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课程名称:《机械制图》(第六版)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课题:第二章 正投影作图基础 第二节 三视图的形成及其投影规律3、课时:共4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40分钟)4、教材处理:本次课内容为正投影作图基础的第二课时的内容,该任务是三视图入门的最重要且最基础的知识,是培养学生从空间物体向平面图形转换的关键一环,也是培养学生识图和绘图能力的重要基本理论,为学生后续能够顺利学习组合体视图、零件图等知识奠定扎实的基础。考虑到数控班级男生的好动、活跃的性格,本次教学设计,我尽量用学生感兴趣的,同时生动直观地东西吸引学生,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二、学情分析对于中职数控专业的高一大多数学生来说,刚开始接触机械识图内容时,感觉非常新鲜,充满兴趣,但后来面对枯燥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兴趣就逐渐减退,课堂教学有效性不理想。本教学内容安排在高一第二学期,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机械识图的基本知识,具备了基本的识图和绘图的能力;前面课程的学习中已经基本掌握了一些识读零件图的共性知识。但本节内容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三维零件图的识读方式,虽然学生在实训技能的学习中对于三维实物是很熟悉的,但由于空间思维能力的相对缺失会造成学生对于本节内容认知的恐惧与认知障碍,教师需定向引导。三、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1)能解释三视图的形成和投影规律。(2)能准确区分三视图的位置关系和方位关系。2、技能目标:(1)具备从空间物体向平面图形转换的思维能力;(2)学会分析判断的方法能力;3、情感目标:(1)通过设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在“任务驱动”教学中,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精神;通过让学生自己看书,看视频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重点:三视图之间的位置关系、投影关系和方位关系。难点:1. 三视图间的宽度尺寸方向和等量关系;2. 三视图间的前后方位的判定。五、教法与学法分析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法。根据识读任务和学生实际,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设疑、微视频学习、自主探究、讨论比较、评估总结等活动,结合问题引导法、学练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主动地学。六、教学准备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微视频、40份课堂任务单。教学过程课堂环节 教 学 活 动 设计意图教 学 导 入 (2min) 开场白 微视频展示由三维画图软件UG绘制三视图并拉伸进行布尔运算后绘制简单实体的视频,提问。 教师:聪明的同学,你发现了吗 一个完整的三维实体是如何展示的? 学生:讨论分析后 教师:是的!我们前一次课已经认识到:三面投影才能确定一个物体!也已经会建立三面投影体系。如果要让一个空间物体在平面上表达清楚形状和大小,也需要三面投影。我们现在来学习如何利用正投影法,将物体投影到体系中,并绘制出来。 由制图软件绘制三维图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为之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也巩固上个课时的内容:三面投影才能完全确定一个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教师适时引出由空间物体向平面图形转化的关键:三面投影即三视图!自然引出本次课的任务。教 学 过 程 (22min) 学生:观看动画。 教师: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来演示三视图的展开过程。 学生:上台演示。 2、学生练习 教师发布任务:每队按照教师所给的单位,绘制切角长方体的三视图(四人讨论完成)。当教师发布开始命令,各组统一开始。当哪个组完成作品既快又准确,哪组就加分。 学生:完成练习。 3、三视图的投影规律 (1)展示个别小组有错误的练习作业,(比如主、左视图高不平齐)提问学生该组作业问题处在哪儿?从而引出三视图的投影规律。 (2)用三维软件演示三视图的投影关系,分析每一视图能反映物体的什么尺寸、不能反映什么尺寸及其原因,引出任意两图之间的尺寸等量关系 学生完成计算后,由教师在电脑上绘制三视图并形成三维立体后来验证学生的绘图成果,请学生对各自的绘图进行评价。 通过三维软件UG的功能作用,进行三视图与三维图的双向导引,不停锻炼学生对于三视图与三维图的关系认知,同时也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以克服本章节的重难点。评 价 总 结(2min) 同桌的两个同学互换任务单,在“自我小结”表格里互相评价,认为对方完成情况较好的可以跟老师推荐,进行加分。 自我小结以表格的形式呈现。表格里的对照项也是与任务目标紧紧联系,一一对应任务目标,也方便教师了解本次课的教学效果。知识拓展 (4min) 课后完成子相应的零件图的识读,让学实现稍难锥度轴零件图的识读,再次巩固所学知识。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作业布置 (1min) 1、完成习题册 学以致用,不光把所学知识运用的专业上去,还要运用到生活中去。八、教学反思典型零件图的识读由于内容理论性太强,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不高,教学有效性不理想。本次课的内容设计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由教师根据已有知识点提供思路,学生自主探索,学做合一,先感性后理性,真正让学生动手动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成功之处:1.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有激情,亲和力强,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学环节设计学生活动有张有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氛围好,教学效率高,在有限的课堂中三维教学目标完成得较为圆满。2.对难点的突破是本堂课的一大亮点,教师课前准备一段微视频,并用三维软件很好展示了相应图形的工艺结构,直观形象!如果就拿一个实物给学生看,只有前面几个同学可以看清楚,大部分学生是看不清的,所以这段微视频让学生眼前一亮,看得都很认真。不仅讲清了知识,学生的认识也更直观。3.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协作、自评互评及教师对学生的充分信任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让学生真正实现快乐学习,充分体现了“做中学、学中做”新课改理念。4.知识拓展和作业布置既巩固了课堂教学内容,是课堂的延伸,衔接自然合理且符合职业需求。二、不足之处:1.整堂课时间安排稍紧。由于有学生上台展示,其中的时间就很难把握,导致最后的时间有点超过。2.评价表可能不够全面反映学生的掌握情况。3.项目评价环节课堂气氛过分活跃,需加强课堂掌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