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共39张PPT) 高一物理上学期期末(人教版2019)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共39张PPT) 高一物理上学期期末(人教版2019)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考点01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高一物理期末复习
人教版(2019)
第一部分 方法模型归纳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规律的应用
1.公式间的关系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规律的应用
2.公式选用技巧
3.思维流程
审题→画出示意图→判断运动性质→选取正方向→选用公式列方程→求解方程
1.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它的位移随时间变化规律是 ,则质点的速度为零的时刻是( )
A.2s
B.8s
C.16s
D.24s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规律的应用
A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解题常用“六法”
1.基本公式法 
2.平均速度法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解题常用“六法”
3.推论法
推论法是指利用Δx=aT2或xm-xn=(m-n)aT2,求解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或纸带类问题,利用推论法求出加速度往往是问题的突破口。
4.比例法
比例法适用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和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解题常用“六法”
5.逆向思维法 
逆向思维法是指把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看成反向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利用逆向思维法求解问题时,结合比例法求解往往会使问题简化。
6.图像法
图像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注意掌握以下三点:
(1)确定不同时刻速度的大小,利用图线斜率求加速度。
(2)利用图线截距、斜率及斜率变化确定物体运动情况。
(3)利用图线与时间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计算位移。
2.如图所示,在笔直的公路上一辆汽车(可视为质点)正在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第1棵树时汽车的速度大小为v,经过第2棵树时汽车的速度大小为2v,则汽车出发点到第1棵树的距离与第1、2棵树之间的距离之比为(  )A.1:1 B.1:2 C.1:3 D.1:4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解题常用“六法”
C
3.某一可被视为质点的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0.5m/s,在第5s内通过的位移为5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加速度为1m/s2
B.物体在5s末的速度为5m/sC.物体的在5s内的位移为12.5m
D.物体在第5s内的平均速度为1m/s
A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解题常用“六法”
4.一小球(可视为质点)沿斜面匀加速滑下,依次经过 A、B、C 三点,如图所示,已知 AB=18 m,BC=30 m,小球经过 AB 和 BC 两段所用的时间均为 2 s,则小球在经过 A、C 两点时的速度大小分别是( )
A.6 m/s 12 m/s
B.6 m/s 18 m/s
C.3 m/s 5 m/s
D.3 m/s 7 m/s
B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解题常用“六法”
5.如图所示,中国女子冰壶队在北京冬季奥运会某场比赛中,可视为质点的冰壶以初速度v0滑入O点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滑到C点时速度恰好为零,若OA=AB=BC,冰壶依次滑过O、A、B点时的速度之比为v0∶vA∶vB,滑过OA、AB、BC三段所用的时间之比为tOA∶tAB∶tBC,则(  )
A.速度之比为 ,时间之比为
B.速度之比为9∶4∶1,时间之比为
C.速度之比为9∶4∶1,时间之比为
D.速度之比为 ,时间之比为
D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解题常用“六法”
6.在高速路上正常行驶的汽车,突然遇到紧急情况刹车,刹车后的运动近似看作匀减速直线运动,若在最初3s内的位移是51m,最后3s内的位移是9m,则汽车的刹车时间是(  )A.5s B.6s C.8s D.10s
D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解题常用“六法”
7.一物体做直线运动,其速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设向右为正方向,则在这6s内物体的运动情况描述正确的是( )A.物体先向左运动,4s后转向右运动B.0-6s内物体总路程为15mC.t=2s时物体距出发点最远D.5-6s内物体的位移为4.25m
D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解题常用“六法”
三、常见的x-t图像和v-t图像
1.对运动图像的三点理解
(1)x-t图像、v-t图像能反映的空间关系只有一维,因此两种图像只能描述直线运动,且图线都不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
(2)x-t图像和v-t图像的形状由x与t、v与t的函数关系决定。
(3)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如果用x-t图像来描述,从图像可知两物体起始时刻的位置;如果用v-t图像来描述,则从图像中无法得到两物体起始时刻的位置关系。
三、常见的x-t图像和v-t图像
2.应用运动图像解题“六看”
图像 x-t图像 v-t图像
看轴 横轴为时间t,纵轴为位移x 横轴为时间t,纵轴为速度v
看线 倾斜直线表示匀速直线运动 倾斜直线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
看斜率 表示速度 表示加速度
看面积 无实际意义 图线和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
看纵 截距 表示初位置 表示初速度
看特 殊点 拐点表示从一种运动变为另一种运动,交点表示相遇 拐点表示从一种运动变为另一种运动,交点表示速度相等
三、常见的x-t图像和v-t图像
3.图像信息分析类问题的思路
8.如图所示,a、b分别为开始时静止于同一位置的A、B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时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图线,其中a为过原点的倾斜直线,b为开口向下的抛物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B始终沿正方向运动B.t1时刻A、B两物体相遇,速度相等C.t1到t2时间内A物体的速度始终大于B物体的速度D.t1到t2时间内两物体的平均速度相同
D
三、常见的x-t图像和v-t图像
