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五代史伶官传序》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2《五代史伶官传序》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11.2《五代史伶官传序》同步练习(文字版 | 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用统一的编年体编写。
B.序,是说明书籍著作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C.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
D.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的牺牲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猪。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约车百乘
B.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人之为学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C.忧劳可以兴国——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D.函梁君臣之首——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二、情景默写
3.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1)《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 , , ”。
(2)《五代史·伶官传序》引用《尚书》中的话“ , ”,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结论:“ , , 。”
(3)《五代史·伶官传序》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的事警诫后人的句子是:“ , ,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仙府石门突然打开,奇异景象尽收眼底。其中表现仙人们纷纷驾风而来的两句是“ , ”。
(2)《五代史伶官传序》紧紧围绕“人事”来谈论五代后唐庄宗宠幸伶人带来的后果,最后主题升华,得出两句结论“ , ”,结尾“岂独伶人也哉”发人深省。
(3)在古诗词中,曹操、鲍照等诗人对“人生”有很多的思考,在发问的同时,又表达强烈的感叹,比如“ , ”。
三、选择类
5.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
B.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原来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绳索
D.及凯旋而纳之 纳:收藏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乙】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周匝对曰:“身陷仇人,而得不死以生者,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仇德源之力也。愿乞二州以报此两人。”庄宗皆许以为刺史。郭崇韬谏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格其命。逾年,而伶人屡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二人。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
(节选自《新五代史 伶官传》)
6.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函梁君臣之首 函:木匣子
B.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
C.又别为优名以自目 自目:自称
D.因格其命 格:搁置,阻止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B.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C.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D.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将庄宗兴衰境况对比后,得出“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
B.乙文中,庄宗不能理解和接受郭崇韬等人的进谏是其灭亡的重要原因。
C.甲乙两段文字的立足点是一致的,揭示了庄宗失败的原因在于人事。
D.甲文的语言议论性强,逻辑严密;而乙文则史学味浓,故事性强。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2)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泷冈阡①表
欧阳修
呜呼!惟我皇考崇公卜吉②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非敢缓也,盖有待也。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③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先公少孤力学,咸平三年进士及第,为道州判官,泗、绵二州推官,又为泰州判官:章年五十有九,葬沙溪之泷冈。太夫人姓郑氏,自其家少微时,治其家以俭约,其后常不使过之。曰:“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其后修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
自先公之亡二十年,修始得禄而养。又十有二年,列官于朝,始得赠封其亲。又十年,修为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留守南京,太夫人以疾终于官舍,享年七十有二。
于是小子修乃列其世谱,具刻于碑。既又载我皇考崇公之遗训,太夫人之所以教而有待于修者,并揭于阡,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鲜,遭世窃位,而幸全大节不辱其先者,其来有自。
熙宁三年岁次庚戌四月辛酉朔十有五日乙亥,男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知青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充京东东路安抚使、上柱国、乐安郡开国公,食邑四千三百户,食实封一千二百户,修表。
(有删改)
【注】①阡:墓道,泛指坟墓。②卜吉:丧俗中,葬地、葬日皆由卜筮来决定,若吉,方能行事。③翎:况且。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
B.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
C.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
D.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考,是对亡父的尊称,《离骚》中“朕皇考曰伯庸”的“皇考”即此意。古人常用“考妣”称去世的父母。
B.戌,地支之一。地支与天干搭配,可用来纪年、月、日、时。文中“岁行在戌”中的“戌”是用作纪时。
C.进士及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者称为进士,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
D.食邑,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因卿、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为食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的父亲为官清廉,乐善好施不留余财,同时居官仁厚,竭力为死囚谋生路。
B.欧阳修的母亲多经患难,安于贫贱,面对夫君逝世、儿子贬谪,她都能安然对待。
C.作者列出所得封赠名号和官名,表明自己并未辜负父母的期望,呼应开篇“有待”。
D.全文构思巧妙,一碑双表,叙写父母往事,句句入情,表达了孝敬父母的主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
(2)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鲜,遭世窃位,而幸全大节不辱其先者,其来有自。
间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虔,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而皆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兴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4.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绳索
