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期末常考易错检测卷(二)语文九年级上册统编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注意卷面整洁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娉婷(pīn) 摇曳(yè) 箴言(jiàn) 矫揉造作(jiǎo)B.宽宥(yòu) 勾当(gōu) 恣睢(zì) 自惭形秽(huì)C.分外(fēn) 鹤氅(chǎng) 恁地(rèn) 面面相觑(qù)D.狭隘(ài) 行事(háng) 纶巾(guān) 箪食壶浆(dān)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分岐 淬口水 断章取意 错综复杂B.狡辩 缈芒 慢不经心 心无旁鹜C.教诲 忌讳 节衣缩食 言不及义D.沧桑 飘逸 锋芒毕露 鸠占雀巢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钟南山和李兰娟院士不顾高龄,心存大爱,逆行而上敢担当,成为家喻户晓的抗疫英雄。B.产业扶贫能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有了稳定的脱贫政策,农民脱贫的信心与日俱增。C.使用公筷公勺成为潮流,倍受市民推崇,这种“新食尚”不言而喻地成为时下餐桌文化。D.沉静的心灵比暴烈的心灵要伟大得多,汪曾祺文如其人,他的文字自然隽永,耐人寻味。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继美国、法国和芬兰之后,我国成为第四个拥有“生物航油”自主研发技术的国家。B.会不会用心观察,能不能重视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C.她因不堪忍受雇主的歧视和侮辱,便投诉《人间指南》编辑部,要求编辑部帮她伸张正义,编辑部对此十分重视。D.在质量月活动中,他们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进行了综合治理,尤其加强了对工艺流程、验收程序的监控。5.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你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怎样对待你。 。 。 , 。 。 ,只不过你我未处局中,不知其中滋味而已。①迎难而退、明哲保身固然是一种智慧与生活态度②人生在世,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与挫折③知难而进、努力向前更是一种执着和人生哲学④很多人从表面看来你可能很羡慕他,但人人都有自己的苦恼⑤美学大师蒋勤在《蒋勤劝美》中曾写道:“人生五味,酸甜苦辣咸都要经历才够完美。”⑥某种程度上说,人活着就是一种态度A.⑤②①③⑥④ B.②①⑥③⑤④ C.⑥②①③⑤④ D.①③⑤⑥④②6.对下面的复句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并列复句)B.我们对于传说,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条件复句)C.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递进复句)D.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污蔑。(假设复句)二、填空题7.台州山清水秀,她秀丽多姿的风景,从古到今吸引了无数文人yǎ① 士。他们登临唱和,以诗抒怀。李白观赏天台山琼台仙谷之后,赞道:“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项斯游览仙居的山村之后,写道:“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lí② 闻。”顾况登上临海巾山时,欣喜地写道:“千家寂寂对流水,惟有汀州春草生。”陶宗仪màn③ 步在路桥的青山绿水之间,写下:“钓罢得鱼沽酒去,雨余种豆hè④ 锄归。”根据拼音和语境填写汉字。① ② ③ ④三、句子默写8.根据提示填写课文原句。①溪云初起日沉阁, 。(许浑《咸阳城东楼》)②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③爱上层楼, 。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④ ,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⑤ ,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⑥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用互文写天气奇寒的诗句是: , 。