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8张PPT)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目录1.什么是丝绸之路?2.丝绸之路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3.丝绸之路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4.当代“一带一路”的理念和意义是什么?5.什么是丝路精神?什么是丝绸之路?最初,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是以丝及丝织品贸易为主的沟通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路线的总称。后来又有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提法。如今内涵不断扩大,被视为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重要载体。该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于1877年出版的《中国——我的旅行成果》(China, Ergebnisse eigener Reisen)西汉唐朝明朝张骞玄奘鉴真郑和BC2028618907136816441206元朝马可·波罗遣唐使优秀的使者沟通中外文明交流的杰出使者丝路开拓者——张骞张骞(?-前114年):汉中成固人,西汉著名探险家、外交家。官至大行(接待宾客的官吏) ,封博望侯。曾两次出使西域,一次出使云南,两次随军出征匈奴。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1.西域在哪里?一、张骞通西域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2.自古以来,中原人们对“西域”的印象是什么?当时没有人去过西域,传说西行之路上有寸草不生的漫漫黄沙,还有烈火熊熊的火焰山,日落后昆仑山上还有长着豹尾的食人怪兽。---译自《山海经》中原人认知的西域:荒凉、人烟罕至、危险、神秘2.背景西汉初的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大月氏原在水草丰美的祁连山一带,被匈奴一步步向西驱赶;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王朝十分被动。汉武帝为什么要招募张骞出使西域?“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汉书·张骞李广利传》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思考探究:1.大月氏与匈奴关系如何?2.汉武帝通使目的是什么?关系紧张,大月氏与匈奴有仇怨,惧怕匈奴。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敦煌壁画)张骞汉武帝张骞身后两人手持代表使臣身份的信物,叫做“节”。前138年张骞拜别汉武帝,率百余名随从,踌躇满志前往西域。3.过程前138年,率领100余人,从长安出发被匈奴扣10余年,威逼利诱却未曾放弃继续西行历尽艰险大月氏安居乐业,无心夹击匈奴再次被扣押前126年,仅张骞和一随者回到长安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线路图(公元前138年)张骞把西域的地理、特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以及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汉朝往来愿望,向汉武帝做了详细汇报,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第一次出使西域有没有达到目的?结果如何?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率领300多人的使团,带着万头牛羊,以及金币、丝绸等财物,走访乌孙等西域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认识到汉朝的富足与强大,纷纷派遣使节来到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有什么不同?第一次 第二次时间目的成果公元前138年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各国情况公元前119年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扩大汉王朝影响力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过程问题思考:张骞曾两次被匈奴抓住,被扣留了十多年,但他仍坚持完成使命。他的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不畏艰险勇于开拓坚持不懈忠于职守爱国主义张骞2. 经济: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基础。1. 政治:促进了西汉与西域之间的相互往来,密切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没有张骞出使西域,也就不会有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华帝国最为突出的特征是辽阔的疆土及多元的族群……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正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各个民族,如乌桓、鲜卑、大月氏等。4.意义思考: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有什么意义?材料一:汉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招募使者,张骞应募任使者,于长安出发,经匈奴,被俘,被困十年,后逃脱。西行抵达大月氏。在归途中,张骞又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材料二:张骞出使西域与古代丝绸之路路线对比图汉代丝绸之路示意图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材料三:《汉书 张骞传》:“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拥有坚持不懈的品质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第一次打通了中原和西域之间的通道,促进汉朝和西域之间的往来。丝路开拓者——张骞①坚韧不拔、不辱使命,②凿空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基础。③促进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友好往来。如果让你为张骞写一段赞词,你会怎么写?①张骞通西域奠定了基础。②西汉实现大一统,国力强盛,多次打败匈奴,扫清了障碍。