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上5.2 预防犯罪一、学习目标:政治认同:了解犯罪的基本特征,知道犯罪的的危害和后果。道德素养:学会依靠社会、学校、家庭的帮助矫正不良行为。法治观念: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犯罪的基本特征以及应受的刑罚。难点:加强自我防范教学过程:(一)智慧导入视频:1年半销售639万元,“活络油”等药竟是辣椒油制作?男子被判12年经莆田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认定,涉案黄道益活络油、双飞人药水、无比滴(港版)、液体无比滴S2a(日版)、液体无比滴婴儿(儿童版)5个涉案产品均为假药。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人民法院、莆田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黄某霖生产、销售假药,情节特别严重,其行为已构成生产、销售假药罪。黄某霖认罪认罚。据此,以生产、销售假药罪判处被告人黄某霖有期 徒刑十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千一百万元。思考:同学们,制假售假最终一无所有,还要坐牢12年并处罚金,值得吗?(二)智慧碰撞一、了解罪与罚探究一:刑法的作用和内容犯罪与刑罚镜头一:砸破汽车玻璃偷盗车内物品。镜头二:为了逼对方还债而绑架他人。查阅刑法,分析图片中行为的性质和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问题1:什么是“罪”,什么是“罚” 问题2:哪部法律规定了“罪与罚” 问题3:你认为“刑法”与“刑罚”一样吗?请说明理由。课堂笔记:刑法的作用及内容?(1)作用: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2)内容: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探究二: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视频:庭审直击:死刑!“余华英拐卖11名儿童”案一审宣判读材料 悟道理在过去的几年里,她拐卖了11个无辜的孩子,她罪不容赦,人们都对她深恶痛绝,因为她摧毁了许多家庭的完整和幸福。有些家庭甚至花费了一生的时间都无法找到失散的亲人。那些被拐卖并卖到偏远山区的女性经历了非人类的折磨,而有些孩子则被卖给了邪恶之人,导致他们残废并被迫在大街上乞讨。有些人贩子还将受害者骗去摘取器官。2023年9月18日,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被告人余华英的案件进行了公开宣判。余华英因犯下的罪行依据刑法被判处死刑,这是她应得的惩罚。问题:结合刑法从危害程度、违反规则、行为后果等方面对余华英拐卖人口罪进行分析。课堂笔记: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1.犯罪的含义: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并依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2.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①最本质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②法律标志:刑事违法性③必然法律后果:应受刑罚处罚性探究三:犯罪的后果及刑罚的种类读材料 悟道理材料一: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人民法院、莆田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黄某霖生产、销售假药,情节特别严重,其行为已构成生产、销售假药罪。黄某霖认罪认罚。据此,以生产、销售假药罪判处被告人黄某霖有期徒刑十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千一百万元。材料二:在过去的几年里,她拐卖了11个无辜的孩子,她罪不容赦,人们都对她深恶痛绝,因为她摧毁了许多家庭的完整和幸福。2023年9月18日,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被告人余华英的案件进行了公开宣判。余华英因犯下的罪行依据刑法被判处死刑,这是她应得的惩罚。问题1:材料中黄某霖、余华英属于哪种违法行为?问题2:黄某霖、余华英受到的处罚是什么处罚?哪些是主刑?哪些是附加刑?课堂笔记:犯罪的后果及刑罚的含义?犯罪的后果: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任何人的犯罪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刑罚的含义: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刑罚的种类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刑罚的分类: 罚金与罚款;拘留与拘役的区别加强自我防范探究与分享合作探究:请指出陈某哪些行为是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犯罪行为。法治在线 读材料 悟道理材料一:2023年3月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新闻发布会通报,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有所增长,且呈现低龄化趋势。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从2018年4600多人上升至2022年8700多人,年均上升16.7%。材料二:犯罪是成长路上最凶险的陷阱,如图是15岁中学生陈某的变化轨迹。材料三:名言赏析:罪孽本自微末始,陷身囹圄悔方迟。上述三则材料对我们预防犯罪有何启示?课堂笔记:如何加强自我防范?①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②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不良行为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③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从小事做起,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智慧盘点:1、刑法的内容及作用?2、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3、刑罚的含义、分类?4、怎样加强自我防范?智慧达标:1.某法院对一桩未成年人犯罪案进行了不公开审理。17岁的小武在校期间厌学,经常违反校纪校规;后沉迷于网络游戏,为购买游戏装备,多次勒索同学钱财;最终因抢劫、暴力伤人,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五年。由此可见( )①不公开审理此案表明法院做到了公正司法、依法行政②我们应该过积极健康的网络生活,不沉溺于虚拟时空③未成年人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违背了司法保护的要求④我们应防微杜渐,杜绝不良行为,避免沾染不良习气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2.刑法修正案(十一)规定,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的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过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这警示青少年( )①要防微杜渐,预防违法犯罪②年龄小,违法犯罪也不要紧③要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④要严格执法,惩治他们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3.中学生小泽从小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逐渐发展到偷同学、老师的钱包,后来他因与社会上的“哥们儿”持刀抢劫,被判处有期徒刑。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违法一定会发展成犯罪B.一般违法与犯罪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两者没有严格的界限C.只要不违法,就一定不会犯罪D.青少年要加强法治意识,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4.杨某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以“买短乘长”的方式多次恶意逃票480余次,涉案金额近2万元。最终,杨某因涉嫌恶意诈骗铁路票款被上海铁路警方依法刑事拘留,并被纳入铁路失信人员名单,限制购买车票180天。杨某这一违法行为最本质特征是( )A.民事违法性B.应受刑罚处罚性C.行政违法性D.严重社会危害性智慧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