四、诗歌鉴赏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甲】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乙】古城①春望[明]李梦阳阴阴日欲暮,迢迢春望稀。野色吹寒立,林鸦逆雨归。孤城还麦秀②,白首且花飞。临路柳长象,前朝今是非。【注释】①古城:宿迁故城遗址,晋朝在此设宿豫郡,唐时郡治迁徙,故城废。②秀:谷类植物抽穗开花。9.下列对两首诗语句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乙诗首联点明时间,渲染一种萧条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B.两首诗都是用一个“望”字总领全诗,都是赋予景物以情感,融情于景,都表达了一种感伤,读来令人无限感慨。C.书信在古代是游子与家人联系的纽带,如同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说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一样,“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情感。D.尾联运用细节描写,写尽诗人在国破离乱之际的愁苦焦虑。10.乙诗颔联写景颜有特色,请加以赏析。(从修辞手法和情感两方面进行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同为“春望”,杜甫和李梦阳在各自的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对比阅读阅读甲、乙两个文段, 回答问题。【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 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赵奢)言兵事,奢不能难(驳倒),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危险的场合),而括易言之。使赵(赵国)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赵括既代廉颇(赵国大将),悉更约束(规定),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带领)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 秦悉坑之。(节选自《史记》)1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忠之属也(忠诚) B.望其旗靡(倒下)C.若必将之(当将军) D.弗敢专也(独自享有)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必以分人 以天下莫能当B.下视其辙 其真无马邪 C.小大之狱 水陆草木之花D.战于长勺 皆以美于徐公14.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①小惠未遍,民弗从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尝与其父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根据这两段文字的内容,你认为曹刿的“论战”与赵括的“谈兵”有什么不同 说说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江流在不停地浣洗自己汤世杰①母亲说,看你手脏的,真该去大河里洗它一河水!我道,把一河水洗脏了怎么办?母亲说,就是千万双手,也洗不脏一条大河,大河会自己洗自己的。②多年后的那个早晨,我才确认母亲的话堪称真理。③春夏之交,原应温润恰好,孰料今春雨水多。昨夜下雨,打雷扯闪,我没睡好,有梦:大江涨水,一派浑黄。先读了会儿老杜,《夏夜叹》中的“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倒蛮应景,怎么笔锋一转,又吟叹“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呢?没想明白,放下书,抄起伞,去江边。④江水浩荡,真涨水了,倒没浑。在我眼里,每个去江边者,都是去浣洗自己的,洗眼,洗面,洗肺,洗心,而大江依然。清早的江天,没有雾气,通透洁净,青山,流水,有着丽人浴后的清丽。有人立在江边,定定做个观者。一把撑开的红伞,一个面向江流的女士,古典到仿若为清绿的江流,配了朵如花淡红静静开放。情调这东西怪,浓一分淡一分都会错。而眼前这幅清流红伞图,便如天赐。只不知那个人,是在洗什么呢?⑤继续走,又飘起了雾雨,像浴室的热气蒸腾。对岸青山顿时隐去了山尖。靠这边,一位钓者独自在江边,手一扬,将一线钓钩甩出好远。钓鱼是有瘾的。