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丁香结》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丁香结》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2.丁香结
【文本解读】
《丁香结》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阅读要素为“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习作要素为“习作时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指向非常明确。
本文是作家宗璞写的一篇语言精美、意蕴丰富的散文。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丁香花的形象,虚写寄托于丁香花的志趣和人生态度。
课文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着力描摹丁香花,第二部分着力感悟“丁香结”。在介绍丁香花的形象时,作者分别从视觉和嗅觉突出了它的颜色、样子和气味;写丁香结的部分,巧妙融入联想,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丁香花的形象,丰富丁香结的内涵。“阅读链接”中有关丁香结的诗句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目标】
1.会写“缀、幽”等11个生字,会写“宅院、幽雅”等19个词语。
2.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品味优美的语言。
3.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由事物引发联想的表达方式,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4. 感悟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思考,学会豁达、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进而阐述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感悟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思考,学会豁达、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师:中国是一个多花的国家,你最爱什么花呢?你知道哪些有关花的诗句?你还学过哪些有关花的文章?
预设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宋]杨万里
预设2: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唐]元稹
预设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宋]王安石
2.出示丁香花资料,导入课题:
丁香,木樨科丁香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因花筒细长如钉且香,故名丁香。
3.板书课题。
4.认识作者
走近名家:宗璞,原名冯钟璞。1928年生于北京,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她的作品有东方传统哲学文化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相结合的精神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气质和高雅的格调。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和散文《紫罗兰瀑布》等。
(设计意图:从作者的写作风格入手,可以为本课学生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以及学习其写作方法奠定基础。)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出示学习提示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与同伴交流预习所得,互相提醒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
2.小组交流。
3.预习检测
(1)音
出示易读错的词语:参差、窥视、芭蕉、妩媚、花苞、笨拙、缀满、花蕾
提示:多音字“参差”的读音,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猜测词语的意思。
提示:“笨拙”的“拙”读音是一声。
(2)形
出示易写错的词语:幽雅、单薄、缀满
提示:“幽”是半包围结构,书写时先内后外,先中间后两边;书写时外框不宜过高,要低于中间的竖画。
提示:“薄”和“缀”书写时要注意穿插避让原则。
(3)义
出示难理解的词语:格外、茂盛、潇洒、幽雅
引导学生用找近义词和查字典的方式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学习提示
自由读课文,思考:
◇课文哪些自然段是写丁香结的?
◇课文除了写丁香结还写了什么?
预设1:课文第1-3自然段是写丁香花的,第4-6自然段是写丁香结的。
预设2:课文第1-3自然段写赏花,第4-6自然段写悟花。
2.师引导学生思考:默读第一部分,勾画相关语句,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丁香花的。
预设:作者是从丁香的外形、颜色、气味和生长环境四个方面写的丁香花。
3.师:读一读描写丁香生长环境的句子,想一想从丁香的生长环境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丁香的生长环境
预设:城里城外;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在我断断续续住了近三十年的斗室外……
(2)由丁香的生长环境引发的思考
预设1:丁香平常、普通却无处不在;花开得格外茂盛。
预设2:人们对丁香十分喜爱;丁香花仿佛人们的生活伴侣,无处不在。
4.课堂小结:
从丁香的生长环境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丁香花开得格外茂盛,它平常、普通却无处不在。这几个不着痕迹的地点告诉我们,满城的丁香,已经扎根小城,花开花落和这座城市呼吸一样自然。
四、默读课文,细赏丁香
1.出示学习提示
(1)默读课文第1-3自然段,体会到作者对丁香的喜爱之情。
(2)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旁边,与同伴交流。
预设1: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
(品读感悟:月下的丁香、春来窗外的丁香都有不同的色彩美;“透”“参差”写出了丁香花团锦簇、挨挨挤挤,绿叶从花缝里钻出来的景象;“莹白”“绿”“红”写出了各种色彩交相辉映的景象,从中体现丁香给作者带来的愉悦。)
预设2: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
