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复活(节选)》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复活(节选)》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9.《复活(节选)》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小阅读-课内
1.关于小说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代表作。小说中的米考伯先生是一个漫画式的人物,他虽有些爱慕虚荣,但是他善良仁爱,有责任心,面对困难始终秉承着乐观自在的生活态度。
B.《复活》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作为“忏悔的贵族”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心存善念而又有不少缺点,深陷于生活与心灵的激烈矛盾之中。
C.《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小说中的圣地亚哥年轻时曾在黄昏时分看到过在海滩上的狮子,后来又多次梦到狮子,这里的狮子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青春。
D.《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代表作,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作品,在小说中,真实与幻想之间的界限仿佛消失了,作品呈现出一个不可思议而又颇具现实感的世界。
2.下列文学常识的相关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又称《道德经》,一般认为书中所述基本反映了老子的思想。老子,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
B.《大学》强调“格物为本”,提纲挈领地论说“三纲”“八目”的体系。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C.《大卫·科波菲尔》作者是19世纪美国小说家狄更斯。狄更斯是一位特别擅长塑造人物形象的作家,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性格鲜明,令人难忘,如,米考伯等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
D.《复活》作者是19世纪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小说以《复活》为题,探讨的是人的精神的“复活”。在节选的这一部分里,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面对曾被自己深深伤害的玛丝洛娃,忏悔当年的罪恶,祈求宽恕。这是他“复活”之路上的重要一步。
3.“那事早就完了。”她说,“如今我被判决,要去服苦役了。”
她说出这句悲痛的话,嘴唇都哆嗦了。
“我知道,我相信,您是没有罪的。”聂赫留朵夫说。
“我当然没有罪。我又不是小偷,又不是强盗。这儿大家都说,一切全在于律师。”她继续说,“大家都说应该上诉,可是得花很多钱……”
“是的,一定要上诉。”聂赫留朵夫说,“我已经找过律师了。”
“别舍不得花钱,得请一个好律师。”她说。
“我一定尽力去办。”
接着是一阵沉默。
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
《复活》中最后一句玛丝洛娃“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下面语段节选自《复活》,姑妈她们赶走玛丝洛娃意味着什么?
“姑妈她们①怎么会放您走的?”
“谁还会把一个怀孩子的女佣留在家里呢?她们一发现这事,就把我赶出来了。说这些干什么呀!我什么都不记得,全都忘了。那事早完了。”
①〔姑妈她们〕指,聂赫留朵夫的两个姑姑。玛丝洛娃原本是爱赫留朵夫姑姑家的女仆。下文的“巴诺伏”是聂赫留朵夫姑姑的庄园,爱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年轻时便是在那里相遇的。
5.从《复活(节选)》一文中看,你认为玛丝洛娃有“复活”的希望吗?