瘾不在鱼,在独对江流,默默的一场对峙、较量,无锣鼓敲击,无吆喝,胜负都在一念间,考人得很。如此,他是在以那番淡定,洗却世事的嚣烦么?⑥再往上游走,雨大了。这时的长江,活脱莲蓬头哗哗水流下的浴者,享受。步道上已不见人。不舍这般清寂,忙往江滨大树下走,想找个石凳坐一会儿,也避避雨。那棵栾树好大,护住了一方世界,到底没护住几条石凳,湿得没法坐。大树能挡挡小雨,挡不住大雨。如今城市都娇贵,一场雨,弄不好就打得道途阻断,花枝失色。而我竟以为,石凳还会有干处可坐,傻不傻!⑦转身,有两人朝这边走来,各撑一把伞,时而聚拢说话,时而分开并行。当两个身影从步道栏杆黑白电影胶片似的光影中拂过时,闪闪烁烁的韵味,如同旧时影像。他们脚下,干干净净的步道映着红光,没一片落叶,没一团泥土。偶有一小汪积水,他们竟故意去踩,水便轻轻溅开,一时纷纭如春花绽放。间或,他们又俯身护栏,朝江心眺望——也是在看那道江流吧?⑧待雨稍小些,我从大树下起身,沿江往回走。那年轻钓者,早已披件深绿雨披,跟江流的颜色更谐调了些,只不知他鱼钓得怎样了。那位观者居然还是没动,她是来洗眼的么?⑨往回走到一半,见一艘运汽车的灰白驳船,正打大桥下驶过,五层,如一幢威武大楼。有船员在拖洗甲板,为的是不弄脏大江么?这黄金水道,没一天不繁忙。正想拍幅照片,就见步道上,几个穿橘黄雨衣的环卫工,骑着三轮车回环卫管理站了。他们脚带泥泞,车兜里尽是断枝落叶,想必都是昨夜雷雨的杰作。又想起流离中的老杜写于大旱时那首《夏夜叹》,这才明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⑩这时,先前那两位行者又走回来了,双肩包宽檐帽,像旅游者。他们指着大江说:“干净!”那两个字一下划亮了我思绪的暗夜。是啊,这一早上,我看见的一切都是干净的。而这一切的干净,都有赖江水的干净。 这样的雨天,因昨夜下得透澈淋漓,雨雾散尽,便通透清丽。大片大片的云,在头顶飞快飘移,偶有一束光,柔柔照到这里,照到那里,叫人有一惊一乍的欢喜。我是在大江上游待过的,人们为这条大江的洁净付出的牺牲,我皆了然。经过大坝的澄积,江水依然淡绿着,加之天光云影的闪烁不定,对岸山影的浓淡不一,甚或江底礁石沙堆的高低变幻,那一江清绿流水,颜色和反光也是不定的,却自个儿调适着,或平匀或翻卷,或澄明或雅淡。于是大片大片深浅不一的江水,一如画家笔下的大块面色彩,在雨中静静流着。雨线将雨脚密集地扎在江面,似有千万绣工,在星星点点地刺绣,那无规则的粗粝质感,让一条江流,像一匹无限长的淡绿色亚麻布,自个儿浣洗着,尔后一直铺向远方——那样的江流,无论观者、钓者和行者,都该看到了的。 一条浩荡的大江,因了自身的巨大包容,及不停的浣洗,就难有污浊不堪的时候。“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人工的清洁固然必要,但江河若自己停滞了,又有何用?大自然与人世最大的不同,就在大自然从来都有一种隐秘甚至神奇的自洁能力。即便夏日洪水猛烈,它也让重浊顽劣的泥沙沉底,把浮荡的朽枝败叶抛到岸边,更靠着自己不息的流动,不停地浣洗自己。孟德斯鸠有谓,“美必须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在形象上如此,在内心中更是如此。”当人与世事跟江流一样,都不停地浣洗自己时,江流的清碧就更有指望了。钓者、观者和行者,包括我那天享用的那份干净,都是那些干干净净的心。 如是,那个初夏之晨,我也算到江边洗过心了。(选自2021年6月10日《文汇报》,有删改)16.结合全文,分析为什么“我”在那个早晨“确认了母亲的话堪称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小鄞和小州对文中的“雨”有不同的看法。请帮助小州补充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请仿照第④段,为第⑤段、第⑦段的画面命名。段落 第④段 第⑤段 第⑦段人物 观者 钓者 行者画面 清流红伞图 (1)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19.根据上下文内容,揣摩作者在第⑨段中明白了什么,在横线处补上合适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评论家农为平认为汤世杰的散文,体现了他“对自然的推崇和敬畏”,并且出现了“自然关照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倾向”。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此评论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作文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醒”,一个有温度的文字:春天到来,山朗水润,是万物苏醒;父母老师,声声叮咛,是爱的唤醒;学习生活,点滴感悟,是心灵的觉醒;鉴往知来,值得我们警醒……某个时刻,你若从沉睡中顿醒,你的人生,你的世界,将会是一个新的开始,一定会因此而精彩。