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设计
内容要点: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认知提示:
1. 学什么
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指的是东晋的建立和灭亡,南方政权更替的史实。
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指的是人口南迁的原因和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指的是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江南地区发展的表现。
2. 学到什么程度
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指的是通过阅读教材,理清并识记东晋南朝朝代更迭的历史脉络。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指的是通过阅读教材和材料,能够总结出人口南迁的原因和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指的是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江南地区发展的表现。
3. 怎么学
情境导入法:创设历史情境,直观再现历史,让学生在真实的历史场景中感受江南地区的美。图示讲解法:这一课涉及朝代较多,朝代更替频繁,学生平时接触较少,所以只能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材料。
本节课出自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八课,分别从政治、经济两方面介绍江南的发展。东晋、南朝的统治,为江南地区的开发提供了重要条件。学习这些内容,首先要了解三国以来南北政权更替的历史。
北方地区自西晋灭亡之后,相继建立起许多割据政权,这种政治局面一方面造成了农业经济的萧条和衰落,另一方面使大批北方人民南下,为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江南很快形成为新的农业经济区,同时手工业、商业也得到迅速发展,使南北经济的发展趋向平衡。为便于教学,依据大单元教学设计理念,重新整合教材,将本课梳理为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探南迁之由:北方战乱寻安身;第二部分,寻南迁之路:江南政权更迭频(东晋兴亡与南朝政治);第三部分,看南迁之果:江南开发美如画。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其认知水平与分析能力有限,且学生对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背景下进行江南地区开发的知识较为陌生。从内容来看,时间跨度很大,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讲述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表现,学生不易理解,为此重新整合教材,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问题探究、编演历史小话剧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清脉络,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1.通过南北方人民共同开发江南,认识到人民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唯物史观)
2.了解东晋、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时空观念)
3.结合材料分析东晋南朝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史料实证)
重点: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表现及影响。
难点:南朝政权更迭频繁,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与启示。
【导入新课】新课导入·设疑解惑
江西有一处钟氏南迁总祠,祠堂门口写着颍水赣水血浓于水,诉说着一千六百多年前钟氏一族的南迁之路。颍水在今天黄河流域的河南,赣水则在长江以南的江西,也就是江南地区。在安土重迁的当时,钟氏一族为何要奔波至此?他们的南迁之路又经历了什么?他们的到来又给江南带来了什么变化呢?
忆江南·江南好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一词,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现在泛指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古人又称江东或江左。
这是一首怀念“江南”词,白居易的词,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来解密其中的奥秘吧。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图片与诗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自然切入课题。)
【讲授新课】自主学习·问题引领
(设计意图:整合教材,捋清思路,问题引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探南迁之由:北方战乱寻安身 【整体感知,规律探究】 目标导学一:探南迁之由:北方战乱寻安身 观看地图,结合所学思考,颍川钟氏家族为何要南迁? 【问题探究1】此时在北方颍川颇有地位的钟氏家族为何会南迁?他们选择建康作为落脚点的理由? 材料1:《钟氏族谱》有这样一段记载,311 年后,“颖川(许昌)隐士钟皓之七世孙钟雅随晋室渡江,居于建康(南京)”。 材料2: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 ——《资治通鉴》 学生观看图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问题。 北民南迁原因:八王之乱、五胡内迁、江南社会相对安定。 选择建康的理由:建康(今南京),地处江南,渡江北上可速至故土颍川,落脚于此表达了南迁之人的思乡情怀。 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和提取历史知识的能力。 (引导学生回忆第17课所学习的八王之乱、五胡内迁,总结得出南迁的原因是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结合地图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素养,让学生体会到南迁之人的思乡情怀,为接下来讲北伐奠定情感基础,同时过渡到第二部分的学习。)
