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设计内容要点: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认知提示:《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二十课的内容,包括“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科学家祖冲之”和“书法、绘画与雕塑”三个子目。主要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农学、数学、天文学、机械制造方面的成就及书法、绘画和雕塑等文化内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政权分立、民族交融、文化多元的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与文化上承两汉、下启隋唐,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不仅是对秦汉科技与文化的继承和创新,还为隋唐科技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便于教学,依据大单元教学设计理念,重新整合教材,将本课梳理为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自强不息绽放科技之花(农学与数学),讲述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祖冲之;第二部分,追求卓越造就神来之笔(书法绘画),介绍了魏晋书法、绘画的成就;第三部分,交融互鉴再现鬼斧神工(石窟艺术),介绍了魏晋石窟艺术成就。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民族融合、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学习,已经对此时期的政治、经济有了基本的了解,但缺乏对此阶段科技与文化的认识。因相隔年代较远,对此时期的农学、数学成就知之甚少,对书画、雕塑等艺术鉴赏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老师增加图片、史料和视频内容,让学生对此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接受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美的熏陶,提高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1.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与文化: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祖冲之和圆周率;书法、绘画及雕塑。(史料实证)2.认识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承上启下,在我国科技史上放射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历史解释、家国情怀)3.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学习,初步认识我国古代的书法艺术和石库艺术,培养艺术修养和文物鉴赏能力,批判地继承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能力。(唯物史观、家国情怀)重点:祖冲之与圆周率,《齐民要术》,“书圣”王羲之。难点:圆周率及推算涉及复杂的数学概念和方法,魏晋南北朝科技文化发展的特点。【导入新课】温故知新·视频导入【播放视频: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PPT展示:魏晋南北朝的三百多年间,大多数时间处于分类割据的状态,然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继续继承和发展着中华文明,创造出璀璨的科技文化,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来感受北魏民族大交融那段历史吧。(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图片与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自然切入课题。)【讲授新课】自主学习·问题引领(设计意图:整合教材,捋清思路,问题引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一、自强不息绽放科技之花(农学与数学) 【整体感知,规律探究】 展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替情况,了解这一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背景。 目标导学一:自强不息绽放科技之花(农学与数学) 观看视频,了解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 【问题探究1】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为什么能在科学技术的道路上获得成功?他们的成功对你有何启示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贾思勰 【人物素描】贾思勰,北朝人,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所著《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加工贮藏、野生植物利用,包括种植菜蔬果木、养殖畜禽鱼类到各类食品加工的技术知识,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名词解释“齐民”的含义。 提示:“齐民”指一般老百姓。《齐民要术》书名的含义是“一般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方法”。而其中心与出发点则在农业。 2.《齐民要术》 成书背景:贾思勰青年时代,正值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高峰,朝廷议政以农为首,督办农业,违者免官。太和九年(485年)又实行均田制,把无主荒地分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规定种植五谷和瓜果蔬菜,植树造林。统治者的励精图治,农业生产的蒸蒸日上,为贾思勰撰写农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①指导学生归纳《齐民要术》的主要内容、创作和地位。 作品目录 卷一:耕田、收种、种谷各1篇。 卷二:谷类、豆、麦、麻、稻、瓜、瓠、芋等13篇。 卷三:种葵(蔬菜)、蔓菁等12篇。 卷四:园篱、栽树(园艺)各1篇,枣、桃、李等果树栽培12篇; 卷五:栽桑养蚕1篇,榆、白杨、竹以及染料作物10篇、伐木1篇。 卷六:畜、禽及养鱼6篇。 卷七:货殖、涂瓮各1篇(酿造)、酿酒4篇。 卷八、九:酿造酱、醋,乳酪、储存22篇,煮胶、制墨各1篇。 卷十:非中国(指北魏以外)物产者1篇,记热带、亚热带植物100余种,野生可食植物60余种。 ②提问:从成书背景与作品内容看,突显古代科学家的什么精神? ③展示材料,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地利 ④贾思勰为什么能够写出这本书? 材料研读:《齐民要术·种谷》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后魏高阳太守,齐郡益都人,撰《齐民要术》,采据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举凡五谷、瓜果、蔬菜、树木之栽培,牲畜、家禽、鱼类之饲养,酒、酱、醋、豉脯、羹、臛(肉羹)、葅(泡菜)、饼、饭、饴、糖之制作,及煮胶、造笔墨之法,皆有论述。 ——《魏书.贾思勰传》 .科学家祖冲之 1.【人物素描】:祖冲之(429─500年): 南朝人,我国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也是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祖冲之的祖父祖昌曾任刘宋的“大匠卿”掌管土木工程;父亲也在朝中做官。祖冲之从小接受家传的科学知识,青年时进入华林学省,从事学术活动。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等方面。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说祖冲之在圆周率上的特殊贡献。圆周率是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刘徽的“割圆术”“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 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加时,正多边形的周长就无限接近圆的周长,它的面积的极限是圆面积。 在刘徽开创的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他提出的“祖率”对数学的研究有重大贡献。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比欧洲早了约1000年。 【过渡】让学生简单分享运用圆周率的感受(在数学课上已学过圆周率),进一步引导思考圆周率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说明】古代以农为本,农业生产受制于众多因素。小到水井粮仓,大到宇宙星辰的运行。祖冲之将数学研究与机械制造、天文研究等结合起来,精确的圆周率、水碓磨等工具和先进的历法农时,都更好地为生产和生活服务。这个“全能型大咖”的多元贡献,契合了当时时代的需要,科技发明是根植于具体的时代土壤之中,解决着当时具体而迫切的发展问题。 3.讲述祖冲之的其他成就。 《大明历》:最早将岁差引进历法;提出了用圭表测量正午太阳影长以定冬至时刻的方法;并采用了391年加144个闰月的新闰周。这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 祖冲之对历法进行精细的观测和推算,他所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只差50秒。他创制的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后来由朝廷正式颁行。 祖冲之还很擅长机械制造,他设计制造出了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史书上称他造的千里船能“日行百余里”,指南车“圆转不穷,而司方如一”。 4.启发学生思考:贾思勰、祖冲之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你认为他们最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是什么? 【问题探究1】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为什么能在科学技术的道路上获得成功?他们的成功对你有何启示 材料一:祖冲之十分重视古人研究的成果,但又决不迷信古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决不"虚推(盲目崇拜)古人",而要"搜炼古今(从大量的古今著作中吸取精华)"。 材料二:贾思勰为编著《齐民要术》,不休不眠,呕心沥血,苦战了十多个春秋。他自己概括《齐民要术》的写作过程是:“采捃经传,爱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 答案提示: 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与他们热爱科学、刻苦钻研、亲身实践是分不开的。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献身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过渡:【教学过渡】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在很多领域领先世界,贾思勰和祖冲之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还有其他科学家 也是成就卓越,例如课后“ 知识拓展”栏提到的郦道元和《水经注》。而在文化艺术领域,出现了书法家锺繇、胡昭、王羲之等,画家顾恺之,石窟艺术等。 学生观看图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问题。 提示:内容: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地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提示: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 提示:强调了贾思勰的“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农学思想。 提示:突显了他追求真理;学习吸收前人成果;刻苦钻研,坚韧不拔 提示:祖冲之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算出圆周率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相当于精确到小数第七位。祖冲之的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祖冲之入选世界第一位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第七位的科学家。 学生了解“祖率”的形成过程,发现人物刻苦钻研、探索创新的品质。 学生分享体验圆周率的感受,进一步思考历史“大咖”的成就对古代社会的重要影响,杰出人物对时代的推动作用。 提示:祖冲之写的《缀术》一书,被收入著名的《算经十书》中,作为唐代国子监算学课本。祖冲之创制了《大明历》,首次精密测出一年的天数为365.2428天,与现代天文学测得的结果只差50秒。他还很擅长机械制造,设计制造了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科学家,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把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 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和提取历史知识的能力,初步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朝代更迭情况。 