醒来,是一种姿态,是一种对过往的反思,是一种成长。请根据以上材料,以“醒来”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①表达自己从中获得的感悟、发现、思考等:②详略得当:③内容健康,文体不限:④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人名。参考答案:1.D【详解】A.娉婷(pīn)——pīng,箴言(jiàn)——zhēn;B.勾当(gōu)——gòu;C.分外(fēn)——fèn,恁地(rèn)——nèn;故选D。2.C【详解】A.分岐——分歧;淬口水——啐口水;断章取意——断章取义;B.缈芒——渺茫;慢不经心——漫不经心;心无旁鹜——心无旁骛;D.鸠占雀巢——鸠占鹊巢;故选C。3.C【详解】A.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句中用来形容两位院士,正确;B.与日俱增:用于人的思想感情,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用来指农民的信心,正确;C.不言而喻: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用来形容饮食风尚不恰当,对象错误;D.耐人寻味:形容值得让人仔细体会、琢磨。指汪老的文字,正确;故选C。4.A【详解】B.两面对一面,去掉“会不会”和“能不能”,或者在“是”后加上“能否”;C.语序不当,应将“便投诉《人间指南》编辑部”改为“便向《人间指南》编辑部投诉”;D.句式杂糅,去掉“围绕”或者“以……为中心”;故选A。5.C【详解】本题考查句子排序。句子排序题做题思路:一、反复阅读句子,读懂句子含义,了解整段话的核心思想。这段话主要讲,用不同的态度对待生活,会有不同的收获。二、联系语境找准逻辑连接词或较为明显的提示词。题干中“你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怎样对待你”讲的是对生活的的态度,与之衔接紧密的句子是⑥,故⑥句排在首位;②句说的是生活中总会遇到困难与挫折,引出下文对待困难挫折的态度;①③两句评价“迎难而退”与“知难而进”两种对待困难与挫折的态度,①句中“固然”是副词,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因此①句放在③句之前,②句放到①③句前面;因为我们知难而进,努力向前,经历人生五味,我们的人生才更完美,其实每个人都会经历人生的酸甜苦辣,只是有的人表面上看着让人很羡慕罢了;且题干中已给的句子“只不过你我未处局中,不知其中滋味而已”表转折,很明显前面的句子应该是你我未处局中,不知其中滋味,所以才会看着别人很羡慕,因此故⑤放到④句前面,④放最后;排序为⑥②①③⑤④,故选C。6.A【详解】A.前面的分句“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提出一种假设,后面的分句“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说明在这种假设的情况下将产生的结果,前后分句是假设关系,因此该句为假设复句;故选A。7. 雅 篱 漫 荷【详解】本题考查读拼音写汉字.文人雅士:读音wén rén yǎ shì,指有学问和处事修养的孤高的人;竹篱:读音zhú lí,用竹编的篱笆;漫步:读音màn bù,没有目的而悠闲地慢慢走;荷锄:读音hè chú,用一侧肩膀扛着锄头。8. 山雨欲来风满楼 留取丹心照汗青 为赋新词强说愁 忽如一夜春风来 醉里挑灯看剑 一蓑烟雨任平生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易错字有“满、汗青、赋、醉、蓑、着”。9.C 10.示例:此联运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对偶使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诗人赋予野色、林鸦以人的情感,通过“寒"和“雨"生动形象地渲染出环境的萧条,突出故城遗址的荒凉,从而表达出诗人内心的遗憾和担忧。 11.甲诗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感情,乙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城不在的遗憾、感伤以及对时局的隐忧。【解析】9.考查诗歌赏析。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为:战争持续不断,收到一封家信是多么的难得。表达了诗人思乡念亲之情。故选C。10.考查诗句赏析。