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眼睛和眼镜一、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2)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2.科学思维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3.科学探究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用前面所学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加深对眼睛的了解教学难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三、教学分析眼睛和眼镜是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透镜的初步知识、照相机成像原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等物理知识,还涉及生物学科知识。它是在学生认识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了解凸透镜如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等的应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的一个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眼睛、近视眼及其矫正、远视眼及其矫正等内容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节教材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的理念。四、教学过程(一)新课讲解活动1【导入】类比眼睛和照相机工作原理引导学生回忆:相机的工作原理?通过对比相机和眼睛的共同点,引入眼睛眼镜。总结:人体有更加精密的相机,那就是眼睛。下面我们就来了解眼睛看到物体的过程。活动2【讲授】一、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1.结构通过眼球结构图片介绍眼球的构成。总结:眼球是由角膜、晶状体、睫状体、视网膜等组成。2.原理:对比眼睛和相机的成像原理,找出其中对应的部分。总结:人眼工作原理:类似照相机的凸透镜成像。活动3【讲授】二、眼看清远近物体的原理回忆:相机照远近物体的原理总结1:照远处的物体,需要将镜头靠近底片。照近处的物体,需要将镜头远离底片。展示老式相机的伸缩镜头。思考1:这种相机操作很不方便,而且不宜携带,人们后来思考能不能实现在同一位置成清晰的像。总结2:这就是变焦相机。人眼看远近物体的原理更符合这种相机。思考2:人眼又是如何改变焦距呢?我们下面来观察一下,人眼观察远近物体的不同点。对比观察远近物体不同物体时,眼镜的结构和光路两幅图片。总结:观察近处时,晶状体较厚,会聚能力较强。观察远处时,晶状体较薄,会聚能力较弱。引导学生观察此时写字距离是否在明视距离附近,启发学生爱护眼睛、注意用眼卫生。活动4【活动】三、近视眼成因及矫正师:人眼的晶状体能实现调节,让人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但有时这种调节能力也会出问题,这就造成人们视力问题,根据看到的范围分为远视眼和近视眼。过实验来进行模拟,引导学生探究近视眼这种常见问题的原因实验1:模拟近视眼成因。通过光具座,移远物体,透镜不变,观察光屏上的成像情况,模拟近视眼成因。实验2:模拟近视眼矫正。通过光具座和凹透镜模拟近视眼矫正,使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活动5【活动】四、远视眼成因及矫正通过实验来进行模拟,引导学生探究远视眼的原因。实验1:模拟远视眼成因。通过光具座,移近物体,透镜不变,观察光屏上的成像情况,模拟近视眼成因。实验2:模拟远视眼矫正。通过光具座和凸透镜模拟近视眼矫正,使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活动6【讲授】五、眼镜度数阅读物理书101页“科学世界”中的眼镜的度数。完成下面的问题。1.+300度和-200度的眼镜片,哪个是远视镜片?它的焦度是多少?焦距是多少?2.一个远视镜片的焦距是0.5m,镜片的度数是多少?活动7【活动】小结先由学生自我小结,后由老师以板书对本节课所学知识作总体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