③通向西域地区行政管理的建立和交通的改善。④西汉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⑤西汉开放的政策⑥汉武帝雄才大略汉代开通丝绸之路的条件有哪些?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是怎样管理西域的?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对西域的管理西域都护府瓦当●专门的机构——西域都护府西汉都护府设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专业的人员——西域都护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颁行汉朝的号令,管辖西域36国。甘英出使大秦,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班超的儿子班勇继承父业,再次出使西域。东汉又是怎样经营西域的?丝绸之路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2.陆上丝绸之路①路线指出丝绸之路的路线:起点、途径的重要地点、终点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葡萄、苜蓿、石榴、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中原传入西域西域传入中原中原输出品以手工业品和技术为主西域输出品以西域物产和文化为主②东西方交流分一分:左边图片的物品,哪些来自中原?哪些来自西域?胡豆造纸术瓷器丝绸葡萄胡琴铸铁凿井西域中原中原西域西域中原中原中原西域良种马2、体现了丝绸之路发挥了什么作用?西来东去凿井技术造纸术丝绸铁器漆器石榴苜蓿核桃葡萄汗血马佛教乐舞经济文化西域商队长安商队作用: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经济文化1.开通自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公元庞贝壁画《花神芙罗拉》二、丝绸之路丝绸之路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2.陆上丝绸之路①路线指出丝绸之路的路线:起点、途径的重要地点、终点中南半岛东南沿海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印度半岛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路线:从山东沿岸出发,穿过黄海,到达 和 。从__________港口出发,经 南下,绕过 ,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 沿岸,最远抵达 南端和锡兰(斯里兰卡)。朝鲜日本东南沿海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印度半岛孟加拉湾孟加拉湾沿岸3.海上丝绸之路①汉族和少数民族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相互影响,民族交融明显,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②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③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文明之间互通有无,共享人类文明成果。4.丝绸之路的意义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中国经济:推动中国手工业发展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会文化:基督教、佛教传入中国印度天文学成就传入中国社会生活:西域作物传入中国罗马经济:丝织技术传入,推动当地手工业发展社会生活:中国丝绸远销欧洲、西亚,丰富沿线人们生活促进欧亚经济、文化、科技的双向交流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中西方产生哪些影响呢?材料二佛教传播者——玄奘、鉴真玄奘鉴真中文名:玄奘别称:唐僧、唐三藏、陈祎所处时代:隋末唐初出生地:河南洛阳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主要成就:西行取佛经六百多部,翻译经论75部,总计1335卷, 创作《大唐西域记》。唐代高僧,俗姓淳于,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人。曾六次东渡日本,终于成功,大力传播唐朝文化。材料一:玄奘西行玄奘因感到各师所说不一,决定西行求法,以解迷惑。贞观三年,他从长安出发辗转到达印度。玄奘往返十七年,旅程五万里,带回佛教经律论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材料三:路途遥远、艰险,但坚持不懈材料二:玄奘西行加强了古中国和天竺(今印度)的联系,不仅为中国的佛教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促进了中印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大大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大唐西域记》更成为印度研究本国历史的一本重要典籍。玄奘西行促进了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由他口述、弟子整理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等地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佛教传播者——玄奘①路途遥远仍坚持不懈、不畏艰辛;②由他口述、弟子整理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等地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③促进了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玄奘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什么贡献?材料四:鉴真东渡除了传播佛经,还传播了很多盛唐文化。唐招提寺建筑群,即为鉴真及其弟子留下的杰作。受鉴真影响,至今日本人民犹热爱中国书法艺术。鉴真对日本人民最突出的贡献,是医药学知识的传授,被日本人民奉为医药始祖。鉴真除了传播佛学,还带去了盛唐的医药、建筑、雕塑、绘画等技术和知识,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材料三:鉴真东渡唐玄宗天宝元年,鉴真决定赴日,但五次东渡皆未能成功,其间双目失明。天宝十二年,第六次东渡,最终成功在日本登岸。坚持不懈、有恒心佛教传播者——鉴真①失败多次仍坚持不懈,双目失明仍不放弃,意志坚强②除了传播佛学,还带去了盛唐的医药、建筑、雕塑、绘画等技术和知识,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③尤其为日本的文化发展作出巨大贡献鉴真为传播唐朝文化做出了什么贡献?