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知识梳理2023--2024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文字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重点知识梳理2023--2024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文字素材)

资源简介

苏科版
生 物
8年级上册
重点知识梳理
第6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第15章 人体内平衡的维持
  1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2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第16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 人体的神经调节
  2 人体对信息的感知
  3 人体的激素调节
  第17 章 动物的运动与行为
  1 人体的运动
  2 动物的行为
  第18章 生态系统的稳定
  1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2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3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第7单元 生命的延续与进化
  第19章 植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1节 植物的生殖
  第2节 植物的生长发育
  第20章 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1节 动物的生殖
  第2节 动物的发育
  第21章 人的生殖和发育
  第1节 人的生殖
  第2节 人的个体发育
第6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第15章 人体内平衡的维持
第1节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知识点一 血管 
血管是运输各种营养物质与废物的通道。
动脉 静脉 毛细血管
管壁 厚、弹性大 薄、弹性小 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管腔 小 大 最小,血细胞单行通过
血流速度 快 慢 最慢
功能 心脏→身体各部位 身体各部位→心脏 血液和细胞间物质交换的场所
血流方向 远离心脏 流回心脏 由最小动脉到最小静脉
分布 大多在较深部位 有的较浅,有的较深 数量多,分布广
拓展反思:动脉可以触摸到脉搏。静脉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
知识点二 心脏 
结构:主要由心肌构成,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左厚右薄);心脏四腔:右心房—上、下腔静脉,左心房—肺静脉,右心室—肺动脉,左心室—主动脉。
规律技巧:心房在上,心室在下(上房下室);同侧心房与心室相通(上下相通),不同侧不通(左右不通);心房连接静脉,心室连接动脉(房静室动)。心房与心室间、心室与动脉间,有能开闭的瓣膜,可防止血液倒流。
功能:不停收缩和舒张,运输血液,是血液循环的动力来源。
血液在心脏处的流动:静脉→心房→心室→动脉。
知识点三 血液的成分及其血常规化验的主要数据 
1.血液分层实验
新鲜血液加入抗凝剂(如柠檬酸钠),静置一段时间后自然分层。上层淡黄色透明的液体是血浆,下层红色物质为红细胞,中层白色物质是白细胞和血小板。
2.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由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组成,是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
血浆的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血细胞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血细胞 细胞核有无 形状 数量 体积 功能
红细胞 无 圆饼状 多 较大 运输氧气、部分二氧化碳
白细胞 有 球状 少 最大 防御和保护
血小板 无 不规则 较多 很小 止血和凝血
3.血红蛋白
红细胞呈红色是因为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在氧浓度高的地方易与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与易氧分离。
  4.血常规化验的意义
人体内红细胞的数量或者血红蛋白的含量低于正常值时,则患有贫血;人体某部位发炎时,会引起血液里白细胞数量的明显增多;人体内血小板数量过少时,会出现凝血功能障碍。
知识点四 观察人的血细胞涂片 
在显微镜视野中:数量最多,呈两面凹圆饼状的是红细胞;个体最大,数量最少,有细胞核的是白细胞;个体最小(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形状不规则的是血小板。
知识点五 血液循环 
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个循环同时进行,没有先后。
知识点六 观察小鱼尾鳍血液的流动 
方法:用湿纱布把小鱼头包起来(保持小鱼正常呼吸),只露出尾部,放在培养皿底部;将培养皿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使通光孔正对尾鳍;用低倍镜观察血管及血液流动(红细胞单行通过的血管是毛细血管,其流动方向是小动脉→毛细血管→小静脉)。
第6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第15章 人体内平衡的维持
第2节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知识点 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1.排泄:人体将体内的尿素、多余的水分和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排泄的途径(器官):尿液(肾)、汗液(皮肤)、呼吸(肺)。
2.泌尿系统
 