二、寻南迁之路:江南政权更迭频 目标导学二:寻南迁之路:江南政权更迭频 [播放视频]观看视频,了解东晋建立概况,知道其政权特点。 【问题探究2】东晋北伐为什么最终以失败收场? 【问题探究3】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后期为什么会处于劣势 (一).东晋的兴亡 1.东晋的建立: [多媒体展示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 师:西晋的统治阶级腐朽不堪,对内迁的少数民族采取压迫政策,最终激起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西晋的统治就此结束。317年,东晋建立。阅读教材,完成下列填空: [多媒体展示东晋和十六国形势图、司马睿像的信息] 生: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 2.东晋的政治特点: 师:东晋统治初期,为何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 [多媒体展示王导像、“王与马,共天下”的材料] 材料:旧时王谢庭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唐刘禹锡《乌衣巷》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3.东晋的北伐 【问题探究2】东晋北伐为什么最终以失败收场? 【播放视频:闻鸡起舞】 阅读教材P89,结合视频,思考,东晋为什么要北伐? 祖逖是东晋率先北伐的将领,他曾经率军收复黄河以南地区,但由于东晋内部出现纠纷,朝廷又担心他北伐成功后威望太高,结果没有给予支持,以致功败垂成,忧愤而死,曾收复的土地又被胡人重新占领。 4.东晋后期 材料:有钟简者,世居颍川(许昌),生三子: 长曰善,次曰圣,三曰贤。元熙二年(420 年),避寇南迁。 ——《钟氏族谱》 问题1:钟善、钟圣、钟贤为什么要从北方南迁? 问题2:420年,为什么钟善和钟贤会往更偏僻的绍兴和赣州迁移呢? 材料:383年,北方的前秦政权大举南下要灭亡东晋,大敌当前,东晋内部矛盾哲时搁置,上下齐心,取得了淝水之战的胜利,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军事奇迹,由此赢得相对安定的发展机会,江南出现"荆扬晏安;户口股实”的景象。可惜,外敌一去,内部矛盾再次凸显,东晋王朝在贵族内争和农民起义的双重打击下迅速败亡,420年,武将刘裕夺取政权,由此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 学生回答后展示朝代更替图。 (二).南朝的政治 ①南朝的政治特点 问题:观看地图和表格,总结南朝的政治特点: 南朝政权更迭表: 朝代建立者时间都城南朝宋刘裕420—479年建康齐萧道成479—502年梁萧衍502—557年陈陈霸先557—589年
②南朝时宋、梁的统治 问题:南朝时期哪个政权的面积最大,哪个政权的面积最小?原因是什么? 学生阅读教材寻找答案。 【问题探究3】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后期为什么会处于劣势 材料1:南朝宋文帝大力劝(勉励、鼓励)课(督促)农桑,一再下令“诸州郡,‥‥‥各尽其方,不得但(只是)奉行公文而已”。 ——沈约《宋书》 材料2:(梁武帝时)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 侯景之乱后,千里绝迹,人迹罕至,白骨成聚,如丘陇焉。 ——《南史》 根据材料结合课本P91思考,宋和梁当时社会状况如何,最终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对此你有何启示? 【播放视频:侯景之乱】 【教学过渡】:北方躲避战乱的人们来到江南后,经历了五个政权的更迭。但是和北方长时期分裂的局面相比,江南仍是相对安定的。 所以,从西晋八王之乱开始到隋统一中国这二百年间,源源不断地有北方人迁往江南地区。那么他们的到来又使江南地区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司马睿和南下的北方山东大贵族王导交往密切,他当皇帝,得益于王导为首的南北大贵族的拥戴。司马睿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导的堂兄王敦。王氏其他子弟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重用。司马睿举行即位大典时,居然邀请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北伐: ①原因:东晋虽然偏安于江南,但在历代帝王在位的时候都希望收复北方的国土。②没有,只收复了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并未收复中原。 ③东晋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少后援。 南朝时,镇守地方的贵族和将领势力强大;梁武帝萧衍从地方起兵夺取帝位后,放纵皇室成员和官僚大地主盘剥平民百姓,政治日益败坏;大规模叛乱,导致千里绝烟,人迹罕见。从此,在南北朝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 通过观看视频,学生更容易理解本节课的难点问题。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从教材提取信息的能力;结合地图了解东晋成立时的南北政治形势。)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从教材提取信息的能力;了解东晋时期特殊的政治特点;为接下来介绍北伐失败奠定基础。)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感受祖逖北伐的决心意志以及最终失败的无奈。) (设计意图:了解淝水之战和北方的又一次分裂以及东晋后期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 (设计意图:了解东晋的灭亡和刘宋政权的建立。) (设计意图:增强时空观念、历史理解、历史解释的素养,知道南朝时政权更迭频繁、建都建康、武将篡权的突出特点。) (设计意图:立足教材,重点了解南朝宋的安定和梁的动荡,感知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同时也理解南方“相对”安定这一表述的严谨性。)
三、看南迁之果:江南开发美如画 目标导学三:看南迁之果:江南开发美如画 [播放视频]初步了解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概况。 【问题探究4】经济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探究5】经济地区得到开发产生什么影响? [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 (江南)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师:《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期的江南与《史记》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自由作答,教师分析总结。 【问题探究4】经济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1.自晋氏流迁(317年),迄于太元(376-396年)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安定)如也。——[梁]沈约《宋书》 材料2.根据谭其骧统计,晋室南迁的人口多达九十万,占当时南方人口的六分之一。 ——谭其骧《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 材料3.《齐民要术》记载,当时中原农业生产工具不下30种,随着北方人民的大量南徙,可以断言,必然会把生产工具携带而来。适合南方的,可能有所推广;不适合的,则会不断的改进,在南北生产工具中择善而用…… ——许辉、蒋福亚主编《六朝经济史》 材料4.这个地区古代森林、沼泽广泛分布,正如《禹贡》所记古扬州之地:“厥草惟夭,厥木惟乔,厥土惟涂泥。”(这里的草很茂盛,这里的树很高大,这里的土是潮湿的泥)具备了农业发展的良好条件——罗宗真《六朝时期的江南农业经济》 材料5.南朝宋文帝大力劝课农桑,一再下令“诸州郡,不得但(只是)奉行公文而已……各尽其方”。 ——南朝沈约《宋书·文帝纪》 师:阅读课本第91页“江南地区的开发”的相关内容,思考:秦汉时期,黄河流域是全国的经济重心,魏晋以来,江南地区为什么会得到开发?