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古诗词诵读《无衣》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任太史令,撰写《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共约3000年的历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例。B.《汉书》,作者班固。《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C.《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屈原列传》一文,司马迁重在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上的杰出才能,同时,委婉含蓄地赞颂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品格。D.《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无衣》选自《诗经·秦风》,是春秋时秦地的民歌。2.下列对《无衣》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章是全诗的总领。为了“同仇”这个目标,所以才能“同袍”“同泽”“同裳”。B.第一、二章表达了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反问句的使用,语气强烈,增强了诗句的艺术感染力。C.第三章诗句式与前两节相同,但表达的感情与上文不同,主要强调了一同出发这一愿望。D.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形,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3.下列选项中有关课文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离骚》节选,作品表现了诗人崇仰真理、矢志报国的高尚品格,同时表现出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同楚国黑暗政治之间的矛盾。B.《无衣》每章开头都有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表达了自己没有衣服穿还要作战的痛苦。C.李白在《蜀道难》中,从蚕丛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D.晏殊《蝶恋花》以秋天为背景,意境深远,笔力豪放飘逸,广远中有蕴涵,很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4.下列诗句中与所描绘的古代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月明人静漏声稀,千丝万缕相萦系。②越女采莲江北岸,轻桡短棹随风便。③数尺丝纶垂水中,银钩一甩荡无踪。④眼中何有百步的,彊干惯使千年柘。A.①钓鱼 ②射箭 ③织布 ④划船 B.①织布 ②射箭 ③钓鱼 ④划船C.①钓鱼 ②划船 ③织布 ④射箭 D.①织布 ②划船 ③钓鱼 ④射箭二、情景默写5.无衣(1)《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衬衫的句子:“ ? 。”(2)《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下衣的句子:“ ? 。”(3)《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矛戟、准备行动的句子:“ , !”(4)《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战袍的句子:“ ? 。”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商山富水驿①杜牧益戆②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③。当时物议朱云④小,后代声华白日悬。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一杯钱。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注]①富水驿,原名阳城驿。唐德宗时谏议大夫阳城因指斥奸佞、犯颜直谏被贬,后人为避其名讳将阳城驿改名为富水驿。②汲黯屡次忠谏,被汉武帝怒斥“甚矣,汲黯之戆也”。戆,愚直。③贾谊上疏陈述时弊,被贬长沙,路过汨罗江时,曾凭吊屈原。④朱云因吁请尚方宝剑以斩奸臣之头而触怒汉成帝,险些被杀。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中借汲黯事赞颂阳城耿介刚直,暗讽当政者不辨忠奸,视忠臣为戆夫。B.“终须南去吊湘川”暗用贾谊被贬之典喻阳城,表达对阳城忠而被贬的惋惜。C.“清贫长欠一杯钱”更能突出阳城的家境贫寒,同时也是作者自比。D.全诗叙议结合,多处用典,借古以论今,表达情感丰富充实、含蓄蕴藉。7.这首诗的第二联写法巧妙,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汉代,古代楚地一带的诗歌风格突然在中原王朝开始流行,与汉高祖刘邦一统天下不无关系。刘邦出生地在楚国丰邑,刘邦登基以后,楚文化自然北移,汉代在政治上虽然“汉承秦制”,但在文化上受楚国传统的影响却非常大,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汉武帝的《秋风》《瓠子》都是楚声,武帝时的《汉郊祀歌》都是楚调。刘向大概就是在西汉兴起的楚地诗歌风格的氛围中,整理出最能代表楚国水平的诗歌选集《楚辞》,从此以后,以《楚辞》为代表的诗歌,直接影响了中国诗歌的总体走向。以前是规整的以《诗经》为代表的四字句诗歌,楚国诗歌或《楚辞》风格的诗歌风行汉朝以后,五言诗开始流行。李陵与其所训练的五千荆楚“敢死之士”(司马迁语)纵横匈奴腹地,因寡不敌众受降后在大漠以北所创作的一系列诗歌,与其说是五言诗,不如说是楚风诗。钟嵘《诗品》甚至认为,李陵从大漠以西传回的诗歌乃中原五言诗的发源。后人所写的五言诗,不断受其影响。汉乐府诗,更是受到《楚辞》的影响。诗歌的演化史,就是不断走向自由表达的演化史。以《诗经》为代表的书面雅言,越来越走向象牙塔,而以《楚辞》为代表的更为自由的语言风格,因为接近口语化,却显得越来越有生命力。诗歌经过五言、七言的酝酿,再到长句,进而到彻底的自由诗,我们都可在《楚辞》中找到影子;同时,也可在汉语诗歌的一系列演化中,找到《楚辞》的影子。(摘自石厉《“楚辞”与“楚歌”》)材料二:先秦楚歌独特的文学模式的形成是由其保存形式所决定的。当我们从保存这些作品最早的文献中来搜寻时不难发现,几乎所有作品是因为被镶嵌在古代文献的叙事中才得以保存下来的。一方面,楚歌的创作者与演唱者是同一的,并且有特定的叙事背景;另一方面,诗歌和叙事又是相互说明和印证的。无论是直接坦露出对社会褒善贬恶的价值判断的作品,还是揭示世道人心,表明进退出处、为人处世的生命价值观与人生观的作品,或是感人动心的爱情主题,或是感时伤世,抒发对社会、人生的生命喟叹,均如此。楚歌可以说是严守了“诗言志,歌咏情”的诗歌创作原则。就像我们的祖先为了祭祀而借助于铜器铭文保存了典礼颂歌一样,许多楚歌就是这样借助于古文献得以保存下来。保存楚歌的这些古文献就是把歌辞文本身直接作为叙事内容向我们讲述,使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古代人们古朴的思想情感、心理活动、人格个性与生活状貌。楚歌是现存古代音乐文学作品中难得的一种艺术模式。按照“诗言志,歌咏情”的原则在叙述当中融合楚歌,不仅使历史文献保存了早期历史人物的诗歌,在后来的历史意象中,对于这些诗歌的记忆也有助于保持历史叙述的表现力。由于楚歌与其语境的高度融合,它所表达的善恶褒贬的情感与道德的强烈诉求给人的心灵带来更为强烈的冲击力,从《楚人诵子文歌》《优孟歌》《慷慨歌》《楚人为诸御已歌》《魂歌》《岁莫歌》等作品来看,这一特点非常突出。