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测量物质的密度一、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会用量筒测量盐水和小石块的体积、利用天平测量盐水和小石块的质量;(2)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2.科学思维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3.科学探究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会用天平和量筒测量不同形状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教学难点:用量筒测量形状不规则固体的体积和用天平测量液体的质量三、教学分析从测量器材来说,托盘天平是八年级最难操作的仪器,调平、加减砝码、读数、都不是一次就能做的很好的,量筒又是比较易碎的仪器,需要轻拿轻放,对分度值的认识不少学生也好错,也需要加强练习,密度知识是本章的重点,也直接关系到后面压强,浮力的学习。所以理解好密度的概念,掌握好密度公式,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讲解一、复习提问:1、说出各个器材在本实验中的作用。2、具体说说天平和量筒的正确使用方法。3、本实验的原理是:二、确定实验方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实验方案),确定最佳方案,(时间大约5分钟)1、测量液体(盐水)的密度设计方案学生可能设计出以下三种实验方案:A.方案: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把盐水倒入量筒,测出盐水的体积V;把量筒中的盐水倒入烧杯,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2.B.方案: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把盐水倒入烧杯;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2;把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测出盐水的体积V.C.方案:用天平测出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1;把盐水倒入量筒,测出盐水的体积V;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2。小组讨论:你认为哪种方案更加合理呢?方案A、中,由于有一部分盐水沾在量筒底和内壁上方案B中由于有一部分盐水沾在烧杯的底和内壁,这样,尽管我们操作规范、读数准确、计算无误.但A测量的盐水的质量偏小,B测量的盐水的体积偏小,因此,得到的数据还是有误差,导致计算的结果A偏小,B偏大。方案C相比于方案A、B更合理,因为尽管少量的盐水沾在烧杯内壁上,但不会影响量筒中盐水质量的测量.因此,测量的结果更准确.所以都选择方案C来进行测量。温馨提示:为了计算方便、减小误差,被测量盐水的体积应尽量取整数。2、测量固体(小石块)密度的设计方案学生可能设计出以下两种方案:A方案:先测量小石块的质量,在测量体积;B方案先测量小石块的体积,在测量质量。根据天平的使用和注意事项,多数同学应该设计成A方案。如果出现了B方案,让学生讨论不科学的地方,达成共识,确定用A方案小组讨论:怎样测形状不规则的小石块体积?使用量筒,利用排水法测体积。a用烧杯将适量的水倒入量筒内,正确读出水的体积V1;b.将待测小石块用细线拴住,轻轻地浸没于量筒内的水中正确读出水面上升后的总体积V2;计算被测小固体的体积:V=V2–V13、实验记录表格:让学生参考教材94页完成实验表格的设计,注意最后要把比值改为ρkg·m-3。三、进行实验、收集证据1、学生分组实验:测量盐水的密度教师指出:本实验测盐水的质量与前面测液体质量的目的不一样。为了计算方便,盐水的体积应尽量取整数实验步骤:(1)调节天平;(2)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待测液体,用天平测量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总;(3)将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用天平测量烧杯和剩余液体的总质量m余;(4)记录倒入量筒中的一部分液体的体积V;(5)根据密度公式计算盐水的密度。2、学生分组实验:测量小石块的密度教师强调要按照统一制定的方案进行。实验步骤:(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石块的质量m;(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录水的体积V0;(3)用细线拴好石块,浸没在量筒的水中,记录水面到达的刻度V总;(4)根据密度公式计算石块的密度。注意:要让学生明白需要记录哪些数据。让学生把所测得的有关数据填入其表格中,并根据测量数据进行数据处理,通过物理公式计算,间接得出被测物质的密度值。3、交流与合作(1)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交流讨论出现误差的原因。(2)各小组再次交流讨论实验过程有没有出现意外问题,有何建议与大家分享?(优化实验方案)四、课堂小结想一想学了测密度的实验技能在日常生活中你能解决那些问题?五、布置作业1、完成本节课的实验报告2、设计测量木块密度和一枚大头针质量的实验方案,下节课与大家分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