“野色吹寒立”和“林鸦逆雨归”两句对仗工整,可见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能够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野色”“立”起来,“林鸦”“归”来,这是诗人将它们当成人来写,赋予了人的动作和情感,可以看出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一个“寒”字,一个“雨”字,营造了阴冷萧瑟的氛围,写出了宿迁故城荒废后的破败与荒凉,渲染了环境的萧条,烘托了诗人凄凉的心情。诗人借景抒情,依托萧条的景物表达了内心的无限感慨、对古城不在的遗憾和对时局的忧虑。11.考查比较阅读。《春望》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出忧伤国事,期望和平安的美好愿望,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古城春望》中,首联中“日欲暮”点明时间,“阴阴”“暮”“稀”等词营造了一种阴沉萧瑟的氛围。诗人在古城上远望,看到的是一派荒凉的景象,再结合最后一句“前朝今是非”,可以揣摩出本诗表达了诗人对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受朝代更迭的触动,对当下时局的担忧。表达了诗人对故城不再的遗憾、感伤以及对时局的隐忧。12.A 13.C 14.①这些只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②赵括曾经和他的父亲谈兵事,他的父亲不能驳倒他,却不说(赵括)善于打仗。 15.示例:曹刿的“论战”源自于他对战场情况、形势的仔细观察与准确分析,源自于他丰富的实践经验;而赵括的“谈兵”只抱书本知识,没有实践经验,只会夸夸其谈,没有实践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解析】1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尽力做好分内的事A.句意: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不是“忠诚”的意思。表述有误;故选A。13.本题考查文言虚词。A.介词,把/动词,认为;B.代词,这/表反问语气,难道;C.助词,的/助词,的;D.介词,在/介词,比;故选C。1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1)小惠,指小恩小惠;遍,普及到;从,听从。(2)尝,曾经;言,谈论;难,驳倒;然,但是。15.本题考查文言内容理解和分析。根据甲文“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可知,曹刿在战争中强调了要顾及民生,以信义和忠诚作为指导思想,注重情感和实际情况的考虑,最终取得了胜利。根据乙文“兵,死地也(危险的场合),而括易言之。”可知,赵括对战争的态度是轻视生死,只关注兵法的理论,缺乏实践经验和对战争本质的理解,导致了失败的结果。【点睛】参考例文[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乙]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是(赵奢)不承认他有军事才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赵括代替了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并撤换重新安排军官。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件事后,便派出引诱赵括做出错误判断的小股部队,佯装失败,却断绝他的粮道,分段两军,士卒的士气大乱。四十多天后,军队士兵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于是几十万兵士投降于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16.①“我”看到江边者在洗眼、洗面、洗肺、洗心,洗却世事嚣烦,而大江依然;(第4段)②这一天早上“我’在江边看到的一切都是干净的,这有赖江水的干净;(第10段)③大江有巨大包容,且永不停滞,让“我”看到了它的自洁能力。(第12段) 17.①内容:交代前往江边的时令、季节、天气;②内容:渲染烟雨朦胧的意境,表现雨后江景的通透洁净;③情感:借雨势变化表现时间推移,突出“我流连忘返;④结构:紧扣“洗”字,引出后文关于“洗心”的思考和感悟。 18. 雾雨钓钩图 步道光影图 19.示例一:若将他诗中的月夜换作这个雨后的通透,把他挂牵的守疆士兵换作为这个世界的清洁劳作的人们,倒别有一番滋味。示例二:无论月夜还是雨天,无论守边战士还是船员、环卫工人,人们对洁净的渴望恰如眼前繁忙的江水,流淌千年,亘舌不变。 20.①本文借江流不停地浣洗自己,体现了它的包容性,展现其形象上与内心中干净清白之美,展现大自然不同于人世的自洁能力,体现自然力的伟大,流露对以大自然的推崇和敬畏。②同时关照现实生活,提出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跟江流一样浣洗自己,远离世事嚣烦,保持内心干净。