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 案 首 页授课日期班 级课题名称: 第八章幼儿社会规范的学习规律与德育第三节 课时 2教学目标要求 1掌握幼儿德育的心理依据及有效措施; 2.能够依据幼儿德育的心理将德育措施应用到实际的幼儿教育中。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幼儿德育的心理依据及有效措施; 2.能够依据幼儿德育的心理将德育措施应用到实际的幼儿教育中。授课方法 小组讨论法、讲授法、拓展训练法教学参考及教具含多媒体教学设备 PPT、视频、职教云授课授课执行情况及分析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 第八章幼儿社会规范的学习规律与德育 第三节德育的心理依据和有效措施 一、讲有道理,提出要求 二、参与活动,反复实践 三、合理应用奖惩,强化规范行为 四、营造良好环境,树立良好榜样 五、培养健康情感,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教与学互动设计教师活动内容 学生活动内容 时间【课前】 职教云查看课前学习任务,完成课前学习 【课中】 一、情景创设、激情导入(课程导入) 带领学生一起阅读情境创设,通过观看幼儿不同阶段的活动,让学生思考如何培养幼儿认知能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其课堂参与积极性,最终,激发起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课讲授) 第八章幼儿社会规范的学习规律与德育 第三节德育的心理依据及有效措施 对幼儿的德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育者不仅要明确德育的目标和方向,更要有科学的教育手段和方法。 一、讲有道理,提出要求 1.有效的讲解与说服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向幼儿具体说明应遵守的规则什么,应当怎样做及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帮助幼儿分辨非,好坏,提高对规范的认识水平。 2.适时的提出具体,合理且致的行为要求 应该结合幼儿具体的活动情景,提出具体的可操作的幼儿力所能及的合理的行为要求。如果不管幼儿的身心发展的水平而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行为要求,则不仅难以保证幼儿做出相应的行为,也容易使幼儿感到困惑或无所适从,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导致退缩。 二、参与活动,反复实践 1.家庭实践活动 幼儿可学会力所能及的生活自理技能,在这些活动中学会助人,自助,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学会正确的待人接物方式。 2.幼儿园实践活动 幼儿园是促使幼儿掌握社会规范的重要场所,因为幼儿大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度过的,并处在集体环境中,这有利于他们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社会规范和社会技能。 三、合理应用奖惩,强化规范行为 对儿童的良好行为给予积极的表扬奖励,对其不良行为进行批评处罚,不仅有助于塑造幼儿的规范行为,而且有助于提高是非决断能力,形成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对于奖惩的运用,总的原则是:以表扬为主,批评适度,以塑造为主,纠偏为辅。 1.奖励 对幼儿的良好行为给予强化或奖励,可以帮助幼儿对具体的行为要求有更为深入的理解,有助于将行为要求上升为更概括的规则。奖励方式有多种,可以是言语表扬,可以是非言语的表扬,如赞许的目光,点头微笑,竖起大拇指等。由于每个幼儿的需要不同,行为发展的水平不同,就要求教师在给予奖励时,充分了解其需要,了解行为发展的现状,选择最有效的奖励方式和奖励物,并及时给予强化,来促使幼儿产生规范的行为。 2.惩罚 惩罚的方式也有多种,常用的两种是: 一种给予某些不想要的厌恶刺激,如给予言语批评或皱眉头,摇头等非言语暗示等。 二是拿走或取消某种想要的东西,如剥夺孩子的某种权利,限制某种精神上的需求和欲望的满足,不允许孩子做他想做的事等。 无论是给予还是取消,其目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抵制儿童做出某种不可取的行为。但过度的惩罚很容易导致许多消极的结果,所以教师的惩罚要以对孩子的热爱,关心和尊重为前提的。 四、营造良好环境,树立良好榜样 教育者应有目的,有意识的创设教育环境,使受教育者置身其中,不断受到环境的熏陶。而鲜明生动的形象对他们有巨大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易于为他们所理解和模仿,与语言提示或教导比较起来,榜样对幼儿行为的影响作用更快,更大。而当榜样言行一致时,教育效果更大。因此教育者应有意识地给孩子提供正面的榜样。首先教育者本人应是榜样,其次,树立同龄人的榜样。 五、培养健康情感,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尊重幼儿的感受,丰富情绪与情感体验 充分发挥利用幼儿的主动。 三、练习与拓展 练一练:“合理应用奖惩,强化规范行为”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重难点,归纳课程内容 五、布置作业 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如何培养幼儿的德育? 【课后】 复习本节课知识,完成课后作业。 集中注意力,进入学习状态 学生阅读情境创设,谈谈从案例中所获得的启示,谈谈对“幼儿认知能力的培养”的认识 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加深理解,进一步消化所学内容。 学生通过学习、理解掌握所学内容 学生通过阅读“看一看”,进一步消化所学内容。 学生通过阅读“信息栏”,进一步理解所学内容。 学生登录职教云按照要求及时完成作业 5分 5分 25分 25分 15分 3分 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