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诗歌专题训练--------送别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赤壁歌送别①李白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②唐突留馀迹。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注]①此诗大约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李白旅居江夏(今湖北武汉)时所作。②鲸鲵:大鱼名,比喻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此指曹操与孙刘联军鏖兵的军队。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以“二龙争战”比喻两军相持的情形,“楼船扫地空”五字点明了战争的结局。B.“烈火”句交代了“楼船扫地空”的原因,也表现出诗人对东吴辉煌战果的赞许。C.这首诗前四句咏史,为后四句写送别提供了背景和环境,并形成了特有的气氛。D.诗人最后表示把看到的景象一一写下来告诉友人,是为了让友人从中得到鼓舞。2.这首诗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周瑜,两者刻画周瑜形象时的描写角度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送别湖南部曲①宋·辛弃疾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愧我明珠成薏苡②,负君赤手缚於菟③观书到老眼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注】①部曲,部属。此诗是辛弃疾调离湖南时赠别部下所作。②明珠成薏苡,《后汉书·马援传》载,马援在交趾常食薏苡,以其能胜瘴气。及还朝,带回一车薏苡。马援卒后,有人上书皇帝诬陷说马援从交趾运回的都是明珠文犀等宝物。喻指管军被谤。③於菟,虎的别称。3.下列对这首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的部属官阶低微,但急军令所急,跨马横刀、腾跃冲锋、英勇无畏,令人敬佩。B.颔联两句以描写心理的字起笔,把诗人与部属的交心之语融入—“愧”一“负”当中。C.颈联诗人夸赞部属年纪虽老但眼光明亮,敢于挺身而出、直言论事,绝不畏首畏尾。D.全诗既申明己志,又慰勉部属,诗中充满豪宕不平之气,显得悲壮苍凉、雄健沉郁。4.辛弃疾善于用典暗讽时事,抒写襟怀。请结合《水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送别湖南部曲》中的典故,简要分析两首诗歌所讽之事、所抒之怀有何不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江亭夜月送别(二首)王勃其一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一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在“巴南”,“送”写长江之水滚滚而去,也写送别者极目远眺的惆怅。B.其二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大地一片迷蒙,也表达了送别者心情的凄伤迷乱。C.其一中冷月孤悬江亭,衬托行人去处无月的凄冷;其二中月随行人奔向南端,衬托送别处无月寂寞。D.两诗都在第三句点“江亭”,其一亭中有人远眺,显不舍的伤感;其二人去亭空,突出别后的落寞。6.两首诗最后一句,都表达了送别的伤感,有人认为其二最后一句更有韵味,你赞成吗?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南北朝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送别王宣城①鲍照发郢流楚思,涉淇兴卫情。既逢青春盛,复值白苹生。广望周千里,江郊蔼微明。举爵自惆怅,歌管为谁清。颍阴腾前藻,淮阳流昔声②。树道慕高华,属路伫深馨。【注】①此诗为诗人送别友人王僧达出为宣城太守时所作。②“颍阴”二句:西汉黄霸曾为颍川太守,治为天下第一;汲黯为淮阳太守,岁余,淮阳大治。前藻,指前人的诗文。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送别诗,虽有诗人依恋不舍的离情却并不低沉,饱含诗人对友人才能的坚定信心。B.“既逢”以下四句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和环境,而“青春盛”还暗示了友人正值青春盛年。C.“举爵自惆怅”借自己离别之际的惆怅,为下文写对友人的期待、勉励和祝福作铺垫。D.本诗前六句为第一层,后六句为第二层,由实入虚,由景到情,层次清楚,结构严谨。8.本诗是如何表现离别之情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9.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紧扣诗题,以叙事为主,写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交代了此行的地点和事由。B.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一个“随”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生动地展现出来,给人以空间的流动感。一个“入”字,写出江水流向远方,水天相接的开阔境界。C.颈联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美景。诗人将水中月影比喻成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容江上云霞之美,想象大胆、奇特。D.尾联笔锋突转,由欣赏美景转入抒情,用拟人的手法写故乡之水不远万里送自己行舟远游,表达了想尽快到达楚地的急切心情。10.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有人认为诗中无送别,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说说理由。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江送别【唐】王勃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送柴侍御【唐】王昌龄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1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秋江送别》开头两句的第一字与第三字相同,运用重复的词语,表现一种回旋反复的美,王勃将陆与水相对,是其最普遍持久的对偶之一。