《礼记·乐记》和《毛诗大序》直截了当地把诗歌本质的情感表现推演到歌唱艰辛生活的百姓身上和世道人心的层面上:“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想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袁以思,其民困。”由此可见,楚歌与《诗经》有着同样的社会功能,因为都遵循着相同的诗歌文化传统,虽然它们所生成的文学模式差别甚大。(摘自孟修祥《先秦楚歌的文学模式》)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统一天下后楚文化自然北移,古代楚地带的诗歌风格突然在中原王朝开始流行,主要因为政治因素影响巨大。B.诗歌选集《楚辞》最能代表楚地经济发展的水平,刘向整理出来后,这种诗歌直接影响了中国诗歌的总体走向。C.楚歌的创作者与演唱者是同一的,这是使得许多楚歌被镶嵌在古代文献的叙事中被保存下来的原因之一。D.无论是五言诗、七言诗还是自由诗,都不如楚歌让我们容易感受到古代人们的思想、心理、人格、生活等。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以楚歌为分析对象,材料一侧重楚歌流行原因及影响的分析,材料二侧重楚歌保存状态的分析。B.因寡不敌众受降的李陵从大漠以西传回的诗歌是中原五言诗的发源,不断影响后人的五言诗创作。C.楚歌的保存形式决定了其文学模式的形成,许多楚歌借助于古文献得以保存下来,这些古文献把歌辞文本本身直接作为叙事内容向我们讲述。D.楚歌遵循着诗歌文化传统,虽然与《诗经》文学模式差别非常明显,但都有着同样的社会功能。10.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想象奇特,笔法自由,多次出现“兮”字。B.诗歌发展到唐朝,出现了大量对仗工整的律诗。C.曹操通过宴会歌唱,以《短歌行》抒发自己求贤若渴的思想情。D.《秦风·无衣》是一首表现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士气高昂的战歌。11.“诗言志,歌咏情”是诗歌创作的原则。材料二中是如何体现这一原则的?请结合材料二加以分析。12.如何推动中国诗歌的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五、小阅读-课内1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问题。无衣《诗经 秦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出关①徐兰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下面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无衣》以“兴”为主,每章开头都采用问答式的句法,又用重章叠唱形成回环往复。B.《无衣》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充满火一般燃烧的激情,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C.《出关》一、二句写边地州城背山面海,旌旗在戍防城楼上随风翻卷,一派雄壮气势。D.《出关》三、四句写临出关的刹那士卒回头这一动作,生动地表现出士卒的心理世界。六、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材料一: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节选自《论语·阳货》)材料二: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选自《老子》第十一章)材料三: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愕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洋游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节选自《庄子·逍遥游》)14.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诗》可以兴 ( ) (2)魏王贻我大瓠之种( )(3)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 (4)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15.以下诗句中,不能够直接印证孔子对《诗经》价值的看法的一项是( )A.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育我,长我育我。 (《诗经·小雅·蓼莪》)B.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C.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诗经·邶风·柏舟》)D.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诗经·魏风·硕鼠》)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②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③见贤思齐焉 ④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A.①②相同, 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 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 ⑧④不同17.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18.结合选文,比较《老子》和《庄子》在说理方式上的不同。 参考答案:1.C2.C3.A4.D5.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 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6.C 7.(1)借朱云请剑的典故,表达作者对阳城不惧贬谪、犯颜直谏的由衷敬佩,感情含蓄深沉。(2)用夸张的手法赞扬阳城将和朱云一样,与日争辉,流芳百世,形象生动鲜明。(3)将朱云当年被轻视与后世备受推崇进行对比,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批判深刻有力。(4)朱云本为人名,而以白日为对,对仗工整巧妙。8.C 9.B 10.A 11.①诗歌和叙事相互说明和印证。无论是价值判断、揭示世道还是表达价值观与人生观等的作品,都有对世情的叙述与表达。②许多楚歌借助古文献保存下来,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古人的情感、心理及生活状貌等。③楚歌与其语境高度融合,它与《诗经》一样所表达的善恶褒贬的情感与道德的强烈诉求给人的心灵带来更为强烈的冲击力。 12.①形式上,不局限于传统,不断演化,使中国诗歌越来越有生命力,从而走向自由表达。②内容上,遵循诗歌的社会功能,叙述和表达人们的善恶褒贬情感与道德的强烈诉求。13.A14. 激发心志 赠送 击破、砸破 卖 15.A 16.B 17.你真不善于使用大的物件。宋国有个人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职业。 18.老子:列举生活事例直接讲述理,阐释有与无的对立统一关系,说明慎终如始、注重细节等道理。庄子:运用寓言(故事), 婉曲达意,富有趣味和效果,超越功利、关注个体精神的逍遥自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