3.滤过作用:不能被滤过的(全部留在血液中)是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能被滤过的(形成原尿)是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
重吸收作用: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部分的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形成尿液:水、无机盐、尿素)。
4.若尿液中有蛋白质、血细胞,病变部位是肾小球;如含有葡萄糖,病变部位可能是肾小球。
第6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第16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节 人体的神经调节
知识点一 神经系统的组成 
1.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接受刺激后能产生和传导兴奋,兴奋能沿神经纤维传导。这种传导的兴奋叫作神经冲动。
神经纤维:突起(轴突和长的树突)和髓鞘。
2.神经系统 
神经:许多神经纤维集合成束。
3.脑由大脑、小脑、脑干组成
构成 功能
大脑 由左右两个大脑半球构成;表层神经元细胞体密集,又称大脑皮质(有许多沟回);外灰内白 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高级中枢(运动、感觉、语言、视觉、听觉、嗅觉的中枢,其中语言中枢是人类所特有的)
小脑 分为左右两个半球 协调全身肌肉的活动,以维持身体的平衡
脑干 — 人体呼吸、血液循环等重要生命活动的调节中枢,有“生命中枢”之称
4.脊髓与大脑的区别
位置 组成 功能
脊髓 脊柱的 椎管里 内灰外白,蝶形灰质在中央 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反射功能和传导功能)
大脑 颅腔中 外灰内白 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运动、感觉、语言、视觉、听觉、嗅觉的中枢)
知识点二 神经调节 
1.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反射类型 形成过程 神经中枢 举例
非条件反射 生来就有的 一般在脊髓灰质 吮奶、膝跳反射等
条件反射 后天形成 一般在大脑皮质 望梅止渴等
2.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联系:非条件反射是一种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质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完成。条件反射在生活中逐渐形成,是以非条件反射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较复杂的反射活动,是较高级的神经调节方式,在大脑皮质高级中枢的参与下完成。
3.结构基础: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调节人体某一项相应的生理活动,这部分结构叫作神经中枢。
 4 膝跳反射:是非条件反射,敲击的部位是膝盖下方的韧带,感受器是膝盖下方的韧带,效应器是大腿肌。
知识点三 人体对信息的感知 
眼球结构模式图
耳的结构模式图
知识点四 近视形成的原因和预防 
1.近视的原因:①晶状体曲度过大,②眼球的前后径过长。
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形成近视。近视眼可以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2.预防近视的方法
(1)读写姿势要正确,眼与书的距离保持33 cm左右。
(2)连续用眼1小时后要休息,远眺几分钟。
(3)要定期检查视力,坚持做眼保健操。
(4)不在直射的强光下看书、不在光线暗的地方看书、不躺卧或在摇晃的车船上看书、不走路看书。
第6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第16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节 人体的激素调节
知识点 人体的激素调节 
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直接进入腺体的毛细血管,再由血液循环运送至身体各处。激素在血液里含量很少,对人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激素 内分泌腺 不足 过多
甲状腺素 甲状腺 (成年)缺碘引起甲状腺素合成减少,甲状腺肿大,又叫“大脖子病” 甲状腺功能 亢进
(幼年)呆小症:身材矮小,智力低下,生殖器官发育不全 —
生长激素 垂体 (幼年)侏儒症:身材矮小,智力正常,生殖器官发育完全 (幼年)巨人症
胰岛素 胰岛 糖尿病 低血糖
第6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第17章 动物的运动与行为
第1节 人体的运动
知识点一 运动系统的组成 
1.人体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骨骼肌组成。人体的骨骼由206块骨连结而成,分为头骨、躯干骨和四肢骨。
2.关节
3.骨骼肌
知识点二 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调关系 
1.骨骼肌受到神经系统的刺激后,骨骼肌收缩、舒张,牵动所附着的骨(杠杆)绕着关节(支点)活动,产生各种动作。
2.人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不能由一块骨骼肌独立完成,而是由多组肌肉群(至少两组肌肉)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相互协作,共同完成。
3.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第6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第17章 动物的运动与行为
第2节 动物的行为
知识点 动物的行为 
  1.按动物行为对动物所起的作用分类
(1)觅食行为:是动物获取生存所需食物的行为。
(2)争斗行为:同种生物为争夺食物、配偶等发生争斗,又叫攻击行为。
(3)防御行为:对付外来侵略,保护自身或群体中其他个体的行为。如逃跑、装死、释放臭气、保护色、警戒色、机体防御等。
(4)繁殖行为: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包括雌雄两性动物的识别、占有繁殖的空间、求偶、交配、孵卵及哺育后代等,对种族延续有重要意义。
(5)社群行为: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
  2.按动物行为的获得过程分类
类别 先天性行为(本能行为) 后天性行为(学习行为)
形成 生来就有的,本能行为 出生后逐渐形成的,学习行为
