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设计
【2022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汉武帝的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教学目标】
1.知道汉武帝在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2.了解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作用。
3.认识到汉武帝大一统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崇儒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驾崩,刘彻继位,此时的刘彻刚满16岁。他就是汉武帝,从此,这位为中华汉史留下浓墨重彩的天子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在位长达54年。今天让我们走近汉武帝,领略他的雄才大略。
二、新课讲授
(一)“推恩令”的实施
1.阅读教材,概括西汉初年,哪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诸侯王和豪强地主)
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政治上甚至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还企图谋反。
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这两股势力威胁朝廷。
2.结合《西汉前期形势图》,让学生分析西汉前期诸侯的发展情况,初步了解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之乱”。结合材料和图片,说说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着什么困惑
材料一 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造弓箭数万,府库的“金银珠宝,多于京师”。
材料二 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学生结合材料归纳:诸侯国势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那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3.(播放视频:推恩令)学生结合视频归纳“推恩令”的内容。
汉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实现“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其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推恩令就是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以外,还可以推“私恩”,把王国的封地分给其他的子弟,皇帝封他们为侯,新封的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进行管理。
展示诸侯国土越分越小的图片来理解“推恩令”的妙处。(通过层层推恩,诸侯王的土地变得越来越小)
通过“推恩”这种相对和缓而“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许多小侯国,侯国不再属于王国管理,而归中央直接管辖的郡管理。不费一兵一卒,达到了削弱王国的目的,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对皇帝感恩戴德,从而培养了侯国的忠诚。除“推恩令”的措施外,汉武帝还采取什么措施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展示刺史制度等材料介绍这些做法)
4.学生总结:汉武帝在政治方面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推恩令、削爵除国、刺史制度等)这些政治措施都加强了皇权,从而实现了政治层面的大一统,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皇权的问题解决了,汉武帝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过渡:解决王国问题后,汉武帝可以高枕无忧了吗
(二)罢黜百家,独崇儒术
1.出示材料:西汉初年,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诸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
师举例:宾客的思想(无为而治、以法治国、以德治国),汉武帝说“这些人唧唧歪歪,吵得朕心神不宁,不知爱卿们可有对策?”请同学们四人一组,探讨你们支持哪家学说,为什么?
生:小组展示:支持儒家学说,因为无为而治的道家学说,造成目前地方宾客批评皇帝政策,不利于中央集权,法家思想严刑峻法,要吸取秦速亡的教训,而只有以德治国,关爱人民,才是长久。
师:那这里的儒家思想还是春秋战国的孔孟之道吗?结合课本58页第二个相关史事来了解。
生:是新儒学,是董仲舒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
2.表现:
①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思想成为精神支柱。
②在长安兴办太学,以《诗》《书》《礼》《易》《春秋》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
③儒士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材料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师:反映了什么措施?提出者?
生:“罢黜百家,独崇儒术”,提出者是董仲舒。
生:那我们求学要去哪里?什么机构?学习什么?命运如何?
生:去长安,找太学,学五经,走仕途。
师:通过“罢黜百家,独崇儒术”,就确立了儒学的主导地位,统治中国封建王朝2000多年。
探究题:请根据以上两幅图说说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的不同态度。
生:秦始皇:焚书坑儒,抵制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崇儒术”推崇儒学。
师:虽然态度不同,但根本目的相同,都为了统一思想,巩固统治。
过渡:汉武帝政治、思想烦恼成功化解,他还有什么烦恼?
(三)盐铁专卖
材料一:讨匈奴,通西域,军费开支浩繁,加上天灾不断,百姓四处流亡,国库空虚。
生:反映烦恼“国库空虚”。
师:国家财政困难,大量的财富集中在谁手中?从何而来?
材料二:富商大贾[gǔ],冶铸鬻(yù)盐,财或累万金,而不左公家之急,黎民重困。
——《史记·平准书》
译:大商人冶铁铸币卖盐,家财积累到万金,却不帮助解决国家的急难,黎民百姓陷于重困之中。
生:商人手中,通过冶铁铸币卖盐。
师:商人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积累大量财富,但是唯利是图,不关心国事。针对这些烦恼,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自主学习课本59页第三目内容,划出汉武帝采取的经济措施及目的和影响。
生: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目的是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的控制,并且有显著效果,国家财政状况有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过渡:汉武帝通过政治、经济、思想对内巩固了大一统王朝,那是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
(四)北击匈奴
材料:强大的匈奴与虚弱的西汉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娄敬鉴于美人计的效用,便向刘邦提出与匈奴和亲的主张……匈奴经常小规模入侵,但无大规模的南下行动。
——新华网《历史上的“汉匈和亲”》
结合课本61页内容,总结汉初和匈奴是以什么政策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因和结果如何?
生:和亲政策,汉初国力疲弱,防止发生大规模的侵袭。
师:西汉通过文景之治,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强盛之后的汉武帝,还会委曲求全吗?
阅读教材北击匈奴片段,了解战争经过,战争英雄,战争影响。
生:战斗英雄:卫青、霍去病。
重要战役:漠北战役。
影响:经此一役,匈奴再无力反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三、总结提升
我们说秦始皇完成了国家统一,而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巩固了大一统的王朝,使西汉王朝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中国历史也进入了第一个鼎盛时期。所以世人评价:在大一统的汉朝,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民族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汉武大帝。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