6.阅读《复活(节选)》中的段落,思考这段话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聂赫留朵夫什么样的性格与心理。
“我记起这些事是为了要改正错误,赎我的罪,卡秋莎。”聂赫留朵夫开了头,本来还想说他要同她结婚,但接触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玛丝洛娃走到门口,她的脸红红的。她精神抖擞地在看守后面走着,并且不住地笑着,摇晃着脑袋。她一看到典狱长,就带着惊恐的神气盯住他,但立即就恢复常态,大胆而快乐地同聂赫留朵夫打招呼。
“您好。”她拉长了声音说,并且笑盈盈地使劲握了握他的手,不像上一次那样了。
“我是带了状子来让您签名的。”聂赫留朵夫一面说,一面看着她迎接他的那副活泼的样子,感到有点儿奇怪。
“行,签名也行。干什么都行。”她笑盈盈地眯着一只眼睛说。
他告诉她怎样签名,签在什么地方。
她很用心地拿笔蘸了蘸墨水,轻轻抖了抖,便写上自己的名字。
“再没有别的什么了吧?”她忽而看看聂赫留朵夫,忽而看看典狱长,忽而把笔放在墨水缸上,忽而放在纸上,一面问道。
“我有些话要对您说说。”聂赫留朵夫说着,接过她手上的笔。
“好,请您说吧。”她说过这话,忽然好像是想起了什么心事或者想睡觉,脸色一下子沉了下来。典狱长站起来,走了出去,于是剩下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两个人了。
她坐在桌子的一边,聂赫留朵夫坐在她对面的另一边。这间屋里很亮,聂赫留朵夫第一次在近距离内看清了她的脸,看到了她眼角和嘴边的皱纹和浮肿的眼皮。他比以前更怜惜起她来。
他开口说:“要是这状子不顶事,那咱们就告御状。凡是能做的,咱们都要做到。”
“是啊,要是以前有个好律师就行了……”她打断他的话说。她笑了起来。“那时候要是大家知道我跟您认识,就大不一样了。可结果怎样呢?都把我当成小偷了。”
“她今天多么怪呀。”聂赫留朵夫想道。他正要说说心里话,可是她又说起来。
“我有一件事要对您说说。我们这儿有一个很好的老婆子,说真的,大家简直都感到吃惊。这样好的老婆子,可是平白无故坐起牢来,她坐牢,儿子也坐牢。大家都知道他们没有罪,可是有人控告他们放火,所以就坐了牢。她听说我认识您,”玛丝洛娃转动着脑袋,看着聂赫留朵夫说,“她就说:‘你对他说说,让他把我儿子叫出来,我儿子会一五一十地讲给他听。’她儿子姓敏绍夫。怎么样,您能办一办吗?说真的,她可是一个好得不得了的老婆子呀,很明显是冤枉的。您就行行好,帮她操操心吧。”她说着,一会儿看看他,一会儿垂下眼睛笑笑。
“好的,我去办,问问是怎么一回事儿。”聂赫留朵夫说着,看着她那种大大咧咧的样子,心中觉得诧异。“不过我想和您谈谈自己的事。您记得上次我对您说的话吧?”他说。
“您说了很多呀。上次您说什么来着?”她一面说,一面不停地笑,转悠着脑袋,一会儿转到这边,一会儿转到那边。
“我说过,我来请求您饶恕我。”他说。
“哎,怎么啦,老是饶恕呀,饶恕,一点儿也用不着……您最好是……”
“我说过我要弥补我的过错,”聂赫留朵夫继续说,“不是嘴上说说,而是用行动来弥补。我决定和您结婚。”
她脸上流露出惊骇的神情。她那斜视的眼睛呆住了,像是在看他,又像不是在看他。
“这又是为什么呀?”她恶狠狠地皱着眉头说。
“我觉得,我应该这样做,才对得起上帝。”
“怎么又把什么上帝搬出来啦?您说的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儿。上帝?什么上帝?当初您要是记着上帝就好啦。”她说过这话,就张大了嘴,不说了。
聂赫留朵夫这时才闻到她嘴里有一股浓烈的酒气,于是明白了她兴奋的原因。
“您安静一点儿。”他说。
“我没有什么安静不安静的。你以为我醉了吗?我就是醉了,也明白我说的是什么,”她忽然很快地说起来,并且满脸涨得通红,“我是苦役犯,原来是……您是老爷,是公爵,用不着来沾我,弄一身脏。你去找你们那些公爵小姐好啦,我的身价是一张十卢布的红票子。”
“不论你说得多么难听,也说不出我心里是什么滋味,”聂赫留朵夫浑身哆嗦着,小声说,“你想象不出,我觉得对不起你,心里有多么难受……”
“‘我觉得对不起你……’”她恶狠狠地学着他的腔调说,“那时候你倒不觉得,却塞给我一百卢布。那就是你出的价钱……”
“我知道,知道,可是现在究竟该怎么办呢?”聂赫留朵夫说。
“现在我决定,再也不离开你了。”他又说了一遍,“我说到做到。”
“可是我说,你做不到!”她说着,大声笑了起来。
“卡秋莎!”他说着,就去摸她的手。