获得途径 由体内遗传物质控制 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获得
实例 蜜蜂采蜜、蚂蚁筑巢、鸟类迁徙等 训练蚯蚓走迷宫的实验、大山雀喝牛奶、黑猩猩吃高处的香蕉等
  3.动物行为的特点
(1)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表现出来的动物行为越复杂多样。
(2)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有重要作用。
(3)是动物体内遗传因素、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运动系统等相互作用的结果。
  4.动物行为的意义
动物的行为使其适应环境的变化,提高了生存和繁殖的机会。
第6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第18章 生态系统的稳定
知识点一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1.蒸腾作用概念
(1)水分以气体的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植物吸收的水分90%以上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
(2)植物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气孔是叶片散失水分以及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由两个半月形的保卫细胞组成。保卫细胞吸水时,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时,气孔关闭。气孔的开闭又受环境影响。
  2.蒸腾作用的意义
(1)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调节气候。
(2)对植物自身可以促进根对水的吸收,同时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
(3)蒸腾作用降低了叶表面的温度。
  3.生物圈的水循环
(1)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
(2)绿色植物能通过蒸腾作用,把根吸收的水分,通过茎和叶中的导管运输到叶,绝大多部分水由叶表皮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然后以降雨的形式落到地面,促进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4.绿色植物还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
知识点二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1.光合作用概念
光合作用的实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光合作用的表达式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着能量)+ 氧气
  3.光合作用的实质
(1)物质转化: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
(2)能量转化: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4.验证植物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用溴麝香草酚蓝溶液(BTB)。
  5.自然界中,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中循环。
  6.生物圈碳—氧平衡:指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对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有重要作用。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归纳综合: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被植物体吸收利用,合成有机物,植物又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形成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知识点三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都来自太阳能;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然后通过食物链(网)传递给消费者、分解者,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2.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在不断变化着,但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相对稳定(表现在某一数值附近的波动)。这说明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越多,其调节能力就越强。结构越简单,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的能力就越弱。
  4.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外界的干扰超过了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5.森林是人类生存环境的绿色屏障,也是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的宝库。它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还能制造氧气、净化空气、过滤尘埃、调节气候、杀灭病菌、消除噪声等。
第7单元 生命的延续与进化
第19章 植物的生殖和发育
知识点一 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 
1.过程:开花→传粉→受精→结出果实和种子。
2.花的结构:一朵花通常由花柄、花托、花萼、花冠、雄蕊和雌蕊组成。雄蕊、雌蕊合称花蕊,雄蕊由花药、花丝组成,雌蕊由柱头、花柱和子房组成,子房内含胚珠。花的主要结构是雄蕊、雌蕊。
3.传粉和受精:花粉落到柱头上的过程为传粉(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花粉萌发长出花粉管,花粉管里有两个精子。花粉管伸入胚珠,一个精子与胚珠中的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另一个精子与两个极核融合形成受精极核,这种现象叫双受精,是被子植物特有的。
 