文中江流隐喻流逝的时间、发展的社会,观者、钓者、行者、作者,芸芸众生,都在其中审视自我、洗刷灵魂,走向澄净完美。【解析】1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第④段“在我眼里,每个去江边者,都是去浣洗自己的,洗眼,洗面,洗肺,洗心,而大江依然”可概括出:“我”看到江边者在洗眼、洗面、洗肺、洗心,洗却世事嚣烦,而大江依然;从第⑩段“是啊,这一早上,我看见的一切都是干净的。而这一切的干净,都有赖江水的干净”可概括出:这一天早上“我”在江边看到的一切都是干净的,这有赖江水的干净;根据第⑩段“他们指着大江说:‘干净!’那两个字一下划亮了我思绪的暗夜。是啊,这一早上,我看见的一切都是干净的。而这一切的干净,都有赖江水的干净。”可概括出:这一天早上“我’在江边看到的一切都是干净的,这有赖江水的干净。根据第 段“一条浩荡的大江,因了自身的巨大包容,及不停的浣洗,就难有污浊不堪的时候”“大自然与人世最大的不同,就在大自然从来都有一种隐秘甚至神奇的自洁能力”可概括出:大江有巨大包容,且永不停滞,让“我”看到了它的自洁能力。1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第③段“春夏之交,原应温润恰好,孰料今春雨水多。昨夜下雨,打雷扯闪,我没睡好,有梦:大江涨水,一派浑黄”,文章前面写春雨,交代了前往江边的时令、季节、天气。根据第⑤段“继续走,又飘起了雾雨,像浴室的热气蒸腾。对岸青山顿时隐去了山尖”,这里写雾雨,使青山隐去了山尖,渲染烟雨朦胧的意境,表现雨后江景的通透洁净。根据第⑥段“再往上游走,雨大了。这时的长江,活脱莲蓬头哗哗水流下的浴者,享受。步道上已不见人。不舍这般清寂,忙往江滨大树下走,想找个石凳坐一会儿,也避避雨”,从“去江边”到“继续走,飘起雾雨”再到“再往上游走,雨大了”,借雨势变化表现时间推移,突出“我”流连忘返。根据第④段句子“在我眼里,每个去江边者,都是去浣洗自己的,洗眼,洗面,洗肺,洗心,而大江依然”,“而眼前这幅清流红伞图,便如天赐。只不知那个人,是在洗什么呢?”可知,写雨势紧扣“洗”字,引出后文关于“洗心”的思考和感悟。1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1)根据第⑤段“继续走,又飘起了雾雨,像浴室的热气蒸腾。对岸青山顿时隐去了山尖。靠这边,一位钓者独自在江边,手一扬,将一线钓钩甩出好远。钓鱼是有瘾的。瘾不在鱼,在独对江流,默默的一场对峙、较量,无锣鼓敲击,无吆喝,胜负都在一念间,考人得很”描写了雾雨中一位钓者在甩钓钩,可为这幅画面命名为:雾雨钓钩图。(2)根据第⑦段“转身,有两人朝这边走来,各撑一把伞,时而聚拢说话,时而分开并行。当两个身影从步道栏杆黑白电影胶片似的光影中拂过时,闪闪烁烁的韵味,如同旧时影像。他们脚下,干干净净的步道映着红光,没一片落叶,没一团泥土。偶有一小汪积水,他们竟故意去踩,水便轻轻溅开,一时纷纭如春花绽放”描写两位行者从步道栏杆投下的光影中走过,留下闪闪烁烁的韵味,可为这幅画面命名为:步道光影图。1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夏夜叹》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当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夏,当时杜甫在华州。那一年四月,关中大旱,造成严重灾荒,灾民到处逃荒,流离失所。杜甫从长安回到华州以后,仍然时时忧虑动荡的局势和苦难的人民,但似乎已对唐肃宗和朝廷中把持大权的重臣们失去了信心,悲天悯人,忧时伤乱,因作此诗以抒怀。“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意思是:于是我想到那些执戈的士兵,一年到头守卫边疆。怎样才能使他们能够洗洗澡呢?他们苦于炎热却无可奈何地互相观望!第⑨段作者主要写雨后船员在拖洗甲板,环卫工人打扫完断枝落叶,这场雨把城市洗了个通透,作者由此想到了《夏夜叹》里守卫边疆的将士,夏日炎炎却没能让他们洗澡。作者可能想让将士的处境转换一下,将杜甫诗中的清夜,换作这个雨后的通透,把他挂牵的守疆士兵,换作为这个世界的清洁劳作的人们。2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依据从第 段“一条浩荡的大江,因了自身的巨大包容,及不停的浣洗,就难有污浊不堪的时候”“大自然与人世最大的不同,就在大自然从来都有一种隐秘甚至神奇的自洁能力。即便夏日洪水猛烈,它也让重浊顽劣的泥沙沉底,把浮荡的朽枝败叶抛到岸边,更靠着自己不息的流动,不停地浣洗自己”可知,江流不停地浣洗自己,体现了它的包容性,展现了大自然与人世的最大不同,即它拥有自洁能力,无论面对的是泥沙还是朽枝败叶,最终靠自己不停地浣洗,让泥沙沉底,把朽枝败叶抛到岸边,表现了大自然的伟力,流露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推崇和敬畏。