鉴真和玄奘都是传播佛法的使者,但两者有何不同之处?玄奘是求取佛经是“引进来”;鉴真是传播佛法以及医药建筑等技术和知识,是“走出去”。思考一下:材料一: 日本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材料二: 遣唐使引进唐朝典章律令,推动日本社会制度的革新。遣唐使回国后仿行唐制。还仿效唐朝教育制度,培养人才。遣唐使还输入唐朝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经过消化改造,融为日本民族文化。遣唐使多次去唐朝学习,学习唐朝的典章律令、教育制度、书法等多方面知识,促进了日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也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贡献。来华使者——遣唐使来华使者——遣唐使①渡过茫茫大海,路途遥远却仍求学若渴。②规模大,学习范围广,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③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日本遣唐使遣唐使对中日文化交流产生了什么影响?元朝:马可波罗中国行中文名:马可·波罗外文名:Marco Polo国籍:意大利主要成就:1.元朝来中国,游历了17年,并称担任了元朝官员,访问当时中国的许多地方;2.口述亚洲见闻,由狱友鲁思蒂谦写成《马可·波罗游记》。材料三:《马可·波罗行纪》记述了他在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为欧洲人展示了全新的知识领域和视野。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激发了欧洲人探索海洋的欲望。勇敢、有毅力材料三:马可·波罗跟随父亲、叔父从威尼斯出发,取道波斯,沿古老的丝绸之路东行,翻越帕米尔高原,穿过河西走廊,历时4年到达元帝国。《马可·波罗行纪》引起更多欧洲人对中华文明的兴趣,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之一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马可波罗对中西文化交流产生了什么影响?①勇敢、有毅力②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③《马可·波罗行纪》引起更多欧洲人对中华文明的兴趣,也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之一宋元时期海上丝路兴盛的原因?1政治:实力下降,宋代政府不能有效控制西域地区;政府积极的对外政策2经济:经济重心南移;制瓷业等手工业发达;瓷器取代丝绸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3科技: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发达4其他:海路运输的优势;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的推动亚非和平大使——郑和本名:郑和 别称:马三保、马和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回族出生地:云南昆阳(晋宁)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经历靖难之役》 郑和下西洋、经历靖难之役信仰:佛教 职业:航海家、外交家、宦官材料一:郑和,明朝航海家、外交家。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规模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郑和本人,也在这一历史事件中展现出其外交才能、军事谋略以及精神品质,并赢得世人的尊重和纪念。有优秀的外交才能、军事谋略下西洋次数多、规模大材料二: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都表示热烈欢迎;许多外国使臣搭载郑和宝船回访中国,明成祖期间访华次数为明代最高,达到318次。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材料三:圆满完成外交使命之外,郑和还成功地开辟了新的航线,他发现经过印度古里(今科泽科德)和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可以避开风暴区,直接到达阿拉伯半岛红海沿岸和东非国家。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伟大贡献。郑和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什么贡献?①有杰出的外交才能和军事谋略;②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③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伟大贡献。郑和下西洋路线图1.郑和下西洋的起点和最远到达哪里?并指出西洋指的是哪个大洋?起点:江苏刘家港;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西洋:印度洋请回答:总结:丝绸之路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汉代:陆路为主;海路发端;唐代:陆海并举,全面繁荣;丝绸之路的兴衰宋代:海路为主,陆路中断;元明清:陆路一度恢复;海路再度繁荣并走向衰落;船队性质 经费来源 航海目的 船队成员 扮演角色中国 皇朝特遣船队 国库支付 宣扬国威 官吏、士兵、 水手、工匠 外交使团欧洲 私人航海探险队 股份公司和私人集资为主,王室赞助 探险,寻找新土地、黄金和香料 冒险家、投资商、水手、工匠 殖民者、通商者、海盗结合材料和所学,比较郑和下西洋与西方新航路开辟在目的和性质、影响方面的差异,并分析明清时期我国远洋航海事业与西方相比从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中西航海对比目的与性质:1)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宫廷享受的需要,是封建制度下的政治活动和贡赐贸易;2)西欧的航海是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远洋活动具有明显的经济和商业目的。历史影响:1)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但贡赐贸易花费巨大、得不偿失,无益于国计民生,也无益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造成较大的财政负担。2)西方新航路开辟促进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促使西方殖民扩张,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殖民扩张,给当地人民沉重灾难。落后原因:1)贡赐贸易“倍偿其价”,国力不堪重负,难以为继;明清厉行海禁、闭关自守,航海业每况愈下。