“你走开,别摸我。我是苦役犯,你是公爵,你用不着到这儿。”她气得一张脸变了颜色,叫了起来,一面把手从他手里往外抽。“你是想拿我来拯救你自己。”她继续说着,急不可待地要把心中一股怨气全吐出来。“你今生拿我寻欢作乐,来世还要拿我来拯救自己!我讨厌你,讨厌你那副眼镜,讨厌你这一副又肥又丑的嘴脸。你走开,走开!”她“腾”地站起来,嚷道。
玛丝洛娃又坐了下来,垂下眼睛,两只小手交叉着手指头紧紧攥在一起。聂赫留朵夫站在她旁边,不知如何是好。
“你不相信我。”他说。
“您说要和我结婚,这永远办不到。我宁可上吊!就这样。”
“我反正还是要为你出力。”
“哼,那就是您的事了。不过我一点也用不着您。我这是对您说老实话。”她说,“可我当初为什么没有死掉呀?”她又说了一句,并且像诉苦似的哭了起来。
聂赫留朵夫说不出话来了,因为她的泪水挑动了他的泪水。
她抬起眼睛看了看他,就好像感到吃惊似的,并且用头巾擦起脸上流着的泪水。
这时看守又走过来,提醒说,分手的时间到了。玛丝洛娃站起身来。
“您现在很激动。要是能行的话,我明天再来。您考虑考虑吧。”聂赫留朵夫说。
她什么也没有说,也没有看他,就跟着看守走出去了。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玛丝洛娃痛快地签字,表示“干什么都行”以及打断聂赫留朵夫关于告状的话,是因为她不屑于和聂赫留朵夫说话。
B.小说两处提到聂赫留朵夫觉得玛丝洛娃奇怪,是因为他觉得现在的玛丝洛娃与过去的她给人的印象完全不同。
C.玛丝洛娃的经历和同监狱的老婆子被控纵火都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黑暗,底层人民是被侮辱、被损害的对象。
D.玛丝洛娃在聂赫留朵夫提出要与她结婚时,她十分愤怒,并当场发泄着自己心底的痛苦,这是她精神转变的征兆。
8.下列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主要借助对话的形式展开,这既深入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又有力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在两人激烈冲突前,玛丝洛娃为监狱老婆子向聂赫留朵夫请求帮忙的情节,舒缓了小说的节奏,使叙述张弛有度。
C.玛丝洛娃的强烈不屑与聂赫留朵夫的态度形成对比,更加鲜明地表现出玛丝洛娃得过且过、安于堕落的心理。
D.作者多次用“笑”刻画玛丝洛娃的心理,如写她“大声笑了起来”,表现她对聂赫留朵夫承诺的不信、不屑以及内心的痛苦。
9.聂赫留朵夫在与玛丝洛娃的交谈中,称呼由“您”转到“你”,再转换到“您”。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请简要分析。
10.有人认为《复活》体现了列夫·托尔斯泰的理念——“道德的自我完善”。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①
苏轼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②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邪?”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③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注释】①文与可:苏轼表兄兼好友,名同,字与可,北宋著名画家,善画竹,曾画筼筜谷偃竹图赠苏轼。筼筜谷,在陕西洋县西北,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文同任洋州知州,曾在此谷中筑亭。②蜩(tiáo)腹蛇蚹(fù):蝉腹上的横纹,蛇腹上的横鳞。竹初生时为笋,其状似蜩腹蛇蚹。③扫取:画得。
11.下列对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B.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C.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D.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寻”,是古代的长度单位。其古字形像一人伸开两臂丈量的样子,因伸开两臂的长度约合古代八尺,故一般认为八尺为一寻,也有说六尺或七尺为一寻的。