视频引入,设置问题,引起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学会识图,培养其时空观念及获取信息能力。 通过贾思勰在序言中对其时代的描述,理解人物关注民生、为国利民的家国天下胸怀,感悟杰出历史人物的精神魅力。 展示相关史料,设问学生问题,培养其分析史料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呈现祖冲之继承前人成果,并反复探索创新而取得先进成就,用历史大咖的精神品质渗透“育人”的目标。以祖率、历法等成就的价值和先进地位,树立文化自信,家国情怀。二、追求卓越造就神来之笔(书法绘画) 目标导学二:追求卓越造就神来之笔(书法绘画) [播放视频]观看视频,了解魏晋书法艺术成就。 【问题探究2】东汉末年书法为什么会成为艺术 1.书法: 【问题探究2】东汉末年书法为什么会成为艺术 材料1: 图1 汉字演进图 图2 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材料2: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宗白华《美学散步》 2.阅读教材,结合视频,了解书法的主要成就,完成填空。 找出书法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演变。 曹魏时期: ①书法名家: 、 ; ②钟繇独创 。书法。 西晋: ①设置 。②规定用 作为标准书体。 东晋: ①书法新阶段的人物: 。 ②笔试: 。 ③代表作: ;被誉为“ ” ④本人被誉为: 。 北魏: 书体,苍劲厚重,粗狂雄浑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3.锺繇和胡昭: 《宣示表》 钟繇(151年-230年),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推动了楷书(小楷)的发展,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 锺繇和胡昭是曹魏时的书法名家,他们兼采汉末众家书法之长,都擅长行、草、隶书,并形成自己的风格。 锺繇独创楷书书法,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 《宣示表》是著名小楷法帖,原为三国时魏钟繇所书,真迹不传于世,刻本见《淳化阁帖》、《大观帖》,传为王羲之所临摹刻。字的捺脚有浓重的隶书波磔意趣,极为古雅。 西晋设置书博士,教学生学习书法,规定用钟、胡书法作为标准字体。 4.王羲之: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王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王羲之《兰亭集序》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的是东晋的王羲之。他刻苦学习书法,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所作行、草书尤为精湛。 他的行书、楷书摆脱了以往带有隶、篆的痕迹,当时的人就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代表作:《兰亭集序》,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 《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尊称为“书圣”。 5.碑刻书体——魏碑 魏碑《比丘道匠造像题记》 北魏统治者崇尚汉族文化,重视书法艺术,流传下来的碑刻书体,苍劲厚重,粗犷雄浑 中国书法艺术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 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也有较大的发展,由于佛教盛行,宗教画占了主要地位。 山水画开始形成。 顾恺之(约346—407),东晋画家,字长康,小字虎头。今江苏无锡人,出身士族,多才艺,工诗赋,尤精绘画,长于人物肖像、山水,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 东晋的顾恺之是当时最著名的画家,他擅长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顾恺之一生的创作很多,流传下来的作品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 《女史箴图》为中国东晋顾恺之创作的绢本绘画作品,原作已佚,现存有唐代摹本,原有12段,因年代久远,现存仅剩9段,为绢本设色。作品描绘女范事迹,有汉代冯媛以身挡熊保护汉元帝等故事。其余各段都是描写上层妇女应有的道德情感,带有一定的说教性质。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贵族妇女的娇柔、矜持,无论身姿、仪态、服饰都合乎她们的身份和个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妇女生活情景。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三国时曹植写下《洛神赋》,晋朝顾恺之画出这个故事,传承至今,是无价之宝。此图分段描绘《洛神赋》的内容,构图连贯,设色浓艳,画法古拙。只见曹植在洛水河边与洛水女神相逢,曹植步履趋前,远望龙鸿飞舞,一位洛水女神飘飘而来,而又时隐时现,忽往忽来。后来洛水女神驾六龙云车离去,洛水女神回首张望,依依不舍,一种无奈离析之情显现画面。 学生了解汉字和造纸术的改进,是书法产生的前提条件。理解文化的继承发展特点。 提示:原因: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人们对书法美的追求;东汉以后,书法已经成为专门供人欣赏的艺术.。 学生观察和对比钟、王的作品,感受书法之美和王羲之书法艺术的发展创新。 通过视频、图片和史料展示,使学生感受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的能力,感受该时期艺术作品的魅力。 通过填空,梳理魏晋书法绘画主要代表人物与成就。 通过将汉字变化、造纸术的发明改进与该时期书法艺术联系起来,理解中华文化的延续性、相互影响的特点,突出文明文化的承上启下地位。 通过人物扫描与作品欣赏,给学生真切的艺术熏陶。 通过赏析作品的内容、技法、蕴含的思想情感,感受时代造就的文人气质和魏晋风度。培养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的意识。 以“示范-模仿”方式,锻炼观察分析史料、归纳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教师在王羲之书法部分,已从内容、形式上做了赏析示范)。通过问题,归纳作品的特点和作者们的人格性情。理解这些人文作品背后彰显着时代的审美旨趣。三、交融互鉴再现鬼斧神工(石窟艺术) 目标导学三:交融互鉴再现鬼斧神工(石窟艺术) 观看视频,了解佛教与雕塑艺术? 【问题探究3】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处于分裂局面,但为什么能取得如此辉煌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师过渡:刚才在讲到顾恺之绘画题材的时候,我们了解到他的绘画题材非常广泛,除了山水人物,还包括佛教故事,这从侧面反映出一个什么现象? 生:魏晋时期佛教盛行。 