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8课《陈太丘与友期行》课件(共2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8课《陈太丘与友期行》课件(共24张ppt)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8 《世说新语》二则
陈太丘与友期行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行
【学习 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重点)
2.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在熟读的基础上能够背诵课文。(重点)
3.学习本文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难点)
4.学习古人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的美德。(核心素养)
1.听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
课文朗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
课文朗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陈太丘与友期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好同行,约好正午(见面),正午过了那个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就不再等候离开了,
陈太丘走后那人才至。元方当时才七岁,在门外嬉戏,那人问元方:
“尊 君在 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了你好久你不来,他已经离开了。”
那人便生气的说:“(你父亲)真不是人,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人丢下自己走了。”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元方说; “你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你正午不到, 就是不讲信用。”
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就是没有礼貌。”那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
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自己家的大门。
课文内容解析
1.“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
没有时间观念,不守信用的人。
2. 课文中元方父亲的朋友犯了哪两个错误?(用原文句子回答)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 陈元方反驳“客”的话精彩在何处?从中可以看出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
对于一个只有七岁的孩子来说,竟然能够对大人进行针锋相对、义正辞严地反驳,实在罕见。陈元方的反驳,有理有据,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聪明、知理、直率的孩子。
课文内容解析
4. 从“友人惭,下车引之”可以看出友人具有怎样的品质?
说明友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知错能改。
5. 有人认为元方“入门不顾”有些失礼,也有人认为元方没有错?结合文中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开放性体验题答题技巧:
在中考阅读题中,常常出现生发感悟类题目,或感悟主题,或评价人物。对这类问题,答题时首先要抓住文章的中心或主要人物的表现,在此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的社会生活实际,选择一个角度生发自己的观点或感受,此类题目没有固定答案,即使相反的观点也没有对错之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课文内容解析
4. 从“友人惭,下车引之”可以看出友人具有怎样的品质?
说明友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知错能改。
5. 有人认为元方“入门不顾”有些失礼,也有人认为元方没有错?结合文中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示例A: 不失礼。一方面是父亲的朋友失信、失约在先。另一方面,这也是小孩天真率直的表现,完全符合一个儿童的心理,对一个只有七岁的孩子,我们不应苛求。
示例B:失礼。因为父亲的朋友毕竟是与父亲平辈,应该尊重长辈,况且他知错能改,应该给人家改错的机会,允许人家道歉。
主题归纳
思考:读了这篇文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据此归纳主题。
读了这篇文章,知道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要守信、有礼。
儒家﹁五常﹂
主题归纳
思考:读了这篇文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据此归纳主题。
文章主题:本文通过陈元方严词批驳父亲朋友无信无礼的故事,赞扬了陈元方的聪慧明理,告诉人们要守信、有礼。
儒家﹁五常﹂
对话背景
陈太丘与友期行
对话经过
对话结果
客人无礼 对子骂父
客人无信 太丘舍去
元方责客
无信无礼
据理驳斥
聪慧明理
客人惭,元方入门不顾
为人应守信、有礼
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尊君在不
二、词类活用
1.友人惭  
2.与友期行  
不,同“否”。
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期,名词用作动词,约定(日期)。
文言知识积累
三、古今不同义
1.太丘舍去 
古义: 今义:
离开。
到、前去。
例句辨析:我今天上午要去怀柔二中。
古义: 离开,怀柔二中是出发地;
今义: 到、前往,怀柔二中是目的地。
文言知识积累
三、古今不同义
1.太丘舍去 
古义: 今义:
2.相委而去 
古义: 今义:
3.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 今义:
离开。
到、前去。
舍弃。
把事交给别人去办,委派。
回头看。
照顾、顾客。
文言知识积累
五、古代称谓常识
1.“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君”: 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如今天的“您”。
“尊君”:对别人的父亲的一种尊称,即“令尊”。
“家君”:谦辞,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2.敬称与谦称
敬称: 陛下、令尊、令堂,令母、令郎、足下、麾下……
谦称: 寡人、敝人、卑职、老朽、在下、家父、犬子,小女、
拙荆,内人……
1.《陈太丘与友期行》选自志人小说《___________》,编者________,他是________(朝代)的文学家。
2. 给下列句子添上省略的部分。
① ( )与儿女讲论文义 ②( )待君久不至,已去。
3. 陈元方不再理会父亲朋友的原因是因为他既_______又_______。
4.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与儿女/讲论文义   B.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C.待君/久不至   D.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
谢太傅
家君
无信
无礼
刘义庆
南朝宋
B
5.解释下面画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俄而雪骤( ) 与儿女讲论文义( )
未若柳絮因风起( ) 太丘舍去( )
去后乃至( ) 门外戏( )
公欣然曰( ) 元方入门不顾( )
6.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两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尊君”是敬辞,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是谦辞,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C.“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D.“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不久,一会儿
文章的义理
不如,不及
离开

玩耍
高兴的样子
回头看
【解析】D 项中的“儿女”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D
中考链接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 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中考链接
1.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① 尊君在不( )? ② 诺,期返而食( )。
2.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
① 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 相委而去。
③ 故人来,方与之食。 ④ 恐其自食其言也。
3.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日/中 B.对/子骂父 C.下车/引之 D.故人至/暮不来
fǒu
shí
害怕

舍弃
约定
C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① 过了中午还没到,太丘不再等候离开了,太丘走后那个朋友才到。
① 过了中午还没到,太丘不再等候离开了,太丘走后那个朋友才到。
② 以前有一回吴起出门,遇到老朋友便留老朋友吃饭。
中考链接
5.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参考答案示例: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
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
注释:庇,凭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