B.“与可厌之”中“厌”字意思是厌烦,这句话的意思是与可厌烦前来求画的人,“厌”字与《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的“厌”字含义相同。
C.“投诸地而骂”中“诸”字意思是之于,这句话的意思是与可把丝绢抛在地上骂,“诸”字与《后赤壁赋》“归而谋诸妇”的“诸”字含义相同。
D.箨龙,是竹笋的别称,还可称为“竹萌”“竹雏”“竹胎”等等。“箨”指笋壳,色黄而有光泽,故而过去文人将其称为“锦箨”,意思是笋的外壳如锦缎般漂亮。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引述了文与可的一大段画论。作者意在通过对文与可绘画理论的推崇来表达自己对文与可的怀念之情。
B.文中写到“袜材萃于子”“万尺竹之辩”“太守馋笋”等,这些调侃打趣戏笑,恰好反映了作者与文与可亲密无间的深挚感情。
C.文中叙写文与可拒人求画、以绢为袜和转荐他人之事,表现了文与可的淡泊率真。作者是在颂扬文与可的道德人品。
D.本文为悼念亡友之作,可第二段尽是戏笑,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是以乐写哀,与下文的哀哭映照,更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收到了倍增其哀的效果。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2)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四、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托尔斯泰称自己为“丑陋的列夫”,而我觉得托尔斯泰非常美丽。不论是在往昔的少女时代,还是进入了古稀之年的今天,我一向觉得:托尔斯泰 地美丽。
②我认为他美丽的主要原因是他的博大的智慧,他的仁慈的心灵。
③记得我当学生的时候,就读了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三部长篇巨著。读完之后,掩卷沉思,不明白这位老人用了什么样的技巧,把他笔下的人物刻画得那样_____。闭上眼睛,娜塔莎、安娜、皮埃尔、聂赫留朵夫等形象,立刻活跃了起来,一个一个,仿佛是一粒粒闪耀在月光下圆润饱满的珍珠,他的才华实在太____了。
④所以,每逢我读完托尔斯泰写的一本书都要对着他的画像仔细观看。他的画像有时印在书的扉页上,有时印在杂志上,都是出自俄国著名肖像画家列宾之手。
⑤托尔斯泰有着卷曲的花白头发和胡须,天庭十分宽阔饱满,眉骨突出。眼睛深陷、大鼻子、大手,总是皱着眉头在沉思,--幅深沉而忧郁的表情。他的每一条皱纹里,似乎都流露出睿智与仁爱之光。他哪里有一丝一毫的“丑陋”?我常常目不转睛地向他行注目礼,觉得这位老人长得实在太美了。
⑥随着年龄的增大,我渐渐地学着观察社会,又读了许多_____托尔斯泰的文章和书,还有英国人英德与法国人罗曼·罗兰分别为他写的传记,慢慢地理解了托尔斯泰这位作家的特别伟大之处,以及为什么他被人称为“俄罗斯伟大的心魂”。
1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异乎寻常 惟妙惟肖 卓越 对于
B.无与伦比 栩栩如生 卓著 关于
C.无与伦比 惟妙惟肖 卓著 对于
D.异乎寻常 栩栩如生 卓越 关于
1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的“托尔斯泰”都可以换成“他”。
B.文中加下划线的两处引号,用法相同。
C.文中加点的两个“等”字,用法不同。
D.将第⑥段置于③④段之间,全文会更连贯。
17.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五、小阅读-课外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坚守良知的翻译家草婴
自1942年始,草婴就与苏俄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的变化波及苏俄文学的译介工作。
……