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有哪些?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江南经济发展表现 ①农业: 通过分析文字史料、地图资料引导学生总结概括东晋南朝时江南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②手工业: 通过地图资料,让学生概括得出手工业方面多个生产部门都有所发展。 通过欣赏六朝青瓷,感知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先进。 ③商业 通过观察地图,得知南朝时江南重要的商业都市; 通过文字史料,感知南宋建康的繁华; 通过罗马玻璃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了解南朝时海外贸易的繁荣。 [多媒体展示探究问题及答案] 【问题探究5】经济地区得到开发产生什么影响? 知识链接:“经济中心”与“经济重心”的 区别 “中心”涉及政治的影响,一般来讲首都在哪儿,就在哪儿形成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统一时期,一般只有一个中心,分裂时期,则可能有多个中心。“经济重心”则是指经济最发达、地位最重要的某个较大地区。 师补充: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师:当今,我国正为了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发展对我们有哪些借鉴意义呢? 南朝的江南与《史记》江南有何不同:(1)不同:司马迁认为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交换不发达,人烟稀少;《宋书》则认为江南地区富饶,经济发达。 (2)原因:汉代的江南地区尚未开发;魏晋以来江南地区逐渐得到开发。 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1、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 2.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 3.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4.经过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 国内影响: 1、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方趋向平衡。 2、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到南宋时期最后完成经济重心南移。 世界影响: 东晋南朝成为中国“海上丝绸”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因此,东晋南朝是中国“海上丝绸”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 借鉴意义:引进先进的技术;政治清明,保持社会安定;发展经济要因地制宜;加强区域间经济合作与交流等。 (设计意图:这一问题的答案其实已经贯穿在讲课的过程中,此时让学生合作讨论,既是对本课内容的回忆总结,也是对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知识拓展,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 (设计意图:对历史知识进行理论升华,渗透唯物史观。) (设计意图: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凸显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课堂小结 魏晋南北朝,长期被看做是黑暗的时代,其实并不尽然,我们看到,东晋政权建立后,稳定了南方的统治,北方的南迁,将先进的技术带到南方,南北方人民共同努力,使得江南的的经济迅速发展,同时北方人也把士大夫的文化带到北方,形成了独具魅力的魏晋风度和清雅文化,乱世的中国,文化未绝,经济萌发,正为下一个盛世的到来积蓄力量。 总结课堂内容,梳理知识线索。 通过课堂小结,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巩固 1.(2023年安徽)东晋南朝时期,除了大小城市中列肆贩卖、摆摊设点的正规“市”之外,还有农民临时集市的“草市”,军队设的“军市”,与周边民族进行贸易的“互市”等,星罗棋布,遍布各地。这反映当时( ) A.商业贸易活动的频繁 B.长期分裂局面的结束 C.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D.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 【答案】A 2.(2023年黑龙江齐齐哈尔)归纳总结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据学习笔记,归纳的学习主题是( ) ·三国鼎立 ·西晋的短暂统一 ·江南地区的开发 ·北魏孝文帝改革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答案】B 3.(2023年湖北荆州)朱绍侯在《中国古代史》中写道:“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以上材料说明( ) A.汉族在民族交融中占居主导 B.民族交融方式多样 C.斗争是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 D.胡汉之别观念淡化 【答案】B 4.(2023年黑龙江牡丹江)《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当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是( )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②当时的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 ③北人南迁,带去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 ④南下移民和江南地区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检测课堂教学效果。
常考图片
【常考点】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1.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2.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3.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社会较安定; 4.南下移民与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
本节课通过文字和图片创设历史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江南地区的开发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突破这一重点和难点,采用了史料分析的方法,设计了合作探究的环节,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的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反思,认识到本节课的优缺点。)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