从第⑥段“那棵栾树好大,护住了一方世界,到底没护住几条石凳,湿得没法坐。大树能挡挡小雨,挡不住大雨。如今城市都娇贵,一场雨,弄不好就打得道途阻断,花枝失色”作者在大雨中找不到干凳,联想到人们在城市的喧嚣中迷失自我,找不到休憩之地,守不住内心净土。第 段“当人与世事跟江流一样,都不停地浣洗自己时,江流的清碧就更有指望了。钓者、观者和行者,包括我那天享用的那份干净,都是那些干干净净的心”,因此提出了人与世事要向江流学习,不断地浣洗自己,守住内心的净土。21.例文:醒来人的一生,悠悠转转,时光如白驹过隙,许多的人和事,就穿插在这淡淡时光里,慢慢沉没。又是一年樱花盛开的季节,阳春三月,天气逐渐回暖,温和的春风吹得让人有些沉迷,和煦的阳光使人渐渐懒散。我迷失在这片万物复苏里。我看着太阳,日复一日的升起又落下;我看着潮水,月复一月的涨起又退去;我看着我自己,年复一年的,上学,又放学。我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春天,我找不到那春风拂面的温柔与惬意,我感觉,我像是在火红的荒原里奔跑,那里灼热,黑暗。我与成绩赛跑,我与周清、月考挣扎。我甚至迷茫,我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我甚至不知道自己现在做的事情有什么意义,我只是不顾一切的,机械的,遵循着外界认为的,我应该做的事情。我不敢停下,纵使双脚已经被荆棘扎破;我不敢放弃,纵使汗水模糊双眼。形势不允许我颓废,那样我将一事无成, 碌碌终生。可我找不到一个值得我去奋斗的理由,“为了将来更美好”的话语太过苍白,我心中没有对它的丝毫概念。我只是看着樱花,盛开,落下,化在最卑微的尘土里,被时间淡忘。我不明白,纵使知道结果,却还是不曾放弃,努力开放,即使拗不过生命的轮回。我去问姐姐:“为什么?”而姐姐却笑而不答,只是问我:“你觉得樱花好看吗?”我说好看。她又问:“那你喜欢它吗?”我说喜欢,因为无论什么时候,它都很好看,就算最后被风吹散了,也像下花瓣雨一样。“这就是它生长的意义。”我惊住了,短短九个字,几个月以来的迷茫、无助,全都消散。是啊,樱花的一生虽短,却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或许,人生也是如此吧,虽如昙花一现,却也绚丽。就像高适所说:“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不要担心前路坎坷,迷途漫漫,终有一归。也许奋斗的意义,就是惊艳他人时的满足,就是为了能够站在更高的山峰,有更多的选择。我醒过来,心中已不再迷茫,我看见光晕渲染中,流云的等候;我看见云卷云舒中,人生的光芒。【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一、审题立意。“醒来”是个动词,可以理解为“睡醒了”这个浅显的意思,但这样写起来就会索然无味。从引导语中“春天到来,山朗水润,是万物苏醒;父母老师,声声叮咛,是爱的唤醒;学习生活,点滴感悟,是心灵的觉醒;鉴往知来,值得我们警醒”可知,题目“醒来”是感受、领悟、认识或告诫的意思。从引导语中“某个时刻,你若从沉睡中顿醒,你的人生,你的世界,将会是一个新的开始,一定会因此而精彩”,这是表明了“醒来”的益处、作用、影响。“醒来,是一种姿态,是一种对过往的反思,是一种成长”则进一步强调了,本文一定要有感悟、反思、体会等内容。“醒来”可以是自己觉醒,也可是别人叫醒,甚至是敌人打醒,醒来以后有了新思想踏上了新征程……醒来意味着一种新的顿悟和思考,因而有了新的行动力。从人、大地、万物等角度立意皆可。二、构思选材。本文适合写作记叙文或者议论文。选材上我们可以写“万物苏醒”“爱的唤醒”“心灵觉醒”“我们警醒”,因此可以写一个国家的兴衰,如我国由睡狮到如今的中国梦;也可以写一个人的觉悟,如自己的某段经历——青春的路上,有追求有梦想,但也有叛逆、迷茫、冲动、鲁莽……一次触动,给自己带来思想转变,让自己从迷茫中、误解中、浮躁中醒来;也可以写一种观念的认可,如原来对环保的忽视到如今的重视;也可以写一个行业的起落,如汽车由合资到如今自主品牌;也可以写一种理念更迭,如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注意要有必要的细节描写,从心理上表现出“醒来”后的感受。也可以先从“醒”的本意入手,从睡梦中醒来,由梦中的情景、梦中的故事引发的思考。然后回想昨天的故事,引发对生活、学习、人生的思考。也从“醒”的引申义“醒悟”“苏醒”“提醒”等入手,选择这个角度写作,更具有思辨性,更能写出心意。可以从自我、家庭、校园、社会等角度选取写作的材料。可以是对亲情、师生情的感悟;也可以是对美好人性的领悟;也可以是对人、动物、植物中发现美好的品质等。在写作的过程中要注意抓住生活的细节,要有真情实感,符合生活的实际。要做到详略得当,充分表现“醒”在我们心中的地位及重要性。在选材上,应善于从生活中攫取真实丰满的素材,并做到以小见大,这样才能有逻辑地表达自己从中获得的感悟、发现、思考等。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