣子侍奉昏君,那么就会招来灭亡之祸:存亡荣辱,常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田丰知道袁绍将会失败,一旦袁绍失败,那么自己一定会被处死,却甘冒杀身之祸来尽忠臣的规劝,有志于建功立业的人做事,是不考虑自己生死的。诸侯的臣子,都要根据道义来考虑去留,何况田丰并非纯粹是袁绍的臣子。《诗经》说“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的乐土去”,说的就是离开动乱的地方,到政治清明的地方去。
材料二: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正直的君主任用了奸臣,就不可能治理好国家;忠直的臣子侍奉昏庸的君主,也不可能治理好国家。只有正直的君主和忠直的大臣相处共事,就像鱼得到了水,那么天下才可以平安无事。我虽然不算明君,幸亏你们多次匡正补救我的过失,希望凭借你们耿直的言论,以实现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回答说:“我听说木材弹上墨线就能锯得笔直,君主听从规谏就能成为圣主。所以古代圣明的君主必须设诤臣七人,说的话如不被接受,就相继以死相谏。陛下开启圣明的思虑(开拓思路),采纳草野之人的意见,我等处在不避忌讳的圣朝,实在愿意竭尽自己的浅陋之才(把愚昧之见都讲出来)。”太宗称赞说得好,下诏规定今后宰相入宫商量处理国家大事,必须让谏官跟着进来,参与处理政事。有所进言,一定虚心采纳。
山西省三晋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 题。
材料一: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闻金声而怒,闻鼓声而喜,为之奈何 ”
太公曰:“将有三。”武王曰:“敢问其目。”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 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 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百刃始合,士争先赴。 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节选自《六韬·龙韬·励军》)
材料二:
凡为将之道,要在甘苦共众。如遇危险之地,不可舍众而自全,不可临难而苟免,护卫周旋,同其生死。如此,则三军之士岂忘己哉 法曰:“见危难,毋忘其众。”
魏曹操征孙权还,使张辽、乐进、李典将七千余人屯合肥。操征张鲁,教与护军薛悌书,题其函曰:“敌至乃发。”俄而,权率众围合肥,乃发此救,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城,护军勿与战。”诸将皆疑。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此,破我必矣,是以指教。 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胜负之机,在此一举,诸君何疑 ”李典意与辽同。 平旦,辽披甲出战,先登陷阵,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击突至权麾下。 权大惊,众不知所以,走登高,权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乃聚兵围辽数重,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余众呼号曰:“将军岂舍我耶 ”辽复还入围,拔出余众,权军无敢当者。辽还修守备,众心乃安,诸将悦服。
(节选自《百战奇略·难战》)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出隘塞A犯B泥涂C将必先D下步E名F曰G力将。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目,指条目,或者要目,与《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意思不同。
B.池,文中指护城河,与《孔雀东南飞》中“举身赴清池”中的“池”意思相同。
C.披甲出战,其中的“甲”指的是古人作战穿的皮革或金属制的护身衣,起防护作用。
D.麾下,将旗之下,指部下,如辛弃疾词“八百里分麾下炙”中的“麾下”。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公认为将帅要在安排好军队驻扎之后,才能休息;在士卒饭菜做好之后,才能吃饭。将帅要克制欲望,不然就无法体会士卒的饥饱。