B.《秋江送别》后两句,诗人巧妙地利用转喻议论,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这两句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对于友情的那一份深沉的爱。C.“沅水通波接武冈”,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两地比邻,所以“送君不觉有离伤”表达出诗人的确觉察不到离伤之情。D.在情感上,《秋江送别》突出感伤之情,而《送柴侍御》则突出达观之情,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怀类似。12.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火山云歌送别岑参火山①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②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注】①火山:指火焰山,在今新疆。②火云:炽热的赤色云。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突兀”二字使平稳的叙述气势振作。B.三、四句“凝未开”“不敢来”写出火云的笼罩范围和令万物震悚的威势。C.五到八句时空交替,由前文对火山云的整体的动态刻画,转入静态描摹。D.末尾句虽未出现人,塞外军士跨上战马奔赴沙场的场景却蕴含在不言中。14.诗歌用大量笔墨描写火山云,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谢亭送别(唐)许浑劳歌①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巴陵夜别王八员外(唐)贾至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②。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注]①劳歌:送别歌的代称。②三湘:泛指湘江流域、洞庭湖南北一带。15.对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许诗的第二句写深秋霜林尽染,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借美好的秋色反衬别离之悲。B.许诗三四句与上文有较长的时间间隔,朋友乘舟远去,诗人没有离开谢亭,一觉酒醒,已是薄暮时分,更觉黯然孤独。C.贾诗一二两句既有时间的变换,又有地点的转移,巧妙的呈现宦游之人的漂泊不定。D.贾诗用暮春时节的典型意象“柳絮”和“梅花”来写离情别恨,给人一种人生飘忽、聚散难测的感觉。16.赏析《谢亭送别》一诗“红叶青山水急流”中的“急”字。参考答案:1.D2.同:①李诗和苏词都把周瑜形象放在赤壁之战的背景下加以塑造。②李诗和苏词都运用侧面描写的方式塑造周瑜形象:李诗用赤壁战场上赤焰烧天、煮水蒸云的景象烘托出周瑜击破曹操大军的英雄形象;苏词用小乔初嫁来烘托周瑜的年轻有为、英姿飒爽。异:苏词从正面详细描写了周瑜的外貌、神态:“羽扇纶巾,谈笑间”描写出周瑜风度翩翩、从容淡定的儒将气质;李诗用一句“周瑜于此破曹公”直接简要突出周瑜的功绩。【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为了让友人从中得到鼓舞”错误。“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意为希望友人走后经常来信报告佳音,我想从友人那里得到鼓舞人心的信息,可以因之而“壮”自己的心胆与气魄。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刻画人物的手法,可以从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两个方面分析。直接描写包括肖像(外貌和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侧面描写包括借助其他人物对比反衬或侧面衬托,借助物象衬托,借助环境烘托等。两首诗歌都以赤壁之战为背景,分别塑造周瑜的形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对周瑜的描写。“小乔初嫁”是侧面烘托,用美人刚刚出嫁,衬托周瑜少年英俊,人才出众,年轻有为。“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正面描写,运用了外貌、神态描写的手法,在说笑之间,轻而易举地就把曹操水军战船烧成灰烬,突出周瑜风度潇洒,从容淡定,指挥若定的形象。《赤壁歌送别》中“烈火张天照云海”是侧面描写,属于环境烘托,赤壁战场上烈火熊熊,焰烟冲天,照耀云海,特别是“张”“照”二字,极大地渲染了吴军的攻势,写出了周瑜稳操胜券的形象。“周瑜于此破曹公”是直接称赞,善于决战决胜的周瑜,就是这样从容不迫地在赤壁山下击破曹操几十万大军的,突出周瑜在赤壁战场上的巨大功绩,语言简练。3.C4.①词中用刘义隆仓皇北伐兵败、侵略者建立的佛狸祠被供奉祭祀的典故,讽刺南宋朝廷或急功近利、冒进用兵,或偏安一隅、忘记国耻,抒写了辛弃疾矢志抗敌的爱国情怀与反对冒进的忧患意识。②诗中用马援“明珠成薏苡”、杜甫“风雨破吾庐”的典故,讽刺了朝廷不辨忠奸,导致自己蒙冤被谤,部属横遭连累,抒写了辛弃疾怀忠遭谗的冤屈,赤胆忠心却报国无门的愤慨,以及关怀部属、先人后己的大义豪情。【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颈联诗人夸赞部属年纪虽老但眼光明亮”错,这句写的是诗人自己。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水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写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此处用刘义隆仓皇北伐兵败,讽刺南宋朝廷或急功近利、冒进用兵,抒写了辛弃疾反对冒进的忧患意识。“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意思是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祇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拓跋焘的行宫。此处借侵略者建立的佛狸祠被供奉祭祀的典故,讽刺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忘记国耻,抒写了辛弃疾矢志抗敌的爱国情怀。