B.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仇雠:仇人
C.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控制
D.抑本其成败之迹 本:推究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B.抑本其成败之迹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莫能与之争 与尔三失
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6.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庄宗极盛之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极衰之时“士卒离哲”“泣下沾襟”的惨象进行鲜明的对比,推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
B.“岂得之难而失之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前句以反问的形式肯定得天下之难失天下之易,后句则强调成败在于“人事”。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以亡身”,对称的语句与文章开头的论断相呼应,揭示了“人事”的具体含义,强化了文章的观点。
D.文章通过一个“夫“字,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这一结论既着眼于总结历史教训,又含蓄地提醒北宋王朝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以免重蹈庄宗的覆辙。
17.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者,见终始之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中)》)
【注】①缟素:本义——缟、素:白色的生绢;引申义——洁白,白色;指白色的丧服,服丧;比喻质朴。这里指服丧。
1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
B.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
C.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
D.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
1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弊”意思是疲惫,与“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过秦论(上)》)中的“弊”字含义相同。
B.“反”意思是返回,与“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经·氓》)中的“反”字含义不同。
C.“宗庙”指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地方,与“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庙”含义相同。
D.“苦”意思是以……为苦,与“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苏武传》)中的“苦”字含义不同。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侯争霸,战事不止,军民疲惫。秦始皇南面称帝,百姓希望能够安身活命,诚心景仰皇上,如果秦始皇此时实行仁政,天下可以稳定。
B.秦始皇贪婪卑鄙,抛弃王道,焚毁诗书,实行严刑酷法,以残暴苛政来治理天下。秦二世即位,天下的百姓都伸长脖子翘首以盼观看他的政策。
C.文中对比了秦二世与秦始皇治国策略的不同,秦二世不救济贫困,受刑罚的人很多,臣民人人自危,最终导致秦王朝的灭亡。
D.古代圣王能洞察开端与结局的变化,知道生存与灭亡的关键。因此统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力于使他们安定。这样即使出现叛逆的臣子,也无人响应。
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
(2)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22.《过秦论》上篇结尾作者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请结合选文《过秦论》中篇分析秦朝的哪些做法导致了灭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本一: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选自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
文本二:
五代史宦者传论
欧阳修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
2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对应字母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
安 A 危 B 出 C 其 D 喜 E 怒 F 祸 G 患 H 伏 I 于 J 帷 K
闼 L 则 M 向 N 之 O 所 P 谓 Q 可 R 恃 S 者 T 乃 U 所 V
以 W 为 X 患 Y 也。
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指《尚书》,意为“上古之书”,与《诗经》《礼记》《易经》《春秋》合称“五经”。
B.用事,指封建统治者当权执政或官员担当职责,与其意义和用法相近的有“视事”“当国”。
C.忍,此处意为“毒辣、狠心”,与《鸿门宴》中“君王为人不忍”中的“忍”字意义相同。
D.恃,意为“依赖、依靠”,与成语“恃才傲物”“恃才矜已”中的“恃”,学意义相同。
2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擅长写史论,文本二以宦官制度给国家带来危害立论,逐层剖析宦者祸国的行径,夹叙夹议,分析详尽。
B.欧阳修认为宦者之祸更甚,是因为宦官终日随侍国君,关系日渐亲密,国君日益疏远忠臣,而重用宦官理政。
C.有时国君发觉宦官危害已深,想要铲除祸患,却或因操之过急而被宦官挟持成为人质,或使奸雄们借机生事。
D.唐昭宗亲近宦者,远离贤士,当他开始悔悟时,却为时已晚,因为此时宦官已经形成自己的势力,难以根除。
2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
(2)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27.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和《五代史宦者传论》中都提到君主如果治国不当,就会有“身死国灭”的危害。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明君治国的做法。
参考答案:
1.A
2.D
3. 盛衰之理 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 满招损 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自然之理也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岂独伶人也哉
4. 霓为衣兮风为马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5.B
6.A 7.D 8.B 9.(1)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所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2)现在大功刚刚告成,一个人都还来不及封赏,却首先任用伶人为刺史,这样恐怕会失去天下民心,是不行的。
10.D 11.B 12.D 13.(1)所以他去世后,(家中)没有一片瓦、一垄田地可以让我们得以庇护、赖以生存。我依靠什么而能够坚守节操呢?
(2)让大家知道我欧阳修德行浅薄,能力微小,只是适逢其时得到高位,而有幸保全了高尚的节操,没有辱没先祖,这是有来由的。
14.C 15.A 16.B 17.(1)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2)祸患常常是在微小的事上积聚起来的,而有智慧、勇力的人常常会被溺爱的事物困住,难道仅仅是因为宠幸怜人才造战成患的吗
18.C 19.A 20.C 21.①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贞贤能的人,君臣一心,为天下的苦难而忧心,丧服期间就改正先帝的过失。
②因此陈涉不凭商汤、周武王那样的贤能,不借公侯那样的尊贵,在大泽乡振臂一呼而天下响应,其原因就在于人民正处于危难之中。 22.①秦始皇统治天下用了暴虐手段;②秦二世统治天下采用了残暴无道的措施。
23.FLT 24.B 25.B 26.(1)他们能用微小的好处来迎合别人的心意,能用微小的信义巩固别人的心意,使人君必然信任、亲近他们。
(2)作为君主,并不是想要在宫中滋养祸患,在朝堂之上疏远忠臣贤上,这是日渐积累而成,是形势发展使他这样的。 27.①君主应该保持谦逊的态度;②有要防微杜渐的意识;③要亲近正直忠诚贤能之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