B.曹操攻打张鲁时,给薛悌写了一封书信,让他在吴军到来时再出战。不久吴军来进攻,曹操在书信中的安排引起了众将的疑虑。
C.与吴军作战时,张辽冲锋陷阵,大叫着自己的姓名,冲到孙权的旗下,孙权很吃惊,吴军也不知所措,于是一起逃到髙处。
D.被孙权包围,张辽先率领一批人杀出重围,其他人害怕张辽留下他们不管,于是张辽又冲入包围圈救出众人,敌军无人敢阻挡。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
译文:
(2)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
译文:
14.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为将之道的“道”,并指出如此“为将”,将会达到怎样的效果。(3分)
答:
10.A C E(每处1分,多涂不给分)) 11.B 12.B
13.(1)将帅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拿扇子,雨天不撑伞篷,这样的将帅叫礼将。(关键词“服”“操”的翻译各1分,句意2分)
(2)趁敌军尚未形成合围态势就迎战它,挫败敌人的嚣张气焰,以安定我们的军心,然后才可以守住此城。(关键词“逆”“折”的翻译各1分,句意2分)
14.①为将之道:与士兵同甘共苦、生死与共。(2分)②效果:将士心悦诚服,士兵勇于作战。(1分)(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武王问太公说:“我想让三军将士,在攻城时争先登城,在野外打仗时都争着冲锋陷阵,听到收兵的号令就愤怒,听到进军的号令就欢欣鼓舞,怎么才能做到这样呢 ”
太公答道:“将帅要做到三点。”武王说:“请问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太公说:“将帅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拿扇子,雨天不撑伞篷,这样的将帅叫礼将。将帅不以身作则遵从军中之礼,就无法体会士卒的冷暖,翻越险阻关隘,通过泥泞通路,将帅一定要先下车马步行,这样的将帅叫力将。将帅如果不身体力行,就无法体会士卒的劳苦。军队驻扎的宿营安排安当后,将帅才前往休息;士卒的饭菜做好,将帅才开始就餐。军队没有点火做饭,将帅也不点火做饭,这样的将帅叫止欲将。将帅如果无法克制自己的欲望,就无法体会士卒的饥饱。将帅能和士卒同寒暑,共劳苦,同饥饱,那么全军官兵听到前进的号令就欢欣鼓舞,听到停止的号令就愤怒。即使城墙高、护城河深,箭石如雨,士卒也会争先登城,敌我交战,短兵相接的时候,士率们也会争先向前冲锋。士卒并不是天性喜欢死亡、乐于伤残,而是由于将帅关心自己的冷暖和饥饱,体恤自己的劳苦,(因此深受感动)而尽力报效。”
材料二:
为将帅者的法则,最重要的在于能与士兵同甘共苦。如果在战争中遇到危险,将帅不可以抛弃士兵保全自己,不可以面临危难而苟且偷生,应保护部众同敌人周旋,与士兵同生死共战斗。将帅如能做到这样,那么三军将士又怎能在危难中忘掉将帅呢 兵法说:“将帅面临危难,不能忘记自己的士兵。”
三国时期,魏公曹操率军攻打孙权回来,派道大将张辽、乐进和李典等率兵七千多人驻守在合肥。其后,曹操征讨张鲁时,他给驻守合肥的护军薛悌写了封信,封面题写道:“敌人来到时方可打开。”不久,孙权率领大军前来围攻合肥,薛悌打开这封信,上面写道:“如果孙权领兵来进攻,张、李二将军出战,乐将军守城,护军薛悌不要参战。”诸多将领对此指示都感到迷惑不解。张辽说:“曹公亲率大军运征在外,等到救兵来到这里时,敌军势必已经把我们打败了,所以曹公用教令指示我们。趁敌军尚来形成合围态势就迎战它,挫败敌人的嚣张气焰以安定我们的军心,然后才可以守住此城。今日成败的关键,在此一举,各位还有什么疑惑吗 ”李典意见与张辽相同。次日天刚亮,张辽身披铠甲率兵出战,他率先冲破敌阵,杀死数十名敌人,斩杀敌军两员大将,大声呼喊自己姓名,在敌阵中猛打猛冲,直至孙权指挥旗下。孙权大吃一惊,众将不知所措,慌忙跑到高处,孙权用长戟护卫自身,张辽大声喝骂孙权下来应战,孙权却不敢动,于是调集大军将张辽所率人马重重包图,张辽带领数十名勇士冲出包围圈,其余(尚未冲出包围圈的)部众大声呼喊道:“将军难道要丢弃我们吗 ”张辽再次冲入包围圈,将受国的余众全部救出来,孙权部队竟然没人敢阻挡。张辽得胜返回合肥营地,加修守备工事,自此军心更加稳定,诸将对张辽更加心悦诚服。
山西省吕梁市兴县友兰中学等校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三)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矣。”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选自《孝经》)