②《送别湖南部曲》中颔联“愧我明珠成薏苡,负君赤手缚於菟”,用“薏苡明珠”这个典故,表明自己的去职,是因为遭受别人的诬谤,正像东汉马援当年南征交趾归来,载回一车薏米种子,被人诬枉成带回一车明珠一样。此联讽刺了朝廷不辨忠奸,导致自己蒙冤被谤,部属横遭连累,抒写了辛弃疾怀忠遭谗的冤屈,赤胆忠心却报国无门的愤慨;从诗的一“愧”一“负”当中,可以看出作者关怀部属而不计较个人荣辱的高尚风格。尾联“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祝愿对方鹏程万里,直上青云。只要被送的壮士有广阔的前途,到后来能为国家效忠宣劳,即使自己遭受政治上的挫折,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忍受“吾庐独破”的困厄生活也心甘情愿。这句用杜甫诗“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句意,“不妨”两字,展示诗人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优秀品质,表现一位久经沙场锻炼的大将关爱部属的可贵精神。5.C6.示例一:赞成。①“谁见泣离群”意思是谁见过在离别时哭泣的呢?直抒胸臆,写得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②“江山此夜寒”意思是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寒凉,借景抒情,含蓄蕴藉,意境悠远,“寒”字写出离别之夜独有的凄凉寂寞的感受,诗人送走行人,远眺江山,感怀此夜,觉寒凉遍布。③虽然情感大体相同,但“江山此夜寒”更有一唱三叹的空灵蕴藉之美,更显艺术性。示例二:不赞成。①“谁见泣离群”意思是谁见过在离别时哭泣的呢?直抒胸臆,表达强化了诗人对行人牵挂和不舍的情感之浓烈;②“江山此夜寒”意思是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寒凉,借景抒情,以江山一片寒凉寄寓诗人别后内心的凄凉落寞。③诗人选择不同的抒情方式,是出于情感表达的需要,情感状态或有不同,但就抒情方式而言无高下之别。【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衬托行人去处无月的凄冷;……衬托送别处无月寂寞”错误。送别处、去处无月之说错误,“津亭秋月夜”“飞月向南端”都表明有月,描绘了江边月夜送别的情景,把送别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是借景抒情,而不是衬托。故选C。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赞成。“谁见泣离群”写谁见过在离别时哭泣的呢?直接抒发情感,表达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写得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江山此夜寒”写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寒凉。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寒”字写出离别之夜独有的凄凉寂寞的感受,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虽然情感大体相同,但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江山此夜寒”更有一唱三叹的空灵蕴藉之美,更显艺术性。不赞成。“谁见泣离群”写谁见过在离别时哭泣的呢?直接抒发情感,表达强化了诗人对行人牵挂和不舍的情感之浓烈;“江山此夜寒”写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寒凉,借景抒情,此处写远处景,今天夜里,大江和高山格外寒冷。不但因为夜深,主要的是因为朋友离去所造成的孤独凄寂,使整个世界都变得格外寒冷,以江山一片寒凉寄寓诗人别后内心的凄凉落寞。诗人选择不同的抒情方式,是出于情感表达的需要,“江山此夜寒”则是对寂寞之感的再次强调,冠以“江山”二字不但与诗人面临的实景有关,而且使这种孤凄的感觉超越了个人而具有充塞宇宙天地的空阔寥廓之势。这样,诗人所要抒发的离情别绪就被刻画渲染得神定气足了。情感状态或有不同,但就抒情方式而言无高下之别。7.D8.①用典。借黄霸、汲黯的事典,表达对友人的期待和信心。②寓情于景。“青春盛”白苹生”借自然景物的欣欣向荣渲染烘托离别之际的复杂情感。(或以乐景衬哀情。以欣欣向荣的“乐景”衬托离别的哀情。)③直抒胸臆。“自惆怅”直接表达离别时内心的惆怅与不舍。【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由实入虚,由景到情”表述错误。前六句写送别的时间、环境和心境,属于实写,后六句写送别的行为和对友人的赞美与期待,是虚实结合;前后两部分都是既有景,又有情,并非由景到情。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对抒情手法的把握能力。“颍阴腾前藻,淮阳流昔声”意思是希望你像当年黄霸治理颍川、汲黯治理淮阳一样,在宣城留下优美诗文和赫赫政声。西汉黄霸曾为颍川太守,治为天下第一;汲黯为淮阳太守,岁余,淮阳大治。可见,诗人通过运用典故,借借黄霸、汲黯的事典,表达对友人的期待和信心。“既逢青春盛,复值白苹生”意思是我们离别之时,正赶上草木茂盛葱茏的春末时节,池塘里白苹草也悄悄钻出了水面。这里描写了欣欣向荣的自然景物,以欣欣向荣的“乐景”衬托离别的哀情,所以寓情于景,以乐景衬哀情,渲染了离别之情。“举爵自惆怅,歌管为谁清”意思是我举起酒却难以压抑心中的惆怅,乐姬婉转的歌声也变得索然无味。作者直抒胸臆,“自惆怅”直接表达离别时内心的惆怅与不舍。9.D10.可以删。从诗的内容来看,“送别”应该是作者告别家乡,诗中确实无送别朋友之意。所以可以删去“送别”二字。不能删。诗人初次离开故乡,确实有些依依不舍,但不说破。掉笔从对方写来,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送“我”这个远别故乡的人到楚地。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对故乡的依恋之情,所以不能删除。【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表达了想尽快到达楚地的急切心情”错。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思是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远行。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而不是“尽快到达楚地的急切心情”。故选D。