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 案 首 页授课日期班 级课题名称: 第九章幼儿美感的形成规律与美育 课时 2教学目标要求 1.理解幼儿美感的含义及特点与作用; 2.掌握幼儿美育的心里依据和有效措施。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幼儿美感的含义及特点与作用; 2.掌握幼儿美育的心里依据和有效措施。授课方法 小组讨论法、讲授法、拓展训练法教学参考及教具含多媒体教学设备 PPT、视频、职教云授课授课执行情况及分析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 第九章幼儿美感的形成规律与美育 第一节幼儿美感概述 一、美的特征与形态 二、幼儿应形成的基本美感 三、幼儿美感发展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美育的心理依据和有效措施 培养良好的心理感受能力 创设美育情境,拓展美育途径 从全人教育的视角来实施美育教与学互动设计教师活动内容 学生活动内容 时间【课前】 职教云查看课前学习任务,完成课前学习 【课中】 一、情景创设、激情导入(课程导入) 带领学生一起阅读情境创设,通过观看幼儿活动,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幼儿美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其课堂参与积极性,最终,激发起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课讲授) 第九章幼儿美感的形成规律与美育 第一节幼儿美感概述 一、美的特征与形态 (一)美感 美感是人们在对客观事物的审美过程中产生的具体感受、体验、认识和评价。它是人在心理通过外在形式表现出来,是人类所独有的,高级情感的生活方式。美可以表现出许多方面,其中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最典型的三种表现形态。 (二)美的特征 形象性:美的事物和现象总是具体的,形象的,总是凭着欣 赏者的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即使是内在的心灵美,也是可以通过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而被感知的。 感染性:美能使人愉悦,使人受到感染,受到教育 社会性:美的社会性首先表现在它对于社会的依赖,美来源 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是一种社会现象。 创造性:美之所以使人感到可爱,美的形象之所以有感染力量,就在于美的形象中蕴藏着人的本质,人的最珍贵的特性,这就是自由创造,人的自由创造赋予事物形象以美的生命。 (三)美的表现形态 自然美:是自然事物的美,具有独特的自然美的感性特征。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自然景物,如雕梁画栋;另一种是未经加工的自然景物,如日月星云。 社会美:指社会生活中的美。分两大类,一种表现在先进人物身上,如宇航员杨利伟;别一种还表现在劳动产品上,如长城。 艺术美: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来反映现实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美的较高级的形态,是艺术家的自觉运用美的规律所创造的。如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 二、幼儿应形成的基本美感 (一)自然美 自然美是幼儿形成美感的丰富源泉,在这方面主要让幼儿形成这样一些美感,通过对大自然的感受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会到大自然的美丽与奇妙,热爱大自然。 (二)社会美 社会生活是幼儿形成美感不可缺少的内容 (三)艺术美 艺术活动是开启幼儿智慧的钥匙。艺术活动的情感性,愉悦性,形象性,想象性,活动性都符合幼儿的思维水平和认识特点。 幼儿园的艺术教育主要通过音乐活动,绘画活动,手工制作,文学作品欣赏,表演活动等来实施。 a)音乐:歌唱活动方面,韵律活动方面,乐器演奏方面,欣赏方面。音乐教育是让幼儿在既美好又有趣的音乐活动中,对音乐作品进行学习,创作,表达和欣赏,以此获得身体精神个性社会性的良好发展。 b)美术:主要包括绘画,手工,美术欣赏等,其中绘画是基本内容。幼儿在美术方面形成的美感主要从审美的心理层次和幼儿美术内容来体现。 审美的心理层次:观察与感知,理解与体验,表现与创造 幼儿美术内容:绘画,手工,欣赏 c)文学 幼儿文学活动包括故事,诗歌,散文,童话等方面的内容,幼儿应形成文学方面的美感。 三、幼儿美感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情绪性 幼儿对美的感受常常与个人情绪相联系。情绪积极时,幼儿会表现出很强烈的美感,情绪消极时,对美的事物不会产生什么反应。因此,在培养幼儿美感的活动中,教师不仅要考虑到幼儿当时的情绪,还要善于调动幼儿的积极情绪。 (二)差异性 不同年龄的幼儿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美感表现,同一年龄幼儿受兴趣、性别,气质类型、型周围环境的影响也会表现出美感差异。 (三)多样性 幼儿美感的表现有不同的形式,如面部表情,体态动作,言语表达等。 (四)表面性 幼儿对简单的形式易感受,对内在的美与形式的美和谐、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则不易感受,理解。 (五)行动性 幼儿对美的感受,理解和态度,常常通过动作、表情、语言及活动等方式表现出来,他们对美的欣赏是在动态中进行的,如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而不能静静地欣赏,这就体现了幼儿美感表现的行动性特点。 (六)直率性 幼儿创造美的内容不受周围条件及客观事实的影响和限制,在活动中敢于大胆表达内容,表现幼稚,直率,在音乐,美术及语言活动中表现最为突出。 第二节美育的心理依据和有效措施 一、培养良好的心理感受能力 1.从感知觉训练入手培养审美能力 幼儿感觉器官的健康发展,是其感知能力发展的必要前提,教师要注意训练和培养幼儿的感知觉,保护好幼儿的各种感官,通过各种途径有目的地训练幼儿的感知觉,充分发挥幼儿的感知能力。 2.丰富幼儿的表象,引导幼儿进行联想 丰富幼儿的表象,帮助幼儿联想,是幼儿美育的重要条件。 表象是感知过和事物在头脑感性形象。美的事物在审美者的头脑中产生了具体、生动的形象,使审美者获得更强烈,更深刻的美感体验。 同样,联想也会使幼儿对美的感受更加丰富。联想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即由一各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在实践中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 3.加深情感体验 美感实际上就是人对美好事物产生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的丰富与否直接关系到对美的事物的判断,即爱什么,恨什么。 二、创设美育情境,拓展美育途径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创设和利用各种适宜的环境,通过游戏、教学、生活体验等多种途径,来丰富幼儿的审美感受,提升其审美情趣,培养美感。 1.利用自然环境,优化社会环境 2.不失时机地多途径、多渠道开展美育 三、从全人教育的视角来实施美育 全人教育,就是把受教育者视为身心完整的活生生的个体而进行全方位的教育,而不是仅着眼于局部进行支离破碎的、孤立的训练。 1.树立正确的美育观念 2.将美育与其他教育内容相融合 三、练习与拓展 练一练:分析案例归纳幼儿美感发展的基本特点。 四、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重难点,归纳课程内容 五、布置作业 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分析实施幼儿美育的有效措施。 【课后】 复习本节课知识,完成课后作业。 集中注意力,进入学习状态 学生阅读情境创设,谈谈从案例中所获得的启示,谈谈对“幼儿美感”的认识 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加深理解,进一步消化所学内容。 学生通过学习、理解掌握所学内容 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加深理解,进一步消化所学内容。 学生通过学习、理解掌握所学内容 学生通过阅读“看一看”,进一步消化所学内容。 学生通过阅读“信息栏”,进一步理解所学内容。 学生登录职教云按照要求及时完成作业 5分 5分 10分 15分 10分 15分 15分 3分 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