材料二:
陆南金,苏州吴人。祖士季,从同郡顾野王学《左氏春秋》《司马史》《班氏汉书》。仕隋为越王侗①记室兼侍读。侗称制,擢著作郎。时王世充将篡逆,侗谓士季曰:“隋有天下三十年,朝果无忠臣乎?”士季对曰:“见危授命,臣宿志也。请因启事为陛下杀之。”谋泄,停侍读,乃不克。贞观初,终太学博士兼弘文馆学士。
南金仕为太常奉礼郎。开元初,少卿庐崇道抵罪徙岭南,逃还东都。南金居母丧崇道伪称吊客入而道其情南金匮之。俄为仇人迹告,诏侍御史王旭捕按,南全当重法,弟赵璧诣旭自言:“匿崇道者我也,请死。”南金固言弟自诬不情,旭怪之,赵壁曰:“母未葬,妹未归,兄能办之,我生无益,不如死。”旭惊,上状。玄宗皆宥之。
赞曰:圣人治天下有道,曰“要在孝悌而已”。父父也,子子也,兄兄也,弟弟也,推而之国,国而之天下,建一善而百行从,其失则以法绳之。故曰:“孝者天下大本,法其末也。”至匹夫单人,行孝一概,而凶盗不敢凌,天子喟而旌之者,以其教孝而求忠也。
(选自《新唐书》)
【注】侗,指隋越王杨侗。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南金居A母丧B崇道伪称C吊客D人而道E其情F南金G匿H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易,指改变,与《愚公移山》中“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的“易”意思相同。
B.因,指趁机,与《过秦论》中“因遗策,南取汉中”的“因”意思相同。
C.徙,指流放,与《琵琶行并序》中“转徙于江湖间”的“徙”意思不同。
D.按,指审讯,与《周亚夫军细柳》中“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中“按”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认为,“孝”“悌”“乐”“礼”四项,都是教化民众的最好方法。礼的本质是一个“敬”字。
B.孔子认为,推行教化不需要挨家挨户天天当面去教人行孝。使百姓顺从归化需要至高无上的道德。
C.王世充想谋反的时候,陆士季想当忠臣,准备刺杀王世充,结果因为杨侗停止资助而功亏一篑,被免去官职。
D.陆赵璧在兄长陆南金犯法时候挺身而出,替兄长揽下全部罪行,而陆南金坚持说弟弟自诬,他们的行为让王旭惊奇,玄宗赦免了兄弟俩。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
(2)天子喟而旌之者,以其教孝而求忠也。
14.材料一中孔子和材料二《新唐书》作者对于孝道的看法有何相似之处?(3分)
10.B D F
(评分参考:每涂对一处给1分,共3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解析】“母丧”作“居”的宾语,故B后停顿;“吊客”作“伪称”宾语,故D后停顿;“入”和“道其情”是连续动作,“入而道其情”连在一起,故F后停顿。“南金匿之”是完整的主谓结构。据此可以判断,句意:陆南金居为母守丧,庐崇道假装成吊客,进屋说明他的情况,陆南金藏起他。
11.B【解析】意思不同,后者是“因袭、遵循”的意思。
12.C【解析】“因为杨侗停止资助而功亏一篑”错误,文中是“谋泄”。
13.(1)以孝道教育人民,是用来使得天下做父亲的都能受到尊敬的办法。
(评分参考:“教以孝”,倒装和省略,以孝教(之);“所以”,用来……的办法;“敬”,使……受到尊敬;关键点各1分,句意1分)
(2)天子赞叹并加以旌表(他),是想用这种教导世人行孝的做法进而希望(获求)世人能对国家忠诚。(评分参考:“喟”,赞叹;“旌”,旌表,表扬,表彰;“其”,代词,做法。关键点各1分,句意1分)
14.都认为可以用孝道来治理天下。材料一中孔子认为,以孝道教化人民,可以让人民归化顺从;材料二中《新唐书》作者认为,可以把孝道推广到国家,再推广到天下,建立起一种善行而使各种品行随之兴起。
(评分参考:相似点1分,分析2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说:“教育人民相亲相爱,再没有比孝道更好的了;教育人民讲礼貌,知顺从,再没有比悌道更好的了;要改变旧习俗,树立新风尚,再没有比音乐更好的了;使国家安定,人民驯服,再没有比礼教更好的了。所谓礼教,归根结底就是一个‘敬’字而已。因此,尊敬他的父亲,儿子就会高兴;尊敬他的哥哥,弟弟就会高兴;尊敬他的君王,臣子就会高兴。尊敬一个人,而千千万万的人感到高兴。所尊敬的虽然只是少数人,而感到高兴的却是许许多多的人。这就是把推行孝道称为‘要道’的理由啊!”