4.结出果实和种子的过程:受精后,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胚珠里的受精卵发育成种子的胚,受精极核发育成种子的胚乳。果实包括果皮和种子,果皮是由子房壁发育而成的。
5.一般情况下胚珠数量的多少决定着果实中种子数量的多少。
知识点二 植物的无性生殖 
1.营养繁殖:植物依靠根、茎、叶等营养器官进行繁殖的方式。例如,马铃薯的块茎繁殖、甘薯的块根繁殖、草莓的匍匐茎繁殖。
2.人工营养繁殖的方法:扦插、嫁接、压条等。甘薯、杨树、柳树、月季、菊、葡萄等常采用扦插,苹果、梨、桃等常采用嫁接。
3.植物组织培养的意义:从植物体上取材少,不仅能快速繁殖植物,保持品种的优良性状,还可以防止植物病菌的危害。
 
4.无性生殖的优点:繁殖速度快,保持品种的优良性状等。
知识点三 植物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比较 
 
1.有性生殖是由亲本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
 
2.无性生殖不经生殖细胞的两两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的个体。
知识点四 植物的生长发育 
  1.种子的结构:植物的种子都有种皮和胚。种子的主要结构是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四部分组成。
蚕豆种子子叶有两片,供胚发育的营养物质贮存在子叶里。玉米的“种子”实际是果实,最外面是果皮和种皮,里面还有胚和胚乳。胚中的子叶有一片,供胚发育的营养物质贮藏在胚乳里。
蚕豆种子结构图
玉米种子结构图
 
2.种子的萌发条件:内在条件:种子有完整的、有活力的胚,且度过休眠期。外在条件: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等。
 