材料:由于这个时代战乱频仍,原有的价值观瓦解,越来越多的民众狂热地信仰从印度传入的、宣扬来世救赎的佛教...石勒(后赵统治者)之所以保护佛教,固然与其自身信仰有关,但大概也是因为他充分认识到招揽人心方面宗教具有强大力量。 师:佛教的盛行推动了石窟艺术的发展。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最著名的是哪两个? 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多媒体展示云冈石窟第20窟中的主佛和龙门石窟北魏《帝后礼佛图》] 师:石窟中的佛像有什么特点? 生:这些佛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 师总结:云冈石窟雕刻在吸收和借鉴印度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同时,有机地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风格,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造像粗犷、威严、雄健。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开始动工开凿,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宋诸朝,雕凿不绝。据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块。共有近11万尊大小佛像,虽经一千多年的风化和上世纪30年代外国掠夺者的盗窃破坏,仍然保持了相当可观的面貌。 中国古代文化灿烂辉煌,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石窟艺术是古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们随山雕凿、彩绘,形象生动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问题探究3】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处于分裂局面,但为什么能取得如此辉煌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族人民的大融合,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 (2)北方经济的发展,江南经济得到了开发,为文化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3)外来佛教的传入,吸收了异域文化的成果,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4)继承了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又进行了有意义的改革、创新,成为文化发展的前提。 启示:文化在继承与创新中发展,在交流与融合中进步。 ①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统治者为宣扬佛教,开凿石窟。②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③继承了秦汉以来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 进一步锻炼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培养思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现象的较深度理解,进行客观、多维度地解释,从而锻炼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课堂小结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各族人民的大融合,民族之间的交往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 北方经济的发展,江南经济得到了开发,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外来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建筑、绘画、文学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丰富了它的文化的内涵。 吸收了异域文化的成果,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总结课堂内容,梳理知识线索。 认识到即使在分裂动荡局势之下,中华文化仍延续不断的强韧生命力,理解该时期文化的承上启下地位。通过课堂小结,巩固所学知识。课堂巩固 1.(2023年广东)天文学与数学是两个关系密切的学术领域。在上述两个领域都取得突出成就的是( ) A.张仲景 B.贾思勰 C.王羲之 D.祖冲之 【答案】D 2.(2023年湖南怀化)“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以上内容出自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该著作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它是( )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 D.《水经注》 【答案】A 3.(2023年湖北武汉)行书是介于草书、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书写流畅,不像草书那样难认,也不像楷书那样端庄。观察下图,可知行书的特征之一是( ) A.字形方扁,严实厚重 B.简练明快,势巧形密 C.纵意奔放,张扬跳跃 D.棱角分明,骨力遒劲 【答案】B 检测课堂教学效果。《齐民要术》书影 【常考点】 1.人物与著作: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2.《齐民要术》的主要内容: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 3.历史地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在农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兰亭集序》(摹本·局部) 【常考点】 1.人物:书圣王羲之。 2.作品: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3.评价:“飘如浮云,矫若惊龙”。首先是从教学环节的设计来看,重新整合教材,并以短视频的方式在课堂上呈现本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权分裂,但是由于北方民族大交融和南方经济的开发,共同促进了这一时期的科技文化繁荣。本节课利用图片的直观效果,让学生通过图片资料,对贾思勰、祖冲之有了初步了解,通过对书法、绘画及石窟艺术具体内容和其中含义的介绍,初步培养学生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发展学生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设计意图:通过课后反思,认识到本节课的优缺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