孔子说:“君子以孝道教化人民,并不是要挨家挨户都走到,天天当面去教人行孝。以孝道教育人民,是用来使得天下做父亲的都能受到尊敬的办法;以悌道教育人民,用来使得天下做兄长的都能受到尊敬;以臣道教育人民,用来使得天下做君王的都能受到尊敬。《诗经》里说:“和乐平易的君子,是人民的父母。,如果没有至高无上的道德,有谁能够教化人民,使得人民顺从归化,创造这样伟大的事业啊!”
材料二:
陆南金是苏州吴县人。祖父名士季,奉同郡顾野王为师学习《左氏春秋》《司马史》《班氏汉书》。在隋朝做官任越王杨侗记室兼侍读。杨侗即位后,升任著作郎。当时王世充想谋反,杨侗对陆士季说:“隋朝拥有天下三十年,朝中果真没有忠臣吗?”陆士季回答说:“临危而献出生命,是臣的宿愿啊。请让我利用向他陈述的时机替陛下杀他。”密谋泄露,被免去侍读,于是没有成功。贞观初年,官做到太学博士兼弘文馆学士。
陆南金做官任太常奉礼郎。开元初年,少卿庐崇道被治罪流放到岭南,后逃回东都。陆南金居为母守丧,庐崇道假装成吊客,进屋说明他的情况,陆南金藏起他。不久被仇人告发,诏令侍御史王旭捕捉审讯,陆南金应处以重法,弟弟赵璧到王旭那里自首说:“藏起庐崇道的人是我,请处死我。”陆南金坚持说弟弟自诬不合实情,王旭对此感到奇怪,陆赵璧说:“母亲还没有理莽,妹妹还没有出嫁,哥哥能办这些事,我活着没有用,不如去死。”王旭惊奇,上奏此事。玄宗都赦免了他们。
赞说:圣人治理天下有一定之规,就是“关键在于孝悌的道理罢了”。要用对待父亲的原则对待父亲,要用对待儿子的原则对待儿子,要用对待兄长的原则对待兄长,要用对待弟弟的原则对待弟弟,推广到国家,再从国家推广到天下,建立起一种善行而使各种品行随之兴起,人有过失就用法律处罚他。所以说:“孝是天下的根本,法还在其次”。至于普通百姓,行孝一方,而使强盗不敢侵犯,天子赞叹并加以旌表(他),是想用这种教导世人行孝的做法进而希望(获求)世人能对国家忠诚。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三11月质检语文试题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 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 题。
材料一:
武灵王平昼闲居, 曰: “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 而世必议寡人矣。 ”肥义①曰:“臣闻之,疑事无功,疑行无名。今王即定负遗俗之虑,殆毋顾天下之议矣。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曰: “寡人非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之。狂夫之乐,知者哀焉;愚者之笑,贤者戚焉。世有顺我者, 则胡服之功未可知也。 ”
(节选自 《战国策·赵策二》)
材料二:
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 至房子, 遂至代, 北至无穷②·西至河, 登黄华之上。 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 曰: “愚者所笑, 贤者察焉。 虽驱世以笑我, 胡地、 中山, 吾必有之! ”遂胡服。
国人皆不欲, 公子成③称疾不朝。王使人请之曰: “家听于亲, 国听于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也。”公子成再拜稽首曰: “臣闻中国者, 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 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 臣愿王孰图之也!”使者以报。
王自往请之, 曰: “吾国东有齐、 中山, 北有燕、 东胡, 西有楼烦, 秦、 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 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部;微社稷之神灵,则部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 以忘部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 ”公子成听命, 乃赐胡服, 明日服而朝、 于是始出胡服令, 而招骑射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记》)
【注】①肥义:赵国的国相。②无穷: 自代郡出塞外, 大漠数千里,故称无穷。③公子成:赵武灵王的叔叔。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明德先论A于贱B而从政C先信于贵D故愿慕E公叔之义F以成G胡服H之功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的“以”与《师说》中“作《师说》以贻之”的“以”含义、 用法相同。
B.微, 在文中是“(假如) 没有”的意思, 与《岳阳楼记》 “微斯人,吾谁与归”中“微”意思相同。
C.略,在文中是“征伐”的意思, 与《六国论》 “燕赵之君, 始有远略”中“略”的意思相同
D.中国,在文中指“中原”,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中国”所指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武灵王派人对其叔父说“家听于亲,国听于君”,言下之意是说:您虽是我的叔父,但是在国家大事上您必须听我的。
B.最终,公子成听从了赵武灵王的命令,并赐给赵武灵王胡服,嘱咐他第二天穿着胡服上朝。
C.赵武灵王想推行“胡服骑射,又担心遭到他人的讥讽和指责。国相肥义的一番分析使他消除了思想顾虑, 坚定了改革决心。
D.起初,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做法遭到了以其叔父公子成为代表的诸大臣的不赞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 狂夫之乐, 知者哀焉; 愚者之笑,贤者戚焉。
(2) 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 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孰图之也!
