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红烛》 教案 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 《红烛》 教案 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红烛》教学设计
学科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梳理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红烛的意象,理解咏物诗借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达技巧;
3.审美鉴赏与创造:品读诗歌,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体会味诗歌中蕴涵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诗人的光辉人格,学习闻一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与报国志向。
教学重点: 理解红烛的意象,领悟作品丰富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探究诗歌中蕴涵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法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活动设计
闻一多纪念馆坐落在闻一多故乡凤栖山麓的清泉寺遗址上,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作为家乡的中学生,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特选读闻一多的《红烛》作为研究突破口。
下面,请让我们一起走进《红烛》,来感受闻一多先生的爱国情怀吧。
课前自学
1.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民主战士。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著有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学术著作有《古典新义》、《楚辞校补》、《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
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著名的《最后的一次演讲》,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2.探究背景
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下许多爱国诗篇。1926年,闻一多怀着对祖国的爱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的黑暗现实,这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这首诗的情感根基。
3.文化常识
诗歌三美:新月派的新诗主张,闻一多提出了"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建筑美(是的整体外形上,节与节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追求整体上的齐整之感)、绘画美(辞藻的选用,富有色彩)、音乐美(音节和韵脚的和谐)。
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
任务一、整体感知,读出“音乐美”
1. 视频范读
2.指导朗读
提示:注意情感的表达、节奏停顿、重音轻音、抑扬顿挫、语气语调等,比如:
红烛啊!(语调深沉,饱满,上扬)
不误,不误!(两个相同的句式读出区别,后一个要更强调)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断在“要”字后面,“烧”与“光”为重音)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正是”后断开,重音强调)
既制了,便烧着!(坚定而有力,“烧”字重音)
烧吧!烧吧!(渐高,第二个“烧”字加强重读)
烧沸/世人的血——(“血”字拉长音)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语气坚定而有力)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读出决绝果敢的语气)
3.梳理内容
请同学们读读诗歌,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
明确: 第1节:赞美红烛的“红”。
第2节:抒写红烛“烧”的困惑。
第3-4节:颂扬红烛“光”的意义。
第5-6节:追思红烛“泪”的价值。
第7节:欣喜“花”的伟绩。
第8节:感叹“果”的“灰心”
第9节:点明红烛精神。
任务二、把握意象,探究“情感美”
1.对比意象
相同的意象,不同的表达所传达出的情感体验是不同的。
例如: 兰舟 新月 杨柳 倒影
小船 残月 柳树 倩影
在诗歌中,在传统诗词中,“蜡烛”意象并不少见,它往往代表思念、伤情、离别愁绪。如李商隐把“蜡烛”写成“蜡炬”,闻一多把“蜡烛”写成“红烛”。
请同学们对比“蜡炬”和“红烛”,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完成下面的表格。
明确:
意象 色 灰 泪 光 情感
蜡炬 不能承受相思之苦而逐渐消瘦。 因相思而流的泪。 悲伤
红烛 红色;赤诚、热烈。 为了拯救世人,主动牺牲自我后还能培育花果的脂膏。 烧得不稳,理想受阻。 牺牲自我、拯救世人;为社会带来光明的理想信念。 壮美
2.探究意象
红烛本意是火红的蜡烛,喜庆的象征。而在闻一多的诗歌中,蜡烛被强调了颜色——红,读起来意象气质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请同学们试着探究红色的象征意义。
点拨:联想想象解读红色
例如:看万山红遍
红旗、红领巾、红豆、红叶等。
——红色是革命的象征,是热情,是活力,是希望,是赤诚的象征。
3. 解读意象
“人与物化,意与境融”。有人说,红烛的形象是诗人闻一多光辉人格的写照。你同意吗?请根据“红烛”这一意象,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我同意。诗人借红烛烧蜡成灰、红烛伤心落泪,红烛“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宗旨,表达了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诗人笔下,红烛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赤子之心的象征,抒发了诗人追求理想、热爱祖国的志向和拯救世人的灵魂,闪耀着诗人人格美之光辉。
任务三、品读情感,感受“精神美”
1. 品读情感
再读诗歌,说一说诗人的情感经历了几次变化?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全诗情感经历了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的情绪起落:
第1节:赞美红烛的“红”——扬——诗人自己要学习红烛精神。
第2节:抒写红烛“烧”的困惑——抑——诗人自己青春时期的自我梦想选择困惑。
第3节:颂扬红烛“光”的意义——扬——明确自己的人生选择:立志为国。
第4节:追思红烛“泪”的价值——抑——想到为国做贡献,意味着要付出自我、牺牲自我,意识到为国做贡献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黑暗实力的侵害,前路一定坎坷。
第5-7节:欣喜“花”的伟绩——扬——尽管为国很艰难,但想到自己的努力一定不会白费,只有先付出,才会有开花结果的希望。
第8节:感叹“果”的“灰心”——抑——尽管付出了,并不一定会有好的结果,但如果不去做,就一点希望都没有,体现“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担当。
第9节:点明红烛精神——扬——虽然无法把握结果,但可以把握自己的努力,这是诗人的自我勉励。
总结: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牺牲自我;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各种苦痛;红烛“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表达诗人将自己无私奉献于并不美好的时代的决心。
2. 合作探究
这首诗歌在抒情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1)借物抒情。《红烛》是一首咏物诗,借红烛抒发诗人为创造光明而甘愿牺牲、乐于奉献的爱国精神,闪耀着诗人人格美的光辉。
(2)以呼告的形式抒情。全诗九节,每一节开头都是一声“红烛啊”,诗人对红烛呼告,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诗人将红烛比拟为人,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红烛变成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形象了,这样红烛的形象就为一种精神品质的化身,诗人抒情的依托。
(3)以问答形式展开抒情。一共有三问:
第1节为第一问:红烛为什么这样红?
第2节为第二问:红烛为什么要自焚?
第6节为第三问:红烛为什么要流泪?
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宗旨的求索过程和结果。
3.品味语言
不同的语言表达,情感不同。
(1)请同学们试着将原诗第一节“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改成“红烛啊!这样的红烛!诗人啊!拿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这般颜色”。
明确:通过诗句比较,我们体会到了“红的烛”突出了“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如同赤子之心,是理想人格的化身。一个“吐”字,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一片赤诚表现得淋漓尽致。
(2)请将每一小节句首的“红烛啊”改成“红烛”,体会一下“啊”的作用。
明确:加一个“啊”字,诗歌的抒情氛围更浓郁,感染力更强,也体现了诗人深情的呼唤。
4. 对比阅读
不同的诗人,诗歌内容、情感不同。
《红烛》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在内容、情感以及创作风格上存在哪些差异?
明确:①从诗歌风格而言,《红烛》直面沉重的现实而抒发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属于典型的现实主义;《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淡化社会环境而一味放大个体的创造力量,属于典型的浪漫主义。
②从诗歌情感而言,《红烛》悲而不伤,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中试图用自身的一腔热血作路标,以伟大的牺牲抒写并不缤纷的图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张扬有余而厚重不足,在“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极度自信中无限放大青春的力量,用浓烈的浪漫遮蔽了现实的惨痛。
课堂小结
诗人借物抒情,借红烛来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表达了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抒发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现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布置作业
学习完这首诗歌,请结合闻一多先生的事迹,试着给闻一多先生写几句评论。
示例:闻一多不光是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学者,他是五四运动之后非常杰出的作家。他还有一首诗《闻先生的书桌》,写得非常好,写他书桌上的笔墨、纸砚,他看着那些东西就开始发牢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