2)西方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所驱动,远洋航海蒸蒸日上。开辟新航路与开通丝绸之路有哪些异同点?异同 比较项 开通丝绸之路 开辟新航路不同点 经济背景 汉初封建经济的发展 西欧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主要目的 汉初为解决匈奴威胁,更多出于军事需要和政治目的。 为了开拓市场,掠夺财富,更多出于经济目的。交往方式 以友好往来为主 以暴力侵略掠夺为主中心 以中国为中心 全球性市场商品 丝绸、瓷器等手工业产品 工业品输出影响 促进了沿线经济文化交流,实现了交往国家共同受益 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化进程,但也给亚非拉国家和地区带来灾难;促进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加速向近代社会转型。相同点 都加强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朝贡贸易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 直到19世纪末期, 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它产生于先秦, 成熟于隋唐, 鼎盛于明清, 自晚清逐渐衰落。其特点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政府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滨下武志《 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原则:“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影响正常海外贸易发展,导致了中国逐渐失去唐宋以来海外贸易的优势地位;导致了民间走私的频繁,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归纳总结:古代中外交往特点是什么?1、双方由隔绝走向互通;2、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以海路为主;3、方式以和平友好交流为主到友好交往与反侵略冲突并存;4、政策由开放到封闭,到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5、政治往来与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并举。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处于换挡期、阵痛期、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阶段,社会改革和发展到了矛盾集聚、风险积压、需要攻坚克难、爬坡过坎的关键期。全球经济增长和贸易、投资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经济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需要进一步激发区域内的发展活力与合作潜力。经济的高速增长使中国成为世界能源进口和消费大国,原油进口来源和运输渠道比较集中和单一,这种原油进口格局与近年来南海局势的紧张,使得我国原油进口潜在的“马六甲之困”日益突出,能源安全形势加剧。西方社会的“中国威胁论”其来有自,德国威廉二世就提出所谓的“黄祸论”、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也曾炒作过“红色威胁”。当前国际舆论尤其是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发展和崛起抱有疑虑、担忧甚至戒备、敌意。奥巴马政府执政以来,推行所谓的“重返”亚洲再平衡策略,意图围堵中国的发展空间,遏制中国的发展势头,美国“重返”亚洲再平衡战略与中国参与建构国际新秩序形成越来越激烈的对冲。探究:当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一带一路”建设问题设计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材料一:①国内改革步入深水区,对外开放面临调整转向 。②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推进。③中国能源进口和消费需要,促进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④“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⑤中美战略博弈日益白热化。材料二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和东南亚国家印度尼西 亚时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这 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丝绸 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问题设计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1世纪的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有利条件。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发展完善。国际:改革开放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社会稳定、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经济:政治:思想:国内:探究:现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一带一路”建设铺就共同发展繁荣之路1.原则:共商、共建、共享2.理念:开放、绿色、廉洁3.目标: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4.愿景:造福世界的幸福路促进全方位多领域互联互通(一)政策沟通广泛深入(二)设施联通初具规模(三)贸易畅通便捷高效(四)资金融通日益多元(五)民心相通基础稳固(六)新领域合作稳步推进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正能量(一)为共建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二)为经济全球化增添活力(三)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新方案(四)为人类社会进步汇聚文明力量“一带一路”合作共赢,发展中国,惠及世界什么是“丝路精神”?“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谢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