3.种子的萌发过程:种子萌发时所需营养由子叶或胚乳提供,过程为胚根首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胚轴伸长,发育成根和茎连接的部分,还将营养物质转运给胚芽和胚根,供它们发育成根、茎、叶;胚芽破土而出,发育成茎和叶;子叶或胚乳提供营养后消失。
知识点五 芽的发育 
植物的茎、叶、花都是由芽发育来的。叶芽是未发育的枝条。茎的主干通常是由胚芽发育成的,而侧枝是由主干侧面的芽发育成的。叶芽的发育:生长点→顶芽、叶原基→幼叶、芽原基→侧芽、幼叶→叶、芽轴→茎,这样叶芽就发育成了枝条。
第7单元 生命的延续与进化
第20章 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知识点一 动物的有性生殖 
  1.动物的生殖方式
动物类群 代表动物 生殖方式 受精方式
昆虫 蝇、蜜蜂、家蚕、蚊、蝴蝶、蚁 卵生 体内受精
蝗虫、蟋蟀、蝼蛄、螳螂、蝉 卵生 体内受精
两栖类 青蛙、蟾蜍、大鲵、蝾螈 卵生 体外受精
爬行类 蜥蜴、乌龟、扬子鳄 卵生 体内受精
鸟类 家鸽、鸡、燕子 卵生 体内受精
哺乳类 除卵生哺乳动物(鸭嘴兽) 胎生 体内受精
归纳综合:(1)鱼类和两栖类的受精方式是体外受精(受精过程离不开水的限制),其他陆生动物几乎都是体内受精。
(2)除了绝大多数的哺乳动物是胎生的,其他动物都是卵生的。
  2.鸟卵的结构:由卵壳、卵壳膜、气室、卵白、系带、卵黄、卵黄膜、胚盘等构成。卵壳上有许多气孔可以透气,进行气体交换。卵壳、卵白和卵壳膜有保护作用。钝端的气室内有空气供给胚胎发育的氧气,卵白提供养料和水分,卵黄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卵黄上的小白点是胚盘,内有细胞核,是胚胎发育的场所。卵黄膜相当于卵细胞的细胞膜。
知识点二 动物的发育 
  1.鸟类的发育
(1)一个新生命的起点是受精卵。只有受精的鸟卵才能孵化出雏鸟,鸟类的受精方式为体内受精。
(2)影响鸟卵发育的外界因素主要是温度。
(3)生殖行为:多数具有筑巢、求偶、交配、产卵等行为,提高后代成活率。
  2.变态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和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别的发育过程。
类群 发育方式 例 幼体特征 成体特征 其他举例
两栖类 变态发育: 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青蛙 用鳃呼吸;有尾 用肺呼吸;有腿 蟾蜍、大鲵、 蝾螈
昆虫 完全变态发育: 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家蚕 桑叶为 食;无翅 不动不 食;有翅 蜜蜂、 蝇、蚊
不完全变态发育: 受精卵→若虫→成虫 蝗虫 幼虫身体较小,生殖器官不成熟 蟋蟀、蝼蛄、 蟑螂
拓展反思:完全变态发育的农业害虫消灭的最佳时期是幼虫期;不完全变态发育的农业害虫,消灭它的最佳时期是幼虫期。
3.总结归纳:
种类 鸟类 两栖类 昆虫类
生殖发 育特点 有性生殖、体内受精,先体内发育后体外发育 有性生殖、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有性生殖、体内受精,变态发育
发育 方式 — 变态发育 完全变态发育、不完全变态发育
发育 过程 受精卵→胚胎→卵壳中的幼雏→破壳而出的幼雏 蛙的发育过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完全变态发育: 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不完全变态发育: 受精卵→若虫→成虫
拓展反思:青蛙的受精卵在水中便开始进行细胞分裂,形成胚胎,胚胎继续发育形成幼体——蝌蚪。蝌蚪用鳃呼吸。蝌蚪的发育过程中先后长出后肢、前肢,尾和鳃逐渐萎缩消失,肺逐渐形成,发育成幼蛙。幼蛙逐渐发育成成蛙。
第7单元 生命的延续与进化
第21章 人的生殖和发育
知识点一 人的生殖 
1.男性生殖系统
睾丸:分泌雄激素,产生精子
附睾:储存和输送精子
输精管:输送精子
精囊:分泌黏液
男性生殖系统的组成模式图
2.女性生殖系统
卵巢:分泌雌激素,产生卵细胞
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受精作用的部位
子宫:孕育胎儿,形成月经
阴道:精子进入、月经排出及胎儿产出
女性生殖系统组成模式图
  3.人体内最大的细胞是卵细胞,为胚胎发育初期提供营养。
知识点二 受精和胚胎的发育 
  1.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过程叫受精作用,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形成部位是输卵管。受精卵的形成意味着新生命的诞生。
  2.人体的胚胎发育从受精卵开始。卵细胞受精后,一边进行细胞分裂,一边移动进入子宫,植入子宫内膜。在这个过程中受精卵发育成胚胎。胚胎发育到第8周末,已露出人的雏形,从这时起一直到出生前的胚胎叫胎儿。从受精卵的形成到婴儿出生的过程称为怀孕。
  3.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血液里获得氧气和养料,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通过胎盘排到母体的血液里,由母体排出体外。
  4.受精卵在子宫内经过约280天的生长和发育。成熟的胎儿连着胎盘从母体阴道产出的过程,就是分娩。
  5.用人工方法,使精子与卵细胞在体外受精,再将胚胎移植回母体子宫内继续发育为胎儿的方法称为试管婴儿,属于有性生殖。
拓展反思:(1)胎儿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血液获得氧气和养料,排出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
(2)营养来源:初期由卵黄提供营养,随后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
知识点三 人的个体发育 
  1.胚胎发育是指从受精卵发育到成熟的胎儿。胚后发育是指从婴儿出生发育到个体成熟。通常所说的人的发育指的是胚后发育阶段。
  2.人的个体发育可分为婴儿期、幼儿前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和成年期。
  3.青春期的发育
 4.青春期发育的最明显特点是身高和体重的迅速增长。最突出的特征是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性功能的成熟。
 5.第一性征:男女两性生殖器官的差异叫做第一性征。
第二性征:进入青春期后,生殖器官分泌的性激素促使男女之间出现除了生殖器官以外的各自所特有特征,称为第二性征。如女孩出现月经,男孩出现遗精等现象。
规律技巧:(1)新生命的起点是受精卵,受精卵形成和胚胎发育的起点是在输卵管,而主要场所是子宫。
(2)青春期发育最明显的特点是身高和体重的迅速增加,性器官的发育和性成熟是青春期最突出特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