9.如图所示为一质点15s内的速度—时间图像,对该质点的运动描述正确的是(  ) A.前2s的加速度与第15s内的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B.第10s末质点的加速度方向发生改变C.0~10s内的平均速率为10~15s内平均速率的2倍D.第2s末、第14s末质点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C
三、常见的x-t图像和v-t图像
四、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
1.自由落体运动问题的解决方法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对自由落体运动都成立,解题时一般取开始下落时为时间起点,采用基本公式求解,必要时采用比例关系求解。
2.竖直上抛运动的解题方法(1)全过程法
四、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
(2)分阶段法
将全程分为两个阶段,即上升过程的匀减速运动阶段和下落过程的自由落体运动阶段。
下落过程:做自由落体运动。
10.某人在室内以窗户为背景摄影时,恰好把窗外从高处落下的一个小石子拍摄在照片中,已知本次摄影的曝光时间是0.01s。量得照片中石子运动痕迹的长度为1.2cm,实际长度为200cm的窗框在照片中的长度为8.0cm,g取10m/s2。根据以上数据估算,这个石子大约是从距离窗户多高的地方开始下落(  )A.30m B.35m C.40m D.45m
D
四、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
11.如图所示,从地面竖直上抛一物体A,同时在离地面某一高度H处有一物体B开始自由下落,两物体在空中同时到达同一高度h时速度大小均为v,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物体在空中运动的加速度相同,运动的时间相等B.A上升的最大高度小于B开始下落时的高度HC.两物体在空中同时达到的同一高度的位置h一定在B
开始下落时高度H的中点下方D.A上抛的初速度与B落地时速度大小均为2v
D
四、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
五、多过程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
1.三步法确定多过程问题的解答思路
(一)多过程问题
五、多过程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
2.分析多过程问题的四个要点(1)题目中有多少个物理过程 (2)每个过程物体做什么运动 (3)每种运动满足什么物理规律 (4)运动过程中的一些关键位置(时刻)是哪些
(一)多过程问题
五、多过程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
(二)追及相遇问题
1.两个分析技巧:可概括为“一个临界条件”“两个等量关系”(1)一个临界条件: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问题的切入点。(2)两个等量关系:时间等量关系和位移等量关系。通过画草图找出两物体的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
五、多过程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
(二)追及相遇问题
2.能否追上的判断方法物体B追赶物体A:开始时,两个物体相距x0,到vA=vB时,若xA+x0xB,则不能追上。
五、多过程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
(二)追及相遇问题
3.三种分析方法(1)分析法:应用运动学公式,抓住一个条件、两个关系,列出两物体运动的时间、位移、速度及其关系方程,再求解。(2)极值法:设相遇时间为t,根据条件列出方程,得到关于t的一元二次方程,再利用数学求极值的方法求解。在这里,常用到配方法、判别式法、重要不等式法等。(3)图像法: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两物体的运动图像。位移图像的交点表示相遇,速度图像抓住速度相等时的“面积”关系找位移关系。
12.如图为某高速公路出口的ETC通道示意图。一汽车驶入通道,到达O点的速度v0=22m/s,此时开始减速,到达M时速度减至v=6m/s,并以6m/s的速度匀速通过MN区,汽车从O运动到N共用时10s,v-t图像如下图所示,则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A.汽车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a=5.5m/s2B.O、M间中点位置的速度为14m/sC.O、M间的距离为32mD.汽车在ON段平均速度大小为9.2m/s
D
五、多过程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
13.同一条平直公路上,乙车在前,甲车在后,两车在相邻两车道上同向行驶,t=0时刻甲、乙两车沿车道方向相距22m,两者的速度—时间(v-t)图像如图所示,两车均视为质点,则(  )A.甲、乙两车会相遇两次B.在甲、乙两车相遇之前,两车之间的最大距离为50mC.甲、乙两车在 t=10s时相遇D.甲、乙两车在 t=22s时相遇
D
五、多过程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
六、利用纸带求物体加速度的两种方法
(1)逐差法(若6段位移)
六、利用纸带求物体加速度的两种方法
14.某同学做“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得到的一条纸带如图2所示,已知打点计时器打点的周期为T,黑色点为计时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打计数点b时纸带的速度为
B.小车加速度为
C.打点时与小车相连是图2中纸带的A端
D.应先释放小车,再启动打点计时器
C
六、利用纸带求物体加速度的两种方法
第二部分 巩固提升
15.汽车刹车后的运动可以看作是匀减速直线运动,取开始刹车时刻t=0,汽车运动方向为正方向.若刹车后的第1s内位移是9m,第3s内的位移是5m(未停下),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刹车后的加速度大小为2m/s2
B.第0.5s末的速度为9m/sC.汽车的初速度为12m/s
D.从刹车到停止汽车前进25m
巩固提升
ABD
16.如图所示,6个完全相同的木块并排固定在水平面上,从左至右编号依次为1、2、3、4、5、6,子弹(可视为质点)从木块1左端以速度v射入,恰好没有从木块6穿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子弹穿过前三个木块的时间和穿过后三个木块的时间之比为
B.子弹刚进入木块4的速度大小为v/2
C.子弹在第6个木块中运动的时间和在第5个木块中运动的时间之比为
D.子弹刚进入木块3和刚进入木块6时的速度大小之比为2:1
巩固提升
AD
17.在如图所示的位移—时间图像和速度—时间图像中,给出的四条图线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四辆车由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出发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车做曲线运动,乙车做直线运动B.t1时刻,甲、乙两车相遇;t2时刻丙、丁两车相遇C.0-t1时间内,甲、乙两车平均速度相等D.丙在丁前且相距最远的时刻是t2时刻
巩固提升
CD
18.如图所示,一颗松子沿倾斜冰面AB从顶端A点由静止匀加速滑下,1s后松鼠从A 点以1.5m/s的初速度、3m/s2的加速度沿直线匀加速追赶松子。追赶过程中,松鼠与松子相隔的最远距离为9/8m,且松鼠恰好在冰面底端B点追上松子,则(  )A.松子沿冰面下滑的加速度大小为4m/s2B.冰面AB的长度为9mC.松鼠从顶端A出发后,经过2s追上松子D.在松鼠与松子相隔最远时,松鼠的速度大小为6m/s
巩固提升
BC
THANKS
THANKS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