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荷塘月色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 荷塘月色
课 时 2课时 授课类型 √新授课 □复习课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
教学内容及过程 旁批
一、导入语 师:“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是我们在初中时学过的《爱莲说》,其作者是—— 生:周敦颐 师:对,周先生笔下的莲就是荷花,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今天,我们将再学习一篇有关荷花的文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看看朱先生笔下的荷花荷塘又是如何的。 二、简介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员。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1924年出版新诗集《踪迹》。1925年8月任清华大学教授,转向散文创作。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赞扬他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三、写作背景介绍 文章末尾注明了写作时间1927年7月,当时,作者正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由一直在呐喊、斗争的“大时代的一名小卒”而一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塔中。但他毕竟是个爱国民主主义者,面对现实的黑暗,而不能安于这种“超然”。此文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四、整体感知 明确结构,归纳大意: 全文分三大段: 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来到荷塘的感受。(点明题旨) 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发对江南的惦记。(偏重抒情) 五、文本研读 (一)解析第四段,看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的: 1、先写满眼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顺笔写及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以及流水。层次井然,形象精确。 这是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来写的。 以上是顺序特点,细分析,还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 A、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回答,读进去)而且,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扬静而情动。 B、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了散文的神韵。所谓“可想”,是指由“可见”引起的合理联想,把不可见的景物写得很有风采。 通感的运用:(详见前重、难点“通感”部分) (二)请学生自己赏读5、6段: 欣赏的重点可放在对某些字词的品味上,也可以研究一些极有感情特色的比喻句上: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精确在哪儿? 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里的比喻与拟人,准确形象,但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为什么不割爱呢? 六、思考探究 分析课文:在分析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找出作者写作的线索。 1.哪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呢?————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颇不宁静”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家里有矛盾?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作者面对黑暗的现实,希望反抗,但是又没有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希望解脱却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不是家里的矛盾,“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这里明显可以看见孩子安详地谁着,妻子在哼眠歌,一切都很安静,很温馨;在“带上门出去”中的“带”,有轻轻地将门从背后掩上,动作轻柔随意,保持环境的宁静。假如是有矛盾的话,关门是就不会那么轻,体现作者对家人的关心。 3.第3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此段抛开了写景,是否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痛楚心态,蕴含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实际上,这“情”离不开“景”,正是在那幽僻路上,抒发“独处”之情。 4.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呢?析:“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 5.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作者说这是一个“热闹”和“风流”的季节,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描写当时“嬉游”的光景,作者有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析:没有。“可惜现在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依然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 6.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却借用来表达什么感情?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析: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7.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此时此刻的作者为什么会惦着江南呢?析: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黑暗的现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思乡排遣忧愁) 8.——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作者从荷塘回到家里,心绪如何?析: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 七、写作特点: __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富有韵味。作者是如何使语言表达得如此美的? (1)作者精心选用恰当的动词,使语言准确、贴切,创造出生动的意境。 (2)作者善于运用叠词,传神地描写事物特征,加强语气,舒展文气,增加音韵美,深化物态情貌。 (3)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创造出引人入神的意境。 八、总结本课 这两段写景层次分明而特征鲜明,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之情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诚如罗丹所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却缺少发现的眼睛”,同学们,春有莺飞草长,夏有蝉鸣树林,秋有枫叶如火,冬有白雪皑皑,用敏感的头脑,带上一双敏锐的双眼,慢慢行走,细细欣赏啊! 九、课后练习 1.选出对下列加粗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 A.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似乎”有不确定之意,表明采莲的历史久远,但何时开始不十分确定。 B.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蓊蓊郁郁”是后置定语,突出了树的茂盛,也更加突出荷塘的幽僻。 C.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总”表明在这样的日子里月光就会另有一番样子。 D.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大意”在这里是大概的轮廓的意思,可见当时的朦胧静谧。 2.下列四个句子都用了“像”字,其中不表示比喻的是( ) A.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B.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C.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D.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的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3.依次填入下列各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当一个七岁的小孩倒在血泊中时,___________的巴勒斯坦人们向以色列军警投掷大量的石块。 ②南陵制药厂推出的这个新药的药方,是综合了几个流传的民间秘方___________而来的。 ③四十年后再回此地,他___________的记忆被激活了,许多的人和事又清晰地浮现在脑海中。 A.激愤衍化淡薄B.激愤演化淡泊 C.激奋衍化淡泊D.激奋演化淡薄 4.“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对这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平常的自己”指被哀愁困苦的自己。 B.“另一世界”是指超脱了困苦的自由而美好的世界。 C.“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是指因美好的景象熏陶,自己也觉得超脱了许多。 D.整个句子流露出作者希望借对眼前幽雅淡静景色的欣赏,来摆脱心中苦闷的感情。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