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题中的“送别”二字可不可以删去,不设统一答案。如果回答可以删,可以从诗歌内容来看,诗中主要描写出蜀时沿途景色,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并无送别朋友之意。如果回答不能删,从本诗最后两句可知,原来“送别”所指是指“故乡水”送别诗人。诗人要走了,离开生他养他的山水明月,这些亲山、亲水、明月、彩云依依难舍,万里相送啊!这份山水亲情充盈天地熠熠生辉。游子的李白,形式上离开了故乡山水,实质上纵然走到天涯海角,心里永远装着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诗人不说自己,反过来从故乡的水说起,“我”离家越远,故乡的水对“我”依依不舍,送“我”到万里之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常见的送别诗多以人送人为题材,而这首诗别具一格地写出了故乡山水送别诗人的动人情景,构思巧妙,曲折含蓄,形象奇伟,想象瑰丽,的确是送别诗中的佳作。所以不能册除。11.C12.①意象运用上,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义(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开阔;②空间处理上,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理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如谢脁诗有“何况隔两乡”);王昌龄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性的表达;③抒情方式上,王勃诗以议论直接表达,意尽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余部悠长。【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表达出诗人的确觉察不到离伤之情”错误。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离伤”强压心底,不让自己的“离伤”感染对方。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离伤”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正是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更能让人感到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应对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诗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诗句有什么特点,如选用了什么意象,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诗歌的主旨,即诗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诗句中包含的情感。首先,从意象的运用上,王勃的诗选用了“山”“水”,但却将“一水”“山川”隐于句中。而王昌龄的诗则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意境开阔,具有鲜明的个性。其次,空间处理上,王勃的诗化近为远。“已觉山川是两乡”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强调了心理距离之远。而王昌龄的诗则是化远为近。云雨相同,明月共睹,使“两乡”为“一乡”,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语意新颖,出人意料。最后,抒情方式上,“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王勃自问自答,以议论的形式直接表达了别离的感伤。而王昌龄则以景作结,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更加耐人寻味。13.C14.①诗歌前八句写出火山云大气磅礴、雄奇壮丽的特点,最后一句通过“孤云”表现对朋友离去的不舍。②把火山云作为送别的环境背景,寓送别之情于壮阔的景物描写。③使全诗别而不伤,格调豪迈。【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C.“由前文对火山云的整体的动态刻画,转入静态描摹”错误,应该是由静态描摹转入动态刻画。故选C。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象及情感的能力。前八句的意思是:火山高高耸立在赤亭口,五月的火山上空火云厚;火云铺山盖岭凝滞不开,方圆千里鸟儿不敢飞来;火云清晨刚被胡风吹断,到傍晚又随着塞雨转回;回环缭绕吞没了铁关树,蒸腾弥漫半掩了交河戍。写出火山云大气磅礴、雄奇壮丽的特点。“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的意思是“你迢迢征途在那火山东,山上孤云将随你向东去”,第九句“火山”二字轻轻收束前八句,使得对火山云的描写实际上成了描写送别的环境背景,路途遥遥,行路艰难,——对行人的关怀之情全部包括在“迢迢”二字之中。最后一句不出现人,孤云独马的意象却让人想见军士塞外相别的独特场景,以及军人的骁勇剽悍。诗人把火山云作为送别的环境背景,寓送别之情于壮阔的景物描写,使全诗别而不伤,格调豪迈。15.D16.急指“水急流”,间接写舟行迅疾。诗人目送行舟,觉得舟行太快,表达对友人的不舍。承上启下,承接首句的“解行舟”,引出下句的“人已远”。【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暮春时节的典型意象”错,“梅花”基本上都是在冬季或者早春时节开放,不属暮春时节的典型意象。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字的能力。“红叶青山水急流”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意思是,举头四望,两岸青山之间,层林尽染,红叶夺目,只是水流迅疾,归行似箭。“急”字表面是刻画水流的迅疾,但通过“水急流”的刻画,可以想见舟行的迅疾,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依依不舍的心理状态。从结构看,首句“解行舟”,第三句“人已远”,分别点出舟发与人远,那么,本句“红叶青山水急流”写舟行迅急,起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