20世纪60年代中期,草婴计划翻译托尔斯泰的全部作品。但很快“文化大革命”开始,草婴被定为“苏修特务”,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草婴坚决放弃出版社的领导岗位,执着于托尔斯泰作品的翻译。托尔斯泰作品中的人道主义精神滋育了几代中国人,鲁迅、茅盾、瞿秋白、巴金等作家先后介绍过托尔斯泰的生平、哲学思想、人生观等。托尔斯泰几部有影响的长篇小说也有了中文译本,但大多是从英语转译的,从俄语直接翻译的不多。托尔斯泰的作品采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思想深刻,特别是作品中对人的精神世界细致而深刻的探索与草婴的气质特别契合,语言文字不崇尚华丽,风格也与草婴比较接近。1978年至1998年,历时20年,草婴以一人之力完成了400万字的《托尔斯泰小说全集》的翻译。除了草婴,世界上还没有哪个翻译家译完了博大精深的《托尔斯泰小说全集》。草婴说:“20年翻译托尔斯泰小说,最大的收获是让我触摸到了一个高尚的心灵。”1987年苏联作家协会授予草婴“高尔基文学奖”。草婴是唯一获此奖的中国作家。可以说,草婴是中国读者了解俄罗斯文学的一扇窗户。
(摘编自柯琳娟、杜雅萍《草婴传》)
草婴为什么选择翻译托尔斯泰的作品?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A
2.D
3.玛丝洛娃再次出现的“笑”,让人对其同情,同时更激发了聂赫留朵夫的罪恶感。
4.这是玛丝洛娃悲剧命运的开始,从那以后,她由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变成了一个卖弄风情、心灵麻木的娼妓。
5.玛丝洛娃原是一个农奴的私生女,她天真、善良、真诚地爱上聂赫留朵夫。但这个腐化堕落的贵族少爷却诱奸了她,把她抛弃,使她陷入种种悲惨遭遇,最后沦为妓女。
本文写聂赫留朵夫第一次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她这时候还处于深深的堕落之中。
见到了聂赫留朵夫这个毁了她的人,她不痛骂,不拼命,连最起码的谴责都没有。令人惊讶的是她还向聂赫留朵夫讨了十卢布。
但聂赫留朵夫的第一次探监仍然有效,他的出现使玛丝洛娃震惊,使她想起她不愿回想的往事,诸如聂赫留朵夫为她打开的那个“充满感情和理想的新奇天地”,聂赫留朵夫难以理解的残酷,她遭受的接二连三的屈辱和苦难,使她觉得将她面前的聂赫留朵夫同她“一度爱过的那个青年”联系起来太痛苦了。唯其痛苦,才说明她没有彻底麻木,也就有疗治的可能。
6.聂赫留朵夫再次提起往事,力求说服玛丝洛娃相信他。
表现了聂赫留朵夫的懦弱,其实也是为了表现他内心深深的自责和忏悔。
7.A 8.C 9.开始称“您”表现了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尊重,是一种礼貌的表现;称呼由“您”转为“你”表现了聂赫留朵夫焦急的心理,迫切地希望玛丝洛娃能给予他赎罪的机会;最后称呼又转为“您”表现了聂赫留朵夫希望传递真诚与尊重的心理。 10.①聂赫留朵夫因为自己造成了玛丝洛娃的悲惨遭遇,所以决心赎罪,表明他仍存悲悯与担当。②玛丝洛娃虽身陷牢狱,但依然为老婆子寻求聂赫留朵夫的帮助,表明她不失善良的本心。③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与她结婚的请求,表现出了强烈的愤怒与激烈的反抗,表明她仍有自尊。
11.D 12.B 13.C 14.(1)文与可无言可对,就说:“我说错了,世上哪里有万尺长的竹子呢?”
(2)文与可那天正和他的妻子在谷中游赏,烧笋当晚饭吃,打开信封看到诗,禁不住大笑,把嘴里的饭喷了满桌子。
(3)我们出洞之后,就有人埋怨那个想要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15.D 16.C 17.①把一个个人物形象比作一粒粒的珍珠,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人物形象塑造得鲜明饱满生动,这和珍珠圆润饱满的特点相似;③闭上眼睛人物形象就能立刻活跃,这和月光下珍珠闪耀的意境相似。
18.①托尔斯泰作品中的人道主义精神滋育了几代中国人,值得翻译;
②托尔斯泰有影响力的作品的中文译文大多是从英语转译的,从俄语直接翻译的不多,需要翻译;
③托尔斯泰作品的思想、风格等与草婴的气质特别契合,适合草婴翻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