14.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 简要概括赵武灵王在正式颁布改穿胡服的政令之前做了哪些工作。 (3分)
10. B D F(涂黑三处及三处以下的,每涂对一处给1分,错处不扣分;涂黑超过三处不得分)
【解析】正确断句:明德先论于贱, 而从政先信于贵,故愿慕公叔之义, 以成胡服之功也。
11. C 【解析】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中的“略”意思是“谋略(计谋、 策略)”。
12. B 【解析】王叔公子成“赐给赵武灵王胡服,嘱咐他第二天穿着胡服上朝”表述错误,应是“赵武灵王赏赐胡服给王叔公子成,公子成第二天便穿着胡服上朝”。文中“乃赐胡服”的主语是赵武灵王,而“明日服而朝”的主语是公子成。
13.(1)猖狂的人觉得高兴的事,聪明的人会为此感到悲哀;愚蠢的人觉得高兴的事,贤明的人却对此担忧。 (“知”“哀” “戚”各1分, 句意1分)
(2)现在君王您舍弃这些,却去仿效远方蛮夷的服饰,这是改变传统习俗,违背人心,我希肇您仔细考虑这件事!(“袭” “变古之道” “孰”各1分, 句意1分)
14.①与国相肥义商议如何取得国人的支持。②派使者前往晓谕其叔父公子成。③亲自前往拜访叔父公子成,向其当面解释,取得他的支持。 (每点1分, 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 只要言之有理, 亦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赵武灵王平日里闲居,说: “现在我准备教导民众穿着胡服练习骑马射箭,国内一定会有人非议指责我。”肥义说:“我听说,做事情犹豫不决就不可能成功,行动在即还顾虑重重就绝不会成名。现在大王既然下定决心背弃世俗偏见,那就一定不要顾虑天下人的非议了。凡是追求最高道德的人都不去附和俗人的意见,成就伟大功业的人都不会去与众人商议。愚蠢的人在事情发生以后还看不明白,而聪明的人却能在事情未发生之前就有所察觉,大王您还是马上按您的想法去付诸实施吧。”赵武灵王说: “我不是对胡服骑射这件事有什么顾虑, 而是担心天下人笑话我。狂猬的人觉得高兴的事,聪明的人会为此感到悲哀;愚蠢的人觉得高兴的事,贤明的人却对此担忧。如果国人支持我的话,那么改穿胡服的功效就不可估量。”
材料二:
赵武灵王向北侵略中山国的土地, (大军进攻)到了房子城,又来到代地,再向北进攻到了大漠之中,向西进攻到了黄河,登临黄华顶峰。他与大臣肥义商量让百姓穿胡人的短衣、学习骑马射箭,他说: “愚鑫的人会嘲笑我的举措,但贤明的人是可以理解的。即使天下的人都嘲笑我, (我也要这样做, )北方胡人的领地和中山国, 我一定占有它! ”于是他(带头) 改穿胡服。
国中的人都不想这样做,公子成借口有病不来上朝。赵武灵王便派人前往说服他说: “家事听命于父母, 国事听命于国君。现在我向世人倡导改变服装, 而叔父您不穿,我担心天下人会议论我。治理国家要有一定的章法, 以对百姓有利为根本:从事政务有一定的原则,政令得以执行是最重要的。修明德行必须先让百姓议论明白,而贯彻政令首先要使贵族信服奉行,所以我希望能树立叔父您为榜样,来实现改穿胡服的功头。”公子成跪拜两次,道: “我听说,中原是在古圣先贤的教化下,用礼乐仪制,使远方国家前来朝拜,是让四方蛮夷学习效法的地方。现在君王您舍弃这些,却去仿效远方蛮夷的服饰,这是改变传统习俗,违背人心,我希望您仔细考虑这件事!”使者把他的这番话报告给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于是亲自前往, 说: “我国东面有齐国、 中山国, 北面有燕国、 东胡, 西面有楼烦, 与秦、韩两国接壤。现在(如果)没有骑马射箭的训练,用什么来坚守呢 早先中山国仰仗齐国的强兵,侵犯我们的领地,俘虏我们的子民,又引水围灌部城:如果不是靠着祖先神灵保佑,恐怕部城已经失守了,对此先王深以为耻。因此我决心改变服饰, 学习骑射,想以此抵御四边的威胁侵略,一雪中山国之耻, 而叔父您一味因循中原的旧俗,憎恶改变服装,这是忘记了鄙诚的奇耻大辱,不是我所希望的呀!”公子成听从了赵武灵王的命令, (赵武灵王)于是赐给他胡服,第二天他便穿着胡服上朝。
于是,赵武灵王正式颁布改穿胡服的政令,并且招纳擅长骑马射箭之人。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九中学高中部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惠帝二年,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参去,属其后相曰:“以齐狱市①为寄,慎勿扰也。”后相曰:“治无大于此者乎?”参曰:“不然。夫狱市者,所以并容也,今君扰之,奸人安所容也?吾是以先之。”
