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爱与家庭《我的理想家庭》-老舍 课件(共13张PPT) 《文学赏析与应用写作》(高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讲 爱与家庭《我的理想家庭》-老舍 课件(共13张PPT) 《文学赏析与应用写作》(高教版)

资源简介

(共13张PPT)
我的理想家庭---老舍
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所写作的时代背景。
2、欣赏作品朴实的语言艺术。
教学重点:
1、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家庭。
2、老舍散文的语言特点。
舒乙五句话概括老舍生平
北京人
满族人
穷人
近十年生活在国外的经历
两个发达的坐标系
舒乙:老舍之子
老舍(1899-1966)是笔名,原名舒庆春。他的生日是1899年2月3日,即旧历腊月二十三,第二天恰逢立春,因取庆贺春天的意思而得名。笔名开始用舍予,即把“舒”姓拆开,后来在第一个字前面加老,“老舍”。
老舍是满族人,出生于北京的一个贫民家庭。
作者简介
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曾任小学校长。
1924年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汉语教师,并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1930年回国后曾在齐鲁大学、山东大学任教授。抗战期间,在重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任理事兼总务部主任。
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
1966年8月“文革”初期受迫害而去世。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中篇小说《月牙儿》
短篇小说《断魂枪》
话剧《龙须沟》、《茶馆》
写作背景
《我的理想家庭》是著名作家老舍1936年发表的文章,那时他37岁,政治动荡不安,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老舍在文中写道“无论怎样吧,反正必须在中国,因为中国是顶文明平安的国家;理想的家庭必须在理想的国家内也。”“必须”一字充分表达了老舍对国家的衷心而北平这个生他、养他的城市是他永远割舍不下的。所以在他的理想居所中,肯定少不了北平。
文本赏析
本文讲述了老舍先生对于自己理想居所的构想,分了房间布局,大小和家人三部分,第一段中写自己房间的布局时,运用平实质朴的语言描绘了一间简约的房间,在描绘自己想要床的时候,用“没有臭虫”,“横睡直睡都可以”,“不碰硬骨头”朴实的、个性化的语言生动地进行描绘,也表现出老舍先生为人质朴的特点。
第三段中作者写到“先生管擦地板与玻璃,打扫院子,收拾花木,给鱼换水,给帼帼一两块绿黄瓜或几个毛豆;并管上街送信买书等事宜。”写出了老舍对于闲适生活的向往,但日常生活中难免有不如意,为了很小的的事情不愉快也是常事。只是尽管有不愉快的事情,该收拾的花木也要收拾,该喂的鱼还得喂,家里人出门该惦记还得惦记。一家子的鸡毛蒜皮,这也已经是最理想的了。
最后一自然段也值得品析,老舍先生奔波一生,在北平出生,在济南、青岛、武汉、成都等地居住过,在老舍一生的67年中,不论他如何漂泊,对他来讲,那些都是一段陌生的经历。
语言特点
老舍的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老舍说:“没有一位语言艺术大师是脱离群众的,也没有一位这样的大师是记录人民语言,而不给它加工的。” 其作品语言的“俗”是建立在精细的思考与研究的基础上。他的“白”,让读者易于理解却又颇有深度。用通俗、平白的文字来反应时代和生活,这才是老舍作为语言大师的境界,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作品生活气息醇厚,地方风物、民情风俗真实感人。同时用地道的北京话写北京人,本土本色,活泼有趣、质朴自然,生活气息迎面扑来,具有独特的魅力,透出了北京话的神韵,显示北京话活泼的生命力和老舍驾驭北京口语的能力。
《老张的哲学》(长篇小说)1928,商务出版社
《赵子曰》(长篇小说)1928,商务出版社
《二马》(长篇小说)1931,商务出版社
《离婚》(长篇小说)1933、良友出版社
《骆驼祥子》(长篇小说)1939,修改本,1955,人文出版社
《龙须沟》(话剧)1951,大众出版社
《茶馆》(话剧)1958,戏剧出版社
《四世同堂》(长篇小说,又名《惶惑》、《偷生》、《饥荒》三部曲)上下册,1959,百花;l—3部,四川人民出版社
《正红旗下》(长篇小说),人文出版社
老舍作品
谢 谢
同学们的认真听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