(品读感悟:“积雪”不是真的雪,而是指成团成簇的丁香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作者写丁香与王安石写梅花有异曲同工之妙。)
预设3: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品读感悟: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丁香花呈现出的状态,“探”“窥”两个动词形象地突出了丁香花小巧、灵动的特点。)
2.课堂小结:
作者对丁香花的喜爱,不仅止于花色的美,花的可爱,还喜欢丁香花儿旺盛的生命力。这满城的丁香花,处处都透着可爱,处处都透着生气,走到哪里,都能看到这样的丁香,怎能不让人喜欢?所以作者说她经历过的春光,都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
3.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谈谈丁香对作者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预设:长在窗前的丁香花,阻隔了作者和窗外纷嚣的世界,让她得以在住了近三十年的斗室里,文思如泉,创作出一部一部作品,作者对丁香的爱,藏在了一字一句对丁香的描写之中。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语段进行体悟,帮助学生体会作者对丁香的爱不止于色美、香味独特、形美,更在于它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为之后深入理解丁香与作者之间的关联、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一、赏丁香
1.出示学习提示
回顾描写丁香花的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写丁香花的。
2.师生交流。
预设:课文第一部分写了丁香花的颜色、气味、外形,以及丁香花陪伴“我”的写作。
二、悟丁香
出示学习提示
默读课文,思考:
(1)这样美丽的丁香,带给了作者怎样的思考。
(2)为什么古人会发明“丁香结”的说法。
1.出示文段:
古人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 “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师:作者说丁香如同印象派的画,什么是印象派的画呢?
预设:印象派画作强调对光和影的感觉和印象,突出光和色彩,不强调清晰细腻。
小结: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表现了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在流动一样,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
2.出示诗句: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推破浣溪沙》
师:在古人的诗句中,丁香和雨就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3.课堂小结:
作者由诗句联想到自己曾目睹的摇曳的细雨中的丁香。“渗”“模糊”写出了丁香紫色和莹白交融的朦胧、妩媚之美,给人一种梦幻、迷离的感觉,仿佛在欣赏一幅印象派的画。丁香和微雨连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具有独特韵味的美,因此作者发出了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的感叹。
4.出示丁香结和盘扣的照片。
师:请同学们观察图片,从文中找到相关的描写,从丁香的外形和寓意两个方面说说古人为什么会发明“丁香结”的说法。
预设1: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预设2: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
(设计意图:结合诗句让学生理解“丁香结”这一意象表达的感情,这也是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
三、“解”丁香结
出示学习提示
默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1)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么解开生活中的“结”的。
1.出示句子: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师:这里的“结”指的是什么?请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
预设:生活中让人发愁的事。
2.出示“阅读链接”诗句和戴望舒《雨巷》节选。
师:这些诗句中都描写了丁香,也都有一个共同的词语,就是“愁”,所以人们常常将丁香和“愁”联系在一起。
小结:丁香一词常在诗文中出现,它和中国古代的很多事物一样,有着自己独特的意义所在,这就叫意象。
3.师:意象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比如“月”代表了思乡、思亲,“梅”代表了高洁、坚强。
4.出示作者故事:
作者断断续续三十年在斗室内住着;
她的作品《红豆》曾受到不应有的批判;
她喜欢写作,为写一本书历时七年,而这七年里却是带病苦苦耕作;
2000 年,由于视网膜脱落,她做了三次手术,最终,她告别了阅读。
师:读了作者的故事,再回顾《丁香结》这篇课文,你对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预设:这是作者思考后的感悟: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的,人生中的问题 也是永远存在解不完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永远也解不完的结,我们的人生才充满乐趣。
师:你们生活中有哪些“结”?面对这些“结”你是怎样“解”的?
5.师生交流。
6.课堂小结:
作者目睹丁香花开得格外繁茂,不禁想到埃及斗室外年年绽放的三株白丁香,又由丁香花联想起象征着仇怨的“丁香结”,最后发出“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的感叹。文章表达了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正视生活中遇到的不顺心,把它看作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的人生才有滋味。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的生活故事,体会作者所传达的豁达人生态度,有说服力,也能触动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长。)
四、课堂练笔
1.出示学习提示
回顾作者在《丁香结》中的联想过程,想一想,还有哪种有象征意义的花?试着用一段话写写它的特点、象征了什么,让你想到了怎样的人生追求。
2.出示作者的联想过程。
3.课堂练笔,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由读到写,在巩固本课所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