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日夜饮醇酒。卿大夫已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相舍后因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悉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更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
参子密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嘱窟私以意叩之。窟既洗沐归,谏参,参怒,而笤密二百。至朝时,惠帝让参回:“与窗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敦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今既明,今险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帝曰:“善。君休矣!”
太史公曰: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节选自《史记·曹相国世家》,有删改)
材料二:
曹参代萧何为汉相国,日夜饮酒不事事,自云:“高皇带与何定天下,法令既明,遵而勿失,不办可乎!”是则然实,然以其时考之,承暴秦之后,高帝创业尚浅,日不服给,岂无一事可关心者战?其初相齐,闻胶西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盖公为言治道责清净而民自定。参于是避正堂以舍之,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然入相汉时,未尝引益公为助也。齐处士东郭先生、梁石君隐居深山,副彻为参客,或谓彻曰:“先生之于曹相国,拾造举过,显贤进能,二人者,世俗所不及,何不进之于相国乎?”彻以告参,参皆以为上宾。彻善齐人安其生,尝干项羽,羽不能用其策。羽欲封此两人,两人卒不受。凡此数贤参皆不之用若非史策失其传则参不荐士之过多矣。
(节选自《容斋续笔·卷十》)
【注】①狱市:指狱讼和市集交易。
10、材料中画框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勾选相应位置。(3分)
凡此A数贤B参C皆不之D用E若非史策F失其传G则参H不荐士之过I多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趣,急忙,赶紧之意,与《兰亭集序》“趣舍万殊”中的“趣”含义不同。
B.幸,指希望之意,与《孔雀东南飞》“幸可广问讯”中的“幸”含义不同。
C.币,礼物的意思,与《屈原列传》“厚币委质事楚”中的“币”含义相同。
D.善,即与……交好,与《鸿门宴》“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在萧何死后,曹参知道自己将要成为朝廷相国,离开齐地前,他叮嘱后任,把齐国的狱讼与集市托付给他,要求他慎重对待,不要轻易干涉。
B.曹参做相国后整日痛饮美酒,不理政事,有些官吏或宾客上门相劝,他不等对方开口,就拿美酒给对方喝,直到对方喝醉,始终不给其开口机会。
C.曹参在相府后园设酒陈座痛饮,与附近醉歌的官吏高歌应和,因此皇帝不满他不讲礼仪,就让他的儿子曹密私下探问曹参,结果曹参生气地鞭笞了儿子。
D.曹参当初在任齐国相时,接纳精通黄老之术的盖公的建议,以黄老学说的清静无为、不生事端为指导思想治理齐国。他任齐国相九年,齐国平安无事。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君扰之,奸人安所容也?吾是以先之。
(2)然人相汉时,未尝引盖公为助也。
14、两则材料都提及曹参“日夜饮酒不事事”,但对此评价却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10、BEG
11、B
12、C
13、(1)如果您严加干涉,坏人在哪里容身呢 这就是我为何首先将这件事告诉您的原因。
(2)然而(曹参)就任汉朝丞相时,并没有延请盖公为助手。
14、①材料一主要是称赞曹参清静无为、与民休养生息;②材料二意在批评曹参不荐士的过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